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谔谔国士傅斯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保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郭保林著的《谔谔国士傅斯年》记述了思想家、教育家傅斯年风雷激荡的一生,完美塑造了一代国士的风骨。国学大师傅斯年的传记,在国内还没有受到大家认可的版本,本次著名作家郭保林先生呕心沥血数年,完成了这部精品力作,填补了傅斯年传记的空白,让更多读者了解到这位铮铮铁骨的一代名士。

内容推荐

傅斯年是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的播种者,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在大故迭起、风云激荡的年代,他像头雄狮和他的师友们奔突、嗥啸在黑暗的旷野.他是人类精神的敲门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呐喊、咆哮、呼魂唤魄,重铸民族之魂:在八年离乱中,他率领一批学人,为学术、为文化、为赓续中华民族血脉而日夜奋战,被誉为“李庄精神”:他又是反腐败斗士,冒着生命危险,一连扳倒两届行政院院长,完成历史的担当!

傅斯年大才槃槃,学识渊博,是大气磅礴的谔谔国士;他的道德情操,他的澡雪精神,渊浮岳峙的人格,至今仍有标本价值。

郭保林著的《谔谔国士傅斯年》以优关的语言,丰富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展开历史的大幕,写出了傅斯年风雷激荡的人生,完美地塑造一代国士的风骨。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杨柳正春风

第二章 潮涨潮落都是海

第三章 山平水远苍茫外

第四章 历史天空的五彩石

第五章 铁笔淬火化为剑

第六章 山河破碎风飘絮

第七章 国破山河在(上)

第八章 国破山河在(下)

第九章 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十章 西北望延安

第十一章 谔谔之士

第十二章 秋风落叶满金陵

第十三章 故乡不堪回首月明中

第十四章 山之上,国有殇

后记

试读章节

1走进陈列馆,你会迎面碰上他。

上一张圆胖的脸,微显臃肿,但外表结实,骨架有着举重运动员的坚强。一双眼睛平静时流露着善良和儒气,还有几分天真;发怒时却烈焰腾腾,炽热、灼人;额角宽阔,像一片海滩,后面便是浩瀚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他嘴角棱线清晰,鼓凸着如绷紧的钢丝,透露出内在的激情和超凡脱俗的孤傲。他性格开朗,大笑时真是倾尽肺腑,恣肆豪放。他有一张可怕的嘴,辩论时,嘴一张,不是长江大河,便是高山险峰,血脉偾张,惊涛拍岸……个头并不高大,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基座上,极力地彰显出山东大汉的魁伟和敦实。此时此刻,他微垂着头,陷入沉思,目光冷峻,凝视着大地,一片忧郁的云笼罩在他的胖脸上,犹如雨后的青山。

基座上镌刻着一行大字:

傅斯年(1896—1950)

简洁,像无字碑!

写到这里,我们必须记住他的身世、他的祖辈,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傅斯年,才能理解他博大的胸襟,渊博的知识,奔放独特的性格。

现在让我们走进展室,沿着他生命的轨迹,探索他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人生,命运的辉煌和黯淡。一颗硕大的灵魂,浩瀚的思想、力量、智慧、才干,都源于斯、萌发于斯。

傅斯年1896年出生在东昌。

东昌(现名聊城),这个鲁西平原的文化名城,鼎盛在明清时期,其实也不大,到清末,其格局为“周七里一百九步”,有四门:“东日寅宾,南日南薰,西日纳日,北日锁钥。”也就是方方正正的城郭有四座城门,高大巍峨,城门双重,内城门外即瓮城,城四周有护城河,瓮城门外,“吊桥横跨水上”。古城像展翅的凤凰卧于碧波之上,因此,东昌府也称之为“凤凰城”。

大运河、马颊河、徒骇河、黄河,从辽阔的鲁西大平原上穿过,城南便有“四河头”,西城门外便是名闻遐迩的“胭脂湖”,是根据蒲松龄一篇小说《胭脂》因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昌而命名。环城湖波光浩渺,湖水慵倦地波击着湖岸,泥土的岸是绿茵茵的草地,湖堤和河堤相衔。成排的杨柳,茂密的矮树丛,像云雾般地笼罩着堤岸。湖滨有坟墓、果园、教堂,城内却是一片繁华。由于大运河穿城而过,桨声帆影带来一抹江南风韵。东昌府的个性在于水,水是东昌的魂。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形成古城的格局。古人曾作诗描绘这里风景如画,风情万种:“桃花源来问晓风,何处微浪带香鸣。信步偶随流水去,不觉身在水城中。”

大运河通航时,“闰闽千家,廛市烟火相望,不下十万户”,东昌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城内拥有剧场、戏楼、会馆、庙宇、学堂、书院数十座,更不用说酒肆茶社、当铺饭馆更是联翩胪列、接踵比肩。宋塔瘦削的身影,明楼壮阔的轮廓,老远就透露出这座江北名城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厚重和经济的繁荣。

这府城道衢纵横,街巷井然。北有楼北大街、北顺城街、二十里铺街;南有南街、云阁街、南顺城街;东有东关街、越河圈街、小东关街;西有道蜀西街、道蜀前街、考试院街等;另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前王园街、槐花庙街、龙王庙街、火神庙街、城隍庙街、药王庙街、东、西白衣堂街、观前街、观后街、状元街、二府街、柳园街、桑园街等等,难以数计。较大的岔路口也有名堂:南口、北口、东口、西口、北水口、牌坊口、驴市口、馆驿口、闸口等等。P6-7

序言

几卷秋风,几帘秋雨,鲁西平原的秋色老了。新雨初霁,我来到傅氏家族墓园,寻找一个傲岸的身影,我踯躅在草丛中,徘徊在坟冢之间,碑碣林立,唯有他的名字缺失。他已魂断天涯,眼前只留了模糊寥落的痕迹。长风萧萧,日月流转,他搏风击浪、纵横驰骋的风姿,那恣肆汪洋的学识,那敢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风采,那浩瀚雄浑、傲骨凛凛的气节,似隐似灭。当思维沉静如水的时候,一切都在在沉寂中得到平衡。像孤鸿迷失远天,像倦鸟栖落莽林,思兮来兮,曷不归兮?这里树亲、水亲、人亲——温暖的故土,多愿接纳你的精骨英魂。那些残存的记忆,散轶的文字,尚栖居人们的心灵枝头,静默中,仍感触到他钻石般的人格和个性,黑金般思想的魅力。

历史的潮声里有他的呐喊,有他的呼唤,有他的雷火飞迸,他的热血飞溅。

他因呐喊、愤怒、咆哮,而伟大、而不朽。他是悬崖上的一座巨大的雕塑,岁月老人用风刀霜剑镌刻而成。他的人生记录了一个王朝风雨飘摇的历程,他的言行彰显一个时代的精神,他强烈的民族意识,炽热的爱国情怀,仍然飘扬在民族精神的街垒上。他进能指点江山,退能张扬学术,敢言敢为的人格,仍然留在天地间。

我们仰望苍穹,依稀看到那颗星辰,依然闪耀着璀璨之光。我看到那灼热的焦急,那疯狂,那骚乱,那跌倒又挺起,那悲愤、那耿介、那正直,还有春风般的柔情,都在他钢铁的躯体里激荡着。

他是一个样本。在这红尘滚滚、欲望滔滔的时代,凸现傅斯年的价值,仍有标本意义。

中国20世纪上半叶是风雷激荡的年代,是乱云飞渡的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沉沦而觉醒、呼啸奋起的年代。一代先知,是这个时代的启蒙者,是铁屋子里最早醒来呐喊的人。他和他们的生命里,对道统与学统的承继和拓展,对西方文化的感触,与传统文化的融汇和发扬,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折射。

来吧,读者诸君,让我们一起走进并不遥远的历史,也许在字里行间会遭遇到这位大才槃槃、大气磅礴的国学大师,聆听到他震耳发聩的声音,一个五四运动的领袖,新潮的弄潮儿……一颗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术强烈跳动的心。你一定会震惊:近代史上竟然有学识如此渊博、血性如此刚烈、节操如此高洁的知识分子!

后记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

记得二十年前,1991年9月,聊城一位朋友来济南,送我一册《傅斯年》,是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聊城地区政协工委选编傅斯年的资料汇编——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傅斯年,方知我们家乡还有个才华横溢、正直耿介、有血性有修养的国学大师1

1949年他离开大陆,他的名字也在大陆销声匿迹了,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不知道傅斯年这个名字。当我接触到这本资料汇编,便产生了写一部傅斯年传记的念头。但这些年来,我一直忙于其他题材的创作,“南征北战”,十三年,年年走西北,写了六部反映大西北的作品;后又沿长江走了一趟,写了反映长江和江南题材的作品,有长篇传记文学,有长篇报告文学,大量的是散文。当这些作品问世后,我已经老了,蓦然回首,我们家乡的傅斯年先生,还等着我为他写传记呢!

直到2。09年9月以后,我才想起该写傅斯年了。当时手头上的资料很少,我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丰富,多是些零碎的回忆,还有三两本“评传”,是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研究。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人物仍然是模糊的,但却丰富了我对傅斯年的印象和想象。我同时看了大量的民国资料,阅读了《傅斯年全集》以及他生活的背景,又到了北京、重庆、南溪县李庄、板栗坳、南京等地,实地考察、采风、收集资料,两次参观了聊城傅斯年纪念馆,游览傅氏家族的陵园。傅斯年的形象渐渐在我脑子里鲜活起来。我摩挲那一块块冰冷的碑碣,像抚摸着一个家族的脉息;碑碣无言,却传导出兴衰荣枯的命运。这个书香家族,是鲁西平原上一棵巨树,枝繁叶茂,翠盖如云。但现在已经凋零了,枯萎了,一阵狂风连根拔起,这棵巨树轰然倒下了。

但傅斯年没倒!

人的信仰各异,一个人只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反对人类的假恶丑,他就是一个伟岸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基于此,我坚定了创作信念。

文学分两类,一是虚构类,二是非虚构类。虚构类建筑在想象之上,非虚构类建筑在事实之上。传记文学当然属于非虚构类。但是,任何一位生命个体的全部生活,很难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朱东润先生说:“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所以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又说,“传记的传主,无论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力求与史实符合,其实一切叙述,都必须通过作者的认识。……传记文学中的传主.正如一般文学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作者创造的成果。”现在有人提出传记文学小说化,我不敢完全苟同这种观点,我支持朱先生的主张。传记文学,第一是真实性(时间、地点、事件、历史人物),既要忠实于传主,尽可能地在传主事迹上“保真”,不得胡编乱造,这是对传主的尊重,对历史和社会的负责。真实也是一种审美原则。第二是文学性。既然是文学,就必须符合文学的创作规律,在不违背真实的原则下,要进行合理的、大胆的想象、联想,特别是心理描写,环境烘托,在原始素材缺乏的情况下,是可以虚构的,由生活的真实达到艺术的真实。细节的真实是一切作品最可贵之处。

傅斯年出生于山东聊城,少年时在家读私塾,而后赴天津、北京读中学、大学,上世纪20年代赴英国、德国留学,归国后报效国家。学生时代的他,曾是“五四”运动的健将,《新潮》杂志的主编,北大学生领袖,发表了大量的鼓吹新文化和文学革命的文章,宣扬民主和科学,产生了很大反响。他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去欧洲留学时先后攻读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数学,并研读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医学、地质学,精通希腊文,还钟爱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是个通才,留欧七年,学问学了一大堆,却没戴上硕士帽、博士帽,是个“秃头”海归。他说留学是求得学问而非学衔。

傅斯年是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他身宽体胖,标准的山东大汉,他大才槃槃,恣肆汪洋,他狂放不羁,恃才傲物,在学生时期,许多学生不敢接近他。他性格耿介、刚烈、爽直,领袖欲很强,富有天才的组织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大气磅礴具有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他爱才如命,有极强的亲和力,高洁的人格魅力,他是民国“中研院史语所之父”,团结了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大师级学人,在他旄下从事历史学、语言学研究,整理大清档案,发掘殷墟,在史学界创下无与伦比的功勋。

傅斯年有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了大批文章,痛斥和揭露倭寇妄图吞并中国的野心和滔天罪行,痛批了投降派、妥协派和恐日派,为中华民族呼魂唤魄,重铸国魂。傅斯年是“学人参政”,他极力主张抗战到底,又痛斥国民党腐败。抗战期间,他先后揭露财政部长孔祥熙的贪污罪行,后又写文章揭批宋子文徇私枉法的行径,他呐喊,他狂啸,在铁的事实面前,蒋介石不得不罢免孔、宋财政部长和行政院长的职务。

傅斯年心胸博大,不计个人恩仇,他和老同学顾颉刚“闹翻”了,在评选科学院院士时,他却力挺顾入选院士,但他却将汉奸老师周作人毫不留情地开除北大并要求绳之以法。傅斯年是虎又是猫,对坏人坏事,他比虎还凶猛;对弱小者,对同事,他像猫一样温柔。罗家伦盛赞他是“纵横天岸马,俊逸人中龙”,胡适高度评价“他是感情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因呐喊、愤怒、咆哮,而伟大,而不朽。

他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凸现傅斯年的价值,仍有现实意义。  传记文学必须用文学的构思和立意,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的语言来描绘和表现历史人物的真实风貌;要运用大量生动的细节去展示人物的心灵、个性和风采,再现历吏场景、氛围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这部传记文学时,我的总体设计是“厚重如山,空灵如诗”,以期达到钱钟书先生倡导的传记文学“史蕴诗心”的要求(效果如何,由读者检验),因此我既恪守傅斯年生平事迹的真实性,又不完全刻板地作“年谱”般录写,努力参与主人公的生活,在细节上,在心理描写上,在环境烘托、气氛渲染和景物描写上大胆想象和细腻刻画。有时利用小说、散文的语言,甚至诗歌的灵性,调动一切艺术的力量来塑造人物。但这种想象和艺术描写又不能天马行空,要符合大的历史真实,譬如傅斯年临别南京的所思所行以及对虎踞龙盘的金陵风物名胜的眷恋,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应有情怀,也是一个富有强烈的“忠君爱国志士”的一种必然心态。还有傅斯年中秋节之夜,邀请几位教授共度佳节,品茗、吟诗,既反映这些飘零者的怀乡之恋,也是这些“士大夫们”的生活雅趣。每位作家都有历史知识的局限性,也有自己历史观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传主历史的人”的形象塑造,一千个作家会写出一千个傅斯年,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努力遵守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价值取向,写我心中的“傅斯年”。

本书在创作中得到石兴泽、刘牧、马亮宽、范景华诸先生热情支持,在此深致谢意。

2016年1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