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问津国学讲堂系列(道德篇)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华//冯闻文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道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中的正面价值取向,体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德行修养,道德被视为立身为人的根本、社群结合的纽带乃至国家政治的基石。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道德观念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道德践行则贯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刨去时势变迁造成的观念变化,那些最基本的美德震古烁今,仍然在不断唤起后人的共鸣,历史上德行高尚的高人胜士、大雅君子也至今令人追慕、向往。

时易世殊,然而心同理通,杨华、冯闻文编著的《问津国学讲堂系列》《道德篇》旨在分享中国古人践行美德的故事,传递生活中的正能量。知易行难,道德问题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实行。

内容推荐

杨华、冯闻文编著的《问津国学讲堂系列》按照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的脉络,分为修身正己、慈孝何敬、忠贞互爱、高情厚谊、爱国守土、奉公济世等六个部分,故事的内容相应归为个人修养、亲子伦理、夫妇伦理、朋友伦理、国家责任、社会道义等六个方面。古人崇尚美德,关于美德践行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本篇提供的不过是一窗一牗,但也希望能投进一寸光亮。

目录

修身正己

张充三十始读

欧阳修画地为字

贾岛苦吟成诗

宋濂借书求学

文侯虚心纳谏

晋将不自居功

戴逵虚心听教

大树将军冯异

慈孝和敬

缇萦上书救父

伯俞怜母泣杖

黄香爱亲温席

朱寿昌千里寻母

陶母退鱼诫子

魏芒慈母护子

汉惠帝仁厚悌爱

郗公含饭养甥侄

忠贞互爱

孟光举案齐眉

张敞为妻画眉

宋弘不弃糟糠

徐德言破镜重圆

乐羊子妻断织劝夫

王霸妻助夫守志

长孙皇后贤德

王弗幕后听言

蒲松龄妻安贫知足

高情厚谊

庄子追怀惠施

伯牙高山流水

鲍叔牙不计前嫌

晁衡更为君哭

管宁割席显志

张咏面折寇准

荀巨伯舍身护友

柳宗元代友播迁

马经纶雪中送炭

爱国守土

申包胥秦庭之哭

霍去病何以家为

苏武持杖守节

颜杲卿断舌成仁

杨业投死为国

文天祥留取丹心

戚继光剿灭倭患

左宗棠抬棺西征

冯子材老将当关

奉公济世

李离失刑自裁

前召父后杜母

于谦两袖清风

张养浩勤政爱民

张仲景悬壶济世

李士谦乐善好施

白居易爱护生灵

范纯仁济人之难

后记

试读章节

宋濂借书求学

宋濂,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年轻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贫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到有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冬天异常寒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宋濂的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抄完后,赶紧将书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得以广泛地阅读。

宋濂成年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他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外,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满屋,不曾稍微缓和自己的言辞脸色。宋濂陪伴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大声斥责,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解释;等到老师高兴了,则又去请教。就是这样,宋濂最终获得了学识。他为了向老师求教,背着书箱,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宋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得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浇洗,拿被子围盖,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宋濂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宋濂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丝毫不羡慕,因为心中有志于学,并不觉得吃穿不如别人。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宋濂正因为好学,成就了自己的学问。(《送东阳马生序》)

文侯虚心纳谏

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百年霸业的创建者,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

有一次,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让我说的话不被人违背。”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问手下的人说:“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左右答道:“应该处以烹刑(用锅烹煮人的酷刑)。”师经被押至堂下第一级台阶,说:“大王,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文侯说:“可以。”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君主时,担心的是他讲的话无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担心的是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而不是打我的国君。”魏文侯说:“放了师经吧!这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纳谏改过的符信;不要修补我帽子上的穗子,这样它能时常告诫我自己。”魏文侯从此虚心纳谏。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魏文侯作为一方诸侯,尚且能够放下颜面,如此虚心纳谏,常人又有什么理由不改过呢?(《说苑·君道》)

晋将不自居功

范文子,名燮,春秋时晋国大臣士会之子。公元前589年,晋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在鞍(古地名,春秋属齐,今属山东省济南市)作战,晋军大获全胜,在班师回国的队伍中,晋将范文子走在队伍的最后。他的父亲士会等了很久才看见自己的儿子,便走上前去说:“你不知道我很盼望你回来吗?”文子回答说:“父亲大人,军队立了战功,国内的百姓都兴高采烈地迎接他们,我如果走在前面,一定会引起别人注意。这似乎是在代替统帅享受荣誉,所以不敢如此。”士会说:“(你这样谨慎)我知道以后不会因为你的缘故遭受罪祸。”

晋国军队的将领和士兵都很谦虚,军队进城内要接受晋景公的接见。主帅郤克进见时,景公说:“这次能够取胜,完全是将军你的功劳啊!”邰克答道:“这是君王的统帅有方和几位将领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呢?”范文子进见,景公像称赞郤克一样赞扬他,文子却回答说:“这是苟庚果断命令和郤克调度有方,我又算得了什么呢?”另一位将领栾书进见,晋景公亦大加赞扬,栾书却说:“这都是范文子指挥得当,士兵奋不顾身,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左传·成公》)

戴逵虚心听教

戴逵,谯郡轾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著名美术家、音乐家。终生不仕。起初就学于名儒范宣,博学多才,他会弹琴,懂书法,善绘画,甚至对雕刻铸像也很精通。

戴逵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曾经坚拒太宰武陵王司马唏召其鼓琴之命,将琴摔碎,并对前来劝说的朋友说:“我戴安道并非王门艺人。”他和王徽之是好友,有次王徽之忽然思念他,曾雪夜来访,到门未入,成为一段佳话。

戴逵小时候读书就非常勤奋,对作画尤其喜爱。在他19岁那年,便在瓦棺寺作画了。瓦棺寺不仅是有名的庙宇,而且是当时艺术家的创作地,能在那里作画的多是名家。每当这些人作画时,旁边总有不少人围观。有人见戴逵的画不错,就鼓励他说:“学海无涯,今后你应当更加勤苦,争取更大的进步才好啊。”戴逵听了,深以为然,因而比以前更用功刻苦了。不久,又有人提醒他:“你的画本来是不错的,但略有些俗气,更谈不上有什么自己的特点。看来,你还需要在这方面勤下功夫,努力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来。”戴逵听了诚恳地答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往后我会在这方面多加努力。”有一次,戴逵造了一个无量佛的木像,从常人的眼光来看,已是非常不错,但戴逵并不满足。他特意让许多人来观看,自己却悄悄藏在帏幔后边,偷偷听取别人的议论。人们的评说,不论是好是坏,他都默默记下,加以详细研究,力求完美。

正是戴逵的谦虚好学,使他不断获得进步,最终拥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晋书·隐逸传》、《晋书·王羲之传》、《历代名画传》)

大树将军冯异

冯异,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为人谦退,不自矜夸。

他追随刘秀四处作战,更始元年(公元23年)12月,王郎聚众起事,在邯郸称帝。蓟中各地,纷纷响应。刘秀率部向南疾进,情势危急,刘秀昼夜不敢进入城邑,吃住都在道旁。到达河北饶阳无蒌亭时,天气寒冷,兵将饥寒劳顿。冯异给刘秀送来热腾腾的豆粥。第二天一早,刘秀对将领们说:“昨天得到冯异的豆粥,饥寒都得以解除。”后来,部队进至南宫县,天降大雨,刘秀在道旁的空房子中避雨。冯异抱来柴草,邓禹在灶中点火,刘秀则对着灶门解衣烤火,冯异又向刘秀献上了麦饭和菟肩(葵类)。

冯异作战勇敢,常为先驱,善用谋略,料敌制胜,但却十分谦虚,他在路上与诸将相逢,常常引车避道。进退都有标帜,军中号令整齐。每次驻扎休息,诸将坐在一起论功,唯有冯异独隐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后来攻下邯郸,军中更换了一部分将领。军士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刘秀从此更加看重冯异。

冯异平定关中之后,曾有人造谣,说冯异有当“关中王”的野心,冯异本人听说后,也十分不安,提出要将妻子留在洛阳,但刘秀则对谣言并不在意,命令冯异带家眷一同回关中,表示了对冯异的极大信任。

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称“云台二十八将”,冯异正是其中之一。(《后汉书·冯岑贾列传》)P8-16

序言

道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中的正面价值取向,体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德行修养,道德被视为立身为人的根本、社群结合的纽带乃至国家政治的基石。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道德观念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道德践行则贯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刨去时势变迁造成的观念变化,那些最基本的美德震古烁今,仍然在不断唤起后人的共鸣,历史上德行高尚的高人胜士、大雅君子也至今令人追慕、向往。

时易世殊,然而心同理通,《道德篇》旨在分享中国古人践行美德的故事,传递生活中的正能量。知易行难,道德问题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实行。

本篇按照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的脉络,分为修身正己、慈孝和敬、忠贞互爱、高情厚谊、爱国守土、奉公济世等六个部分,故事的内容相应归为个人修养、亲子伦理、夫妇伦理、朋友伦理、国家责任、社会道义等六个方面。古人崇尚美德,关于美德践行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本篇提供的不过是一窗一牖,但也希望能投进一寸光亮。

后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亦浩瀚博大。今天我们所称的“国学”,应是其中的经典或精华。关于“国学”的定义,存在不少争议。广义的国学,简而言之,实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曾几何时,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度陷入自卑乃至自污的误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误识正在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心态,来建设国家软实力,这已成为举国共识。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正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当代中国凝聚民心、文化创新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不少国学讲堂、传统书院、经典诵读班,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政商培训、社区教育、少儿蒙学越来越活跃,这些所谓“民间儒学”的开展,正反映了当下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唤和渴求。然而,如何让传统文化的高头讲章“浸润”到基层民众和少年儿童,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个人赞成这样的观点,现代科技(如网络)和通俗表达(如动漫)是首选之途。

2012年夏天,在一次考察历史文化街区的途中,市政协吴勇副主席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找一些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思想道德和礼仪文明的小故事,编辑几册简单的国学普及读本。后来,在政协文史专委会的工作会议上,还专门对此做过一次讨论。根据他的意见,我们决定先编“道德”、“修身”、“知礼”三种。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传统经史文献浩如烟海,历代先贤大德的佳言懿行俯拾即是,但要找出那些典型性强、有据可查的故事,还需花一番力气。而且,将这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叙述,并转换成现场感和画面感很强的场景,更需费一番脑筋。我本人和冯闻文、马志亮、覃力维三位博士生此前都没有类似经验,这次勉力而为,也从中得到了不少锻炼。至于效果如何,还须读者检验。

这套丛书,是在武汉市政协的领导和组织下完成的。依据政协领导和大家的意见,我们多次就编写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蒋君伟副秘书长、文史学习委员会彭小华主任、殷小琴副主任对本套丛书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武汉问津国学文化促进中心、武汉电视台“问津国学”栏目、漫画家任山葳和彭翼然、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邹德清等对此书的出版,都付出了辛劳。对以上各方面的大力推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错讹,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杨华

2014年7月10日草干珞珈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