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中的正面价值取向,体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德行修养,道德被视为立身为人的根本、社群结合的纽带乃至国家政治的基石。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道德观念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道德践行则贯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刨去时势变迁造成的观念变化,那些最基本的美德震古烁今,仍然在不断唤起后人的共鸣,历史上德行高尚的高人胜士、大雅君子也至今令人追慕、向往。
时易世殊,然而心同理通,杨华、冯闻文编著的《问津国学讲堂系列》《道德篇》旨在分享中国古人践行美德的故事,传递生活中的正能量。知易行难,道德问题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实行。
杨华、冯闻文编著的《问津国学讲堂系列》按照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的脉络,分为修身正己、慈孝何敬、忠贞互爱、高情厚谊、爱国守土、奉公济世等六个部分,故事的内容相应归为个人修养、亲子伦理、夫妇伦理、朋友伦理、国家责任、社会道义等六个方面。古人崇尚美德,关于美德践行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本篇提供的不过是一窗一牗,但也希望能投进一寸光亮。
宋濂借书求学
宋濂,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年轻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贫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到有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冬天异常寒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宋濂的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抄完后,赶紧将书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得以广泛地阅读。
宋濂成年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他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外,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满屋,不曾稍微缓和自己的言辞脸色。宋濂陪伴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大声斥责,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解释;等到老师高兴了,则又去请教。就是这样,宋濂最终获得了学识。他为了向老师求教,背着书箱,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宋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得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浇洗,拿被子围盖,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宋濂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宋濂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丝毫不羡慕,因为心中有志于学,并不觉得吃穿不如别人。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宋濂正因为好学,成就了自己的学问。(《送东阳马生序》)
文侯虚心纳谏
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百年霸业的创建者,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
有一次,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让我说的话不被人违背。”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问手下的人说:“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左右答道:“应该处以烹刑(用锅烹煮人的酷刑)。”师经被押至堂下第一级台阶,说:“大王,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文侯说:“可以。”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君主时,担心的是他讲的话无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担心的是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而不是打我的国君。”魏文侯说:“放了师经吧!这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纳谏改过的符信;不要修补我帽子上的穗子,这样它能时常告诫我自己。”魏文侯从此虚心纳谏。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魏文侯作为一方诸侯,尚且能够放下颜面,如此虚心纳谏,常人又有什么理由不改过呢?(《说苑·君道》)
晋将不自居功
范文子,名燮,春秋时晋国大臣士会之子。公元前589年,晋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在鞍(古地名,春秋属齐,今属山东省济南市)作战,晋军大获全胜,在班师回国的队伍中,晋将范文子走在队伍的最后。他的父亲士会等了很久才看见自己的儿子,便走上前去说:“你不知道我很盼望你回来吗?”文子回答说:“父亲大人,军队立了战功,国内的百姓都兴高采烈地迎接他们,我如果走在前面,一定会引起别人注意。这似乎是在代替统帅享受荣誉,所以不敢如此。”士会说:“(你这样谨慎)我知道以后不会因为你的缘故遭受罪祸。”
晋国军队的将领和士兵都很谦虚,军队进城内要接受晋景公的接见。主帅郤克进见时,景公说:“这次能够取胜,完全是将军你的功劳啊!”邰克答道:“这是君王的统帅有方和几位将领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呢?”范文子进见,景公像称赞郤克一样赞扬他,文子却回答说:“这是苟庚果断命令和郤克调度有方,我又算得了什么呢?”另一位将领栾书进见,晋景公亦大加赞扬,栾书却说:“这都是范文子指挥得当,士兵奋不顾身,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左传·成公》)
戴逵虚心听教
戴逵,谯郡轾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著名美术家、音乐家。终生不仕。起初就学于名儒范宣,博学多才,他会弹琴,懂书法,善绘画,甚至对雕刻铸像也很精通。
戴逵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曾经坚拒太宰武陵王司马唏召其鼓琴之命,将琴摔碎,并对前来劝说的朋友说:“我戴安道并非王门艺人。”他和王徽之是好友,有次王徽之忽然思念他,曾雪夜来访,到门未入,成为一段佳话。
戴逵小时候读书就非常勤奋,对作画尤其喜爱。在他19岁那年,便在瓦棺寺作画了。瓦棺寺不仅是有名的庙宇,而且是当时艺术家的创作地,能在那里作画的多是名家。每当这些人作画时,旁边总有不少人围观。有人见戴逵的画不错,就鼓励他说:“学海无涯,今后你应当更加勤苦,争取更大的进步才好啊。”戴逵听了,深以为然,因而比以前更用功刻苦了。不久,又有人提醒他:“你的画本来是不错的,但略有些俗气,更谈不上有什么自己的特点。看来,你还需要在这方面勤下功夫,努力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来。”戴逵听了诚恳地答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往后我会在这方面多加努力。”有一次,戴逵造了一个无量佛的木像,从常人的眼光来看,已是非常不错,但戴逵并不满足。他特意让许多人来观看,自己却悄悄藏在帏幔后边,偷偷听取别人的议论。人们的评说,不论是好是坏,他都默默记下,加以详细研究,力求完美。
正是戴逵的谦虚好学,使他不断获得进步,最终拥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晋书·隐逸传》、《晋书·王羲之传》、《历代名画传》)
大树将军冯异
冯异,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为人谦退,不自矜夸。
他追随刘秀四处作战,更始元年(公元23年)12月,王郎聚众起事,在邯郸称帝。蓟中各地,纷纷响应。刘秀率部向南疾进,情势危急,刘秀昼夜不敢进入城邑,吃住都在道旁。到达河北饶阳无蒌亭时,天气寒冷,兵将饥寒劳顿。冯异给刘秀送来热腾腾的豆粥。第二天一早,刘秀对将领们说:“昨天得到冯异的豆粥,饥寒都得以解除。”后来,部队进至南宫县,天降大雨,刘秀在道旁的空房子中避雨。冯异抱来柴草,邓禹在灶中点火,刘秀则对着灶门解衣烤火,冯异又向刘秀献上了麦饭和菟肩(葵类)。
冯异作战勇敢,常为先驱,善用谋略,料敌制胜,但却十分谦虚,他在路上与诸将相逢,常常引车避道。进退都有标帜,军中号令整齐。每次驻扎休息,诸将坐在一起论功,唯有冯异独隐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后来攻下邯郸,军中更换了一部分将领。军士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刘秀从此更加看重冯异。
冯异平定关中之后,曾有人造谣,说冯异有当“关中王”的野心,冯异本人听说后,也十分不安,提出要将妻子留在洛阳,但刘秀则对谣言并不在意,命令冯异带家眷一同回关中,表示了对冯异的极大信任。
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称“云台二十八将”,冯异正是其中之一。(《后汉书·冯岑贾列传》)P8-16
道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中的正面价值取向,体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德行修养,道德被视为立身为人的根本、社群结合的纽带乃至国家政治的基石。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道德观念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道德践行则贯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刨去时势变迁造成的观念变化,那些最基本的美德震古烁今,仍然在不断唤起后人的共鸣,历史上德行高尚的高人胜士、大雅君子也至今令人追慕、向往。
时易世殊,然而心同理通,《道德篇》旨在分享中国古人践行美德的故事,传递生活中的正能量。知易行难,道德问题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实行。
本篇按照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的脉络,分为修身正己、慈孝和敬、忠贞互爱、高情厚谊、爱国守土、奉公济世等六个部分,故事的内容相应归为个人修养、亲子伦理、夫妇伦理、朋友伦理、国家责任、社会道义等六个方面。古人崇尚美德,关于美德践行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本篇提供的不过是一窗一牖,但也希望能投进一寸光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亦浩瀚博大。今天我们所称的“国学”,应是其中的经典或精华。关于“国学”的定义,存在不少争议。广义的国学,简而言之,实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曾几何时,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度陷入自卑乃至自污的误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误识正在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心态,来建设国家软实力,这已成为举国共识。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正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当代中国凝聚民心、文化创新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不少国学讲堂、传统书院、经典诵读班,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政商培训、社区教育、少儿蒙学越来越活跃,这些所谓“民间儒学”的开展,正反映了当下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唤和渴求。然而,如何让传统文化的高头讲章“浸润”到基层民众和少年儿童,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个人赞成这样的观点,现代科技(如网络)和通俗表达(如动漫)是首选之途。
2012年夏天,在一次考察历史文化街区的途中,市政协吴勇副主席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找一些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思想道德和礼仪文明的小故事,编辑几册简单的国学普及读本。后来,在政协文史专委会的工作会议上,还专门对此做过一次讨论。根据他的意见,我们决定先编“道德”、“修身”、“知礼”三种。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传统经史文献浩如烟海,历代先贤大德的佳言懿行俯拾即是,但要找出那些典型性强、有据可查的故事,还需花一番力气。而且,将这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叙述,并转换成现场感和画面感很强的场景,更需费一番脑筋。我本人和冯闻文、马志亮、覃力维三位博士生此前都没有类似经验,这次勉力而为,也从中得到了不少锻炼。至于效果如何,还须读者检验。
这套丛书,是在武汉市政协的领导和组织下完成的。依据政协领导和大家的意见,我们多次就编写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蒋君伟副秘书长、文史学习委员会彭小华主任、殷小琴副主任对本套丛书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武汉问津国学文化促进中心、武汉电视台“问津国学”栏目、漫画家任山葳和彭翼然、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邹德清等对此书的出版,都付出了辛劳。对以上各方面的大力推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错讹,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杨华
2014年7月10日草干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