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琐忆》是作者朱东水工作之余创作的三百多篇散文的结集,分为“岁月如梭”“乡村琐忆”“际遇感怀”三个篇章,分别记述了自己成长的岁月、求学的历程、工作的开始,家乡的风物以及对故乡的回忆,读书时的思考和感想、书法绘画创作时的感悟、朋友交往时的心得以及对社会、时事、家庭的感怀。散文集充满了对生活的体悟,对故乡的回忆,对友情的珍惜,对爱国情怀的抒发,等等。散文集充满了对生活的体悟,对故乡的回忆,对友情的珍惜,对爱国情怀的抒发,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村琐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东水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乡村琐忆》是作者朱东水工作之余创作的三百多篇散文的结集,分为“岁月如梭”“乡村琐忆”“际遇感怀”三个篇章,分别记述了自己成长的岁月、求学的历程、工作的开始,家乡的风物以及对故乡的回忆,读书时的思考和感想、书法绘画创作时的感悟、朋友交往时的心得以及对社会、时事、家庭的感怀。散文集充满了对生活的体悟,对故乡的回忆,对友情的珍惜,对爱国情怀的抒发,等等。散文集充满了对生活的体悟,对故乡的回忆,对友情的珍惜,对爱国情怀的抒发,等等。 内容推荐 朱东水编著的《乡村琐忆》《乡村琐忆》以流畅朴实的笔触,甚至还带有儿童的天真情趣,叙述描绘20世纪60~80年代鲁西农村的风土人情,带我们走进农村几代人的生活场景,展示他们的道德品格和思想境界,让人真切地感知那里的田园风光,村边的小河、院中的枣树、场院里的石磙、村中的小学,家长里短,新旧农村在交替演化中的善恶美丑,在恬淡安闲中体味农村传统信仰和习俗,洞察他们对新生活的满足和乐观情怀,展现他们对幸福前景的向往,对家乡富裕、国家富强的憧憬。而这些多是通过作者的亲身感受和回忆表现的,读起来就更觉得真切有亲和力。 目录 岁月如梭 耕读小学 大街上的学校 看画本 昕拉呱 诚信传家 血浓于水 糊口苦趣 南学堂 上初中的日子 美丽的徒骇河 上高中 农村务农 盖新房 后坡门市部 “电大”学习 亲情 固河棉站 农行岁月 大通院 返璞归真 买楼房 包村 我的父亲 骑自行车回家 人大工作点滴 又见东方红拖拉机 天上的星星 为黑陶厂刻字 雨中夏征 书画结缘 乡村琐忆 剃头挑子一头热 修笼屉 红薯干 抽旱烟 二叔 回家的路 包子情愫 村东小河 榆树 亲情似金 怀祖 梧桐树 枣树 乡村琐忆 白菜帮子 苦楝子树 唐状元传说 看电影 走亲戚 也谈做梦 说成菜 过年的熟肉 放羊老人 著名民间艺人——朱洪泽 洋火枪 麻雀夹子 深情一拜 散酒摊子 大个子孬 逆境中那份执着 农村婚丧习俗 蝈蝈笼子 老刘姑父 二哥哥 际遇感怀 家园 补胎随感 百元价值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刮胡刀 羊毛出在羊身上 老百姓观念在转变 读《一对月收入300元的夫妻》想到的 朝阳出洞 麒麟 收费处 父与女 体味冷暖 故地随感 困境之中要自励 手机 让人感动的爱 昙花开了 麦冬 榕树情怀 考察有感 孩子的作文 小路 窗外的松树 寻觅仙踪 能感动人的诗 我所知道的李季春大夫 读<挑战极限人生>有感 鸟巢随想 城市的建设者 借笔有感 诗集点滴 残疾人和母亲 解剖自我 郊游随感 出书偶得 病蚌与明珠 卖凉皮的小姑娘 信用值千金 轻松莫忘自励 读书随感 游览山海关 坚强与感恩 呼唤道德文明 当书画不再是艺术品 我与《高唐州报》 珍惜年华勤写作 膜拜“三绝碑” 人大工作十余年 腿疾有感 千里书画缘 欣赏老年书画 小军的食品厂 水饺馆 感受汪雷 一路风景一路歌 后记 试读章节 糊口苦趣 三年严重困难过后的恢复时期,全国仍为粮少发愁,而在农村更甚。我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生活在那个年代,勉强能填饱肚子,已经很不错、很幸运了。比我年龄大的人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好多人都饿死了,活下来的无不受了饥饿的煎熬。 听娘讲,她因为吃糠咽菜,乳头上长了疮。因为吃奶,我的头上也起了好多疮,脖子底下的一个大疮,是村里的医生用手术刀割开,挤出浓,缝上伤口,上了药,我才活下来的。与我同样长疮的几个孩子,都死了,只有我一个活下来。每当在镜子里看到脖子里留下的伤疤,我便觉得要时刻珍惜人生,努力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时,与同龄人相比,我也是很幸福的。我的一个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大一岁,前几年他已经故去了。他家生活困窘,年年吃不饱穿不暖,兄弟姊妹几个经常出去要饭。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外村生产队里的苜蓿长出来以后,他就和村里的大人孩子一块去捋。那时生产队的苜蓿是用来喂牛的,人们吃不饱饭,经常去捋,生活逼的呀!就是夏天苜蓿长到多半米时,也得去捋些嫩尖,蒸熟果腹。有几次我也和他一同到徐楼去捋过苜蓿,怕被看护人发现,都是晚饭后出发,悄悄地爬到苜蓿地里,不敢作声,每次都吓出一身冷汗!那时年龄小,提着个布袋,猫着腰捋一把装一把,眼睛不时四下张望,别提多害怕了,生怕被人家抓住。人穷志短,那一时期,概莫能外,“十个社员九个贼,谁要不偷饿着谁”嘛。不过我一生中只是捋过苜蓿,从未拿过别人的其他东西。 有一次,我和二队里的十几个人到徒骇河对岸崔堂村东的洼地里去捋苜蓿。记得那夜月明如昼,去的人也多,那天我带了一条盛尿素的白色化肥袋子,比较硬,一走就响,刚捋了十几把,就听到远处好多人喊,我们赶快直起身子,拼命地朝河堤上跑。刚到河堤上,忽然从大树底下的紫穗槐棵子里,涌出二三十口子人,把我们团团地围住了,连夺加抢,不仅扣下了苜蓿和袋子,而且还给我们讲了好多大道理,当时感到羞愧、害怕。我们中间的一位长者说:“对不起,什么话也别说了,还不是饿逼的吗?如果能吃饱了,谁愿意连惊带吓地跑好几里地出来丢人呀!邻庄近村的让我们回去算了。”因为我们村子大,有1000多口人,他们也不敢怎么着,就让我们走了。 还有一次,我与二旦叔到河堤上小王庄的苜蓿地里捋苜蓿时,真吓坏了。那天天特别黑,风刮得河堤上大杨树的叶子哗哗作响。我们俩刚刚爬到地里,才捋了几把,就听见“砰”的一声枪响,我们本能地跳进紫穗槐丛中,跃到河堤中间的大道上拼命地跑呀!二旦叔边跑边说:“坏了,我的腿怎么发麻呀,可能打中我了!”“跑吧!逮住就麻烦了。”在河堤上跑了二三里地停下来后,二旦叔坐在地上摸了摸腿没有事,才知道刚才那是因为心情紧张害怕吓的。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捋过苜蓿。现在的大酒店经常有蒸苜蓿这道菜,每当见到,我都会想起那段惊险而又好玩的经历。 我家还经常吃马齿菜、羊羊角、灰菜、花荠菜、麦蒿等野菜,用开水烫了凉拌或蒸着吃。马齿菜和羊羊角是我最愿意吃的了。马齿菜调上蒜泥清凉可口,不仅小时候愿意吃,就是现在到饭店或在羊肉摊子上喝扎啤,我也总点上这道菜。羊羊角一般生长在碱地里或者沟头河涯,有20多厘米那么高,每棵有四五片扁针状的叶子,因像羊角而得名。村南碱地里很多,娘和姐姐下地回来经常带回几把,或蒸熟或烙合子。最好吃的是用腊肉馅切上羊羊角包的包子和饺子了,那种香甜让我不能忘怀。 小时候,虽然生活困难,但由于我父亲在县里工作,每月有几十块钱的工资,我家的生活还可以,每到年底就买上几斤肉,娘舍不得吃,就用盐腌起来,等到改善饮食时切上一点当包子馅,年头能吃到年尾。每当有了羊羊角,遇有空闲就包上一顿腊肉包子吃。当时生产队里没有种蔬菜,能吃上羊羊角野菜就很不错了。 后来我在城里工作,每到夏天娘来看我时,总带上几个腊肉羊羊角馅的包子。每年都给我几块腊肉,我也省着吃,一直吃到麦后。平时,我也拔点又大又嫩的羊羊角子菜,带回家加点腊肉包饺子或包子,那股浓浓的香味,沁人心脾,令人追思,让我回想起那个生活困苦的年代。 2005年2月 P28-30 序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同时也是散文艺术传统深厚的国度。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大凡诠赋、史传、论说、札记、祝盟等,均属散文体裁。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振兴、文化繁荣的时代,散文创作更是呈现出多元与空前活跃的景象。散文领域,海阔天空,因其形式多样,题材、风格各异,深受人们喜爱。世间万象、人情哲理,无所不包;天文宇宙、花鸟鱼虫,尽皆涉及。时下,亲情感悟、历史回顾、乡梓情怀、理想追求等,成为散文创作的重要内容。其中,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琐事、童年往事、青春记忆等方面的这种非虚构类的散文,带有原生态文化的淳朴与粗犷,不虚夸、不炫耀,让人在促膝谈心的氛围中,得到一种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陶冶。 一年前,朱东水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最近又将他多年来新写的散文、日记、随笔中的篇章,筛选改写,汇集成这部散文集《乡村琐忆》。这种以纪实为主的散文,应属于非虚构的原生态的散文,读后让人深思,感慨良多。与散文创作相比,诗歌的创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出版过诗集的人,再出版散文集应该是不太困难。然而,真的要把散文写得精美,写得引人入胜,却也并不轻松。东水先生将其所选的散文反复修改,并多方征求师友的意见,最后选定这些篇章出版,显示了他对文学的钟爱与严谨的态度,这一点是令人敬佩的。 《乡村琐忆》以流畅朴实的笔触,甚至还带有儿童的天真情趣,叙述描绘20世纪60~80年代鲁西农村的风土人情,带我们走进农村几代人的生活场景,展示他们的道德品格和思想境界,让人真切地感知那里的田园风光,村边的小河、院中的枣树、场院里的石磙、村中的小学,家长里短,新旧农村在交替演化中的善恶美丑,在恬淡安闲中体味农村传统信仰和习俗,洞察他们对新生活的满足和乐观情怀,展现他们对幸福前景的向往,对家乡富裕、国家富强的憧憬。而这些多是通过作者的亲身感受和回忆表现的,读起来就更觉得真切有亲和力。《上初中的日子》《美丽的徒骇河》《榆树》《枣树》《小路》等文章,都是情真意浓令人难忘的精美之作。对在村边流淌的徒骇河,他不吝赞许,深情讲述了那里的动人故事、四季景色和历史演变,赞颂她不仅养育了两岸的乡亲,浇灌着肥沃的土地,创造着巨大的财富,而且谱写着历史,传承着文明。这里一代代人依河而居,繁衍生息,使作者生具一颗赤子之心,对她永远难以忘怀。不管走到天涯海角,看到多么壮丽的风光和美好的景象,总是能联想到生他养他的徒骇河畔的家乡,书中把乡梓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散文写作常用的技巧。《乡村琐忆》很多篇章对这一技巧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志和情,是所有文学作品最本质、最主要的元素,是文学作品的主题。离开了志和情,作品将平淡无味。现实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原本都是平凡的事物,然而经过作者精心加工提炼,运用巧妙的联想和比喻等手法,那些原本不太惹眼的普通事物,便顿然凸显出来,甚至显露出生命的色彩和折射出理性的光芒。书中《榆树》一文,从院中一株普通的榆树,联想到鲁迅的《野草》,再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榆树被嚼叶扒皮的劫难,到“榆蓝金花虫”外来虫害的危机,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经过十多年的磨难和挫折以后,人们竟然发现,那些半死不活的榆树竟枯木逢春,又发旺了,枝丫多了,叶子密了,树身粗了……现在,春天的榆钱随风飘落,无论是落在墙根,还是沟边河坡,就会生长出一株株旺盛的树苗……株株出落得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那么标致,那么大方。”东水先生这种境界的塑造,这种技巧的运用,正是他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的自然展现。 注重意境的创作是《乡村琐忆》的又一特色。东水先生素有写诗习书的雅兴,而且已有诗集问世,自然懂得“散文要当诗一样写”(杨朔语)。一篇好的散文,必当有作者精心提炼和创造的意境。要把文章中所写的“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意”与“境”相结合。书中《小路》一文,由机关院落前广场的小路写起,进而联想到家乡的田间小路,上学的村道,城市园林中的休闲观光路乃至平坦宽阔的公路,最后升华为:“回忆过去是一种幸福,但毕竟是已经成为过去,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我也因走的路渐渐宽阔,游览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到了诸多自然人文风光,甚至还走出了国门。但,宽阔不仅未能使我忘记窄狭,相反,我更加怀恋乡间小路那种沉静。祝福故土,感谢家乡给予了我一条人生之路!”写出了言外之意,听出了弦外之音,读起来才有味道。其他像《鸟巢》《榕树》等都是借景生情、托物言志而且衍生出意境的佳作,很值得品味。 散文的写作,尤其是非虚构散文的写作,如何写得精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结构、布局。散文行散而神不散,最忌平铺直叙、信手写来。一篇好的散文就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写作之前,必须对所写事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在把握其实质之后,再进行构思。散文的构思是一种浓缩——展开——节制的艺术:浓缩,能力避肤浅平庸;展开,能跳出干巴单调;节制,能避免拉杂臃肿。掌握了这种基本功,便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节奏,把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写得恰如其分。好的开头,如春云初绽,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好的结尾如品尝茗茶,令人回味无穷。东水先生阅读过大量古今名家名作,在散文写作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很多篇章在文章结构、写作技巧方面都做过有益尝试,为行文达意增辉耀彩,为喻理抒情给力助威。东水先生为文已锋芒初露,精品力作将相继问世,期待他在艰苦攀登中逐渐走向成熟。 朱希江 2012年4月9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聊城市原文化局局长) 后记 周国平在《平淡的世界》一文中写道:“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录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他今天捡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捡到过,在他之后还会有许多人捡到。想到这一点,他感到放心。” 其实我在小的时候就有把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想法,只是由于自己阅历不足,一直没有实现。诗集《乡间小唱》出版之后,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胆子大了起来,又写了不少顺口,溜,名日《朱东水诗草》;同时把日记中的一些小文章,自己经历的一些小故事,用打字机打出来汇集成这册《乡村琐忆》,把我的所思所想和经历呈现于大家面前。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所以,每当我回忆过去的困苦经历和愉悦的心境,就感到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和享受。我在日记中写的这些小文章,都是当时的真实情感和诉求,于是力求保持原貌。虽然写得土气了一点,亦不够有艺术品位,但我还是愿意把自己农村出身的经历,本身就具有小农意识的一面展示给大家。不过我感到,农村人那种纯朴的情感和真挚的内心世界,是世界上最美的音符,能流淌出最优美、最动听的旋律。 我留恋故乡的小河,家乡的村落,风土人情,柴米油盐酱醋茶,东家长西家短的打闹,又向往乡邻们之间无拘无束、不拘小节、纯朴真挚的情感。当人们在过道(大门)底下吃着饭乘凉时,邻居们会相互让饭吃;过麦时,天变大雨,乡亲们会一拥而上,为你家抢场;当有的人家失火了,村人们会担着水赶来救火;当街上如果有人遇见了小偷,众人会义愤填膺,蜂拥而上;当你的车子陷在泥里,小伙子会上前扛一膀子。这些事都会冲击我的心灵,让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表达心意。 中央电视台4频道主持人介绍到,中国水墨画大师、台湾著名画家李奇茂先生说:“我最愿意画故乡的平民百姓,夏日里他们敞开怀,坐在板凳上,一只脚放在板凳上,一只手摇着蒲扇。这最能表现中国人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实实在在的自然地真实性情。”我听了后很感动,怪不得在中国(高唐)书画艺术博览会上,李奇茂先生不仅发表游子爱国言论,还当场作画并题字:“人居四海,心在高唐”,还把“李奇茂美术馆”建在高唐,原来他是有爱国之情流淌在平淡心中啊! 因此,我有了把自己经历和所知道的乡间风土人情写出来的想法。2010年3月,开始收拢日记中的小文章,把2004年春节以来写的部分自己成长的故事也加了进去。我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一颗平淡的心灵有所释放。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很多文字表述不够准确,有的地方甚至文法不通、语言不畅、哕哩哕唆,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此书出版之际,衷心感谢中国书协第四、第五届理事,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主席,北京当代书画研究会会长,《经济日报》社原社长武春河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聊城市政协原副主席钟文泽先生,在百忙中连续数月,竟作为每日上午的功课,悉心修改《乡村琐忆》文稿,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先生曾长期担任乡镇、县(市)、市直部门主要领导,所著《邹议杂谈》《脊梁》中犀利的文笔为世人称颂,经先生的推敲,使得文稿更贴近现实。集作家、诗人、画家于一身的聊城市文化局原局长朱希江先生,曾出版多部著述。先生应我的恳求,欣然写序,给予奖掖。知名书法家杨系双先生多次给予指点,并修改部分文稿与诗歌,有时竟把我的诗歌写成书法作品,以示鼓励。 《乡村琐忆》是我在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的作品,此书出版时我已到新的工作单位供职。在此,对中共高唐县委副书记朱茂明同志以及薛兆臣、姚美运、张金洪、常庆齐、陈勤红、袁志敏、王宗国、朱桂林、庄爱梅等同仁给予的大力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朱东水 2012年8月于知足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