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署名文章,是人民日报最为重要和权威的评论文章。自1993年亮相以来,任仲平至今已1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任仲平是当代历史的一种记录与见证,通过她,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当代中国各方面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潮涌脉动。
“任仲平”署名文章,贯穿着同一种价值、同一种气质,被赞誉为“理论有高度,视野有广度,思维有深度,说理有力度,文笔有温度”,堪称党报评论阵营里的“改革尖兵”。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著的《任仲平十年精选》从2003年至2015年署名任仲平的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任仲平十年精选/人民日报重要文评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署名文章,是人民日报最为重要和权威的评论文章。自1993年亮相以来,任仲平至今已1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任仲平是当代历史的一种记录与见证,通过她,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当代中国各方面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潮涌脉动。 “任仲平”署名文章,贯穿着同一种价值、同一种气质,被赞誉为“理论有高度,视野有广度,思维有深度,说理有力度,文笔有温度”,堪称党报评论阵营里的“改革尖兵”。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著的《任仲平十年精选》从2003年至2015年署名任仲平的文章。 内容推荐 每逢党和国家有重大的活动或方针政策的出台,人民日报评论部都会以“任仲平”的名义发表相关评论性文章,以期让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活动的意义等有深入的认识。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著的《任仲平十年精选》从2003年至2015年署名任仲平的文章中,精选25篇,每篇都是年度内有代表性的文章,比如2015年的《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2014年的《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3年的《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是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缩影。透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看到近十年党和国家发展的脉络,加深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 目录 构建我们的“主流叙述” ——任仲平精选本序言 卢新宁 2015 站在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交汇点 ——写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之年 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论贯彻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向着个百年目标迈进 ——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 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 让我们挽紧和平的臂膀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 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 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标注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 ——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 ——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3 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 ——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 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012 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上) 转变,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性突破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下) 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十七届六中全会 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 ——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0 周年之际 2011 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 ——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上) 选择,奋斗在复兴的征程上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下) 2010 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9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写在新中国成立 60 年之际(上) 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 ——写在新中国成立 60 年之际(下) 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 ——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之际 2008 30 年不变的时代呼声 ——写在改革开放 30 周年之际(上) 历史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 ——写在改革开放 30 周年之际(下) 北京,新征程的又一个起点 ——写在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之际 灾难中挺立的中国 ——写在中国人民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之际 2006 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 2004 再干一个二十年 ——论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2003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论抗击非典的精神 试读章节 站在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交汇点 ——写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之年 (一)时间勾勒新的年轮,刻下生命前行的足印。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为世界留下了什么,历史又将记住我们什么? 这是一份令人感慨的出访行程表。在联合国总部三天两夜行程,六场多边峰会、八场双边会见、两场重要活动,转场时间最短仅三五分钟;9位、13位、5位、17位——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4个时段,通过双边会见、早餐会等形式,会见了4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一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8次踏出国门,奔波42天,跨越赤道南北,到访14个国家,参加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涵盖亚、欧、北美、非四个大洲。“大道行思,取则行远”,行程表背后,是中国外交的新开拓、新局面、新气象。 这是一份令人欣喜的外交成绩单。9月3日,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的军队方队或代表队与中国方队一起,接受习近平与65位外国来宾的检阅;9月28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20分钟讲话,赢得15次掌声……一年来,从“白宫秋叙”夯实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识,到非洲大陆万人空巷迎接“老朋友”;从深度参与解决伊朗核问题、南苏丹问题、叙利亚问题,到与各国一道致力铲除恐怖主义土壤、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协定,中国与世界进人了深度互动。“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成绩单背后,是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由落子布局而精耕细作,由多点突进而全面开花,中国外交在刚刚过去这一年继续开拓进取,取得累累硕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中国外交新理念,谱写了大国外交新华章。 当世界为困扰自身的种种问题寻求答案时,“中国不能缺席”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价,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者“试图指引方向,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一个崭新、强大、和平的力量”。 2016年的阳光,即将照耀我们的世界。中国的奋斗与世界的未来,处在命运的交汇点上。当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中国将如何改变世界,世界又将如何影响中国? (二)2015年,两张照片牵动人心。一张是叙利亚小女孩把镜头认成枪,举手投降;另一张是叙利亚3岁小难民艾兰溺亡,尸体被冲上土耳其海滩。 和煦阳光并未照进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难民潮,到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从恐怖分子在巴黎的残暴扫射,到尼泊尔地震造成万人伤亡,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行动才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希望,也总是与忧虑相伴前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时刻,对历史的共同铭记为人类社会思考自身前途命运创造了难得契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2020年后气候变化安排两项重大全球议程相继通过,各国在走出眼前利益羁绊、共同规划未来方面迈出了新的脚步。 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中国为世界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在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中,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达到30%,“主引擎”“发动机”地位无可替代;我们成功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向全世界发出和平与正义之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中国宣布一系列切实举措,彰显与世界各国一起为实现未来15年世界发展议程努力的决心;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接待多个国家领导人访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普遍共识。 在巴基斯坦议会,30多分钟的演讲被50多次热烈掌声不时打断;在印尼万隆,与众多来自亚非和其他地区的国家领导人重温“历史性步行”;在俄罗斯莫斯科,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在英国曼彻斯特,与首相卡梅伦在酒吧畅饮叙谈……2015年,伴随着习近平主席定格下的“中国瞬间”,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推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措施和倡议,成为国际关系演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国际问题专家古德曼感慨,中国最新的地区行动比任何人的预期都来得快,几十年来都没有出现一个大国这么有能力、这么自信了。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利益和道义上都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旗帜。P3-5 序言 构建我们的“主流叙述” ——任仲平精选本序言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 政论,是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署名文章,无疑是人民日报政论最重要的品牌。 任仲平1993年亮相,第一篇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从那时开始,这一品牌已经1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成为中国新闻界一棵名符其实的常青树。“廿载风云一纸书”,任仲平不是易碎品,走过20多年回头再看,每一篇任仲平都留下了这个国家前行的脚印。从剖析抗击非典精神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到汶川大地震之际刊发的《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从论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再干一个二十年》,到论全面依法治国的《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相比历史本身,几千字的长文也不过是万一,但从这样的断面中,我们却能感受时代的呼吸、触摸观念的更新,把握中国各方面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潮涌脉动。从这个角度看,任仲平文章见证着历史,更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任仲平的写作,有着深厚的基础与深沉的积淀。人民日报编委会历来重视这一品牌,如原社长邵华泽、张研农,现任社长杨振武、总编辑李宝善,都亲自参与任仲平文章的选题与写作。作为任仲平接力的“这一棒”,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任仲平文章的继承与创新,希望能在与时代的对话中,保持这一品牌的活力,让它能日日新、又日新。 我们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面对当代中国舆论生态的激烈变化,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政论品牌,任仲平写作的最大价值,是尝试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主流叙述”。当前中国相互交织的话语体系可谓丰富活跃、百舸争流,既有网上活跃知识分子的批判性话语体系,也有社会上表达各种诉求的民间话语体系;既有传递政党主张、国家意志的治理者话语体系,也有国际舆论中阐释中国故事的国际话语体系。在这些话语体系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中,能不能求同存异、最大程度地弥合分歧争端,能不能引领舆论、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决定了任仲平的价值和作用。 回望过往,任仲平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尝试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一个努力实现从政治宣传到政治传播的转型过程,一个力求重塑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的探索过程,一个勉力构建属于我们的“主流叙述”的实践过程。“政治修辞的涵义必须与大众的常识相符”。在变化的舆论环境之中,传统政论刻板的语态心态亟需突破,僵化的表达体系亟待更新,单一的知识体系有待丰富,保守的思想体系呼唤创新。“寻找最大公约数”“打通两个舆论场”“正面报道也要有问题意识”……与评论员文章比相对自由的任仲平文章,这些年来,担负起党报评论阵营里“改革尖兵”的职责。 以理念常新,让文章常青。近10年来,我们提出更新三个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培养三种意识——以全球意识打开世界视野,用历史意识体现中国特色,以问题意识对接现实国情;善用三重资源——赓续红色政党文化传统、接纳现代文明价值、考量当代民众诉求,从而凝聚党心民心、推进社会共识。虽然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写法有不同,但这些基本的要求、基本的要素是相通的,体现了我们构建“主流叙述”的思考。 在《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一文中,从世界废奴运动潮流来看西藏民主改革,看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在《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一文中,抓住“信仰”这个关键词,以情感、以精神为切入口;在《标注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一文中,采用大量来自采访调研、出自基层一线的细节和事例,让文章更接地气;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一文中,以发展经济学解析五大发展理念……这些主题不同、风格不同的评论文章,之所以署名“任仲平”,绝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相同的分章形式,更是因为其中贯穿着同一种价值、同一种气质。 什么是我们向往的“主流叙述”?我以为就是有头脑、有肝胆、有心肠。什么是头脑?那是对接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是“少书生论政,多老成谋国”的思考,是构架文章的骨。什么是肝胆?那是直面问题的现实勇气,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是支撑文章的魂。什么是心肠?那是对党的感情、对人民的深情、对我们这一代人使命的激情,是贯穿文章的气。这样的头脑、肝胆、心肠,不是唱高调、说空话,也不是滥情、矫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把握好时代性、人民性、针对性,才能收获“理论有高度,视野有广度,思维有深度,说理有力度,文笔有温度”的赞许,才能赢得“凡有大事,必看任仲平;把握大势,必看任仲平”的期待。 今天的中国,主流媒体的话语优势,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换个角度看,这样的竞争,也正是前行的动力和机遇。任仲平已经面世20多年,刊发了80多篇,所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读者的支持,让我们有信心得出这样的结论:党报政论不仅应当获得宣传管理部门的肯定,也应当在民间舆论场中得到广泛认同,在都市媒体和网络空间中得到广泛传播。只有这样,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才不是虚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