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之夜/深圳新锐小说文库》收入蔡东的部分小说作品。蔡东小说书写的并不只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她有飞离现实的渴望与努力。她在努力切近我们的精神疑难,切近那些深夜里我们孤独一人时的辗转反侧。在读蔡东的小说时,读者将对小说的“力量”意味着什么,有了直观的感受。实际上,她的小说触及的事物都是很残酷的,尤其对于敏感的内心而言;不过,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正是在对这种残酷的理解与表达当中,她的温暖摈弃了廉价,获得了真实。她的小说虚实相生,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月圆之夜/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蔡东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月圆之夜/深圳新锐小说文库》收入蔡东的部分小说作品。蔡东小说书写的并不只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她有飞离现实的渴望与努力。她在努力切近我们的精神疑难,切近那些深夜里我们孤独一人时的辗转反侧。在读蔡东的小说时,读者将对小说的“力量”意味着什么,有了直观的感受。实际上,她的小说触及的事物都是很残酷的,尤其对于敏感的内心而言;不过,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正是在对这种残酷的理解与表达当中,她的温暖摈弃了廉价,获得了真实。她的小说虚实相生,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内容推荐 《月圆之夜/深圳新锐小说文库》是深圳青年作家蔡东中短篇小说集。本作品共收入蔡东中短篇小说10部,涵盖了作家2004年至2015年间不同阶段的作品。蔡东的写作立场是知识分子式的,既有对人物现实困境的精准描画,又有对生命绝境的形而上的思考与叩问。其创作多以城市为书写场域,尝试对以新城市为载体的新文明展开反思,致力于对城市经验的开掘和表达。十个故事,透视出人心和人性的丰富、幽深与曲折,显示出一个年轻作家的思考深度和艺术才华,是青年文学领域的丰美收获。 目录 通天桥 昔年种柳 布衣之诗 无岸 往生 月圆之夜 毕业生 小城 和曹植相处的日子 窄床 相关评价 后记 试读章节 通天桥 通天桥的北面,半年时间就长起来一座城。 呼延飞觉得,这些楼房是自己长起来的,跟小孩子一样,见风就蹿,又像成了精,随心变化。半年前,通天桥以北还是荒地,遍布着开白花的茅草。成片的楼房从打桩到封顶他都见证过,可每每想起来,还是觉得一切太魔幻。 通天桥横亘于河流之上,连接了此岸和对岸。 一入夜,桥南就被一双大手拎起来倒空了。桥北的高楼,星星点点地亮了,灯光和人影令凝固的建筑变得生动梦幻,像由许多个温暖柔黄的盒子堆叠起来,盒子里是童话般的小人国。小人儿们放松地掉落进各自的空间,吃干炒牛河,上网娱乐,赖着不愿睡去,害怕睡醒时那个劈头而来的工作日。 月悬中天,呼延飞的一天才刚刚开始。他在夜间急诊室工作,为酒精中毒的倒霉蛋洗胃,给斗完殴的青工处理创口,看着车祸重伤、业已停止呼吸的人被满怀希望地抬上床,他耷拉着手,无能为力。 每天清晨,他会细致地清洗双手,接着走进更衣室时,他小心地用白大褂隔住自己的手去拧球锁,这个自爱的、富有仪式感的动作,是一种告别,告别那个血肉模糊的不高档的世界,来到晴朗而洁净的白天。 又一个美好的早晨来临了,呼延飞将逆着人群而行。他喜欢逆流而动的感觉,他是少数派,他的内心静谧坚定,他常常被那样的自己感动。 远处是碧青碧青的山,柔和的晨曦勾画出山体的轮廓,山路在云絮里蜿蜒盘旋若隐若现,那条路,仿佛是通往天上的。 他像往常一样经由通天桥步行回家,远远地,他看到桥中央似乎矗立着什么东西。长期缺少睡眠的人,眼神都不好,他并没怎么在意,直到身体确乎被硬物挡回,才发现自己并没看错。 才不过一个晚上!他后退了几步。通天桥中间竖起来一堵墙,墙把通天桥分成了两半。 他的家被隔绝在墙的另一面。 呼延飞孤零零地站在桥上,墙那边的人却越聚越多,赶着上班的人们渐渐躁动起来。爬过去?爬过去,爬过去吧。语气从疑问到商讨,再到相互鼓励和确认。终于,他看到一个男人跃上墙头,男人仔细看了看下面,一咬牙翻了过来。眼看这堵墙绝没有自动消失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攀爬,女人也顾不上仪态,先把高跟鞋扔过来,再哎哟哎哟地往上爬。 一时间,墙头上全是支起的身子和张望的脑袋。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也无暇深究,再晚就赶不上打指模了。好不容易寻了个空当,呼延飞两脚一蹬,朝着与人潮相反的方向翻了过去。 他醒来时,已是下午三点。初冬的阳光在木地板上洒下片片光斑,地板被阳光敷上一层釉,像某种包浆良好的浅色玉石。他站在窗前向外望,看到通天桥被一堵墙一劈两半。 傍晚时分,下班的人流在桥上汇聚,却被那堵墙挡住了去路,停滞不前。一天的工作令人疲惫而沮丧,人们要先经过一段助跑,才能借势跃上墙头。 晚上,呼延飞去诊所上班时,发现广场上除了跳健美操的妇女,还多了些忧愤的中年人,都在议论那堵墙。人们约莫猜到了墙的来历,有人宣称已向媒体爆料,明天就会成为全城热点。想到电视台和报纸的强势介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说,事情会解决的,很快就会解决了。 这一夜病号不多,呼延飞却觉得很难熬,那堵墙,分明横在了他心里。墙是一个生硬的象征,也是一种提醒,一种放大,无论他面对与否,界限始终都在,从未消失。 第二天清晨,他离开诊所走到通天桥上时,又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 墙砌高了一大截,已非徒手攀援所能达到的高度。他听到墙对面传来嘈杂的声响,有人愤怒地要报警,有人提议“叠罗汉”,先过去再说。 P1-3 序言 主编这套文库,是一种享受。 阅读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一种享受。 还有鼓舞。 边鼓边舞——兴奋! 十二位文学新锐,是从几十位符合条件的作家中推选出的,也许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学的高度,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学滋养、生成的元气、生气、意气。有这三气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预见的——不仅是将来深圳文学的高度,也许还是将来中国文学的高度。 三十多年,能聚集如此整齐的文学集群——我实在不愿使用“新军”这个词,文学实在不是因为利益或信仰而生发的战争,文学群体也实在不是军事组织——也只有深圳能够。 我从来都认为,“文化沙漠”是对深圳的误判。面对这种误判,深圳以它包容开放的胸怀和着眼未来的视界,踏实、稳健地建设着自己的文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携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之根,就地栽培。移民,遗民,夷民,互不嫌弃,互不抵牾,欣然接纳,不拒杂交——深圳就是这么任性!养性之后的任性。现在完全可以说,深圳不仅是个经济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培育、积累和健康生长的奇迹。 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处于文化最敏感、最精致的部位。深圳文学曾有过短暂的浮躁。浮躁是一种内在焦虑导致的精神和行为变形。很快,这种浮躁就成为浮云而升天,留下的是平稳的文学耕耘。而且,这种文学耕耘的主流是非职业的民间写作。本文库中的十二位小说新锐,都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仅凭这一点,不仅这十二位,整个深圳文学的生态,也可以是未来中国文学生态在当下的一个试水,或者说是一个示范也成。这就是深圳的见识。也是深圳的性格:有健康理性为根基的见识,就付诸行动,创造成果。 深圳有“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但以为这就是深圳文学的标志,也是一种误判——对深圳文学的误判,正如“文化沙漠”说对深圳的误判一样。每一位作家都是打工者;许多作家都可能以“打工者”作为他们的文学形象。每一位作家都有或有过青春期;过了青春期的作家也可能叙写“青春”。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位作家都不可能或很难拒绝网络,“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瞬间现象,已经成为过去时。深圳文学将不在所谓的“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标签的框定里打转。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和“打工”“青春”“网络”遭遇,将是日常性的。深圳文学要的不是有形无义的标签,而是真正属于文学的品相。这品相既是深圳的,也是中国的、人类的。福克纳以一块“邮票大的地方”为文学地盘,写出了人类的精神境遇,以及充盈于胸的悲悯情怀。鲁迅以“未庄”为文学地盘,塑造出了可与堂吉诃德相媲美的人类精神形象。本丛书中的十二位作家,性格不同,文笔各异,却都有着不甘平庸的文学野心。他们守着深圳,一个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移民与遗民甚至夷民杂居、物质与精神厮杀、灵魂与肉体纠缠、解构与建构时刻都在发生的地盘上,文学野心能否成为文学现实,我不敢妄言,但深圳应该有着它足够的耐心,等待和期盼。 , 说得似乎高亢了点。那就降低调门,轻声说几句:由于先天性营养不足——比如,长期缺乏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后援与支持;比如,白话文写作至今也不足百年的实践,等等——从整体来说,中国的叙事文学,包括小说艺术的家底,并不丰厚。五千年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仅以此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滋养,我以为是不够的,因为小说艺术要抵达的是整个人类。 鲁迅是清醒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以汲取营养论,鲁迅是母奶和狼奶通吃的。正因为清醒,还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他的心血书写,创造了中国文学的高标。 精神荒芜,思想枯竭,是人的穷境,文学的死境。 在生命的关口,守住了人的底线,也就站在了人的高点。在文学的关口,守住了写作的底线,也就守住了文学的高地。 我愿以此与年轻的同道们共勉。 末了,还有几句说明: 本“文库”又称为“12+1”,即十二位文学新锐的作品,并一本文学批评专著。相信批评专著能对十二位青年作家作品——或许还有深圳文学,有精到的解析。 本“文库”由邓一光先生提议,他和尹昌龙先生任总策划,由我担任主编。具体的联络、协调及编务工作,是由工作室的几个年轻朋友做的。 本“文库”的作家年龄均在四十五岁以下(含四十五岁)。吴君、盛可以诸位应在此列,因事先议定的原则,未进入本文库,是一个遗憾。 本“文库”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全额资助,海天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为深圳文学祝福。 杨争光 2015年6月26日 后记 这是我的小说集首次在深圳出版。十篇小说,逶迤出十余年的创作历程。这里头既有2004年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有2015年盛夏写就的新作,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心里感到格外踏实。这内心的踏实,无关乎从生涩到成熟的小说技法,而在于我真切地感受到,写小说不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显示什么,写作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习常。 十余年间,我取得的每一点进益都是艰难的,光是从自发的写作进阶到自觉的写作,就用了将近七年时间,迈过这个坎儿时,自己有非常清晰的感觉。但写作不是困扰,不是牺牲,写作是补益,是滋养,是另给自己一个辽阔的世界,蓬发赤足,走走看看。 写作是自处的最精致神秘的一种方式。写作时可以有声音,刮风下雨的声音是最好的,或是经由严格选定的音乐曲目,张继青的《皂罗袍》、黄耀明的《暗涌》、电影《青蛇》的一段配乐《流水浮灯》,常常在文档打开前就开始循环播放,多少年了,曲目没有变过,音量总调到最小,蜿蜒,断续。无论白天晚上都不开顶灯,落地灯在书桌一侧亮着,坐进带扶手的椅子,像凹陷进有着柔软质地的一张毯子般的黑暗,被包裹着,被保护着,平心静气,深海般的宁静。小时候读《黄冈竹楼记》,读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心驰神往,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住在一座竹楼里听下雨和落雪的声音。今日仍未有竹楼,未来亦不甚可期,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坐下来、塌下心,写点东西,感受到的清幽宁寂都是一样的。 细细数来,自己再不敢相信,来深圳也已经九年了。在这里,我有一份教书的工作,没课的时候,习惯坐在沙发上看书,窗外是阳光,稀落的鸟鸣,枝叶繁密的树。书房里置着一张原木桌子,我伏案写出了让自己激动的小说。在单位,我的同事择机问过我,在家做饭吗?我说做饭做饭,她们会表示惊叹。好像一个人一旦跟文学扯上关系,就不安于日常生活了。我恰恰觉得,写作者不痛恨平常的日子,不痛恨平常的日子本身,反而在具体的生活层面往往更加用心也更有兴致。我不喜欢去超市买菜,菜的品种单一,叶菜的菜梗又粗大,虚虚地胀着;炒熟了塞进嘴里,是那种在亚热带种植的蔬菜特有的老,口感空洞茫然。农批市场就不一样了,来自温带的青菜堆成翠绿的山,每一棵都匀匀称称的,肌理又致密。每次去梅林农批都心怀热望,跟合计大事一样,暗暗合计着一道道菜,烧圆茄子,尖椒炒鸡蛋,油豆角焖排骨,木耳蚕豆炒腊肉,小鸡炖榛蘑,糖醋藕片,干炸带鱼,狮子头炖白菜豆腐,一边郑重地计划,一边一个菜档一个菜档地挑过去,逛上半天,肩上的布袋变得沉甸甸的,一把香芹,两个苤蓝,黄黄的土豆,粉柿子,紫洋葱,胖蚕豆,大白菜,子姜,单肩背着布袋满载而归,心里总是格外满足。《红楼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落笔于俗常,作家那么郑重其事地面对日常生活,又用如此精妙的方式完成了这部日常生活之书,想起来就觉得感动。《红楼梦》哪里是传奇,她的诗意是平实日子里缓缓渗出的,她可以跳读,也经得住连续多年的反复阅读。 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内心未必真正认同我的文字生活,目睹了写作的不易,创造的隐秘快乐于他们却始终隔膜,那是无法分享的部分。他们是素材供给者,也是第一阅读者,他们埋怨写作耗费了我太多心神,但会毫无原则地喜爱上我的每一部作品。永远感谢他们。 感谢邓一光先生和杨争光先生。两位作家不仅从文化的意义上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品格,还给予了年轻的写作者太多实实在在的帮助。感谢裴亚红女士,她风骨峭峻,文学趣味一流,我珍惜她的每一句鼓励。感谢我的师友申霞艳、饶翔、张艳梅、李德南、文珍、王威廉、毕亮,借由小说认识你们,真好。 这部小说集收录了我不同时期的作品,涵盖了我这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从山东到广东,从2004年到2015年,祈盼读者会喜欢她。也谨以这本小说集献给我的同事赵改燕、张克和武怀军,他们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华和情趣的真正的文人,隐于高校,野鹤闲Z-,他们让我觉得世界总有希望。 书评(媒体评论) 蔡东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可以期待的文学新力量。 ——孟繁华 蔡东的小说不仅明显区别于以“打工文学”为一时风尚的深圳书写模式,还跳出了城市文学惯有的抽象表现套数,更区别于以“底层书写”为特质的阶级代言习惯。怀素抱朴,幽兰吐慧。不盲从于他人的艺术心界为她持有,不屈从于俗流的人物被她写照,这没有别的秘诀,唯有内心的浑朴自然,才会获得扎实的信念支撑,才能辨别和吸纳有益的创作资源,拥有持续生长的文学功力。 ——施战军 蔡东小说中的那些女性人物却往往是当下有力的行动者和看护人,她们有一种更敏捷的生存能力,凭借这种能力,她们成了如波德莱尔所言的“日常生活的英雄”。她超越了女性写作的观念拘囿,有一派阔大的境界。 ——杨庆祥 蔡东的小说题材并不“出奇”,出奇的倒是她对于每个题材挖掘之深,她将短篇小说“精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其写作“拙劲”的体现——剑走正锋,玩弄的不是技巧,而比拼的全是内功。她用低产的创作,生动演绎了这个时代的小说家所稀缺的文字“炼金术”,尤其能为年轻作家提供某种启示。 ——饶翔 蔡东的文学品质纯正,精神质地也厚朴,她对生活、生命、灵魂疑难有着可贵的独立思考。她写人世种种磨难,撕开表面的繁花似锦,恰如裂帛,那种令人心碎的疼痛和无奈,裹挟着些许的挣扎和反抗,真是惊心动魄;而她心里,终是有所依怙……生的慰藉与爱的底色,居于污泥浊水之上。 ——张艳梅 蔡东小说书写的并不只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她有飞离现实的渴望与努力。她在努力切近我们的精神疑难,切近那些深夜里我们孤独一人时的辗转反侧。 ——张莉 蔡东是我们这代写作者的骄傲。她的小说《无岸》《往生》《木兰辞》《净尘山》等,已经达到我心中一流小说的水平。在我看来,一流的小说未必是完美的小说,但一定蕴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能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强烈的冲击。在读蔡东的小说时,我对小说的“力量”意味着什么,有了直观的感受。实际上,她的小说触及的事物都是很残酷的,尤其对于敏感的内心而言;不过,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正是在对这种残酷的理解与表达当中,她的温暖摈弃了廉价,获得了真实。她的小说虚实相生,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所谓“虚”,其实就是意境,这是所有艺术的终极之道。我觉得她小说最大的艺术特点是语言。好的小说语言是叙事、抒情、思想三者结合的,在很多篇章,她都做到了。 ——王威廉 在面对社会世界的时候,蔡东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然而,在面对人的时候,她终归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人文主义者。这就不难明白,在她的笔下,为什么从来没有所谓的恶人,充其量只是有缺点的坏人;在她的笔下,人世总是冷热交织,绝望与希望同在,充满困苦,却可堪珍重。 ——李德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