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之午门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在历史上,午门见证的重要时刻数不胜数: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宣读圣旨、颁发年历书等都要在此进行。届时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每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故宫之三大殿
故宫的外朝由著名的三大殿组成: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高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每次的钦点状元们就在这里产生。
故宫之乾清宫
内廷三大殿是皇族的生活场所,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它高20米,重檐庑殿项。殿的正中设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兼工作间,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雍正后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这里是无数清宫连续剧的采景处,相信大家对那块“正大光明”匾早已不陌生。
十三陵:龙脉在这里栖息
[往事]何处是归途
通过“靖难之役”夺权后,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以避开南京不利的政治舆论环境。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利于防卫蒙古人的侵犯,还因为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风水极佳。
作为辽、金、元三代的都城,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沙漠,无论从军事、政治的角度还是“形势宗”所持的风水角度,都是封建时代中国建都的上佳之地。但在按照南京紫禁城的形制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之前,明成祖朱棣首先选择建设的,却是未来明朝皇室的陵寝。
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羽工远赴北京城郊为自己选择陵地。次年三月,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再次来到北京,并命赵羽工和江西风水术士廖均卿在北京周边寻找万年吉地。赵、廖二人最初选定京西燕家台,因与“晏驾”谐音,觉得不吉而作罢。后来廖均卿等人又勘察了北京西郊的狼儿峪和潭柘寺。由于明朝皇室姓朱,朱(猪)岂能入狼口!潭柘寺由于已经有寺院,也不适合建陵墓,加上区域狭小,缺乏后世子孙陵寝建造的空间,只得放弃。直到最后,廖均卿才向朱棣推荐了位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地区(当时称黄土山一十八道岭峰)。
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朱棣驾临昌平。同年五月初八正式点穴,开始动工兴建陵寝,并封黄土山为“天寿山”。永乐十一年(1413年),玄宫落成,被命名为“长陵”。
[人物]刘罗锅巧对乾隆盗墓
在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每座陵墓前都有一座龟驮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用什么方法将碑立到龟背上的呢?传说当初明成祖为朱元璋建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可把管工程的人急坏了。一天,他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龟不见碑,碑不见龟。”醒后,他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工地后,他叫人往龟背上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等碑立起后,将土去掉就行了。
过了碑亭有24个石兽,12个石人,这些石刻都是很精巧的,可是每个都残破了一两处,为什么这么硬的白玉石会残破了呢?
当初,清朝乾隆皇帝打算把自己的坟地打扮得更好看一点,就想把十三陵的石人、石兽给搬了走,放在自己的坟地前面。他派刘罗锅刘墉,先到十三陵看看,再商量怎么搬法。 刘宰相万般不乐意,也想不出好办法来,晚上正坐在屋里发愁怎样保留住十三陵的石人、石兽,突然发现石人石兽全跑家里来了,求宰相想办法。刘罗锅二话不说蹦起来就往石人石兽身上打,把他们打得满身伤痕,全打跑了。
第二天一早,刘墉跟随从说:“咱们再去瞧瞧石人、石兽,好回去交差。’’等到他们又来到石人、石兽跟前,刘罗锅装作仔细瞧的样子,瞧了一遍又一遍,忽然惊叫起来:“你们瞧,原来石人、石兽都是残破的呀!这怎么能给咱们皇上用啊?”于是回去交了差,告诉皇上:十三陵的石人、石兽都是残破的,都是不能用的。因此,十三陵的石人、石兽就被保留下来了。
[观景]龙脉风水长
如此壮丽的明代皇陵经近600年风雨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在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上殊为难得。事实上,在17世纪初明清交替时期,就曾经发生过三起大规模毁坏皇陵的事件:为了遏制后金的侵略,明王朝挖掘了他们认为是后金祖先的金朝皇陵;崇祯末年张献忠的部队毁坏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朝皇陵;以及明王朝挖掘了李白成祖坟。
所有这一切被中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的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断绝对手的“龙脉”,破坏对手的“风水”。古代帝王认为,只有占据了天下最好的“龙脉”,江山社稷才能固若金汤,阳宅(宫城)和阴宅(陵寝)若均能占据绝佳的“龙脉”,国运和王气才会悠长不绝。
北京的“龙脉”源自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北京“龙脉”所在的北干龙是天下最长的龙脉,昌平的天寿山正居于北干龙的“龙结”。大明王朝的紫禁城和十三陵之风水同属一脉,明朝的历代皇帝生前身后均享用着中国最好的风水吉地,彰显出明朝统治者意欲利用风水永统天下的谋略和雄心。
好的风水注重的是山环水绕,十三陵三面环山,位于一个封闭的小盆地内,由多条河流汇集的朝宗河自西北入,东南出,在陵区内蜿蜒环绕。天寿山的水口在东山口,东山口的东北方是蟒山,西南方是汉包山,两座高大的山峰对峙形成水口,水口内则有平台山和影山,“四山对峙,相向合抱”,形成风水中最为完美的水口形势。在风水学中,水口之作用是锁住“生气”,水流把“龙脉”之气带动起来,在陵区内潆洄。
可惜,时间把这些曾经无比庄严的禁地变成了公园,当我们漫步于其中时,不得不感慨相比于自然和时间——人,即使强大过,最终也归于渺小。
长安街:气象万千“第一街”
[往事]宝马香车长街路
长安街横亘于天安门金水桥前,当年从长安左门至东单牌楼(已拆除),名“东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己拆除),叫“西长安街”。古时东西长安街仅3.7公里,有“十里长街”之称,这是京城历史上有名的“天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典而现代化的大街之一。其名取自盛唐时代的大都城——长安,含长治久安之意。
长安街修筑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与皇城同时建造,是明代兴建北京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东西平行走向的长安街,与纵贯南北8公里长的御道中轴线,在天安门前正好垂直相交成准确的“十”字形经纬坐标中心点,从而构成了北京城坐北朝南、街巷纵横的总体布局。
自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长安街一改旧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有利发展现代交通,长安街原来的石板路被改为柏油路,街面被拓宽为50~100米,东西长安街的延伸线东达通州,西抵石景山,总长40公里,有“百里长街”的美称。街道两旁浓阴的绿树、争艳的花草、灿烂的华灯,簇拥着鳞次栉比、连绵不绝的高楼大厦,呈现一派车水马龙、生机勃勃的繁荣兴旺景象。
[人物]十里长街送总理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十里长街上挤满了自发来送他的人。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这些文字像是黑白的纪录片,讲述着全中国老百姓对周恩来的不舍。
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楼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拥有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P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