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界常有将历代作家的代表作汇合成集之举,主要展示作家创作的基本面貌和实绩,张高杰、薛亚康主编的《中华经典作家新论(精)》则别出心裁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整体观照和述评,这样做不仅可以总览古代文学创作的卓越成就,也可窥见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经典作家新论(精)/万象学术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学界常有将历代作家的代表作汇合成集之举,主要展示作家创作的基本面貌和实绩,张高杰、薛亚康主编的《中华经典作家新论(精)》则别出心裁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整体观照和述评,这样做不仅可以总览古代文学创作的卓越成就,也可窥见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内容推荐 张高杰、薛亚康主编的《中华经典作家新论(精)》是一部人文素质教育的普及性著作,汇聚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以及基石意义的众多经典作家进行综合述评。内容涉及作家本人生命范式、作品创作、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等各个方面。力图对作家整体气质和风貌进行全面的还原和客观的评价,并由此引导大众展开对名家名作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语境的溯回,旨在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以期有助于重建世人的精神世界,以经典作家的影响力,引导时代之“风”。 目录 屈原:质本洁来还洁去 逸响伟辞耀后世,千载之下有余情 烈士爱国也如家,虽死犹生忠魂舞 发愤舒情幽怨生,屈原不屈浩气存 司马迁:天意从来高难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残志坚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 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植:高处不胜寒 白马戎装疆场驰,意气风发少年时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千古一绣虎,高处不胜寒 嵇康:广陵散于今绝矣! 绝代风华,是真名士者自风流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阮籍: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纵有济世志奈何,拟把疏狂图一醉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旷代绝作感怀诗,百代之下难情测 陶渊明:南山多少悠然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王维: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芊绵伟丽于氤氲杏渺之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高适:诗中之达者 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李白:天上掉下个李太白 石破天惊逗秋雨,名流惊呼谪仙人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白居易:非贤非愚非智慧,不贵不富不贱贫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刘禹锡:一代诗豪,其锋森然 感时江海思,报国松药心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李商隐:心心复心心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煜: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悲欢一例付歌吟,乐即沉酣痛亦深 晏殊:富贵悠悠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富贵悠悠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温润而秀洁,闲雅有情思 写富贵而不鄙俗,淡淡情思与闲愁 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水 贵人暮子,落拓一生 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小梅风韵最妖娆,铅华销尽见天真 苏轼:乐天知命之天才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绝世才情著锦绣文章,豪放旷达揉婉约之美 艰难苦恨化清风,雪飞炎海变清凉 秦观:自然山川,言情铸景 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 便做春江都是泪,过尽飞鸿字字愁 正缘平淡人难及,一点词心属少游 李清照: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谢家有女初长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乃闺阁中苏辛,倜傥有丈夫气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陆游:曾是惊鸿照影来 东风恶,欢情薄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杨万里:不笑不为诚斋体 我本山水客,淡无轩冕情 寓庄于谐诚斋体,以趣人诗解烦忧 从江西诗派入,而不从江西诗派出 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生逢乱世遭猜忌,英雄难酬报国志 慷慨激昂赋情怀,做个词人真绝代 英雄豪气胜东坡,壮志难酬学渊明 姜夔:人生天地问,忽如远行客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 白发劝东篱,西村最 好幽栖 张岱:一场大梦谁先觉 经历似雪芹,自为墓志铭 亡国遗民,性灵小品 人生如梦,文章“二梦 吴梅村:薄幸萧郎憔悴甚 苦被人呼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 草间苟活沉吟不断,忧郁忏悔终其一生 梅村体叙事诗,可备一代诗史 蒲松龄:生命之欢歌自由之乐章 家徒四壁妇愁贫,辛酸科举路漫漫 人生大半不如意,放言岂必皆游戏? 青林黑塞有知己,鬼狐世界寄理想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 翩翩浊世佳公子,富贵豪门有情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生一代一双人,柔情之人亦狷狂 李绿园:一代奇人 用心读书,亲近正人 浪子回头歧路灯 立足伦常,文以载道 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龚自珍:蛋与高墙的对抗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 美人如玉剑如虹 不容明月沉天去,却有江涛动地来 后记 试读章节 烈士爱国也如家,虽死犹生忠魂舞 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作“屈瑕”,他的后代就从了屈氏。屈原虽以屈为姓,然战国时代的昭、屈、景却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可见屈原之与楚王的关系是不同一般的,是地地道道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可以说,屈原想要有所作为既是为国家也是为了自家。 然而楚国政坛却并非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舞台。春秋时期就有“楚材晋用”的典故,即楚国优秀的人才不能在楚国发挥作用,只好到外国去了。屈原所处的怀王、襄王朝其政治上的封闭无能更是突出。 战国时期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成功的政治家则懂得如何应对社会的蜕变,如商鞅因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张仪先赴秦国以连横为说,未成则东赴燕国以合纵为说,就商鞅、张仪等人的行为看似朝三暮四,然就典籍所载来看,他们也并非没有理想、是非观念,对于“王道”、“霸道”等也有认识。只是他们选择了让理想向现实让步,因此他们根据市场的现实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认识。以屈原的才能,亦可到其他国家择明主而事,但是为了楚国,他选择了留下并无望地期待着。从这一角度来看,屈原的选择和孔子倒是类似。他们选择了忠于自己心中的“道”。孔子与屈原的“道”不尽相同,但二人之不“阿世俗苟合而已”却是一样的坚定。万念俱灰的绝望情况下,屈原先是和孔子一样选择立言不朽,最后竞索性自沉明志。 其实“国破山河在”,作为一个“诗人”和“政治家”的屈原大可不必去死,当然身为王室一员,他显然比其他人更不能承受国破家亡的事实。事实上,屈原似乎是早萌死志,在《离骚》中就有许多诗句说明他的心理准备,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那时的他仅仅是遭遇了人生的最初的打击而已,因此,屈原的致死之因绝非一端。然而在其理念里,爱国爱家已是一体,国家兴亡与理想和信念也早就融为一体,而当这一切最终幻灭时,屈原践行了自己最初的矢愿,而仅凭“相始终”这一点也丝毫不妨碍我们把他作为伟大的爱国志士来纪念。 哈姆雷特说,死去还是活着,这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屈原有着坚定的选择。求生原是人的本能,然而诚如孟子所言,二者不可兼得之时,总是要有所取舍。屈原正是这样的人。人生自古谁无死?屈原是主动地迎接死亡的,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活下去,那么至少保留自己选择死亡的权利,这是否也是一种尊严。 屈原之死不同于项羽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方式,屈原之死,是属于“诗人”的行为方式。屈原是在他的理想破灭后,怀抱理想而去的。正如司马迁选择以生践志一样,屈原那惊世一跳具有了永恒的文化意义。所以梁启超才说:彼之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之全部表现。非有奇特之个性不能产生此文字,亦唯以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死也。 的确,屈子的自杀使得人们更加自觉地思考那些本想回避的命题,如:信仰的危机、绝望的意义、理想的可能性、个体之于国家等等。 P4-5 序言 常谓文学即是人学,然则以此类推,则文化也是“人”化、化“人”。而中国漫长的古代文学史:屈原之高洁,李白之仙,杜甫之圣,东坡、稼轩之刚柔并济,雪芹之超迈高蹈……这一切都糅合而出一种知天达性的力量,让国人如沐春风,如霑化雨。 作家即古代所谓“士”这个阶层,他们所成就的不仅仅是某个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的文人知识分子确立了精神和人生双重的坐标高度,具有超越历史的感召力。在中国这样一个不以宗教和哲学见长的国度里,文人知识分子所树立的人文坐标是如此的具备真理性质,足以成为一个民族所应坚守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学界常有将历代作家的代表作汇合成集之举,主要展示作家创作的基本面貌和实绩,本书则别出心裁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整体观照和述评,这样做不仅可以总览古代文学创作的卓越成就,也可窥见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汉唐盛世、魏晋变局、晚清危难……漫长的时光里,也许迎上最好的时代,也许遭逢最坏的时代,而文学家却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间里成就最不朽的文学。文学家也许是文弱书生,抑或是谦谦君子,更有可能是深闺弱质,却各自以捷才与人格的美丽,在文学的舞台上唱出了自己的声音。唯斯人也,而有斯文。这些独具灵性的作家往往不仅有口碑性的创造,更有着充满尊严和智慧的人生,具备洒落的情怀和风神。他们是代表时代精神高度和传统文化特质的典型人物,他们的人生范式带来了文化生态的多元,也展现出古典中国人们心灵空间的深度与宽度、精神世界的自由程度,彰显了一个文明古国所应有的悠久传统和宏大气象。 历史创造出辉煌过去,历史也将创造美好未来。只有正视传统,才有可能实现文化自觉而重建中国之道。我们思考、编撰本书的出发点,不仅是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去触摸历史的沧桑和永恒,更着力于对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弘扬与重铸。 本书在体例上也独具特色。我们不予以文学以高下之分,说到底,不同的文学其价值是等同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只是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生观或艺术观的选择而已。本书采取按年代排列的方式,根据作家的实际情况和特色灵活选取作家身上最具特质的方面。述评内容大致涵盖背景知识、文化阐释、现实意义等。注重援引古今中外的见解与评价,使之在对照中得到融会贯通,实现思想的连类生发,以达到文化观照的目的。本书在文字上力求雅俗共赏,以便照顾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读者的需要,更好地实现思想的共鸣。本书在对传统进行诠释时,既做到理性客观,又吸收鲜活的当代气息,力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最和谐的思路。 本书的编者曾选编《中华典范语言类编》一书,旨在通过对典范语言进行品评,培养人们的语言能力,增进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如果说那是透过只言片语开掘汉语语言中蕴藏着的哲理思辨之举,那么本书在对个体生命历程的观照之下所归结出的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体悟,则可以全面地折射出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理念的各个侧面。这对于培养国人人文素质、重建精神救赎无疑有着良好的效果。 我们才疏学浅,其中浅陋谬误之处恐在所难免,深望学术界的朋友和读者给以批评指正,使我们有所改进和提高。 张高杰 薛亚康 2014年12月 后记 《中华经典作家新论》分别论述了中国古代32位作家,另外加《前言》和《后记》,总计约22万字。 本书的付梓得到了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科研部阎绥龙副部长、基础部诸位领导也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张高杰、薛亚康总体策划并组织撰写。李广玉负责全书的初审工作。黄韬负责全书的二审工作。张高杰、薛亚康负责全书的终审和校对工作。参加全书撰稿的共有8位同志,具体承担撰写工作如下: 屈原、司马迁、嵇康、李白、李煜、晏殊、苏轼、辛弃疾、吴梅村、纳兰性德、曹雪芹由张艳、李广玉撰写。王维、李商隐、姜夔、张岱、龚自珍由王雷撰写。曹操、曹植、陶渊明、高适、陆游由马瑞撰写。阮籍、秦观、晏几道由冀卫霞撰写。马致远、蒲松龄由冯静撰写。刘禹锡、李清照、李绿园由韩妍撰写。杜甫、白居易、杨万里由李南撰写。 本书的编撰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著,凡引用其研究成果,一般都注明出处。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此仅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歉意。 编者 2014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