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产业并没有任何过分的富贵气象,可是国王和财务大臣都在那儿住过,这就足以说明它的情况了。这片产业拥有两千厄克达儿森林,一个九百亚旁的园林,一个磨坊,三块分成制租田,在固兹乡置有一个广大的田庄和几个葡萄园,每年有七万二千法郎收入。亲爱的朋友,这就是艾格庄的情况了。庄院主人们在两年前就邀请我来这里做客,我现在就在那间招待知心朋友的蓝室里面给你写信。
“园林高处,靠近固兹乡那边,有十来道从莫尔旺流过来的明亮、澄澈的泉水,它们的清流激湍映带着园林里的山谷和它的富丽的花园,然后注入池塘里面。艾格乡因这些清冽的泉水而得名。艾格的意义就是水,在旧日的地契上,这块地叫作活水,与死水对称,现在人们把活字删去。池水由一条宽广笔直的沟渠引入马路旁边的水道,水渠沿岸一带垂柳,这样就使它更显得妩媚动人了。坐在小船的长椅上放乎中流,便仿佛置身在一座廓落无比的大教堂正厅之内,水渠尽头庄院的楼阁就是歌唱队席。落日橙黄色的余晖被阴影间断,洒在庄院上面,照亮了窗口的玻璃,这时你仿佛看见玻璃在吐出火焰。在水渠尽头,可以望见一个村庄,卜朗支乡,村里约莫有六十户人家,一座法国教堂,其实那只是一间日久失修的房子,配上一个破瓦房顶的木头盖的钟楼。村里还有一问相当富裕的房子和一所教区神父住宅。这个乡的面积也相当广阔,另外还有二百户人家分散各处,以这个镇作为市集。乡里疏疏落落有一些小园子,路旁种着果树。农家园子的本色就是应有尽有:花卉、胡葱、白菜、葡萄棚、醋栗、大量粪肥。村落一派天然,有田野风味,朴素中仍见整饰,正是画家刻意追求的题材。远处,可以望见梭朗日小城矗立在一个广阔的池塘边上,仿佛都纳湖上的亭台楼阁。
“这园林有四座门,每座门都造得十分精巧。当你在园林里散步的时候,神话里的阿嘉迪。就显得和博斯。一样平淡无奇了。阿嘉迪就在布尔戈尼,不在希腊,阿嘉迪就是艾格乡,不是别的地方。许多溪流汇成小河,迂回曲折,流经园林低洼的地方,使草木生凉,恬静清幽。在一座人工的岛上,有一所隐士住宅,更使人联想到一座修道院。那隐士住宅外表颓败不堪,但室内陈设精致,真堪作为设计这所住宅的风流财政家的寓所。亲爱的朋友,艾格庄曾经是布雷的产业,他花过二百万法郎迎接路易十五的圣驾。修盖一个美丽动人的地方,需要有多少奔放的热情、出色的人物、顺利的境况呢?亨利四世的一个情妇在现在的院址重建了这座庄院,并且把附近的森林也买了过来。王太子把艾格庄赐给他的一个宠妇素莺小姐,素莺小姐添置了几个田庄。布雷为了歌剧院的一个名女角,仿照巴黎小公馆的种种排场把这座庄院布置起来。他按照路易十五时代的风格重修了艾格庄庄院的底层。
“饭厅的华丽使我目瞪口呆。我的眼睛首先注意到绘了意大利风味的壁画的天花板,上面有着飞龙走凤的花纹。画在墙上的女子,顶上是树叶,每隔一段距离就托着一只果篮,果篮承着装饰天花板的叶饰。护壁板把女子隔开,板上有无名画家绘成的精美油画,画着山珍海错:鲑鱼、野猪头、蛤蜊,总之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是用异想天开的形象,使人会联想到一个男人,或联想到一个女子,或联想到一个小孩,可以和中国人的奇怪的想象媲美,据我看,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懂得装饰的。女主人脚下装着一把弹簧铃子,不用中断一段谈话,或改换一个姿势,就可以随时叫唤仆人。每道门顶上都绘有香艳的图画。窗棂子都用小块大理石镶嵌成细致的花纹。饭厅是从地板下面烤暖的。从每个窗口望出去,都看到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致。
“饭厅一边通到浴室,另一边通到一个在客厅旁边的绣房。浴室的塞夫。砖墁壁绘有单色画,地下是镶嵌细工,浴盆是大理石做的。凹室用一幅绘在铜板上的画遮住,系以平衡锤,扯起铜板画,便是一张庞巴杜式的镂金木床,大青石天花板金星闪闪。单色画是按照布塞的素描做的。这么一来,浴室、饮食和爱情都结合在一起了。
“亲爱的朋友,客厅里富丽堂皇,一色路易十四式的陈设,跟着就是一间华美的桌球室,我在巴黎看见的桌球室都不及它。底层的进口是一个半圆形的门厅,门厅里有一座盖得十分精巧的、光线从上头照下来的楼梯,通到建筑在不同时代的寓所。亲爱的朋友,在一七九三年他们还砍了几个财务大臣的头呢!我的天!他们怎么会不明白,没有巨富的人家,没有稳定的富豪生活,怎么能产生华贵的艺术品呢?假如左派人士一定要把国王杀掉的话,请他们留下几个微不足道的王孙公子吧。P8-10
巴尔扎克不仅仅是十九世纪的优秀作家,他堪称最伟大的小说家,这在今天几乎是一致的看法。
——[法国]安德烈·莫洛亚
“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总序
柳鸣九
我们面前的这个文库,其前身是“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或者说,现今的这个文库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前一个书系为基础的,对此,有必要略作说明。
原来的“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是明确以社会文化积累为目的的一个外国文学编选出版项目,该书系的每一种,皆以一位经典作家为对象,全面编选译介其主要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资料,再加上生平年表与带研究性的编选者序,力求展示出该作家的全部文学精华,成为该作家整体的一个最佳缩影,使读者一书在手,一个特定作家的整个精神风貌的方方面面尽收眼底。“书系”这种做法的明显特点,是讲究编选中的学术含量,因此呈现在一本书里,自然是多了一层全面性、总结性、综合性,比一般仅以某个具体作品为对象的译介上了一个台阶,是外国文学的译介进行到一定层次,社会需要所促成的一种境界,因为精选集是社会文化积累的最佳而又是最简便有效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同时满足阅读欣赏、文化教育以至学术研究等广泛的社会需要。
我之所以有创办精选书系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是搞文学史研究的,而搞研究工作的人对综合与总结总有一种癖好。另一方面,则是直受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丛书’’的直接启发,这套书其实就是一套规模宏大的精选集丛书,已经成为世界上文学编选与文化积累的具有经典示范意义的大型出版事业,标志着法国人文研究的令人仰视的高超水平。
“书系”于1997年问世后,逐渐得到了外国文学界一些在各自领域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翻译家的支持与合作,多年坚持,惨淡经营,经过长达十五年的努力,总算做到了出版七十种,编选完成八十种的规模,在外国文学领域里成为了一项举足轻重、令人瞩目的巨型工程。
这样一套大规模的书,首尾时间相距如此之远,前与后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完全一致、不尽如人意是在所难免的,需要在再版重印中加以解决。事实上,作为一套以“名家、名著、名译、名编选”为特点的文化积累文库,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社会文化需求面前,也的确存在着再版重印的必要。然而,这样一个数千万字的大文库要再版重印谈何容易,特别是在人文书籍市场萎缩的近几年,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出版家都会在这样一个大项目面前望而却步,裹足不前,尽管欣赏有加者、啧啧称道者皆颇多其人。出乎意料,正是在这种令人感慨的氛围中,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贺鹏飞先生却以当前罕见的人文热情,更以迥然不同于一般出版商的小家子气而真正出版家才有的雄大气魄与坚定决心,将这个文库接手过去,准备加以承续、延伸、修缮与装潢,甚至一定程度的扩建…… 于是,这套“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就开始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人文图书市场已经大为萎缩的客观现实必须清醒应对。不论对此现实有哪些高妙的辩析与解释,其中的关键就是读经典高雅人文书籍的人已大为减少了,影视媒介大量传播的低俗文化、恶搞文化、打闹文化、看图识字文化已经大行其道,深入人心,而在大为缩减的外国文学阅读中,则是对故事性、对“好看好玩”的兴趣超过了对知性悟性的兴趣,对具体性内容的兴趣超过了对综合性、总体性内容的兴趣,对诉诸感官的内容的兴趣超出了对诉诸理性的内容的兴趣,读书的品位从上一个层次滑向下一个层次,对此,较之于原来的“精选书系”,“文库”不能不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与变通,最主要的是增加具体作品的分量,而减少总体性、综合性、概括性内容的分量,在这一点上,似乎是较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后退,但是,列宁尚可“退一步进两步”,何况我等乎?至于增加作品的分量,就是突出一部部经典名著与读者青睐的佳作,只不过仍力求保持一定的系列性与综合性,把原来的一卷卷“精选集”,变通为一个个小的“系列”,每个“系列”在出版上,则保持自己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文库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容与拓展。
面对上述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文库会有什么样的前景?我想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自称继承了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并已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中华大国,一个城镇化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一个中产阶级正在日益成长、发展、壮大的社会,是完全需要这样一个巨型的文化积累“文库”的。这是我真挚的信念。如果覆盖面极大的新闻媒介多宣传一些优秀文化、典雅情趣;如果政府从盈富的财库中略微多拨点儿款在全国各地修建更多的图书馆,多给它们增加一点儿购书经费;如果我们的中产阶级宽敞豪华的家宅里多几个人文书架(即使只是为了装饰);如果我们国民每逢佳节不是提着“黄金月饼”与高档香烟走家串户,而是以人文经典名著馈赠亲友的话,那么,别说一个巨大的“文库”,哪怕有十个八个巨型的“文库”,也会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这就是我的愿景,一个并不奢求的愿景。
2013年元月
巴尔扎克编著的《农民(巴尔扎克集)(精)》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贵族大庄园土地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小土地所有制的冲突,而农民处在这两种社会力量中间,就像“虫子夹在锤子和铁砧之间一样”。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高利贷商人高贝丹和里谷战胜了代表贵族大地主利益的蒙戈奈将军,但是被高利贷商人和富农吸引到这场残酷斗争中来的农民却毫无所得,他们只不过陷入一种新的奴役,遇到了更狠毒的主人。
《农民(巴尔扎克集)(精)》里描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农村在地主和资产阶级双重剥削下的贫困状况、农民对剥削者的强烈憎恨,以及农民由当时的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对高利贷商人的依赖关系。本书是大文豪巴尔扎克历时11年的反复雕琢的倾力巨作。本书中深度揭露农民与资产阶级的关联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