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平编著的《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分上下两篇,“上篇”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分析和讨论将把重点放在那些对海德格尔哲学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理论观点上。海德格尔的哲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即使有再密切不过的关系,也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因为海德格尔本来就是胡塞尔的“学生和助手”,甚至曾经被胡塞尔看作是除他本人之外的最为地道的现象学家。尽管如此,他们二人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那么,海德格尔最终决定“告别”胡塞尔的原因是什么?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必须把海德格尔看作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者和超越者,而不仅仅是继承者呢?这就是本书的“下篇”试图加以回答的问题。
本书的基本主题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存在论改造”。围绕这一主题,朱耀平编著的《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上篇以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的代表性著作为依据,阐述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从《逻辑研究》时期的本质现象学、“观念Ⅰ”时期的先验现象学到“沉思”或“危机”时期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发展历程。下篇从“对胡塞尔现象学特别是它的三个重要发现——意向性理论、范畴直观理论、‘先天’概念的源始意义的澄清——的生存论一存在论反思和改造”的角度对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二人的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分歧的学术专著。
导言
上篇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
第一章 胡塞尔现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从描述心理学向本质现象学转变
二、从本质现象学向先验现象学的过渡
三、从先验现象学向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扩展
第二章 《逻辑研究》第一卷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一、《逻辑研究》的基本主题——对观念之物的本质的澄清
二、观念之物与实在之物的区分
第三章 表达与意义——“第一项研究”中的符号理论
一、表达是包含意义或思想的语言符号
二、作为他者内心体验的标志的表达
三、表达的物理方面与行为方面的区分
四、表达的意义与对该意义起充实作用的心理表象的区分
五、表达的含义与指称
六、“意义实体”概念的形成
七、表达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向一般意识行为的扩展
第四章 “第五项研究”中的意向性理论
一、“意识”概念的含义
二、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先驱
三、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对意向体验与意向对象之间的关系的误解
五、意向行为的内容
第五章 知识论和范畴直观理论
一、符号、想象与直观——意向的充实
二、认识、自明性与真理
三、直观概念的扩展——范畴直观
第六章 现象学还原与先验现象学
一、《逻辑研究》与经验唯心主义的存在论困境
二、“观念Ⅰ”中的先验唯心论
三、现象学一心理学还原、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
第七章 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一、《逻辑研究》中的交互主体性问题
二、先验还原的唯我论困境
三、“第二种还原”与自我的肉身性的确立
四、他者的建构之一:意识的肉身性与“结对”的可能性
五、他者的建构之二:作为被动综合的“统觉”或“共现”
六、他者的建构之三:“我在这里,他在那里”——对他者的超越性的进一步论证
七、他者的建构之四:“认同性综合”——唯我论的摆脱与客观性的建立
下篇 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
第八章 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
一、进入现象学之路
二、存在、真理与此在
三、“真理”概念的源始意义及其历史演变
四、灵魂取得真理的五种方式
五、对“实践”与“实践智慧”概念的存在论解释
第九章 从先验现象学到存在论现象学
一、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概念的存在论改造
二、从意识现象学到此在现象学
三、此在的存在论结构
四、以康德等人为代表的主体性哲学对此在的存在论结构的误解及其理论后果
第十章 对胡塞尔现象学及近代主体性哲学的批判
一、作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隐秘的憧憬”的现象学
二、主体性哲学对“主体”的存在方式问题的耽搁
三、主体性哲学对存在本身的意义问题的遗忘
第十一章 从意识的意向性到此在的超越性
一、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的澄清与笛卡尔式的心物二元论的破产
二、意向充实行为的意向性结构的揭示与传统的真理、存在概念的突破
三、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向此在的超越结构的回溯
第十二章 范畴直观理论的存在论意义
一、范畴直观理论的提出与实证主义的“所与”概念的瓦解
二、直观概念的扩展与存在的本真意义的初步呈现
三、从范畴直观向理解的回溯
第十三章 “先天(a priori)”概念的源始意义的澄清
一、本质直观与一般对象的存在地位的确立
二、一般对象的存在性质的阐明与“先天”概念的本真意义的澄清
三、从先天本质向先天存在的回溯
第十四章 对胡塞尔“真理”概念的存在论超越
一、康德及其以前的哲学家对真理的理解
二、胡塞尔在真理问题上的突破
三、源始意义上的真理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
四、对真理问题上的独断论和怀疑论的驳斥
五、此在同样源始地在真与不真中
六、真理问题上的“符合现象”的存在论谱系
第十五章 对胡塞尔现象学意义理论的存在论改造
一、对符号(表达)的意义的理解何以可能?——狄尔泰与胡塞尔的不同解释
二、是现成存在物还是用具?——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等人的符号理论的根本分歧
三、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为海德格尔对符号理论的存在论改造铺平了道路
四、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等人的意义理论的存在论改造
第十六章 对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学说的存在论改造
一、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海德格尔对胡塞尔企图从意识现象中寻找时间起源的做法的批评
三、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时间学说仍然停留在传统时间观的视野之内
四、海德格尔对胡塞尔在时间本性问题上的主观主义立场的批判
第十七章 空间概念的生存论重建
一、亚里士多德对“虚空说”的批判
二、笛卡尔、牛顿与莱布尼茨在空间问题上的“虚实之争”
三、康德:“虚空”的先验论消解
四、海德格尔:“自在空间”的生存论解构
第十八章 对胡塞尔“危机哲学”的存在论反思
一、现代实证科学的本质特征
二、现代实证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三、现代实证科学的危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