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北军传奇(关东游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进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数十万东北将士亦悲亦骄的发展历史,再现“九一八”、“西安事变”的残酷史实。看历史的硝烟中,一代枭雄张学良如何带领东北军用满腔报国志书写战争的传奇。钱进编著的《东北军传奇》内容共分六章,包括:诞生的前奏曲、生在风雨中的铁血军、西安事变始末、暴风雨来袭、抗日战争热血铸就、峥嵘岁月归于平静。

内容推荐

钱进编著的《东北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再现了东北军从诞生到覆灭的历史,并对东北军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复杂政治形势和参与的各场大小战役,进行了客观、生动、形象的描述,尤其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残酷史实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同时,本书还讲述了张学良在家仇国恨的交织下,把一腔热血化作满腔报国志、由一个军阀公子哥成长为一代枭雄的曲折历程,以及经历“西安事变”后壮志难酬的悲凉结局。

目录

第一章 诞生的前奏曲

 从马贼到“东北王”

 做梦也不想当军人的少帅

 郭松龄倒戈

 一代枭雄的陨落

第二章 生在风雨中的铁血军

 是“袁大头”要了杨、常的命

 中原大战救老蒋

 不准抵抗,北大营挺着死

 锦州无援,挥泪别故土

 义勇军进行曲

 风雨当前,谁先下船?

第三章 西安事变始末

 重握军权的苦闷

 秘晤天主堂

 是分道扬镳的时候了

 临潼活捉蒋介石

 剑拔弩张的戏中戏

 都门请罪

第四章 暴风雨来袭

 无情的审判,被囚的命运

 妥协?决战?

 黑枪——分化

第五章 抗日战争热血铸就

 卢沟桥的枪声

 八百里河山速陷敌手

 “这帮王八蛋专会牺牲杂牌”

 保卫徐州!保卫武汉!

 于学忠看破这着棋

 裂变

 亦悲亦骄

第六章 峥嵘岁月归于平静

 东北军瓦解的悲凉

 历尽沧桑的平静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诞生的前奏曲

做梦也不想当军人的少帅

张作霖,这个老谋深虑的军阀,他与其他土匪、军阀不同,并不只注重眼前实利,目光短浅。他关心政治,野心勃勃,他不满足只是一个诸侯、地霸。他想有朝一日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的巅峰,显赫一世。他要给子孙后代创下更大的基业。他的决心和行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影响。无论是敬服还是反对,在儿子张学良的眼中,父亲始终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张学良深得父亲的宠爱。他1901年6月3日出生时,张作霖已29岁,作为马贼头目,正在满洲各地闯荡。那一天,张作霖头一次打了个胜仗。恰巧又生了贵子,张作霖真是双喜临门,故而给他第一个孩子取名“双喜”。

双喜长到3岁时,父亲请来瞎子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双喜’命太硬, 一定要拜寄给和尚,换个名字才能消灾灭祸。”

按当地的风俗,在拜寄时听到别人叫的第一个名字,就取来给孩子做名字。双喜在去拜寄和尚的途中,听到村中有人在叫“小六子”,于是“双喜”——张作霖的大儿子就改称“小六子”了。张作霖特别喜欢“小六子”,这个给他带来好运的名字。

小六子对父亲了解得很多很多,而对母亲则不甚了了,他11 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小六子是随着父亲官阶的升高在军营中渐渐长大的。后来,小六子有了正式学名“张学良”,字“汉卿”。

少年张学良,养尊处优,娇生惯养,十分顽皮,却也聪明伶俐,深得父亲的宠爱。绿林出身、识字不多的张作霖,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有学问的人, 不仅要有古老的儒学修养,还要有近代欧洲文明的知识。于是,学良在日常生活上受到与弟妹们不同的待遇。父亲专门为他雇请了汉学、洋学、武术各方面的家庭教师。每天日常生活安排,也依照西欧贵族子弟的方式编排。佣人们都称他“少爷”,可在背地里叫他为“花花公子”。

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张学良尚是10岁的少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以这四大政策为基本纲领的革命活动,对于这位富于感情的聪明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一种渴望,使他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情况,欲望驱使他一有机会便向父亲和老师问这问那,总想问个水落石出。

张作霖对儿子触及“危险”思想,非常警觉,他要家人、佣工、教师对少爷所关心的事,只准佯装不知,不可信口开河,更不准任意传播。其实这时的张作霖与能接触儿子的教师们也对革命无所知晓,评价辛亥革命更无从谈起。

父亲成为奉天军政首脑时,学良已15岁了。随着父亲官阶步步高升,父子接触的时间也不断减少。在生活中,学良不得不常与孤独相伴,幻想常在他心中涌动着,青年人喜欢探求真理,张学良也一样,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向往。

一次,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奉天作了《中国之希望》的演讲,张学良也去听了,当张伯苓讲到面对内忧外患,中国之希望“在每一个中国人之发奋图强,誓力救国”时,这位面对人生道路、面对国家前途正在痛苦地求索中的少年,听之豁然开朗,志气为之大振,从此立志救国。正如他后来对南开大学学生说的:“予有今日,张先生一言之力也。”对张伯苓那些振聋发聩、拨雾指迷的讲演仍十分感激。正是这次听讲,决定了他的一生、他的前途。

从此,年轻的张学良,决心跨出家门,与外面的世界相融相共。

当时的奉天城,已成了国际性的城市,日、英、法、美、俄等国都在此设有领事馆。特别是日本,不仅有领事馆,还设立警察署,独立守备队、特务机关。各国的商务机构也不少。十分复杂,十分混乱。少年张学良就在这座城池内生活、梦想和追求。

张学良开始出入于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在那里,他接触到许多人,他们与家中的仆人和家庭教师完全不同。在这些朋友中,数美国青年普赖特和知识青年王卓然对年轻的张学良影响最大。普赖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喜欢中国,是虔诚的和平主义者。王卓然后来还担任过东北大学代理校长。他俩都不因张学良是奉天军政巨头的公子、阔少,就对他另眼相待,而以同辈人、朋友态度与之平等相交。

张学良很少有同龄的中国青年朋友。他爱慕西方生活方式,朋友中欧美人居多,外国朋友教他打网球、高尔夫球,有时也打乒乓球,教他开时髦的汽车, 驾飞机,学英文,参加讲演会。因此,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张学良与父亲绝然不同,他厌恶暴力、动荡,希冀安定、和平。他不愿做称霸一方的草寇,也不曾想去当将军。期盼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学一门知识。一度他想去学医,想去日本人办的“南满医科大学”上学。但父亲不吱声、不表态、实际上是不同意。

苦闷的张学良想逃离这个家庭,想逃到美国,他暗中已将费用准备好了。当然,这项计划事先得到他的美国朋友赞同、支持和帮助。对这个重大计划, 学良是慎而又慎的。他又去找他的好友陈英商量,陈英当时任奉天测量局局长, 听了学良的叙说后劝他说:“你真太不懂事了,你父亲不是希望你成为军人嘛, 你这样偷偷跑掉,他肯定十分伤心的。”

“那怎么办?难道放弃这个计划,放弃我的理想吗?”张学良苦着脸,直愣愣地望着陈英,拿不定主张。

“这样吧!我教个办法给你,就说自己为了成为一个军人,想去美国留学, 你父亲肯定会赞成的。到了美国,那还不由你,想学啥就学啥,谁还能管得着?”陈英教他的计策,让这个青年破涕为笑,心里松了一口气。

回到家,心里有了底。张学良壮着胆子向父亲提出想去美国留学,希望得到父亲和长辈们的支持。没想到,这些元老们,非但不支持,还搬用所谓的“圣训”——“父母在,不远游”,横加斥责。受到挫折,学良的心灰了,只好去北京国立大学登记报名,想成为一个学者。这仍与父意相背,自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张作霖为他选择的是军人生涯。张学良在晚年的回忆中谈道:“我父亲希望我能在政治或军事方面成为他的继承人,当时,我做梦也没想到去当军人。现在说起来是个笑话了,我希望学医,成为救人的医生,结果倒成了杀人的军人。”

学良16岁时,按父亲旨意成亲,娶了比他大三岁的于凤至为妻。于凤至是辽源富商于文斗的长女,于文斗曾救过张作霖的性命,为报救命之恩,还在张学良8岁时,就和于家订下了儿女亲。尽管张学良有新潮思想,崇尚自由恋爱, 但终不敢有违父命,对于凤至倒也十分尊重,和睦相处。

主掌了军政后,张作霖深感教育训练,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单靠“绿林” 弟兄,创不了大业,必须广揽人才,于是,提高部下军政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1919年3月,张作霖下令恢复停办多年的东三省讲武堂,命名为“东北三省陆军讲武堂”,把他绿林盟友张作相、汤玉麟等也都送进讲武堂学习。同时, 召回在北京的儿子,让他当了讲武堂第一届炮兵科的学员。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是东北最早的士官生培养地,是培养中、下级军官的军事学校。课程设置几乎完全仿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模式。教官大多聘自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北京陆军大学出身的军官。

在这里,张学良学习勤奋,训练刻苦,从不以督军省长儿子自居,月末考试总是第一。他在讲武堂的优异成绩,传到了当时任张作霖参谋长的张作相耳朵里,还特别提拔了他,让他担任张作霖卫队队长。他在讲武堂的表现也受到学堂教官的赞扬,同学们的敬佩。尤其是战术教官郭松龄,见他抱负雄伟,大有可为,足以承袭老帅之职,而倍加赏识。郭不仅教他战术,还辅导他学数学、物理课程及高等军事学。张学良对这位教官的博学及对自己的悉心指导,特别感激、敬佩和尊重。P15-18

后记

我曾想过不再写有关张学良和东北军任何的东西了,尤其是和张友坤先生共同编撰完《张学良年谱》之后,我甚至把有关资料和书籍统统打包装入纸箱不再过问。因为只要提起张学良提起东北军,我的心情就会沉重!我会想到已故辽宁大学周毅教授,是他引导我加入“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走上研究张学良、研究东北军的道路;也会想到那些年开始做资料收集和研究时的艰难和种种不易!那时我三十二岁,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图书室工作,周毅老师在辽大任教并担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会长是张德良教授。周毅是南大张宪文教授介绍来查档案资料的,由此我们结识,成了师生加朋友。这次是应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要求,对《东北军传奇》一书再版做完整性补充,难免流露出对恩师的怀念!

《东北军传奇》成书于1998年7月。那时张学良将军还健在,故而时间的节点也就止于那时。这次再版,略作补充,张将军逝世已有14年了。

我对张学良的敬佩是在对他全面了解之后。有人说张学良一生只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其他别无可取。其实不然。纵观张学良的一生,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对国家与民族有益的事情。他坦荡正直,热血爱国,敢作敢当。他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榜样,15岁就懂得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他虽出身旧军阀家庭,但他身上没有旧的封建意识,他厌恶暴力、动荡,希冀安定、和平。虽然命运最终让他走上了军人之路,掌握了东北军事政权,但他没有像父辈那样占山为王,做一方霸主,而是整肃军纪,将奉军领上了正道。1928年底张学良举行东北易帜之后,编为东北边防军,纳入南京政府军系统,拥有兵力30多万。依他当时的军力,完全可以独霸一方,但他没有。他考虑的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使奉军成为一支北疆门户的正规军——“东北军”。后因与杨虎城的西北军一同发动“西安事变”而闻名中外。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后张学良口述中没说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他自己下令不抵抗的),力避冲突,致使东北军拱手让出富饶的东三省,忍痛退入山海关内。在历史上写下耻辱的一页。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顾维钧,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九一八”事件后全国发生的反对蒋介石政府对日不抵抗,并迫使蒋介石下台之事时说:“那几个月是大动荡、甚至混乱的时期。这自然导致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委员长原已发现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早在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在东北的集团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因此,这才有了东北军的不抵抗。

东三省的沦陷,东北军广大将士义愤填膺,一些尚未入关的爱国官兵自动奋起抵抗,著名的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等,有力地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并推动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迅速崛起。1933年初形势急转直下,日军长驱直入,山海关失守,热河及察哈尔守军溃败。3月,在全国人民愤怒谴责声中,蒋介石将失地罪责完全转嫁于张学良,逼张引咎辞职,下野出国。东北军按照张学良临行嘱托,集结在华北一带,筹谋还乡大计。

次年1月张学良回国,3月就任鄂豫皖“剿总”副司令,部分东北军南下“剿共”。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总”,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东北军此时兵力16万左右,五分之四被驱入陕甘参加“剿共”。在“围剿”红军失利,被打掉两个师后,蒋介石对东北军不但不给补充,还削减东北军番号,减发军饷。严酷的现实迫使张学良和东北军将士们深思。官兵厌倦内战,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也感到再继续下去将使全军覆灭,永无回乡之望,开始探求新出路。12月,张学良利用赴南京开会的机会,秘密转上海会见杜重远、李杜等爱国人士。杜李二人直率地向张学良进言:停止内战,联合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是东北军最好的出路。后来,又辗转介绍中共秘密党员刘鼎赴张学良处工作。

此时,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根据东北军的情况,决定把对该军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了联合抗日救国会谈。东北军确立联共抗日方向,为在西北地区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6月,中共中央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委员有叶剑英等人。20日,周恩来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指出“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是我们的基本方针”。陕甘根据地广大军民在此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了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

延安会谈后,张学良全力以赴进行抗日准备,不仅与红军停战,还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友好相处。6月,张学良命人创办《西京民报》,向官兵和民众宣传抗日。同月15日,张杨联合在王曲镇开办“长安军官训练团”,向中高级军官灌输抗日思想。22日,张在该团发表题为《中国出路唯有抗日》的讲话,指出“抗日是东北军最大使命”,以“把全(民)族所有力量拉到抗日阵线上去长期抗战”为己任,号召全军将士“宁肯斗争致死,决不束手待毙!”张学良的抗日决心与信心,对全军提高思想、统一认识起了很大作用。9月初,为向部队补充新鲜血液,张学良接受共产党建议,从平津等地招收了三百多名进步青年和学生(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民先队员),开办学兵队。同月,东北军内秘密建立以张学良为领袖的抗日核心组织——抗日同志会。在此期间,张学良还陆续派代表分赴晋、绥、冀、两广、新疆等地,联络各地方实力派,酝酿联合抗日;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向蒋介石劝谏,要求他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

东北军入陕甘后,许多共产党员秘密进入该军,为帮助其走上抗日战线做了巨大努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东北军内和西北地区的地下党组织互相配合,不断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京民报》、《东望》和《西北文化日报》等进步报刊成了抗日的喉舌,“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东北民众救亡会”等救国团体纷纷成立,并联合举行了“九一八”五周年纪念会、追悼鲁迅和援绥抗日募捐等活动。抗日救国事业把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各阶层民众紧紧联结在一起,在爱国热情激励下,将士们决心为抗日而献身。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恳切地请缨援绥,被蒋严词拒绝。蒋同时下令加紧镇压救亡运动,又策划调集中央军嫡系部队约30个师进入陕甘,图谋全歼红军并迫张、杨就范。12月4日,蒋介石坐镇西安,威逼张、杨“剿共”,否则即将两军赶出陕甘。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使张、杨忍无可忍,终于激起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并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张学良、杨虎城及东北军、十七路军广大官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东北军被缩编并调往豫、皖、苏各地。

张学良被幽禁后,虽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抗日,曾多次致书东北军将领,勉励部下:“吾等必须将吾们的血及此一点武装(东北军),供(贡)献与东北父老之前……以期在抗日战场上,显我身手。”张学良的命运与东北军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东北军也就没有张学良,没有张学良也就没有“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世人也就不会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支命运多舛的军队。

“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各部与全国军队一起迅速开往各抗日战场,其49军、57军和67军在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牺牲惨重;51军参加保卫淮河及徐州大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后与57军一起挺进鲁南;53军转战冀、豫、鄂、湘,后入缅甸、越南对日作战。在激战中,无数官兵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张学良被扣后,东北军在蒋介石消灭异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损失并被分化瓦解。广大官兵纷纷觉悟,在共产党帮助下,陆续脱离南京政府控制,走上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道路。1937年10月,53军691团团长吕正操在冀中举起抗日大旗,经小樵改编,部队迅速发展,后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建立冀中军区。1942年8月,57军111师师长常恩多和苏鲁战区秘书主任兼政务处长郭维城率该师举行“八三”起义。中共山东分局闻讯,立即派从该师撤出的秘密党员万毅(该师333旅旅长)和王维平急返部队。新111师推选万毅任师长(常恩多病逝),后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1945年8月,奉朱德总司令命令,吕正操、万毅、张学思等率部挺进东北,实现了张学良将军东北人民湔雪国耻、光复故土的宿愿。东北军走向抗日战场,经过了苦难而曲折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这是一支光荣的军队,也是一支值得歌颂的军队!

钱进

2015年3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3: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