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与一代孩子
中国现在的家庭结构注定了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个体意义上来讲是家庭的私事,中国所有的家庭都加在一起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最强小孩》这个以孩子为视角进行的真人秀栏目,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充分展现出这一代即将要成长为社会栋梁的孩子们的风采,关注孩子也就是关注社会的未来。
中国的家庭结构对于孩子来讲,大多数是倒金字塔的结构。孩子对于家庭的爱从享受,慢慢变成了承受,变成了承担,变成了负重。如何为孩子们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既能够让他们茁壮成长,又不能让他们不陷入一种极端的爱或者其他一种极端思维行为之中,这种难以拿捏的度,是由营造孩子成长环境的家长们,在许多种因素中所搭建而成的。只是我们在选择什么样的环境给孩子,并不取决于孩子的主观意愿,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更多的主动权都在家长的手里。这个爱的天平如何能够相对平衡,也是家长们自我博弈的过程,很难很难。这个栏目展现的虽然是孩子的性格、精神面貌,其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家长们的教育和影响。一棵树的成长,不仅需要对它提供营养,还需要不断矫正,否则一棵树有可能会成长为盆景,有可能会成长为一棵枝蔓丛生的遮阳树,而与最终想要成为的样子,则变得相去甚远。
挫折教育,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几年的实践,对于我们还属于新生的理念。但是却让很多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并没有真正做到把挫折当做手段,而是将其变成了一个最终目的来实现。在栏目一开始的时候,这群家里的“小皇帝”就迎来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这样的结果对于大人来讲,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才能让内心不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孩子们如何能够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独自面对呢?这种成长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呢?是镜头感还是孩子本身的能量。我们无法对结果进行过多的判定,但是在看过一些节目之后,我们想所有的读者都会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心里。
在之后的文字中,将会不断的地呈现出孩子们在节目中没有播出的一些状况和情境。对于观看节目的家长、观众和小童星粉丝们的内心,也许会产生一些不适的影响。但是,在孩子人格渐渐形成的时期,这将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我想,在我们进行角色甄选的时候,遇到过很多家长提出的许多问题,这个担心应该是里面最为普遍的一个吧。在后面的文章中,对于家长的前后反应和影响,我们会尽量全面地呈现给大家,并结合节目的内容,给大家带来一段笑中带泪、快中有慢、粗中有细的旅程,您准备好了吗?
集体淘汰是预设的题目吗?
李滨:主持人,《最强小孩》任务挑战的团长、任务发布人和监督人。当他在镜头前描述看到孩子们在做第一个任务的感受时,他说:“当时看到孩子吃他们第一顿午餐的时候,确实挺心疼的。因为当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他们抱着非常凉的地瓜干,但他们却一个个吃得很开心。看着一帮小怪物们,吃那些东西吃的得那么开心,我确实心里挺不舒服的。不过没有办法,让他们到这儿来,不是来享福的,就是让他们来体验,什么叫自立、什么叫生存,这种自立生存的难度在哪儿?”
当李滨跟着摄像老师,找到孩子们的第一个住宿地的时候,带着期待也带着忐忑,毕竟孩子们都是家里的宝,如果这里的任务设定和挑战设定超出了孩子们的承受范围,对于孩子们来讲就不是教育而是伤害。李滨走到孩子们自己找的住宿房间的时候,那是一个二层阁楼式的房间,孩子们挤在一张床边,坐在一起,没有任务发布时候的拘束和紧张,在经过了第一天的认识和磨合后,俨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团队。
“一进那个房间,当时真的有点难以接受。四面透风,卫生条件非常差。当我进那个门之前,我看到一个很大的老鼠(李滨两手拉开距离足有十几厘米长)从门前跑过。进去以后跟他们聊天,发现他们自己都已经惨成这样了,却很开心。也许这就是小孩对事物的新鲜感吧。他们第一天算是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这帮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是一帮‘小公主’、‘小皇帝’,突然间让他们离开了父母的保护,让他们自己去找吃的、找住的,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件挺困难的事。”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