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民与抗日战争》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邵铭煌以严谨的史学态度、详实的史料、扎实的研究为基础, 重点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入侵台湾后,台湾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台湾人民不甘压迫和侵略奋起抵抗的故事,也充分肯定了台湾人民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湾人民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邵铭煌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台湾人民与抗日战争》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邵铭煌以严谨的史学态度、详实的史料、扎实的研究为基础, 重点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入侵台湾后,台湾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台湾人民不甘压迫和侵略奋起抵抗的故事,也充分肯定了台湾人民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内容推荐 孙中山在清末奔走革命期间,曾向旧金山华侨演说:“一种族与他种族之争,必有国力为之后援,乃能有济。”这句话十分切合于曾经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 日本帝国主义用枪炮夺取台湾,而台湾人民不甘受异族统治,在岛内兴起武力与非武力抗争,但都被殖民当局扑杀及打压,无功而返,因此捐躯者不在少数。故有志之士,选择远走祖国大陆,相继投入建国行列。迨日本又以武力侵略祖国,台湾志士亦奋起反抗,投身抗战大业,共赴国难,以争取胜利,收复台湾。他们不管置身何处,莫不殚精竭虑,勇往直前。最后,日本降伏,他们实现了光复台湾的愿望。孙中山的远见和志士们的正确抉择,同时获得验证。 邵铭煌编著的《台湾人民与抗日战争》参阅档案,叙述林祖密、林正亨、翁倰明、何非光、李友邦、宋斐如、谢东闵等志士戮力抗战为收复台湾而奋斗不懈的事迹。他们各有表现,命运也不同,惟谢东闵立下“只要日本统治台湾,我就不回台湾!”的誓言,乃其坚毅不屈之志行的共同写照,卓绝不俗,当为后人缅怀和景仰。 目录 第一章 孙中山收复台湾的信念与实现 一、孙中山收复台湾失土的志念 二、台湾志士追随孙中山革命 三、台湾同胞痛悼孙中山 四、蒋介石继起收复台湾 五、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六、台胞感谢祖国温情 第二章 林祖密抗日复台壮志未酬 一、林祖密向孙总理的求援信 (一)林祖密投入革命 (二)林祖密挺身护法运动 (三)恳求孙总理主持公道 二、林祖密与蒋介石的交情 (一)蒋介石在粤军中的处境 (二)蒋介石接眷投住“宫保第” (三)蒋介石租居“宫保第”的生活 (四)蒋介石偕陈洁如造访“宫保第”? (五)蒋介石恋上鼓浪屿 三、家属为父请命雪仇 (一)林祖密死不瞑目 (二)军阀张毅杀人偿命 (三)林志民申冤请命惩凶 四、林祖密的交游 (一)深交狂放名士施士洁 (二)一趟别开生面的台湾行 五、结语 第三章 何非光用镜头作抗战武器 一、何非光与电影结缘 二、经典抗战电影《东亚之光》 三、沉寂与遗憾 第四章 林正亨效命沙场 一、林正亨投身抗战 二、随军远征缅甸 三、实现褒扬林祖密心愿 第五章 李友邦与台湾义勇队移驻福建龙岩幕后 一、中共协助成立台湾义勇队 二、抗日复台的烽火情缘 三、浙赣会战带给中国苦难 四、杜立德轰炸东京行动 (一)号外:杜立德轰炸东京 (二)轰炸东京的夙愿 (三)杜立德在天目山获救 (四)重庆接见与赠勋 第六章 翁俊明与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 一、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党部沿革 (一)反制汪政权香港筹备处应运而生 (二)从筹备处到台湾党部的演变 二、台湾党部工作概要 (一)筹备处时期工作 (二)台湾党部时期工作 三、台湾党部斗争风云 四、结语 第七章 团结抗战:台湾革命同盟会 一、祖国情,台湾心——台湾人在大陆的奋斗 二、台湾革命同盟会成立与变革 三、致力宣传与袭击行动 四、关切战后台湾地位 五、倡设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 第八章 台湾志士参加烽火下的党政训练 一、国民党干部训练的传统 二、“中央训练团”建置沿革 三、开办“党政训练班” (一)蒋经国兄弟参加党政训练 (二)来自上海沦陷区的学员 (三)台湾学员一一柯赐生、李友邦与何非光 四、训练与生活兼筹并顾 五、高级党政训练 六、结语 第九章 宋斐如知日、抗日与复台 一、反日本殖民的情结 二、知遇冯玉祥,抗日救国 三、与中山文化教育馆有约 四、为《战时日本》竭智殚虑 五、痛斥汪兆铭中途妥协之罪恶 六、在台湾革命同盟会的工作 七、有志未伸,命丧故土 第十章 谢东闵在重庆为台湾同胞发声 试读章节 (二)林祖密挺身护法运动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列强各国为培养在华势力,积极扶植其代理人。北洋军阀的主要首领在列强利诱与支持下,区分为直系与皖系两大派系,分别以冯国璋及段祺瑞为首。在东北地区则有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南方也有桂系和滇系军阀。此外,盘踞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也是两股具有影响力的军阀。整个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继袁世凯而起,民国北京政权实际上由皖系军阀所控制,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与国会。 孙中山为维护民国,1917年7月,在驻沪海军拥护下,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东,联合西南地方势力,扬举护法大旗。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一百二十多位议员与会,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设大元帅一人,在民元“临时约法”恢复之前,大元帅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9月1日,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高票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军政府下设外交、内政、财政、交通、陆军、海军六部,形成南、北对峙的两个政府。 南方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以大元帅名义通电全国,否认以冯国璋为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民国北京政府,号召北伐。军政府在陆军方面主要依赖桂系力量。孙中山本来计划在海军之外再建立一支革命劲旅,作为军政府之中坚,但受到桂系阻挠,因首脑陆荣廷向视两粤为桂系地盘,不能见容他人高枕于卧榻之侧。陈炯明见机游说孙中山,希望能统率一支军队援闽,向外求发展。可是桂系不愿拨调部分军队支援,孙中山乃命胡汉民、汪兆铭商请广东省省长朱庆澜,能够基于乡谊,拨出部分武力粤援。朱省长首肯,自警卫军40营中拨20营归孙中山改编为护法军。桂系闻悉,强烈阻挠和反对,压迫朱省长去职。桂系广东督军陈炳煜借机悉收省署新军归人督军署。孙中山对桂系行动甚表激愤,派程璧光、胡汉民、汪精卫力争,再三与陆荣廷洽商,陆始将陈炳焜调职,以莫荣新继任粤督,答允改省署亲军二十营为海军陆战队,由陈炯明统率入闽。这批实数只有四五千人的军队,就是日后援闽粤军的初基。1917年12月,援闽粤军在广州越秀南路惠州会馆宣布成立,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和许崇智为副司令。援闽粤军是孙中山与西南军阀既联合又斗争,以妥协争取而来的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部队。 护法军政府立足两广、云南等省之后,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派遣陈炯明出兵福建,计划占领闽省之后,进军江浙。福建毗邻广东,又是北洋军阀一个前方基地,对军政府而言,不仅是直接威胁,且为北伐障碍。因此,军政府能否攻克福建,战略上至关紧要。1918年1月12日,援闽粤军在广州誓师,孙中山在军政府会议厅为全体粤军军官饯行致辞,期勉援闽粤军应负起再造共和的使命,建立再造共和之奇勋及世界未有之事业,为粤增无上之光荣。广州《民国日报》,1918年1月25日。是月下旬,即令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开赴汕头,促力图攻闽。 正当孙中山踌躇满志之际,护法军政府发生变局。1918年5月,桂系为削减孙中山影响力,擅自修改军政府组织法,将大元帅领袖制改为政务总裁合议制。孙中山知晓其阴谋,严词痛斥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愤然辞去大元帅职务;是月21日,离开广州赴上海。第一阶段的护法运动虽告中挫,但是陈炯明统率的援闽粤军继续高举护法旗号,纵马入闽,势如破竹。9月1日,陈炯明进人漳州,设立粤军总司令部。至此,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护法区渐成规模。这是国民党自“二次革命”失败以来凭自己力量所建立的一处根据地,为护法运动发展保留一线生机。孙中山备感振奋,不断将重要人才派往护法区,支持革命建设。 P26-27 序言 步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将《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丛书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开始,回顾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便成为有觉悟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停止的不断思考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化,不断超越。从考证各个战斗、战役的成败得失,到分析评价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制定;从对战争场面和战争罪行的具体的实证研究,到对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的历史哲学思考的升华,每个时期对抗战历史的总结与思考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印记。在战争结束70年后的今天,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战后以来巨大变化的今天,以“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命题确定丛书的题目,反映了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对抗日战争的思考。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遏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中国在列强的一次次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撤除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被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所束缚,在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约束中,中国一步一步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忍受列强的欺凌和侵略,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爱国活动。特别是1901年以后,中国国内陆续掀起了拒俄运动、反关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拒英运动、拒法运动,以及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运动。1919年5—6月间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五四运动”。虽然这些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出现,使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但是,一次次的斗争,都不幸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复兴的梦始终未能实现。 近代中国追求复兴,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中国近代历史上,不乏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终生甚至牺牲宝贵生命的英雄壮举。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和理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为中华民族复兴进行的努力。当年,孙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的历史中走过来,但坎坷的历史也告诉了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处于分裂、战乱状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中国只能遭受战争的苦难;一盘散沙的社会,不可能在与侵略者的殊死战斗中取得成功;只有我们的自觉和觉醒,才能让侵略者面对的不再是软弱犹豫的对手,而是强大的不可侮辱和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的对外战争的胜利。由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重要的一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效:列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的锁链被废除;中国收回了被割让和被侵占的土地,台湾也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常任理事国,作为大国登上国际活动的舞台,摆脱了弱国的阴影。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复兴中国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所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中国复兴的枢纽。 中国在争取复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毅然奋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正是基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抗日战争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揭示了民族自强是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和抗战胜利后建设发展的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民族团结,国力强大是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根本动力和成功的原因。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从任何角度看,中国人民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息息相关。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发展使13亿人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地生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更对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全人类利益负有责任。所以中国的复兴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影响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也在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所瞩目。因此,在中国走上复兴之路后,更要不断探索,思考如何对人类社会以更大的贡献。 中国在争取复兴的过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当然需要提出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口号以动员民众,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爱国主义的传统则成为我们民族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的重要思想与精神资源。在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程度越来越深,各个领域都面临国际化的情况下,如何将我们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如何正视中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如何使中国对国际社会以更大的贡献,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新课题。中国需要用坚持走和平与发展道路的实际行动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在这方面,还有更长的道路在等待着我们。 我们的丛书由20册构成,力图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在挖掘有价值的史料的基础上,在系统整理近10年来海峡两岸学术界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答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重大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努力,促进和推动两岸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希望能够激励海内外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乃至全球华人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序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