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生活的目的在于引导我们过上良善的生活,即便生活不能达到良善,也要尽可能避免痛苦,使生活于伦理实体内的成员能够确保有尊严的公共生活这一底线。而教育中排斥现象的存在则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变得困难重重。吕寿伟编著的《从排斥到承认——通往有尊严的教育伦理生活》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教育排斥的概念、内涵、类型和伦理属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教育排斥所造成的种种不良的道德后果,最后对教育排斥形成的社会根源和教育根源予以剖析。第二部分试图用承认的方案来消解排斥,即通过承认伦理学来解构由教育排斥所造成种种道德伤害,从而使教育共同的伦理生活成为有尊严的伦理生活。
《从排斥到承认——通往有尊严的教育伦理生活》由吕寿伟编著。
教育生活理应是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只有在有道德的生活中个体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然而,教育中无处不在的排斥现象正在打破教育生活的道德性,使我们的教育生活不断面临着自身的道德危机。教育排斥对被排斥者造成独特的精神伤害和道德羞辱,使被排斥者的教育生活成为一种苦难的历程。
排斥本质上是不承认,而承认也意味着不排斥,我们需要通过承认伦理为教育伦理生活提供规范性的目标。承认使自我成为自尊、自信和自豪的完整个体,使教育伦理生活获得正义的环境,并借助于伦理生活的形式概念实现了对教育生活的道德重构。
承认的实现避免了被排斥者在教育中屈辱地生活的悲惨命运,它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没有排斥、没有伤害、没有羞辱的正义而正派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生活成为有尊严的教育伦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