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五岁时,父亲迎娶郝氏,小板桥从此又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郝氏虽是后母,却视板桥如己出,对他呵护备至。另外,之前提到的板桥的叔叔郑省庵,虽比郑立庵只小两岁,但是成家立业较晚,所以一直和哥哥一家住在一起。这样,板桥就可以在父亲出门教书的日子里和叔叔一起玩耍,同吃同睡。
小板桥总是在夜里尿床,叔叔也从未责怪过他,还帮他把湿处用体温暖干,一床败絮零星、薄如空橐的布被盖不住全体,挡不住寒风,却能让板桥倍感温暖。“护短论长潜覆匿”的叔叔在郑板桥的童年里给予了他无限的关爱。因为有这些疼爱他的家人围绕着小板桥,这段时光成了郑板桥虽苦犹甜的难忘回忆。
兴化四面环水,湖泊连缀,渔船往来江湖之上,穿梭不停。小板桥家在城东南角古板桥。住宅背靠城垣,门临城河,日光下碧水荡漾、波光粼粼。板桥与小伙伴们取鱼捞虾,撑船结网,自得其乐。郑家宅院虽只有茅屋几间,但是院子南面却育有一片小竹林。
每到夏天,新竹长成,片片绿荫盖满院子。小板桥常常搬出一张小床放在林中,日光斑驳,星星点点洒落在身上。清风徐来,也吹得这些光影摇曳起来。冬日里,小板桥便在屋里,看着阳光下竹枝竹叶的影子投影在纸窗上,风吹影动,竹子的各般情态便生动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目光月影中耳!”正是从小对竹子细心的观察造就了板桥日后画起竹子来得心应手。
然而,在郑板桥七岁那一年,兴化闹了饥荒,就算是无怨无悔的乳母费氏也忍冻挨饿到了极限。费氏悄然离开了郑家,但三年后,日子好过了许多,费氏又回来照顾已经是小男子汉的板桥。即使是次年费氏的儿子做了官,多次请母亲回家享清福,也没能把她从板桥身边唤走……
板桥幼年时就很好学,因为江南寒门子弟只有高中南闱,走上仕途,才能不沦为贩夫走卒。像郑家这样的寒儒之家,挣扎在依靠体力过活的农民和读书人家之间。所以,小板桥很懂事,读书格外用功。
“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这副郑家大门上的对联,尽管破旧不堪、字迹难辨,却可以看出郑家殷切希望自家子弟能学有所成、光耀门第的愿景。
“随其父学,无他师也”,父亲立庵是村馆的教书先生,小板桥就跟着父亲完成了他的启蒙教育。另外,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本地的名士,学识渊博,隐居未仕。同时,还有后母郝氏的族叔郝梅岩。梅岩老先生也是盐城(郝氏是盐城人)当地的名儒,设私塾于郝家庄西北的净土庵,教出了一大批水平颇高的学生。每每郝氏归宁省亲就会带着板桥同去拜访梅岩老先生。
当年梅岩先生赴考,卷子为考官所垂青,单放一旁,结果放榜时,忘记了这份优秀的答卷。后来又补上了,但梅岩先生对此很是无所谓:“既已落榜,何必再补。”说罢又转身教书去了。难怪中年时,板桥赠这位桀骜的老师这样一副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这两位老先生的细心指教使得小板桥的诗文水平不断提高,自云:“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所谓“外家”说的就是这两位外家亲戚。
P4-5
第一章 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郑板桥传
第一节 成长经历
第二节 外面的世界
第三节 仕途征程
第四节 为官经历
第五节 为官不易
第六节 宦海归来的晚年生活
第二章 三朝老民,终身布衣——金农传
第一节 青年才俊
第二节 漫游四方
第三节 扬州老画师
第三章 两革科名一贬官——李鲜传
第一节 少年得志
第二节 入值皇室,匹马离京
第三节 浪迹江湖归又去
第四节 为官两余载,来去何匆匆
第五节 薄宦归来
第四章 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汪士慎传
第一节 科场失意
第二节 茶仙居扬
第三节 画梅圣手的晚年
第五章 秋山明净人共尊——高翔传
第六章 清贫一世,漂泊半生——黄慎传
第一节 青年画师的成长
第二节 惟见邗沟外,垂杨翠可亲
第七章 波涛宦海几飘蓬,借园终日卖梅花——李方膺传
第一节 父子衔恩遭际殊
第二节 波涛宦海几飘蓬
第三节 借园终日卖梅花
第八章 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罗聘传
第一节 扬州新秀
第二节 北上京师
第三节 晚年得意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都要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诗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人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读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
徐港
宁志忠编著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八怪)》一书描绘了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八位风格相近的画家形象,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的描述,使八位大家不随时俗的气度和特立高标的品行呈现给了读者。文字优美,结构严谨,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宁志忠编著的这本《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八怪)》是“传世励志经典”系列丛书之一。它依次描述了郑板桥、金农、李鱓、汪士慎、高翔、黄慎、李方膺、罗聘这八位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优秀画家的丰富多彩、贫困潦倒却又诗意不屈服的一生。
阅读此书可以为励志者提供心灵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