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钢锁苍龙霸贯九州(方秦汉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永玉//贺金波//黄琨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方秦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的成长就是中国近现代桥梁发展的一个缩影。郭永玉、贺金波、黄琨所著的《钢锁苍龙霸贯九州(方秦汉传)》力求全面展现和正确反映方秦汉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基本描述出方秦汉先生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工作环境、学术交往对其学术风格、科学成就产生的影响,基本勾勒出方秦汉先生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产生、形成、发展的轨迹,并从方秦汉先生弟子的学术成就入手,整理出他的学术思想传承脉络。

内容推荐

郭永玉、贺金波、黄琨所著的《钢锁苍龙霸贯九州(方秦汉传)》以白描式的手法将方秦汉院士的主要经历和学术思想呈献给读者,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以史料支撑研究报告,而不是向读者灌输某种观点。本传记在力图还原时代背景、生活与学习情景的前提下,重点详述方秦汉以创新为主线,以一丝不苟的精神设计建造我国数十座大型跨江、跨河铁路和公路桥梁的学术故事。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宗匠之业长者之风(代序)

导言

第一篇 会——求学生涯夯基础

 第一章 初蒙西学

橘农幼子新学蒙

名校求学度战火

 第二章 水木清华夯根基

入学清华小波折

新思想洗礼和专意学业

第二篇 懂——工程实践炼真金

 第三章 武汉长江大桥学真章

武汉长江大桥修筑背景

初入桥梁设计之门

师从王序森扎实钢梁设计基本功

崭露头角开新篇

 第四章 湘江、乌江再练手

主持设计修复衡阳湘江桥

贵州乌江桥上再练手

重庆白沙沱桥更砺剑

第三篇 通——里程碑上留英名

 第五章 南京大桥挑钢梁

南京长江大桥修筑背景

集体智慧提方案

专心致志定方案

自力更生炼桥钢

精心细致搞设计

技术总结留真经

荣誉收获纷纷至

第四篇 汇——实至名归荣院士

 第六章 九江大桥见真章

九江大桥定桥址

建造大桥先研钢

科学试验防断裂抗疲劳

京都辩论明真理

生活实践寻灵感

风致涡振妙手除

中国桥梁新丰碑

停工不停设计路

“钢霸”方显真性情

 第七章 世纪大桥美收官

古稀领命建新桥

桥梁未建钢先行

大跨低塔斜拉桥

科学试验防断裂

质量宣言誓生命

技术创新获殊荣

“懵懂”院士获加冕

第五篇 传——传承技术获新生

 第八章 甘为园丁育新人

以工代教育新人

寓爱于严带学生

 第九章 服务学术广发光

顾问大桥发余热

概要桥史留财富

 第十章 家教传承儿孙代

感恩真诚待人物

热爱事业痴学术

相濡以沫建后方

结语 方秦汉学术成长经历的特点

附录一 方秦汉年表

附录二 方秦汉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方秦汉主要证书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初蒙西学

橘农幼子新学蒙

1925年4月20日(农历3月28日),方秦汉出生在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泾岸村的一个较为富裕的橘农家庭。

台州市黄岩区位于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东界椒江区、路桥区,南与温岭市、乐清市接壤,西邻仙居县、永嘉县,北连临海市,距省会杭州207公里。全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人口57万余人。黄岩因为盛产贡品蜜橘,被誉为“蜜橘之乡”。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于此始设永宁县,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黄岩至今,建制几经更迭,1989年撤县设市,1994年又撤市设区,今为台州市主城区之一。黄岩县名的由来,最早源自南朝《临海记》所载:东汉末年,中国道教名人“西城真人”王远(字方平)隐居于山顶(即今县西50公里圣堂乡萌菜垟村后)因山顶有黄石,故名黄岩山(仙石山)。又因王方平的名字显赫,在永宁县设立后16年,以他所隐居之山名作为县名,即黄岩县。现在,三面壁立的“仙石”仍在。

黄岩的柑橘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 300多年之前。但有明确典籍记载的来自三国时期吴国将军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鸡桔子,大如指。味甘。永宁界中有之”。说明在三国时代黄岩就盛产一种个头不大,颜色金黄,味道特别甜的柑橘。到了唐代,黄岩蜜橘被列为贡品,因而驰名天下。黄岩蜜橘不仅甘甜醉人,而且品种多样,是全国柑橘品种最多的生产基地。据《嘉定赤城志》、《橘录》、《柑子记》等古籍记载,黄岩原有榻橘、绿橘、乳橘、朱橘、青橙、乳柑、绉橙、香锦橙、朱栾、香栾、蜜覃等数十个橘种。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逐渐形成早橘、槾橘、朱红、本地早、乳橘等五大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毛泽东的一句话更是大扬了黄岩柑橘的名气。那是1953年8月,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地服务的舞蹈演员——黄岩人张美霞,受邀到中南海“春藕斋”给毛主席汇报抗美援朝慰问演出情况,当得知张美霞的家乡是浙江黄岩时,毛主席亲口夸赞黄岩蜜橘。此事一经报道:黄岩柑橘名气更是响遍大江南北。不仅是毛泽东主席对黄岩蜜橘印象深刻,就连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在品尝过黄岩蜜橘后也对之赞不绝口。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会见毛泽东时,茶几上就放着一盘黄岩蜜橘,毛泽东亲手递上一只橘子给斯大林,斯大林品尝后赞赏道:“黄岩蜜橘是橘中之王!”

方秦汉出生的泾岸村归属该区西北部的新前镇。泾岸村人口不多,但风景优美,西边是黄褐色的连片田地,东边是整齐别致的典型浙江农家宅邸。北面有座不知名的小山,山上常年流水淙淙,绿树葱葱,树木下面春初时有漫山的杜鹃花,很多家族的祖坟就坐落其中,每到清明,村民们都会自发地整理出一条上坟祭祖的小路,绵延到山林深处。村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澄江,江两岸种植着大片橘树,橘林面积达5 000亩之多。橘树错落有致,打理精致,风景甚美。橘园靠近村口的位置有一座7~8米高的橘神雕像,这位神态柔美的女子手持蜜橘凝视远方,眼神中饱含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祈福。雕像后座刻有黄岩籍名家朱幼棣先生的《橘神赋》:“……问洞庭罗浮,九州佳果,谁为第一?看断江凤洋,黄岩蜜橘,天下无双……”。雕像右边靠近村庄处建有“中国柑橘博物馆”,它是中国最大的柑橘产业的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教育中心;左边是黄岩名人馆,其中记录着黄岩历史上出现的璀璨名人。现在的泾岸村人显然利用了黄岩贡橘的名气开发出了黄岩独特的农家旅游项目。

据当地村民介绍,方秦汉的祖先可能源于黄岩地区的前洋方方氏。根据《黄岩新县志》记载,黄岩此地的方氏家族共有三支,分别是前洋方方氏、中巷方氏、梅梨巷方氏。现在,离泾岸村不远的地方,还有个前洋方村。因为查不到方氏族谱,无法考证方秦汉的家族何时由前洋方村搬迁至现在的泾岸村。方秦汉的父亲方乾春(1886—1954),念过几年私塾后即回家帮助祖父种橘。母亲王桂芬(1889—1980),是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方乾春靠着自己的一点学问和勤奋,渐致富裕,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复制自己的成长道路。一次访谈中,方秦汉对自己父亲的回忆是:“他不知道外面有什么……因此,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便是将来同自己一样。”方秦汉兄妹四人,他排行第四,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方乾春虽然不支持子女读很多书,但仍然开明地尊重子女自己的选择。令父亲方乾春没有想到的是,大儿子方适源和小儿子方秦汉都读到了大学毕业,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了。

P9-11

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韩启德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后记

方秦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的成长就是中国近现代桥梁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采集工作中,我们尽力做到对方秦汉先生现有著作、传记、档案等各种文献的全面搜集,并通过对方秦汉先生本人以及学术合作者、同事、弟子和家人的采访,获取大量原始资料。在研究报告的撰写方面,我们力求全面展现和正确反映方秦汉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能基本描述出方秦汉先生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工作环境、学术交往对其学术风格、科学成就产生的影响,能基本勾勒出方秦汉先生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产生、形成、发展的轨迹,并从方秦汉先生弟子的学术成就入手,整理出他的学术思想传承脉络。

方秦汉院士醉心于工作且喜欢热闹,晚年的他仍然坚持每天都去大桥院的办公室坐坐,甚至80岁高龄的他经常坐飞机去全国各地参加桥梁会议,老骥伏枥,精神矍铄。直到2012年9月尿道和呼吸道出现问题,不得不住院治疗,他才没有继续工作。

2011年,方院士失去了挚爱的妻子,2012年底,陪伴他多年的秘书汤筱敏女士请辞退休,方院士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每况愈下,我们课题小组正是在此时开始了同方院士为时一年多的接触。

方秦汉院士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犹记得在我们采访工作初期,方院士对每次采访提纲要审核再三,事无巨细地交代被采访者与他的关系,工作交集和可以就哪一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而每每外围采访回到武汉,就要向他汇报采访工作。如果采访得不错,他则会点头赞许;如果采访效果达不到他预期的标准,院士则会勃然大怒,拍桌子责问我们的工作能力。俨然采集工作是一个桥梁建设的过程,而这位院士则是大桥建设的总工程师。

在采集过程中,经常能碰到大桥院的同事来向他汇报工作,也能碰到他的博士生将论文送至医院给他批阅修改。此时的院士总是梳戴整齐,接见各种人物,或是戴上眼镜仔细批阅修改每一份文章,院士88岁高龄,仍然思维清晰,一针见血地指出专业问题中的纰漏所在。他还常在批阅完论文之后说:“现在年轻人做学术就是浮躁,好多数据没有经过调研,都是编造的,这是不行的。”

虽然院士在工作方面要求颇高,但是他待人却亲和幽默。每每见过院士,他总会乐呵呵地留我们一起吃饭或者陪伴他打牌,兴起之际会拿出珍藏多年的葡萄酒与我们分享。一次去东莞采访院士学生李元生先生,得到了李先生的热情款待。李先生说:“这是方院士打电话过来特别交代的,一定要管你们的午饭,否则不好对老爷子交代啊。”方院士记挂采访工作,亲自打电话交代被采访对象招待食宿,让我们感动不已。

平时在与院士的接触中,院士常常讲“犬颂”的故事来教育我们。他说:“别人都说狗不是好东西,比如狗腿子等等词语都是骂狗的,我却说狗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狗对主人很忠诚,只要有人来家门口偷东西,狗就会很无私忠诚地赶走陌生人。”2013年,一名晚辈写了文言文《犬颂》书面阐述方院士的观点,也表达对方院士的敬爱。笔者听过5次方院士论述“犬”,而后在整理相关资料后,才明白院士是在早年工作中,因为其爱岗敬业,对大桥建设质量狠抓不放,导致一批不合格钢材报废,而被人讽刺为上级部门的“犬”。院士心中愤愤不平,自己无私为国家做事情,竟然被有私心的人怨怪。所以晚年,常给晚辈们讲“犬颂”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无私奉献,忠于自己的事业。

在采集工作进行的初期,方院士仍然能够坐在轮椅上跟我们交流几个小时,到了中后期,院士的身体每况愈下,如今只能约见半小时,躺在床上跟我们简短交流过后,就疲累不支。每天不问断的输液和适当输血是目前维持院士体力的唯一途径,而方院士许多记忆中的事情也模糊起来,另外一些事件却反复讲述。笔者对此深感遗憾,但我们也做了许多工作来弥补此缺憾。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得到了中铁大桥设计院的大力支持,大桥院的领导对本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采集工作。由于方秦汉先生近几年身体的状况不太好,对他本人的采访获得的一些资料不够准确,因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在这个过程中,方秦汉院士的儿子方华京教授,秘书汤筱敏女士,老领导李瀛沧先生,大桥院同事曹洪武书记和葛海峰部长,项目合作者顾金钧教授、周召伟教授、李元生先生、叶梅新教授、熊正元书记,以及方院士的学生詹吴博士和刘小林先生都热情地给予帮助,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访谈。

方秦汉先生的同事、弟子不仅为我们介绍了方秦汉先生的重要人生经历,而且,采集小组作为建桥学的外行,通过他们的帮助,使我们对方秦汉先生学术成就和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采集工作中,中铁大桥设计院档案馆非常有耐心地接待我们进行档案查阅,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资料。浙江省黄岩区新前镇街道办,黄岩区档案馆和黄岩中学宣传部门也给我们的采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对方院士发自肺腑的崇敬和对采集工作真诚的支持常使我们采集小组每位成员感动不已!

方秦汉先生的家人,对采集工作给予极大支持,首先方院士的儿子方华京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毫无保留提供了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其次,他将方秦汉先生的证书、手稿、信件等珍贵资料提供给我们复制。让人感动的是,在方院士无法出院拿资料的情况下,方华京教授多次从家中把资料带到医院中,给我们翻阅和采集。最后,方华京教授还协助方院士对本书清样进行了审订。

在传记收尾之际,笔者想对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再次感谢。我们希望,对方院士的学术成长研究并不是止步于此,而是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料补充。院士的实事求是和创新的学术精神要经过传承才能得到发扬。在此,也衷心希望方院士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开开心心慢慢活!”

本书稿是采集小组历时近两年工作的成果,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其中,初稿撰写,周寅庆负责导言、结语和后记,胡月负责童年和求学时代即第一章、第二章,周玲玲负责武汉桥至南京桥时期即第三章至第五章,何辉负责九江桥和芜湖桥时期即第六章、第七章,徐清风负责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贺金波负责初稿整合和修改并形成第二稿,黄琨对第二稿进行了统稿和修改形成第三稿,郭永玉负责定稿。

由于专业知识以及写作水平等方面的局限,本书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甚至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方秦汉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

2014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方秦汉院士是我的至尊良师,我是站在先生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先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一直是支撑我事业发展的榜样力量。今有幸阅读中国科协组织编著的《钢锁苍龙霸贯九州——方秦汉传》一书,又一次系统地感受到先生的学术力量和人格魅力!我认为,这本传记既是先生个人的学术成长史,又是中国跨江铁路大桥的建设发展史,更是一部精忠报国科学家的人格成长史!非常值得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慧眼一读!

——泰水仓(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