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中方和日方都投入了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隐蔽战线上的决战,在一定程度上秘密战线的情报决定着正面战场的胜负。郝在今先生历时数年,先后在我国的安全、保卫、公安、情报等部门进行采访,与一百多位当年隐蔽战线上的人物进行深入交谈,同时对当年国民党特务机构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撰写成了《中日秘密战》这部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两个营垒所进行的秘密战的书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日秘密战/回望东方主战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郝在今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期间,中方和日方都投入了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隐蔽战线上的决战,在一定程度上秘密战线的情报决定着正面战场的胜负。郝在今先生历时数年,先后在我国的安全、保卫、公安、情报等部门进行采访,与一百多位当年隐蔽战线上的人物进行深入交谈,同时对当年国民党特务机构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撰写成了《中日秘密战》这部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两个营垒所进行的秘密战的书稿。 内容推荐 东方主战场,中日秘密战,这是一个能够破解情报门的实例这是一次中国情报史上最成功的跨国决战,这是一桩被多次提起却从来没有说透的秘密…… 《中日秘密战》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两个营垒所进行的秘密战。作者郝在今先生历时数年,先后在我国的安全、保卫、公安、情报等部门进行采访,与一百多位当年隐蔽战线上的人物进行深入交谈,同时对当年国民党特务机构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 目录 引言 国际竞争,情报当先 第一章 问谍学校——情报工作与国家命运 从“忍者之乡”到“人才养成所” “国策学校”之“国策” 沪友 马贼之歌 日本谍校里的中共党员 第二章 魔之都——远东情报交易中心 间谍天堂上海滩 国际文化圈 日本学校的中国老师 “日支同盟” “外国士兵” 第三章 大战尖兵——国际问谍引发跨境战火 怪西人 美女与和尚 大谍出手 侦探与间谍 同船共渡 第四章 转向?——战略情报员的学术素养 国际情报 拉姆塞小组 断线 “关东州” 密使 第五章 “小开"与“大王”——大战部署之秘密布局 “梅机关” “小开”归来 “上海区” “苏联特务” “山大王”归来 第六章 双面问谍——谍报战争的逆用之道 临汾情报站 诱饵 化敌为我服务 “实验区” “先生同志” 第七章 卖国奴?——内线间谍的心理纠结 “非国民!” 上海滩三才女 不留后代的男儿 “满洲国”的官二代 东亚革命 第八章 “干净活儿”——秘密工作的两类方式 “湿活儿” “十六字方针” 从“破坏”到“联络” 《支那抗战力调查》 日本人小组 第九章 曝光——揭露远东慕尼黑阴谋 卖国密约 媾和密谈 离间计 国际密谋 情报大竞赛 第十章 晴天霹雳——改写历史的情报使命 “三北政策” 莫斯科谜团 “国际谍报团”案件 万万火急! 向西去? 第十一章 龙潭虎穴——情报侦察要有奋勇精神 向东去! 家国何堪 声北击南? 虎口夺食 惊天判断 第十二章 最高“司命”——顶层决策必须克服误判 莫斯科急电延安! 华盛顿急电重庆! 延安急电上海! 重庆急电华盛顿! 延安急电莫斯科! 第十三章 “中共谍报团”——高级情报员的悲剧命运 功成身不退 还要盯紧日本! 高级间谍的低级失误 “提上脑袋撞金钟” 监狱会师 尾声 东方大谍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王学文教授讲课,受到同文学生的热烈追捧,无论日生还是华生,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无不钦敬王教授的学养和风度。 对于华生,王教授就是现代的玄奘大师。出身世家的王教授15岁出国,在日本留学长达17年,有如玄奘西天取经19年。王教授是中国第一个能讲政治经济学的学者,同时在同文书院和中国法政学院、上海艺术大学、群治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大学授课,还发起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 对于日生,王教授更是前辈学长。1910年赴日留学东京同文书院,那可是上海同文书院的母校啊!1921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那顶尖学府连日本学生都很难考中。 同文书院有门课程是中日交通史,时常引起日中学生的暗中较劲。 华生强调,日本古来以华为师。 唐代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白村江之战,唐高宗打败日军,日本从此患上恐唐病,接连派遣18次遣唐使团到中国学习,那是日本的西天取经。天宝年间,第九批遣唐使朝贡唐玄宗,日本使者还和新罗使者争席位,从西方第二争到了东方第一。日本的留学生和学问僧久居中国,阿倍仲麻吕成为诗人晁衡、李白的朋友。中国佛教大师鉴真东渡日本,开创日本佛教的法华宗。其实,日本的天台、真言、净土等佛教宗派,都是由中国传入。中国文化先进无比,嵯峨天皇下旨:日本礼仪一准唐仪。这不就是全盘唐化吗? 日生则强调,中国近代以日为师。 清代的中国落后了,学欧洲不通文字,都从日本转口。从孙中山到蒋介石,从鲁迅到郭沫若,中国赴日留学生多过当年的日本遣唐使。日本东亚同文会的成员宫崎滔天,为孙中山搞辛亥革命提供多少资助! 日生华生的分歧,到王学文这里统一了。 从日本遣唐使讲到中国留曰生,王学文能够论证中日两国的文化融合,这是一种互为师生的友好关系啊。 学生们不得不服气,这教授本人就是中日交流的形象代言人。 一批日本学生聚集在王学文身边,课堂受教还不够,还要请王老师课下私授。 “中国问题研究会”,一个小团体悄然诞生,王学文给日本学生讲授政治经济学,介绍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 此时,日本和中国的学术界,都在开展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争。有人认为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蒋介石代表先进的民族资本,应该得到支持。有人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革命。 王学文是第二种观点的主将,驳得对方无理自容。王老师赢得日本学生的信任,又开始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在日本的间谍学校里面传授共产党的主义?总领事馆那里有特高课呢! 可是,王学文并未引起特高课的怀疑,特高课的视线全盯着那个美国女人,那娘们来中国非要经由苏联有共产国际的嫌疑! 王学文呢?特高课根本没当他是外国人! 这个中国人太日本了,只要穿上和服,王学文就比西里龙夫更像日本人,而且风度更优雅。只要说日语,王学文的东京口音就比中西功更地道,而且是东大标准音。 日本东亚同文会把这个中国人从15岁培养到32岁,怎能培养出共产党人?他要是间谍,也应该是日本的间谍呀! 这秘密较量,就是这么反常。经验老到的日本特高课,恰恰漏过日本谍校里面的秘密共党;而这个中共党员王学文,又居然是日本学校给培养出来的。 王学文在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留学,却师从社会主义学家河上肇。日本学者接触社会主义比中国还早,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在1917年就办刊《社会问题研究》,著作《贫乏物语》,向日本和东亚介绍社会主义思想。许多中国青年接触共产主义,还是从阅读河上肇的文章开始。 就这样,王学文在日本留学17年,取回了共产主义的真经。回国后,王学文在武汉加入共青团,又在1927年国民党清共的时刻转为共产党员。 一个国际化的学者,加入国际主义阵营,这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王学文在中共江苏省委工作,意外地受到上海同文书院的邀请,在教学中,又发现这个日本间谍学校里居然有一批日本青年思想倾向进步。 这种情况,一般人很难理解,日本的间谍学员怎能有进步分子? 但王学文相信,王学文自己就在这个圈子中成长,没有成长为日本间谍,反而成长为共产党员。 作为中国人中的“知日派”,王学文深知,日本人并非铁板一块。日本政见分为三大派:极端右翼奉行军国主义,革命左翼主张国际主义,还有不少摇摆不定的中间力量。东亚同文会就倾向采用和平的经济手段对付中国,虽然都要控制东亚,但毕竟与穷凶极恶的法西斯有所不同。 王学文到上海书院讲课,起初只能以中派立场出现,狠批法西斯主义,主张东亚和平。引起学生共鸣后,再逐步引导。论述中国的社会性质,实际上又是一次进步。在日本,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的学者大多属于中派,王学文批驳这种观点就倒向左翼了。 这个策略相当成功,既未引起校方关注,又能赢得学生赞同。 情报行业向来强调思想客观,见解独立。思想客观就是不受自己主观定见的干扰,而是按照客观实情来分析情报;见解独立就是不受上司倾向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判断来上报情报。这种行业要求,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无论你是共产党还是法西斯,要情报都要真实可靠的。 所以,同文这所谍校的学员,非但不会思想顽固,反而易于接受真理。身处中国的日本学员,整天看见的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实状况,当然赞同左派观点。 谍校学员组织“中国问题研究会”,也算本职需要,这研究逐步深入,并未受到校方干扰。王学文又因势利导,启发日本学员把理论研究转向现实,关注现在的日中关系。 一看日中关系,立即发觉动向不对。 日中关系的焦点在东北,东北易帜!P42-44 后记 既然骑虎难下,索性驭虎奔驰。 自从写了《中国秘密战》以来,不断接到读者的意见,指出此书的重大遗漏。这就提醒我,秘密战线是个巨大的宝藏,我的写作只是刚刚挖到矿脉,不能停手。 我抓紧机会采访,采访八九十岁乃至百岁老人,抢救那些即将湮没的珍秘素材。《中国秘密战》一版再版,印行14次,不断增补新内容,力图真实而完整地记述中共隐蔽战线的历史。 由于保密的习惯,纪实秘密工作的公开出版物至今不多,而读者的期望值又很高,于是,我个人的写作就不仅只是兴趣,还添了文化责任,应该把中国秘密战线的文化特色发掘出来。 《中国秘密战》力求全面,行文反而显得简略,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没说透。我在采访中,有个出乎意料的感觉:那些真人行过的真事,居然比文艺家编造的故事更生动! 看看那延安反特第一案吧,军统精心培养的特务学员,居然变成共产党的反特干部!可有哪部谍战剧写出叛徒特务反正? 看看那日本人情报小组吧,日本帝国精心培养的高级间谍,居然为中国抗战提供情报!我们看到的谍战片会说这个日本人原有中华血统,否则难以解释他为何甘愿反对自己的祖国。 事实本身更加传奇,也更加深刻。这是因为,创造这些事实的人,个个都是顶尖人才,他们的创作态度,更是全部激情全部生命的全部投入!这就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二手写作者汗颜,我的投入比不上那些实践者啊。 全心全力,加大投入,我决心把典型案例写透。 比起国内较量,对外作战更难,本书专写中国的情报工作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大国际战略情报,德国突袭苏联和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两场大战,苏联统帅斯大林和美国总统罗斯福都误判情报,都造成难以原谅的国家损失。可是,中国的毛泽东却都作出正确判断,而且掌握战略先机。深究这段秘史,必然面对诸多悬疑:珍珠港事件如何改变中国的抗战格局?强大的美国为何没能侦获敌情?弱势的中国凭什么打入日本高层?强调忠诚的日本人为什么甘心给中国提供情报? 探寻历史深层的秘密,不能停留于事件的过程表象,还要深切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动机。国家安全部前副部长王炎堂给了我一本《太平洋战争的警号》,撰写者方知达等是此案的亲历者,相当具体地描写了中方情报员的心路历程。我又千方百计寻找日文资料,其中有此案主角中西功和西里龙夫的回忆录,还有谍战对手岩井英一和今井武夫的回忆录,甚至还有日本警视厅的审讯记录!在日本当事人都已去世的情况下,这些文字就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只可惜没有中文译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晓志邀我撰写电影剧本,还以熟练的日文翻译了重点章节。全文翻译来不及,中国留日学生朱然又为我口译了大量日文资料,这个年轻人对日本历史也相当熟悉。 我写纪实文章,总是力求找到亲历者。这个情报小组属于潘汉年系统,我采访了这个系统的李云、梅黎、刘人寿、王征明、刘云起等人,他们个个亲历魔窟生存。李云的丈夫徐强曾经领导这个日本人小组,家中保存着日本战友的亲笔来信,那刚正的中文书法洋溢着西里龙夫的革命激情。我还采访了许多九旬老人,戴镜元曾参加李克农、周恩来同张学良的秘密谈判,何庆宇当年智斗日本特务水原清,任远在冀东情报站负责同关外的情报联系,周梅影和丈夫李振远潜入沈阳联络满洲情报组,满洲情报组的关键人物张梦实居然是伪满洲国总理大臣的儿子! 为了保护日本战友而英勇自杀的中国烈士郑文道令人钦佩,可此人没有结婚没有后代。我四处查找碰到何晓鲁,原来郑文道曾在其父何克希部下打游击。协同寻找,又找到王学文的儿媳李淑印,钱明(景若南)的儿子景岳和女儿景虹,刘钊的女儿利人和刘振红,李时雨的儿子李仁超,刘鹤孔的女儿刘沂伦,陈涛的妹妹刘乡,张圣才的战友王明爱、儿子张石生。钱明和郑文道是同学加战友,曾任中西功和尾崎庄太郎的联络员。上海情报组织向部队要人,何克希建议刘钊发展郑文道入党。经济学家王学文其实又是对日工作的专家,1929年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任教,发展了中西功这批日本进步青年。1983年中西功的夫人中西方子专程到北京拜访王学文,西里龙夫访华重逢徐强和李云,日本朋友还到郑文道的墓地祭奠……2014年,国家公布第一批抗日烈士名单,郑文道是其中唯一的“情报员”!就在这时,我也幸运地找到唯一在世的郑文道的战友,97岁的李欣,他曾经同郑文道一起搞学生运动,清晰地描述了郑文道的音容笑貌。 经过详细的调查,本案的隐情逐步显现,主要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 回顾中共情报史,中西功这个日本人小组,无论打入的深度还是侦获的情报,都堪称顸尖战果。在中日关系处于危局的时刻,让我们看看当年中日战友如何并肩反对法西斯! 本书以一案为主,但是,要想看透一个典型案例,还是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把个别事件放在大局中通盘观照,纵横比较。我努力使这本书具有更大的辐射面,涉及国共两党对日工作的多个案例。 中共多个情报系统都在对日工作。军委二局的戴镜元,参加1936年李克农、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秘密谈判。八路军旅长陈赓往日军内部打入个临汾情报站。设伏歼灭了日本军官观战团。临汾情报站的陈涛看过电视剧《亮剑》,很遗憾那场战斗没写情报工作,还是他的妹妹刘乡把他的回忆录给了我。新四军保卫干部郑学奇,派干部田舍打入“76号”特工总部。山东的八路军敌工部门,揭穿冒充共产党的日本特务水原清。打入南京伪政权任职高官的李时雨,由远在北方的晋察冀边区社会部派出。主动寻找中共领导的满洲情报小组,是由一批“官二代”在日本首都东京组成的! 国民党的特工机关也大力开展对日谍报工作。电影《色戒》描写的郑苹如刺杀丁默村,只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做出实绩的是池步洲,他破译日军密码,猜测太平洋战争的秘密,只可惜上级并未充分使用这个情报。 国共之间也有情报合作。军统的杨肆悄悄把自己的破译成果交给李克农,曾希圣也把中共缴获的日本密码转给国民党的李直峰。 合作还扩大到国际阵线。苏联派遣德裔情报员佐尔格到上海和东京潜伏,还借用阎宝航和刘鹤孔等中共党员对日侦察。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主动协助英军保卫香港,营救英美战俘,浙东游击队支援美国沿海作战,营救美军飞行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军方向中国的国共两党都派出了情报观察组…… 一个顶级情报案例,串连诸多秘密战绩,本书尽量提升史料价值。 诸多内容如何安排,又是一个难题。借鉴电子图文读物的做法,全书分立三个体系:正文、关键词、图片。 正文写人写故事,力求真实而生动。 搜索关键词近似工具书,可以查阅情报专业知识。 图片则让那些神秘的间谍曝光亮相。 为了适应快生活,全书结构尝试碎片拼图,把长篇内容分成千字短文,同时保有整体结构。 这种成书体例显得新鲜,也算作者的创新努力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写书就写难写的书。 如果读者喜欢,我将在推出这本顶级情报案例之后,再写一本反间谍顶级战例。 郝在今 2015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