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礼多罗贝勒府
位于西城区白塔寺以西约100米处,在阜成门内大街与宫门口头条胡同之间,现在是由两个门牌号的院落组成,南部人口的门牌是阜成门内大街243号,北部入口的门牌是宫门口头条8号。
这座府邸之所以被称为礼多罗贝勒府,是根据清人吴长元著《宸垣识略》中的记载:“礼多罗贝勒府在阜成门大街北。”清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因功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首,爵位世袭罔替。清朝皇室爵位共分12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顺治时确立袭封制度,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以此递降一等授封,至奉恩将军为止。因此,代善的后裔中,子孙众多,不可能都封为亲王,有的就被封为郡王或贝勒。礼多罗贝勒府的主人应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爱新觉罗·代善的后人。
按照清朝王府建筑制度的规定,亲王府和郡王府规模很大,而贝勒府的规模则相对较小。贝勒府是“台基高六尺,正房一座、厢房两座,内门盖于台基上,用平常筒瓦,朱漆”。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礼多罗贝勒府,实际规模比贝勒府的规制要大,基本上是一座两跨三进的四合院。院落长约100米,宽约70米,占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东路分布着贝勒府的主体建筑,西路是附属建筑,有花园假山。
东路建筑有三进院落,府门朝南,门两侧有八字影壁,平面呈八字形,又称撇山影壁。门楼屋顶是清水脊,屋脊两端有蝎子尾和平草砖。大门上有4颗门簪,门前有抱鼓石,刻有卷云、覆莲、蝙蝠等,非常精美。门楼内和院子的地面要比阜成门内大街的路面低1米,院内用普通砖铺地,雨天很容易积水。院内种有几株枣树和香椿树。东路建筑中第三进院落保存较好,也最能体现贝勒府建筑的特点。第三进院落空间比较大,院南居中有一座勾连搭屋顶的垂花门,上面有精美的木雕。门两侧各有一段院墙,左右对称,院墙顶覆瓦,墙上各开有3个形状不同的窗洞,分别是六边形、方胜纹形、五边形。垂花门和这两段院墙构造精美,装饰细腻,是保留下来的原来的建筑。正房与东厢房都已经过抗震翻建,立面门窗和砖墙的灰缝有所改变。西厢房保存较好,梁柱砖墙和门窗的木雕都非常精美,也保留了前廊与正房之问的游廊。院落以北则是贝勒府中的花园。
西路建筑也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据说院落内曾有假山园林。西路建筑的人口则是现在的宫门口头条8号院的入口。现如今入口已经改造成一座二层的小楼,大门在一层,门口凹进,门口上安装有雨篷。木质大门还是原来的,门口有抱鼓石两块,风化比较严重。 清朝灭亡以后,礼多罗贝勒府的主人失去了原有的身份与待遇,丧失了经济来源。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收官僚资本,礼多罗贝勒府几经易主之后,归属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华北军区营房部,曾为两位开国少将北京卫戍区政委黄作珍将军和北京军区政委萧文玖将军的居所。
2003年,北京市将旧城现状条件较好、格局基本完整、建筑风格尚存、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保留价值的院落划定为“保护院落”,阜成门内大街243号是“西城区第0052号保护院落”。目前,礼多罗贝勒府为居民的私人住宅。
P64-66
对很多朋友来说,朝阜路并不陌生。以朝阜路为主题的书籍与文章着实不少,涉及朝阜路的更是不胜枚举。众多前辈的努力使得对朝阜路的研究既拥有扎实的基础也拥有广阔的视角。当得知撰写“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朝阜路》的任务落到我们身上时,莫大欣喜,责任尤重,只有加紧鼓励鞭策自己,尽力写出大家所熟悉的朝阜路。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撰写出了初稿。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反复审核。全书共分六章,张杰负责一、二、三章的资料搜集与撰写,徐佳伟负责四、五、六章。长时间的摸索与钻研促使本书由最初地段分界演进为以文化类别区分,这既是我们对朝阜路认识的一次深化,又能清晰地引领读者认识朝阜路。
本书最终能呈现在诸位面前,首先感谢谭烈飞先生。谭老师百忙之中不辞辛劳,倾力指导,着实让我们受益良多。感谢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王化宁老师,王老师在文字写作上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众多前辈尊长的关心,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所有为此书面世付出辛劳的人。
徐佳伟 张杰
2014年5月
段柄仁
记述北京古都文化特点和亮点的“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第一批10部,于2005年7月出版,包括《王府井》《天桥》《前门·大栅栏》《什刹海》《琉璃厂》《会馆》《王府》《庙会》《老字号》《祭坛》,发行后颇受读者青睐。时光匆匆,又过去近10年,目前市场已难觅其踪,需再版供应。现在我们又接续编纂了第二批10部,计有《长安街》《朝阜路》《平安大街》《国子监街》《牛街》《东交民巷》《三山五园》《西单》《雍和宫》《南锣鼓巷》,将来还应有第三批、第四批……,把北京这块宝地上现有的和曾有的人类文明的闪光点、出彩处,尽可能网罗其中,展示世人,同时也在志书的宏大家族中,创立北京特色志书的“风味美食”系列,并使其生生不息,同现已经完成的规划一轮172部志书,正在编纂的规划二轮67部志书,以及规划外志书《北京胡同志》《北京四合院志》等大型特色志书,古镇图志等系列丛书,乡、村、街、社等综合性志书,各行业的专业志书等,构成覆盖北京历史和现状的基础文化宝库,必将光照现世,影响千秋。
风物图志与规模宏大、历史知识丰富全面的北京规划志书相比,应当说在内容上是出其类、拔其萃,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亮点更加明亮。如果把规划志书比作无所不包的天空,那么风物图志就是在美不胜收的满天繁星中,撷取其最美最亮者,给予拉近、聚光、展示,使其更加感动人、吸引人。表现形式上,图志在遵循志书的体例和纂写原则的基础上,比规划志书更多地使用图片展示内容,即图片多、占位大,成规成套,有地图、象形图、实物图照,有全局性图照、局部图照、单位图照,有现状图照,也有历史图照。总之,图片美观,形象性强烈,加之图文紧密结合,相互映照,对读者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以说,图志既是展示北京风物的精选本,又是志书家族的精美书,更具有京味,更方便选用,也更大众化。
第二批10部图志和第一批相较,无论是只写北京风物的选题原则,还是以专家为主的编纂路线,没有不同之处,每部各自独立,相互是单体并列,两批之间是整体接续的关系。较大不同的是,第一批是以北京风物的“点”(诸如《天桥》等)、“片”(诸如《什刹海》等)、“类”(诸如《会馆》《老字号》等)为主要展示对象,而第二批则以“线”为主,辅以“点”和“片”。10部中有7部是展示名街名巷的,这虽然在写作上增添了一些难度,但名街名巷是北京古都风貌不可或缺的特色和闪光之处,把它们纳入图志丛书系列,是图志领域的扩大,也是读者的要求。
志书是代代相续的资料性著述,时移势易,随着时代的演进,北京风物也在不断变化,有的由亮变暗,有的增光添彩,也有消失和新生的。志书编纂者都应如实记载下来,把消失的纳入历史文化的宝库中,用以为子孙后代积累精神财富;把新生的展示出来,以便为后来者接续编纂开创先河。
2014年12月10日
《朝阜路》由张杰、徐佳伟编著。
朝阜路是保存北京历史文化最丰富、种类最繁多的文脉之路。正如舒乙所说:“朝阜大街是天生的文化大道,绝对名副其实的,而且是中国文化大道,内窬涉及中国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宗教文化、现代文化及文学、美术、文物、园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来到这里,宛如步入中国文化博物馆群。”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出现了齐化门(朝阳门前身)、平则门(阜成门前身)两门相对但无道路连通——东城西城之间需绕行很远,这种情况持续了600余年。从民国时期开始,朝阜路不仅得到贯通,而且交通地位日益提升。
张杰、徐佳伟编著的《朝阜路》详细记述了它的沿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