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词中的哲学/中学生学习素养读本趣说哲学家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兴松编著的这本《诗词中的哲学》以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哲学原理为线索,从中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入手,阐述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寓枯躁的哲学教学于生动的诗词赏读中。不仅剖解了哲学理论,还可品读优美古新诗词。可谓一书集多种功用,可以提高学生素养,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内容推荐

自古以来,诗词与哲学就具有不可分离的血缘关系。诗词是反映客观存在和抒发人类情感的艺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以抒情方式来反映客观存在的诗词和以言理方式来反映客观存在的哲学联姻,催生出了别具风采的哲理诗词。

胡兴松编著的《诗词中的哲学》以富有深邃哲理的诗词为题,借题发挥,用“趣说”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引领你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殿堂,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目录

哲学概论

 题西林壁

 登飞来峰

 论诗(其二)

 戏呈孔毅父

 望岳

本原追溯

 存在

 咏西河

 贾生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天问(节选)

 沁园春·长沙

 古朗月行

 日出入行

 秋野(其二)

 腊日宣诏幸上苑

 行路难(其一、节选)

辩证寻思

 吟冬虫夏草

 断章

 赋得古原草送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题乌江亭

 杂诗(节选)

 入若耶溪

 赠逸民(十一)

 雪梅(其一)

 神情诗

 吴兴杂诗

 前出塞(其六)

 看叶

 寄兴(其二)

 戏为六绝句(其一)

 题翰林院壁诗

 论诗(其十一)

 论诗(其一)

认识揭秘

 放言(其一)

 晚春(其二)

 除夜作

 水调歌头·游泳

 观书有感(其一)

 浪淘沙(其八)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过沙头

 放言(其三)

社会解读

 贺新郎·读史

 西施

 乌衣巷

 农家

 沁园春·雪

 阿房宫

人本探微

 古瓦砚

 观祈雨

 角度

 蜂

 紫骝马歌

 旧梦之群(三十六)

试读章节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亦称王荆公、王文公,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北宋文坛上具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善于翻新出奇,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造诣。

飞来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可观海上日出。皇祜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i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故写下此诗。此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上千寻塔”,写峰之奇及塔之高。这峰相传是飞来的。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是言塔之高。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写登临之高险,为后句埋下了伏笔。

“闻说鸡鸣见日升”,其意为: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时,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承句七字,不仅目极万里,而且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不畏浮云遮望眼”,是转句,直抒胸臆,表明不怕奸佞之臣阻挡前进之路。“不畏”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气势夺人,表示一种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浮云”暗喻奸佞之臣。“浮云遮望眼”运用了典故。汉朝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其意为:奸佞之臣用谗言蒙蔽了皇帝,就像浮云遮蔽了太阳。唐朝李白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也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自缘身在最高层”,拔高了诗的意境,具有高瞻远瞩的气概。王安石在活用典故的基础上,表示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顶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他富有哲理意味的政治隋感和豪迈气魄的倾泻和抒发。后来,王安石位居宰相时,任凭旧党极力反对,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正是这种政治隋感和豪迈气魄的体现。

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意蕴丰富,蕴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它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体现了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导向作用,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示。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追求真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的认识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事物的本质有时还会以假象来呈现,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要使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既能识别客观事物的假象,真实而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真理,又能培养自己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勇气,就必须加强学习与修养,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始终“身在最高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提供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因此,我们应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使自己不为“浮云遮望眼”。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北宋,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能施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登临山峰塔顶,自然联想到了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并通过对这种景观的憧憬来表达对自己光明前途的期盼。另一方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首诗中,“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人类的认识乃至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王安石不畏“浮云”,只因身处极顶高处,胸怀大志,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立足高远,胸怀大志,坚定信念,才能够消除种种迷雾,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困难和挫折,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登飞来峰》所抒发的绝不只是个人的悲喜,也不仅仅是一般登高望远的情怀,而是揭示了实现理想抱负、坚持追求真理的信念、决心和勇气,以及对困难、挫折的蔑视。那种在感性意象描述中所反映的坦荡胸怀、广阔视野、恢宏气魄以及高远境界,都是其他同类古诗难以比拟的。所以,《登飞来峰》成为古代哲理诗中的上乘之作。

P5-7

序言

2014年,深圳市教育局秉承“儿童优先”和“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旨在培养和提升中小学生的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和生活等八大素养。胡兴松先生的这套《中学生学习素养读本·趣说哲学系列》丛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确实令人欣喜。该套丛书既是胡先生勤奋笔耕的见证,又是其教育生命的延伸,必将在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行动中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历来主张每一个人都要用心阅读,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应把握好吸吮知识的黄金时期。现代中学生应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胡兴松先生的这套丛书,由《成语中的哲学》《诗词中的哲学》和《故事中的哲学》构成,既有高度与深度,又有厚度与温度,犹如一席精关盛宴,令读者大快朵颐。

——有高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求知”离不开学习素养。所谓学习素养,就是要以学为核心,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习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有效路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涵养品性,健全人格。“腹有诗书气自华。”生命,因阅读而精彩;生命,因阅读而关好。同时,学生的学习素养,不等于知识,但必须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而哲学知识则是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是每一个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本丛书既瞄准“学习素养”,有高度,又紧扣“哲学”,有灵魂,对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学习素养乃至人文素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各成乃器,应当是大有裨益的。

——有深度。古人言:“云在意中妙。”一部书籍的意蕴、深度自然是其创意与思想。创意,无非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潜能。一个好的创意,不是人云亦云、趋人项背,而是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思想的深度,也许是分析问题的客观、辩证,或实事求是、高屋建瓴,或一语中的、切中时弊,以引导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正如本书作者所言:“人类最可怕的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根本不去思想。思想麻木,比胡思乱想更可怕。”让我们做一名有创意、有思想的人!本套丛书从宏观体例上而言,将文学与哲学“嫁接”或“联姻”,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从微观内容上来看,在对成语、诗词和故事的阐释中处处都闪烁着新颖而深邃的思想观点。例如,一反成语“杞人忧天”的千古之诮而褒扬其生态文明意识,对成语“人定胜天”的具体分析,对苏轼《题西林壁》的多维解读,都显露出作者独特的发现与见解,给人一种新风扑面的感觉。

——有厚度。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富有哲理的诗词以及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与血脉,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灭人国者,必先亡其史。”如果有史而弃史,有史而不知史,则为莫大的悲哀。如果抛弃传统文化而“去中国化”,就会动摇我们的文化根基,割断我们的精神命脉,从而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信,消解我们的精气神。本套丛书正是致力于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且不是一味地理论灌输,或抽象空洞地政治说教,而是既“入乎其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又“出乎其外”,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言说形式,让青少年学生在成语、诗词和故事的百花园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情牵意动,净化灵魂,浸润涵养,为其一生的发展涂抹好底色。

——有温度。人们初入哲学殿堂,常会产生哲学语言晦涩难懂、哲学理论枯燥乏味的感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因为人的感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哲学决不是学究式的教条,哲学始终都是鲜活的。就哲学的表达形式而言,在哲学史上,虽然出现过像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这样的哲学家,因怕被民众轻视而故意将哲学著作写得晦涩难懂,但哲学书籍一般都是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而哲学的晦涩难懂和枯燥乏味,则往往产生于呆板、僵化的表述。而本丛书将成语、诗词、故事这些富有文学色彩的内容与哲学“嫁接”或“联姻”,以“趣说”的形式来阐发深奥的哲学道理,剥除了遮蔽在哲学上的神秘面纱,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颇具可读性,可令读者静静地在温馨、浪漫的字里行间体会那诗情画意、奥妙无穷的哲学智慧,从而孕生“爱智”的情愫,增强“爱智”的兴趣,获得富有哲理的启迪,并达到“乐学”的至高境界。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哲学王”。当下,我们不奢望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哲学王”,然而,一个人不能没有哲学头脑,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哲学思想。在“经济繁荣”的条件下出现“哲学贫困”,绝对是民族与国家的悲哀。为此,我们必须变革“贫困的哲学”,使哲学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使哲学走出书斋、走近大众,使哲学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我有理由相信本套丛书会引领你开启通向哲学殿堂的大门,迈入神奇、梦幻的哲学世界。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曾说:“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谨记这一箴言,翻开这套丛书,慢慢阅读,欣赏啊!

叶文梓(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2014年12月18日于深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