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研究而言,华夏边缘的宗教和华夏宗教的边缘有助于我们追问那些华夏边缘的宗教、华夏宗教的边缘,何以“文化”为中国人的灵性需求,何以“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古典基因,而古丝绸之路上的苯教、道教、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当代处境,以及那些唤醒信仰记忆的节庆、仪礼,则是我们喜欢追寻的边缘声音。陈进国主编的《宗教人类学(第6辑)》即关注的是宗教人类学中的边缘研究。
陈进国主编的《宗教人类学(第6辑)》讲述: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传统,向来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象征符号等“非信仰传统”切入思考,属于一种对宗教表象的外部性观察。是否有可能走向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路径,去思考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呢?这种研究进路尝试接近、走进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以此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等。从本土概念“修”入手的修行人类学,是我们正在开启的研究向度!
名家特约
The Animistic Turn: Implications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Anima【Edith Turner】
“善”“恶”界限的多重性:中国道德体系中的包容性及其后果
【魏乐博(Robert P. Weller) 吴科平】
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到文化遗产:中国合法性道德基础的变迁
【赵文词(Richard Madsen)著 刘 芳 译 范丽珠 校】
思想交谈
营造神圣之地:作为宗教与社会关联的核心的宗教场所【何 蓉】
从人类文化的视角来认识宗教
——对某些宗教日常实践的梳理【范丽珠】
论杨庆堃对“民间信仰”与“弥散型宗教”的研究:贡献、问题与超越【李华伟】
师与徒:人类学的两种宗教研究
——从拉德克利夫-布朗和普里查德的宗教研究说起【李金花】
宗教实践、仪式和祈祷【Bernard Spilka 著 梁恒豪 译】
本土眼光
村落社会的知识生产与传统再造——以山西寺庙重建为例【刘正爱】
“血湖”研究刍议【杨德睿】
Carving out Hybrid Cultural Space: Building a Thai Buddhist Tem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Jiemin Bao(包洁敏)】
佛教的发展、变异与新兴宗教之关系【郑筱筠】
田野现场
弱者的抵抗、现世的幸福与来世的救赎
——两个阿美族聚落早期接受基督宗教的初步比较【黄宣卫】
身体、情感与仪式——滇西北傈僳族基督教个案研究【吴科平】
作为过程的祈祷及其多种状态的变换
——基督教主日崇拜的一种理解【胡梦茵 黄剑波】
韩国基督教本土化的实例——民众神学【艾菊红】
家族神的村社传统与东正教的国民建构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社会的圣灵信仰【周 泓】
域外视野
专题前言:现代日本的宗教与社会的最前沿
——与东亚的对话【藤野阳平 著 MORI Kainei 译】
日本社会的宗教特征【高桥典史】
生存艰辛与宗教——宗教参与社会的新形式【白波濑达也 著 边清音 译】
分布扩散中的宗教:大众文化中的“通灵”【平野直子 著 高塔娜 译】
圣地巡礼与观光【冈本亮辅】
新宗教的发展与现状【塚田穗高 著 张晶晶 译】
全球化的日本宗教
——日本宗教的海外传播与外来宗教的日本传播
【高桥典史 李贤京 星野壮 川崎希实 著 姜 娜 译】
学术评论
“信仰飞地”的历史原罪、现实困境和价值植入
——论赵文词的 China’s Catholics: Tragedy and Hope in 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
【刘国鹏】
上帝之死,人类学之兴?【彭馨妍】
基督教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基督的新娘》评述【熊 威】
中国萨满教研究专著文献计量学分析【乌云格日勒 色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