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丛书》首次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权威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权威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这本由萧无陂注译的《传习录(名家注译本)(精)》是其中一册。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录》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这本《传习录(名家注译本)(精)》是由萧无陂注译的作品。
【译文】我询问先生对文中子和韩退之两个人的评价。先生回答道:“韩退之,是文人中的豪杰;文中子,是贤明的儒者。后人只以文章诗词的缘故推崇韩愈,其实韩愈与文中子相差很远。”我问:“那么为什么文中子会因为造经而遭到后世指责呢?”先生说:“仿造经书之事恐怕不能完全否定。你且说说看,后世儒者们著书立说的用意与文中子的造经之事相比如何?”我说:“后世儒者们著书立说,追求声名的心思当然有,但大体以明道为宗旨。而造经则纯粹是为了名声。”先生说:“著书立说来阐明道理,那是效法谁呢?”我说:“孔子曾删订《六经》,目的在于阐明大道。”先生说:“那为何唯独文中子的造经就不是效法孔子呢?”我说:“著书立说是要对大道有所阐发。而造经则仅仅模仿孔子删订《六经》之形式,对于阐明大道并没有什么帮助。”先生说:“你以为阐明大道的人是使他们回归淳朴状态,而在现实中笃实行动吗?还是要炫耀其华丽言辞,仅仅求得世人知晓他而已?天下混乱,主要在于虚浮的文辞盛行,而笃实的行为欠缺。假使大道明白于天下,则《六经》也不必阐述。孔子删订《六经》是不得已。伏羲画出八卦,然后到文王周公,这中间《易经》有《连山》、《归藏》等,纷繁杂芜,不知有多少,《易经》的真正精神被淆乱。孔子因为天下喜好文辞的风气日益昌盛,知道各种学说将没有一个尽头,于是才吸取文王、周公的学说而倡导它,认为只有这种学说才是《易经》的真正精神所在。于是其他各种纷扰的学说完全废弃,天下谈论《周易》的开始归为一统。《尚书》、《诗经》、《礼》、《乐》、《春秋》五经都是如此。《尚书》自《尧典》、《大禹谟》之后,《诗经》自《周南》、《召南》以下,如《九丘》、《八索》之类,一切淫秽放荡的诗词,不知道有好几千篇;《礼经》、《乐经》中的各种名物制度,也是数不胜数。孔子都进行了删订和改正,然后其他各种学说开始废弃。如今《尚书》、《诗经》、《礼经》、《乐经》中,孔子何尝加入了自己的话?今天我们看到的《礼记》都是后儒附会造成的,已经不是孔子当时的原本了。至于《春秋》,虽然都说是孔子写的,其实都是鲁国历史的旧文。所谓‘笔’,只是顺延旧有的文辞,所谓‘削’,是删除繁琐重复,总之是有减无增。孔子阐述《六经》,担心繁杂的文辞扰乱天下,追求精简,使得天下务必去除繁杂的文辞,以追求真实,不是要以文辞来教化天下。《春秋》以后,繁杂的文辞越来越昌盛,天下也越来越乱。秦始皇焚书遭到后人指责,是出于个人私心,又不应当焚烧《六经》。如果当时志向在于阐明大道,对于那些离经叛道的学说,全部拿来焚烧,则正暗合孔子删订《六经》的用意。自从秦汉以下,文辞又日益兴盛。想要彻底摒弃,自然不可能,只适宜效法孔子,选取那些接近大道的东西而传播宣扬,则那些怪诞荒谬的学说,也就自然慢慢废弃了。不知道文中子当时造经的用意怎么样?我深切感受到他造经这件事仍然有可取之处,哪怕是圣人再出世,也不能轻易改变。天下之所以治理不好,就是因为虚文昌盛而实行衰退,人人都各抒己见,标新立异以求显赫,以此在世人面前炫耀获得好的名声,扰乱了天下人的聪明智慧,混淆天下人的耳目,使天下跟风争着修饰文辞,以达到为世人所知晓的目的,而不再知道有崇尚实行、回归淳朴的行为,这都是著书立说的人带来的影响。”我说:“著述有的也不可或缺,比如说《春秋》一书,如果没有《左传》,恐怕很难看得明白。”先生说:“《春秋》必须靠《左传》才能明白,这是歇后谜语。圣人何苦要使用这种艰深晦涩的词语?《左传》也多是鲁国的旧文,如果《春秋》必须靠《左传》才能明白,那么孔子何必删削?”我说:“程伊川曾说:‘传是案,经是断’,比如写杀某个君主,讨伐某个国家,如果不详细说清楚这些事,恐怕也难以判断。”先生说:“程伊川这句话,恐怕也是沿袭了先前儒者们的讲法,还是没有领会圣人编订经书的用意。如写‘弑君’,那么毅君就是罪,何必追问毅君的详细情况?征伐诸侯国的命令必须出自天子,写‘伐围’,则‘伐国’就是罪行,何必去追问讨伐国家的详情?圣人阐述《六经》,主要是端正人心,只是要存养天理,去除人欲。对于存天理、去人欲的事情,圣人都说过;有时是因人请教,看事情的重要程度而有不同讲述,但也不肯讲很多,担心有人专门拘泥在语言上,所以孔子说‘予欲无言’。如果是一切放纵人欲、残害天理的事情,又怎敢详细地写出来给别人看呢?那岂不是助长混乱,引导奸佞吗?所以孟子说:‘孔子门下,没有人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没有把这些东西传下来。’这就是孔门儒学所定下的规范和准则。后世儒者只讲称霸的学问,所以要知道很多阴谋诡计,这完全是一片功利心,和圣人述说经书的用意正好相反,怎么思考得通畅呢?”由此先生叹息道:“不能上达天德的人,不能轻易和他谈论这些东西。”
先生又说:“孔子讲:‘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只相信其中的两三段话而已。’孔子删《尚书》,对于唐尧、虞舜、夏禹四五百年间的历史,不过几篇而已,难道就没有记载其他事?但所讲述的只有这些,圣人用意由此可知啊。圣人只是要删除那些繁杂重复的文本,后来的儒者们反而要添加上。”我问:“圣人制作经书,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春秋五霸以下的历史,圣人不想详细地写出来给人看,那确实如此。但对于尧舜这些古代圣王以前的历史事实,为何也简略少见呢?”先生说:“伏羲黄帝时代的历史,事迹疏散,流传下来的也很少。由此也可以想象,那个时代全都是纯真素朴,几乎没有什么文采风气。这就是太古时代的治理状态,不是后世可以比得了的。”我说:“如《三坟》这类东西,也流传了下来,孔子为何要删除它呢?”先生说:“纵然有流传,但也因为世道变化,逐渐变得不合时宜。风气越放开,文采日益兴盛,到了周朝末年,即便想变回到夏商时代的习俗,也不可能了,何况唐尧虞舜的时代呢!又何况伏羲黄帝的时代呢!然而不同时代具体治理方法虽然有差异,但治道却一脉相承。孔子效法尧舜之道,仿效文武做法。文王武王的做法就是尧舜之道。但根据不同的时代设置不同的治理措施,具体政令措施已经各自不同。就是夏商时期的治世方式,放到周朝,已经有不合时宜的地方。所以周公想要继承三王之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就仰天深思,夜以继日,况且太古时代的治理,怎么能再次实行呢?这本来就是圣人可以略过的地方。”又说:“专讲无为,不能像三王时代的因时而治,而必定要奉行太古的习俗,这就是佛教道家的学术主张。因时而治,不能像三王那样坚持一以贯之的道,而以追求功利的心思实行治理,这就是春秋五霸以下所奉行的。后世儒者们讲来讲去,只是在讲称霸的法术。”P19-21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