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项链》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曾问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静。本书散文是其游历欧洲,对比中欧文化后的结果。重点放在法国文化上。全书图文并茂,文化性、趣味性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梧桐叶项链(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静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梧桐叶项链》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曾问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静。本书散文是其游历欧洲,对比中欧文化后的结果。重点放在法国文化上。全书图文并茂,文化性、趣味性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内容推荐 《梧桐叶项链》为作家、地方文史研究者王静的散文自选集,主要内容为作者在欧洲游历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中外文明的思考。全书图文结合,大部分作品用比较的视角来写作,对欧洲诸国尤其是法国文化有一定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目录 01 贝桑松的临时市场 02 寻找雨果 03 房东露希拉 04 巴黎的香味 05 日内瓦街头的小铁箱 06 菲利普的中国情结 07 雪之美 08 法国人的压岁礼物 09 买茄克 10 宁静的小镇 11 列车上的法国小孩 12 作客米卢兹 13 梧桐叶项链 14 法国人搬家两记 15 熟悉中的陌生 16 文明的尺度 17 法国讲年糕 18 参加雨果铜像揭幕典礼 19 嘉保贺喜先生的“投我所好” 20 三野兔餐厅 21 斯堡遇老乡 22 寒冷中的温暖 23 艺术的土壤 24 街头乐手 25 在日内瓦湖畔 26 岁岁平安 27 这是火车站? 28 醒目的中国红 29 大筒小箱 30 喔,杜河 后记:文明的细节 试读章节 说到巴黎的香味,不少人会想到香榭丽舍大街。想到这条由徐悲鸿先生译名,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戴高乐广场的百年老街,那可是法国人心目中巴黎街巷之女王哟。然而香榭丽舍大街不能代表巴黎的香味,这就像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那样。 巴黎的香味也不是迪奥,不是欧莱雅,更不是香奈尔之类用精美玻璃瓶包装的那些人造水,虽然它们差不多流行于世界各地,但也不能代表巴黎的香味。 巴黎的香味是飘逸在空气里、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咖啡香。不是吗?但凡巴黎归来的朋友,全都会说在那儿喝咖啡的事儿。向往巴黎,或多或少向往喝咖啡的景象。曾经翻阅巴黎的旅游手册,随意一翻,映入眼帘的是“双磨坊咖啡店”。再细读这本册子,发现所介绍的景点中,圆顶咖啡店、调色盘咖啡店、玛利亚咖啡馆、工业咖啡馆,与咖啡有关的店铺几乎占了四分之一。在巴黎一星期,我最初所闻的香味来自一杯卡布其诺——进到肚里的第一种食品又是咖啡,以后的日子,若没有咖啡香,我还真不知道用何种食品来填饱吃了四十多年家乡咸菜的胃。 巴黎的咖啡香无处不在。有的街道,街头是咖啡店,街尾还是咖啡店,街的中间还有咖啡屋。巴黎的行人道宽敞,跨门经营似乎是巴黎咖啡店的特色。简易的遮阳棚下,一张或几张圆的或方的小桌,坐在那儿可以一览无余地看风景。冬季,寒风吹落行道树的叶子,但巴黎人仍喜欢无遮无拦的街头咖啡店,看那巴黎人红彤彤的鼻子,真不知是让寒风给吹的,还是让咖啡给熏的。 闹市中心的十字街头多设咖啡店,我试想用咖啡店来记忆道路的方向,然而差不多的玻璃窗,差不多的门面,差不多的喝咖啡的人,常常是不同的街巷却是似曾相识的景象,自然不识东西南北。无妨,不如坐下来喝杯咖啡歇一歇,看街头流动的风景。这样,才能体会冯骥才先生曾经对巴黎的感言——“街头咖啡店是巴黎人享受生活的地方”。 这样的街头咖啡店,倘若不经意推门而入,说不定能遇到熟人,他们或是教科书中的人物,或是你所读过的作品的作者。去卢浮宫附近的和平咖啡店,就碰到了戴高乐。1944年8月的一天,盟军与法兰西军队从诺曼底登陆光复巴黎,统帅大军的戴高乐将军进入巴黎,在此“痛饮’’巴黎的第一杯咖啡。而此时,眼前喝咖啡的人无非窃窃私语或读书看报。巴黎的咖啡店似乎是活着的博物馆,记录的是历史,演绎的却是今天巴黎人的生活。慕名走进了丁香园咖啡店。慕名是因为海明威在这里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80多年前的一天,漂洋过海而来的海明威以“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的心情找到这家被绿色的圣诞树包围的咖啡店。战争的创伤,离乡的苦闷,像冬天的寒风侵袭着海明威强健的体魄,削弱其刚强的性格。走进温暖的咖啡店,选择位于角落的一个座位坐下,他要了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然不知这杯咖啡能否温暖那寒冷的心灵。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刻,海明威又来到这家咖啡店,还是昨天的那个角落,还是昨天的那个座位,还是像昨天那样要了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之后的六个星期间,抑或更多的日子,他总在太阳升起的时刻,到此要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继而与那一群迷惘、苦闷的青年人相会,就像眼前那个角落,那个座位——“海明威之椅”上的那个小伙子埋首于作业簿那样。这就是巴黎的咖啡香。不仅如此,巴黎的咖啡香还带一点淡淡的书香。不是吗?巴黎的咖啡店附近有书店,或是书店紧挨咖啡店开。卢浮宫的回廊上有两家咖啡店,均被书店和文具店包围着,其中一家的门楣上书“献给博物馆的儿童们”。徘徊于长长的回廊,阵阵香味迎面而来,真是醉人哟。 相较于咖啡店,巴黎的书店大多不跨门经营,而且书店的门面也不如咖啡店的大,但店铺却很深,有的书店还搭建阁楼,不知是季节的缘故,还是什么原因,书店一般无人看管,若有人推门而进,随之会响起一阵悦耳的铃声,继而是“通通”的脚步声,卖书人也就出现了。书柜陈列的书的开本多为32开,或者更小。这与家乡的书不同。家乡的书越做越大,有些书的开本大如画报,重如砖头,简直无法收入传统的书柜。曾经读过冯骥才先生的《巴黎,艺术至上》。他说巴黎有四多,其一就是书店多。到了巴黎才知这里书店真是多。拉丁区圣日尔曼大道上的王子路是条不足千米长的小路,但一路过去至少有6家书店,有科技书店,有音乐书店,还有音像资料馆。路的尽头是家中文书店,醒目的中国红书写了醒目的店名,其中的四个汉字——“友丰书店”格外吸引眼球。一路走来也看到了不少汉字,但大多为中餐馆。巴黎的书店多,但中文书店少。巴黎的中餐馆不少,而中文书店不多。虽然巴黎的中文书店少,但友丰却有两家店铺,两个大仓库,还兼营出版社。这个书店在巴黎颇有名气,在中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当然其知名度不是缘于书店的规模,而是缘于出生在柬埔寨的华裔老板潘立辉先生。因共同的文化根脉,潘先生经营的友丰书店除卖了5000多种中文书籍外,还卖笔墨纸砚等带有中华文化气息的文具,还卖《星球日报》《欧洲日报》《欧洲联合周报》等中文报刊。店里的书籍包括各种文字版的汉语学,中文版的各种语言学,还有中文与其他各种文字对照的中国国粹——中医、中药、针灸书籍,有《西游记》《红楼梦》之类古典名著的中文、法文版。我在友丰书店,买到家乡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中文、法文版的短篇小说《他日相乎》《传奇》,散文选《抒情》,书中还用汉语拼音注音。 巴黎是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除了百米宽的香榭丽舍大街,一般的路都不宽,有些是走廊似的小巷,俗称廊街。巴黎的GalefieVivienne是条廊街。但尽管是窄短的廊街,也还开设了书店与咖啡店。书卷藏在玻璃窗内,咖啡盛在瓷杯子里,前者为暗香,后者为明香,满屋书卷咖啡舞,已分不清是书香还是咖啡香,恰似闻香识巴黎。 P17-24 后记 文明的细节 20多年前,画家房企遐先生鼓动文友们去游法国。可以说去法国是那时播下的种子。 20多年后,犬子留学法国。趁探亲由犬子陪同游览了法国、瑞士的一些城市、乡镇。回来后,我亦鼓动朋友,有钱没钱无论如何要去法国看看。为何会像房先生那样鼓动呢?人生的长度是个定数。若想改变这一定数,时下热门的话题是养生,但能改变多少呢?谁也无数。我认为延长有限的生命有三大途径,前两个古人已有言,即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还有是交百位友。我鼓动朋友去法国,出典是行万里路。 2009年冬,我身背放有《巴黎,艺术至上》和《巴黎,一本就G0》两本书的电脑包,开始了法国之行。记得动身前,刚完成《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一书的大修改,寄往天津请冯骥才先生指导。冯先生发来短信,让我放下年糕,看人家的文化自觉。行走法国抑或瑞士,我是白天行走,晚上笔记,回来多了本游记、数百张的照片,还有地图、说明书之类的资料,收入此本《梧桐叶项链》的拙文初稿于法国,有些陆续刊于家乡媒体,其中刊发于《新民晚报》之《日内瓦街头的小铁箱》还被《报刊文摘》转载。当文友告知此讯,似有刊发处女作的兴奋。真的惊讶,对西方文化的一管之见还有如此意外的收获。 去法国的收获,《梧桐叶项链》所刊外,还有些在记忆里,如常回放的几个片段。儿子读书的城市位于法国东部,到巴黎还要坐火车。从戴高乐机场,我们坐地铁去里昂火车站,与家乡的设置一样,机场与地铁站设有检票闸,是个无人管理的电子闸门,一进一出的双向通道。不知是清晨的缘故,还是因为自动检票省时省事,闸门处空荡荡的,没人,而且从机场到地铁的那扇关闭,反方向的门敞开。儿子几次插入票子,关闭的那扇门一点没反应。走旁边的敞开通道?儿子否定了我的建议。滞留一会儿,仍不见人,儿子让我照看行李等着,他返回机场而去……后知是电子闸门失灵,已数天了,难怪打开反方向的通道。这是入境法国后遇到的第一件小事,让我惊讶的是,找到原因前儿子始终没有走反方向敞开的那扇门的念头。 早听儿子说过,露希拉雇请的花匠木秀总是定期来的,修花护草,打扫露希拉家的卫生,很像家乡的钟点工。到贝城的第四天上午,我在院子里碰到一位陌生男子,穿着棕色皮茄克、蓝牛仔裤,脚蹬棕色皮鞋,猜这位男子可能是木秀。木秀正在搬运院子里的盆花,看见我,放下花盆,叽里咕噜对我说,而我只听懂“MaMa”(Madem。iseue)……我比画着,向他问好并告诉露希拉已出门。木秀没理解,指指花盆,指天指地,再指我们的房子,他要将花盆放进地窖。但露希拉出去了……之后,又看到木秀的影子,不知他何时来又何时离开,一次我听到楼上有吸尘器声音,还以为露希拉旅游回家了,咚咚跑上楼,原来是木秀。自儿子说起木秀,至我所见,差不多有五年啦,我将露希拉与木秀看作法国的教授与花匠,比较前几年家乡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教授和他的二十八个保姆》,有些感慨,当然前者是现实,而后者是文 在法国最不习惯的是饮食,出去逛街吃饭只能选择咖啡与面包。一天中午喝咖啡,同桌有位来自成都的女留学生,顺便问她对法国、对贝城的印象,她的回答是法国人不像中国人有钱。一直记着这句话,我看法国人开的汽车,小款的多,接触的法国朋友开的也是小款车,露希拉开的欧宝,如家乡赛欧车那般大;米卢兹克里斯蒂安·迪迪先生开的车似乎更小,特别深的印象,高、胖的身子落座驾驶位像挤进去一样;菲利普开的也是小款车,后排的三人位被我们挤得几乎没空间。露希拉客房的书桌台面有裂痕,长条裂痕上点点小孔,似蛀虫痕,那是岁月的痕迹;地板的一处裂痕好像能嵌电线了……如果按中国人的习惯,桌子要换新了,房子早应重新装修了。而儿子在此租住近六年,除修葺门窗,露希拉没有大兴土木过。这是因为法国人没钱?6年来,露希拉从没提高房租;她家院落很大,没见其搭一间小屋出租,她的两间沿街车库,不曾改变用途来赚钱。还有我去法国的日子,她为我接风为我饯行,其间开车带我们游贝城的乡镇,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她似乎又不差钱。 菲利普陪同我们去巴塞尔博物馆时的那次停车,是我法国之行中最难的一次停车。雪后的巴城特别的寒冷,上午9点街头亦没行人,菲利普驾车兜了三圈,途经的停车场显示屏均告知已无空位,所幸马路边有临时停车位。临时车位距巴塞尔博物馆不远,是14路有轨电车线路一侧的凹进处,目测可停三辆车,我们的车头紧挨前辆车的尾。关上发动机后,菲利普下车去看,没等我们下车,他又上车打开发动机,将车往前挪动一些,又关上发动机,再看停的车位,然后再次上车打开发动机,将车往前挪动少许……下车后菲利普告诉我们,这里还可停一辆车。好一个“还可”,为一临时停车位,菲利普三次上下车,三次挪移自己的车。 去法国看什么?看法国人对规则的坚守,看法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看法国人的“穷”与“富”……简而言之,去看法国人文明的细节。那文明又是什么?关于此,龙应台先生有个文明雨天观,写的是雨天的行走,脚不用蹬水,裤腿没有泥渍。按照她的文明观,也许还有晴天的行走,出门前后皮鞋是一样的锃亮。而关于人的文明,是否应是卢梭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呢? 鉴于此,有意出版法国之行的散文集。这本书的创作、出版,首先要感谢儿子蔡圳。我是外语盲,别说是法语,就是英语也只是人们所说的哑巴英语,因而无论我的法国之行,还是我的书稿创作,在跨越语言的障碍方面犬子都出力甚大。其次我要感谢宁波市文联。2013年,我有幸成为宁波市文联实施重点文艺家结对扶持制的中青年文艺家之一,得到一笔创作扶持经费。考虑再三,出版作品是最有意义的选择,而且是有关文化思考的作品。此设想得到江北区委宣传部的支持,在此我一并感谢。再次,我要感谢林绍灵先生为本书作的插图。甲午深秋的宁波市第八次文代会上,我向李建树先生说起本书中的遗憾:当年没拍下莫泊桑墓园中的梧桐叶项链。李先生提议请林先生补画一幅。两小时后,林先生欣然答应,元旦伊始,林先生的精美之作排上书的扉页。我摸相机比写作早十多年,却因喜爱文学,摄影上只当了个发烧友,因而所拍照片也仅仅是记录而已。本书的配图除署名的作品外,虽是我的摄影作品,但这些色彩不够亮丽,层次不够丰富的记录照全经过新世纪婚纱摄影店的武雪进行了调光之类的后期处理,特别感谢她锦上添花的帮助。我还要感谢露希拉,本拙作草于她家的书房与客房,那儿宁静得像桃花源,浪漫得像伊甸园,温馨如家,让我秃笔生辉,文思泉涌;我还要感谢宁波出版社卓挺亚女士的创意,她的智慧让我的拙作变得如此的精美;最后我还要感谢翻阅此书的读者,因为有你们的阅读,我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谨以此书献给至善、至正、至率的朋友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