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敬业/中华家风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家风系列图书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从家风文化的角度总结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大主题,四本书分别从家国天下、维护统一;勤奋好学、勇于实践;诚信做人、诚恳待人;宽以待人、孝亲敬长等四方面用历代名言警句、家书家训及家庭教育故事分别阐述。本丛书融理论诠释于精彩故事中,加上简明扼要的点评,寓教于乐,力求使普通读者喜闻乐见。

本册为《敬业》,由王玉玊、叶栩乔编著。本书阐释了中华家风中代代相承的敬业精神,希望对于当代读者有所启迪。

内容推荐

敬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它在我们的工作和事业中具体表现为勤奋刻苦、尽职尽责、清廉自守等优秀作风。

为了我们的事业,乃至理想,我们必须首先立下远大的志向,并具有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然后,我们才能敬业,才能最终实现理想。大而言之,它也是我们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人类的文明和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

王玉玊、叶栩乔编著的《敬业》一书从勤奋好学、心怀远志、砥砺意志、持之以恒、清廉自守、尽忠职守、奉公为民、躬行大道八个方面,通过古今名人的敬业事迹以及家风家训中的名言警句,阐释了中华家风中代代相承的敬业精神,希望对于当代读者有所启迪。

目录

第一章·勤奋好学

 人求上进先读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更灯火五更鸡

 为往圣继绝学

第二章·心怀远志

 非志无以成学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无志,非人也

 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第三章·砥砺意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

 业精于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第四章·持之以恒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韦编三绝

 行之贵日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

第五章·清廉自守

 毋为财货迷

 不徇私情

 威武不能屈

 气节千载如斯

 持坚守白,不磷不缁

第六章·尽忠职守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臣之所贵者,忠也

 位卑未敢忘忧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七章·奉公为民

 民胞物与

 以爱民为第一义

 为人民服务

 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八章·躬行大道

 吾道一以贯之

 虽千万人吾往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修己以安百姓

出版说明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勤奋好学

人求上进先读书

我们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头悬梁,锥刺股”这句话。其中,“头悬梁”说的是汉朝的孙敬;“锥刺股”说的是战国时代的苏秦。苏秦为了摆脱窘迫的个人处境,发愤图强,勤学不辍,游说于六国之间,最后成为名动天下的纵横家。

苏秦出生在战国时代的洛阳,早年曾经游学至齐国,成为鼎鼎有名的学者鬼谷子的徒弟。但是,苏秦年轻时时运不济,虽然在鬼谷子门下已经学有所成,但在各国之间游历多年,也没能受到哪一位国君的重用。他曾经到秦国,向秦惠王宣传连横思想,但秦国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连横思想的实行,苏秦游说失败。那时,他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不得不回到家乡洛阳。

苏秦回到家乡,本来以为会受到多年不见的家人的欢迎。但是,此时他已经不事生产多年,家人认为,他只会逞口舌之利,而他的辩才也没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实惠,因此都瞧不起他,认为苏秦舍本逐末,是不可取的。苏秦回到家里的时候,他的妻子继续织布,没有理睬苏秦;嫂子没有去为远道归来的他做饭;苏秦的父母,也都没有与他说话。这种情景,给了苏秦极大的刺激,他不由得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然而,苏秦知道,自己一时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事生产,只知论辩。他认为,自己的失败,在于没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问,也没能将学问吃透。于是他半夜找书,仔细搜寻了几十个书箱,然后找到了姜太公留下的兵书《阴符》。

自此,苏秦开始勤学苦读。家人的白眼和不解,已经被苏秦视为他上进的动力。他埋头诵读书本,反复地学习、研究。为了不犯困,他不惜将锥子刺入自己的大腿,流血直至脚跟。但这一次,苏秦不再轻易地出门游说君主了。他知道,只有自己把学问研习精深,辩才无可挑剔,才能一举获得成功。为此,苏秦在家中苦读了整整一年。

经过一年的苦读,苏秦对合纵连横之术的研究更加精进,辩才也提升了很多。为了向六国推销他的合纵战术,苏秦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他首先得到了燕国国君的支持;然后,他游说了与秦国接壤,受威胁最严重的赵、魏、韩三国;得到了这三国国君的认可之后,苏秦最后游说了国力强盛、足以对抗强秦的齐国和楚国,将自己的合纵之术推行到了函谷关以东的六国之内。苏秦被后世称为身佩六国相印之人,虽然这一说法不免夸张,但不可否认,他得到了关东六国的一致承认,成为当时影响六国的重要人物。

我们能够想到,苏秦在家乡苦读期间,一定已经对天下大势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反复揣摩合纵之术,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而他的辩术也让人叹服。当时的纵横家,除了张仪,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苏秦的辩才。苏秦会先强调六国的优势所在,再指出六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秦国这一严峻的形势,提倡六国的联合。这种辩论之才的效果,我们从六国君主对苏秦的看重便可看出。而这,正是苏秦苦心琢磨之后,才获得的重要才能,使他在六国之间游刃有余。一心追求上进的他,苦心攻读书籍,知识变得渊博丰富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大纵横家苏秦。

三国时期的吕蒙也是善于学习、力求上进的典范人物。吕蒙出身行伍,因其骁勇,逐渐成为了吴国的重要将领。但是,吕蒙之前的文化知识比较少,很少读书。孙权曾经劝诫他多读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不愿多读书。于是,孙权严肃地劝告吕蒙:“你说事务繁忙,有谁会比我繁忙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还是大有益处的。”吕蒙虚心听取了孙权的劝告,领兵之余,开始认真读书学习。后来,鲁肃与吕蒙交谈,发现吕蒙已经不再有勇无谋,而是对天下大事有了很多真知灼见,便惊讶地感叹道:“你现在的才华和谋略,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从此对吕蒙刮目相看。后来,吕蒙继鲁肃之后,成为都督,使出白衣渡江之计,擒获了蜀国的名将关羽,立下了不朽战功。吕蒙在军务繁忙之际,仍能读书不辍,勤能补拙,成为一代文武双全的名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人欲求上进,必先读书,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家风,尤其在那些重视科举、以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多读书学习,可以让人的思想境界变得开阔,知识水平得到提高,最终成为有用之才。虽然今天已经没有了科举考试,我们的前进道路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仍然是能提升自己并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行为。只要生命不息,学习以求上进,便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力争上游,而不是任凭自己走下坡路,最终浑浑噩噩度过没有意义的一生。这是对自己一生的交代,也是敬业的第一步。

P2-5

序言

张颐武

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关于“家风”的一组街头访问,让社会上的普通人都讲讲自己的“家风”。这样一个策划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家风”的议题成为了春节期间公众热议的话题,春节正好是人们回家团圆,全家一起过年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探讨家风问题、凸显了这个议题的当下意义,也显示了社会公众对于家风议题的关切。

以前这些传统家教均身处私人平台,很少在公共平台展示。现在通过公众采访将之放大到整个社会,引起关注,更能让清白、正面的家风得到更广泛传播,对整个社会都有益处,引导公众给予孩子好的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过去有一副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希望世世代代传承正面的家风,把做人做事的本分一代代传承下去。家风当然是家里的长辈老人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后代明白自己家庭的正面传统。中国人历来讲究的是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家风的传承其实就是传统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传承价值观、与价值观相关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以及实现这些观念的基本方法与规矩通过血缘关系教导子弟是中华家风传承的重要路径,其传承主要通过每代人的言传身教,也有很多写成文字传播下来,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教育族中弟如何与人相处。这些著作也具有永恒的价值,今天对于我们的家风的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家庭教育应从一些小事出发,如从基本的礼仪开始了解待人接物之道,如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这是家风的基础。人类社会要讲求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这些礼仪便是家风的基础。有礼仪才能关爱别人,按照礼仪和人相处才会取得较好结果,否则个人很容易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同时家长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明晰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不能欠钱不还,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小的争执,知道以善意待人的道理。家风的传承方方面面,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领域,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一点一滴之间,经过耳濡目染,这些传统教育会内化为年轻人的自身行为,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后得到更好发展,也会让他们的正面品质对社会有好的影响。有些社会的不良风气,其实也是家庭的不良风气的展开。家庭里的长辈沾染了一些不良的风气,子女也难免就受到影响。当然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的传承,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传承,才会让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得到不断提升,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当下的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空间,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有序。小家庭的父母一样非常需要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影响,也要从小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虽然家庭变小了,但社会仍然非常大,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便是传统家教不够,缺少家风的传承,缺少对于传统待人接物的方法的领悟和继承。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这些礼仪其实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试想如果不能以礼对待他人,偶遇轻微剐蹭便大发雷霆,学生宿舍里一个脸盆的位置都会引发大的矛盾,这样的风气持续下来,社会将会失去秩序。

中国传统的家风当然也有随着时代改进的需要,但这并非过时。它的核心价值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家庭是社会细胞,通过类似家规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致力于向子女传播正面的家风,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否则将来社会将很难发展。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和我们一起推出了家风丛书,希望通过我们精心编辑评述的传统家风故事、格言让人们更好地继承中国人的优秀家风。我们期望读者喜欢这套丛书,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过去有一副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就是希望世世代代传承正面的家风,把做人做事的本分一代代传承下去。

——张颐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