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唐长孺先生(1911-1994)是著名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是继陈寅恪之后公认的祭酒。唐先生生于江苏苏州吴江平望镇,祖母和母亲都是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回忆录记叙了南浔顾、朱、刘、张、庞、邢(先后“南浔四象”)、邱、梅、蒋,以及吴江殷氏、凌氏,嘉兴王氏等望族的兴衰史,涉及众多近代政治、文化名人,并记述了南浔与平望的园林、寺庙、学校、方言、风俗、米业、戏曲、电影等。 唐先生1942年从上海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1944年从蓝田赴四川乐山武汉大学,对入湘、人蜀的一路经历、见闻,以及与诸多学者的交往,也有详细记述。 回忆录内容生动丰富,文笔简净,以史家的眼光,呈现了近代江南大族随家国命运沉浮和江南人文民俗变迁的一幅长卷,同时也是抗战时期学人辗转播迁、孜孜不懈为文化存亡继绝的社会缩影。 作者简介 唐长孺(1911~1994),江苏吴江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目录 前言 一、叙南浔巨富四象 二、叙南浔蒋氏 三、书长田村殷氏事 四、书秀水王氏事 五、记凌氏藏印 六、记八慵园 七、记殊胜寺 八、记平望小学 九、记九华禅寺 十、记踏白船 十一、记春台戏及演剧筹款 十二、记电影及文明戏 十三、记平望方言 十四、记翁海村《平望竹枝词》 十五、记小食 十六、记平望米业 十七、记南浔中学 十八、记湘行及国立师范学院 十九、入蜀记 人名索引 《唐长孺回忆录》手稿 序言 唐长孺先生(1911-1994 ),武汉大学教授,近代杰 出史家,以魏晋隋唐研究蜚 声中外,号称陈寅恪之后第 一人①,学界无间言也。然 先生涉猎之广,腹笥之富, 实不止此。先秦两汉,宋元 明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亦无不精通②。此与先生 幼承庭训,少传家学,渊源 泓窈相关也。 先生幼名□(特殊字体) ,昵称飞官,尝自号格庐, 苏州吴江平望镇人。清宣统 三年农历六月九日、公历7 月4日,生于平望镇西塘街 之耕畲艸堂。父讳耕馀(亦 作耕畲),工诗文,“南社” 社员。祖母蒋氏,佚其名; 母刘氏,讳蕴玉:皆湖州吴 兴南浔镇人。南浔旧有藏书 三大家:刘氏嘉业堂、张氏 适园、蒋氏传书堂。蒋为传 书堂主汝藻之姑母,刘为嘉 业堂主承斡之再从妹。 蒋汝藻之传书堂,藏书 极精,尝请王国维编撰《传 书堂藏书志》①,又尝选宋 椠二十种刊刻《密韵楼丛书 》。刘承斡之嘉业堂,藏书 甚富②,尝先后请缪荃孙、 吴昌绶、董康编撰《嘉业堂 藏书志》③,又尝选善本刊 刻《嘉业堂丛书》与《求恕 斋丛书》。先生幼随母氏寓 居南浔刘氏小莲庄,小学始 返平望就读,平望距南浔五 十里,当日可达,往来亦勤 ,故恒在嘉业、传书二堂读 书。先生兴趣广泛,无书不 读,其学问之“童子功”,要 皆彼时养成者。 先生系传统士大夫,乡 土之情纯笃。然自1937年 离乡,以迄殁世,其间两次 返里,皆仅至平望,南浔近 在咫尺,竞未一践其地。何 也?1946年初次返里,时 当战后,系先随武汉大学从 乐山迁武昌,再从武昌至沪 渎省亲,归途始过平望,行 色匆匆,未能继至南浔,犹 有说也。1985年再次返里 ,系先至南京参加苏省六朝 史研究会成立大会,会后始 赴平望(图1),时公家事 了,更无羁绊,而未能一至 南浔,则无从索解。葛剑雄 者,南浔人也,尝撰《南浔 的魅力》,记儿时见闻甚都 ,中云其师谭其骧好闻南浔 掌故,继日:“他的好友唐 长孺教授是刘承斡的外甥, 自幼住在小莲庄,解放后为 划清界线,只字不谈刘家, 晚年却时时思念南浔。”① 为防瓜李之嫌,或可聊备一 说。然乡思之情,实未尝一 日或忘。 …… 2019年12月5日,余率门 生韩宇娇先抵嘉善参加会议 ;9至19日,唐门高弟刘莹 率“唐长孺读书笔记整理与 研究”项目组,分别从北京 (孙晓林、刘涛、黄正建、 杨杨、刘莹、米婷婷)、武 汉(李文澜、王延武、唐刚 卯)、石家庄(孙继民)首 途,抵嘉善与余等汇合,由 此北上,经南浔、震泽、盛 泽、平望、黎里、芦墟、同 里诸古镇,至苏州判袂。此 行也,几将先生青少年居止 游憩之地寻访殆遍,对本书 前十七篇文字之最后整理定 稿颇有促成之功焉。 余近年视力衰退,不能 久于用眼。本书前十七篇文 字,尝请责编朱兆虎代为校 订,匡正谬误,补苴罅漏, 为功大矣哉!牟发松亦提供 若干修订意见。书前插图四 幅:先生返平望留影,系唐 刚卯提供;馀皆为“唐长孺 读书笔记整理与研究”项目 组采集。本书“人名索引”, 则由米婷婷编制。在此一并 谨致谢忱! 受业 王素 谨言 2020年9月上浣于京郊天 通苑寓所 导语 述江南旧家、平望名胜诸篇皆可观,能见旧时风月,整理者作注释亦颇用心。全录皆以史家简净之笔出之,然读者自能体会其中之感喟。 唐先生由于视力所限,手稿极其难识,王素先生做了细致的整理和简注,使这份珍贵文献得以粲然可读。 此次出版,并将唐先生全文手稿影印,以与天下读者共参酌。 精彩页 一、叙南浔巨富四象 南浔为浙江大镇,以富称。镇之大富有“四象八牛”之号,而皆不能确指,或以庞、刘、张、邢四姓当之。然邢氏虽富,实不能与他三姓比。余儿时闻祖母蒋为言南浔旧谚云:“顾六公公朱九伯,张家第二我(读若ng?)三哥(读若k?)①,培生某某(忘其名)何须拍②,要拍马屁拍子嘉。”我祖母为南浔人,生于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己未,南浔之有此谚,当在同治、光绪间,据此则四大家者,顾、朱、刘、张也。 “顾六公公”者逸其名①,以丝业致富二百万。二子:兄某某,弟子嘉②。顾六公公死,二子继其业,数岁,盈利亦二百万。于是兄弟自计若翁一生所积,弟兄以数岁获之,以为千万亦易事耳,益恢弘其业。资不足则贷之他人,贷之钱庄。已而折阅,所负尽家赀不足偿。然子嘉素豪侠好义,乐助人,以故虽罄其家所殖产,留南北两巨宅勿取,室人之珠翠饰物亦尚存。子嘉兄弟抑郁死。子嘉有二子:长日启安,次日怡安。其兄无子,以启安嗣。启安居北宅,早岁即鬻之他姓。南宅左右邻为张与刘,皆巨富,怡安之子太康以十万金鬻之张石铭,而怡安母氏私蓄亦十馀万金。以故不失为富家。太康有兄早夭,我外祖颂驺先生小女曰翠保③,我母之妹也,亦早夭,从俗冥婚。我父与怡安善,数至其家观旧藏书画。有五代关仝长卷,怡安自夸一卷即可压倒庞莱臣。庞莱臣者亦镇之巨富,藏书画甲于江浙间,有《虚斋名画录》行世,其首为宋徽宗《雪江归棹图》①,然无五代画,故怡安云然。 “朱九伯”者名兰第,亦以营丝业致富,其肆名朱弘茂,居南栅之张王庙桥,亦巨宅也。兰第积资不及百万,而好胜慷慨,凡里有公益事募捐,斥资必与刘、张等,里人以为其富亦相等。兰第死,始知殖产实不能与刘、张比。子孙众多。民国初,家已贫乏,最后鬻其宅于梅氏。梅氏设梅恒裕丝厂,于诸家为后起。兰第之孙日叔廉者,娶于蒋氏,我祖母之侄也,数往来余家。鬻宅所得,诸孙分之,叔廉所得不过数千金而已,未数岁亦尽。 “张家第二”者名培生,设张恒和丝行,并为盐商。培生二子,长子某①,生一子日钧衡,字石铭,于上海置房产甚多,上海地价日高,因大富。石铭好收藏,善本及书画、古钱、古家具甚富。筑同南栅,日适园。所刻书即名《适园丛书》,为之鉴定作跋者缪小山也②。石铭实不学,颇为人欺,《适园丛书》中有严铁桥所缉魏晋人佚书③,若蒋济《万机论》④、桓范《世要论》等数种,早列于《全三国文》中,实不烦重刻。石铭固不知,缪艺风何至愦愦若此?然如《唐大诏令集》、《国初群雄事略》等,皆仅抄本传世,自张氏刊之而遂为世人所共睹。石铭长子芹伯⑤,能鉴识版本,傅增湘所藏宋本《白氏六帖》,即芹伯所刻以传世。他子曰叔靖①,好古钱。孙珩,字璁玉,精于鉴别书画,解放后任职故宫博物院,“文革”前已癌子死②。石铭所藏有《画中九友》轴,其吴梅村书世所罕见③,以巨值得之。璁玉嗜古好奇,薄明清人手笔,鬻以易颜鲁公《竹山联句》,然颜书真伪实不可知。余家旧藏明人尺牍殆近五百通,其中有薛碹、王阳明等,我父经商折阅,尺牍并楹联近百轴尽归之石铭,近见上海书画社出版《明清楹联》,其中赵宧光、吕留良、查舁、王澍、祝世禄等诸联并我家旧藏,盖又自璁玉散出者。石铭身后,善本书归于芹伯,书画归于璁玉,古钱归于叔靖,可谓得所。曾不几年,并皆散出,抗战时殆已无存,不知何以如此之速也。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