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唐归来
小唐已经撒手而去两个星期了,明天即将回来,这代表着我们的幸福时光也即将戛然而止。“他怎么就不能再多待几天?”“他如果圣诞之后回来该多好!”可是,幻想终归是幻想,该来的总是要来——星期一的下午,小唐将带着一颖怦怦直跳的诚心扑面而来。
他是法国人,叫Tanguy,音译“唐基”。他的QQ签名很简单,就四个字儿:我是小唐。与小唐相识于国内大学的面试,此人看上去大约五十几岁,但被问到年龄时,他却总是很诡异地说:“我才39岁。”为此,我特意帮这个法国老男人设计了一段中文的自我介绍:俺叫唐基,男,39岁,至今未婚。没错!他还没结婚……
来法之后第一节课就是小唐主讲,第一次上课他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正当大家望眼欲穿的时候,这家伙出现了:没穿袜子,一双红色人字拖,黑猫警长的动漫T恤,蛤蟆镜。一见我们,丝毫没有迟到的歉意,而是猥琐地笑了。上课时柔声细语,语速慢到能让所有的人听清他说的每句话。而课前的第一句话令我难以忘记,并且受用至今。他说:“在我的课堂上,不存在问题,只存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讲解一个状态,他和教室的开关过不去了——开开关关,在五分钟内开闭不下50次。下课后,我跑到开关前,详细地记录了上面的信息,并且发给了老爸:以后咱家的开关必须买这个牌子的。
他的课从来没有固定的时间,他想几点来就几点来,他想几点放就几点放。有一次,一节课就持续上了6个小时。他上课的时候总是爱换眼镜,开始是近视镜,后是远视镜,再过一会儿竟是大墨镜。动不动就盯着人看,不是看女人,而是盯男人,搞得男生们一个个毛骨悚然。
小唐有一特点——脸长!如果李咏想和他比,那还得再接一块儿下巴。“瘦瘦”形容小唐,冷眼一看有点像霍金。“瘦瘦”在国内和我是大学同学,8月末我们一起来的法国。因为身材较为瘦小,故被大家戏称为“瘦瘦”。我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嘘!这不是中国,法国和英国离得近,这话要是让霍金听到,会让他妈把你带走的!”
原先,我总认为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但是小唐的出现,让我认识到自己想错了。小唐对我们作业的要求,说严格还不够,是近乎苛刻!他绝不会把人逼死,但会把人逼疯!当有人抱怨他过于严厉时,他总是摇摇头:“这和严厉无关,这是我的工作。”第二个论文的作业量可以说是空前的:用中法两种语言编写一本机器说明书。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教室里工作,大家也一样。早晨8点半,晚上10点半;有时,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个月。见面时,大家对他笑脸相迎,但私下里没有一个不想“废”了他的,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笑里藏刀”吧。
“瘦瘦”恋爱记
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可怕的夜晚,“瘦瘦”没回来,手机关机,QQ离线。更可怕的是,他临走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去小唐家了。就在这时,手机里一阵急促的信息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还在小唐家,面且就躺在他的床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呀!他马上补上一句:“不是睡在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瘦瘦”发生了几个变化:上课经常在接短信和发短信中度过;总是若有所思,时而含蓄一笑;上小唐的课时,总是故作不见,不小心四目对视时,脸现微红。
两个月就这样过去了,“瘦瘦”和小唐的关系从地上转入了地下。“瘦瘦”在国内的大学里从没谈过恋爱,可不恋则已一恋惊人!他们穿越了年龄,穿越了国界,穿越了性别,对于“瘦瘦”的勇气,我真是自愧不如。
突然有一天,“瘦瘦”专门来到我的宿舍,很郑重地说:“小唐很恳切地向我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关系的请求,而我很果断地拒绝了他!我们结束了。”这话听上去句句在理,但咋就觉得这么别扭?这之后,“瘦瘦”又有了几个变化:上课沉默寡言,如祥林嫂般一遍一遍向我倾诉小唐的不是,整个人变得懒散、怠工。他,失恋了。
离开小唐的日子
小唐已经走了两个星期了,在没有他的日子里,我们身心倍感轻松:中午去食堂可以慢慢地享用午餐;晚上还是10点半离开教室,但电脑前多了些QQ和人人的时间。听说很多人失眠了,不知为什么,以前回去倒头便睡,现在有时间睡了,却睡不着了。
不管怎么说他马上就要回来了。回来之后呢?毫无疑问,一夜回到解放前!他让大家的生活如此忙碌、颠簸;但过后却又那么难忘,值得细细回味。正如他所说:“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刁难你们,而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我说不清这之间的联系,因为我们拼搏在法国的土地上,奉献着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怀揣着等待和希望。而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正是小唐在指引着我们前进吗?
今天晚上,在从教室回宿舍的路上,我对“瘦瘦”说:我有些怀念小唐。
P028-031
相信孩子等待花开
儿子2008年9月离家到武汉上学,到现在已经有6个年头了。这6年我们可谓聚少离多,这6年也是他真正离开家独自闯荡的6年,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校园里。短短的6年,他实现了从大专生到博士生的跨越,不能不说这是厚积薄发、奋力一跃的结果。他现在来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开拓了新的视野,看到了新的风景,这一切都是对他矢志不移、永不放弃的回报。
字雷的经历是坎坷的。从9岁起肌张力障碍疾病就困扰着他。从那时起,一家人常常辗转于北京、上海各大神经科医院之间,不管治疗效果怎样,一家人从未想过放弃。宇雷的毅力是顽强的。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只要还能爬起来,他从未请过假,也没因为看病而休过学。虽然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他一直很努力。宇雷的留学是幸运的。虽然考的是大专,但幸运的是学了法语,而且终于通过考试选拔来到了法国。本以为获得个本科文凭就打道回府了,没想到顺手“摘”了个硕士,还能读上个博士。这是整个冯氏家族的荣光,也是给我们的意外惊喜。
回过头来看,宇雷通过6年的时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不是偶然的。虽然经历坎坷,但磨炼出了顽强的意志品质;虽然高考失利,情绪低落,但冷静后他从未放弃。永不放弃是他这6年来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不断进步的主旋律,也是他今后永不止步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
有人说“越努力,越幸运”。我在宇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认同这一观点。他妈妈常常担忧他的爱情,可他的爱情却悄悄来临,还是个跨国之恋。当他在2012年
_带着伽萝从上海虹桥机场走来时,我们都流下了无比激动的泪水——儿子挺牛,不但跨出了国门,还带回来个洋人。
“发生的已然发生,未发生的尚未发生”。宇雷已经走到一个新的平台,新的追求,新的目标,新的困难一定比过去还多。我曾经跟他开玩笑说,大半辈子过去了,老爸也没什么东西传给你,就把中国古代三个寓言故事送给你吧,望你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慢慢感悟,渐渐体会。他笑着说:“都大数据时代了,寓言故事还有用吗?”我说有用,越朴素的东西越有用。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小马过河”,用亲身实践去体会事物;不要用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不固执,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盲人摸象”的现象从古至今,永不停止;用“塞翁失马”的心态来看待得失,明白福祸相依,贫富不定,有无互动,便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最后借用《静等》这篇文章的一段话,作为本书后记的结尾:“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每人花期不同。有的花起初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细心呵护,慢慢长大,陪他沐浴阳光雨露,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冯秀彬
2015年1月
从大专生到博士生
还没到12月份,福州夜晚的气温竟然降到了6度。在东北人看来,这样的温度也许是春天般的感觉,但对久住福州的我来说,已经是很冷了。我到阳台上,被冬日的暖阳懒懒地照着,慢慢闭上眼,竟打起了盹儿……猛然抬头,日历牌上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伟大的2013年就要过去了?是的,哪怕它是让人如此留恋。
这一年世界和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这些事多多少少也影响着我们,但对我影响最大的事还是儿子在法国读博了。这是真的吗?他可是参加了两年高考,但两次结果都如此相同:差点到本科线,只能读大专。
2008年,当其他家长精心为自己的孩子安排毕业旅行,或是忙着张罗各种“庆功宴”、“升学宴”时,我们一家三口悄悄地来到武汉,把儿子送到学校,我们夫妻俩再悄悄地回来,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和妻子在儿子的校门口和他分别,当我俩坐上开往火车站的出租车时都流泪了。儿子说回到宿舍后,他也默默地流泪了。
在武汉读书的儿子,常常觉得这里不是他梦想中的校园,一个人在喧闹的校园里忍受着无以言说的孤独,好在他没有选择另一条路,而是拿起了笔,给我写信,一封、两封……所有的来信都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我的前途在哪里?而我的回信则充满了激励,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实,能否“燎原”我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从理论上说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一阵风或一场雨都会改变“星星之火”的命运。
后来他在电话里说:无论在哪里,其实都可以做出一些很有意义的事儿。他“咬住”陌生的法语,参加全校法语演讲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在2008-2009学年中,获武汉工程大学校级三好学生,并凭借刻苦学习获得五千元国家级励志奖学金;在大二最后一次出国选拔中,通过笔试、面试,获得到法国利摩日学习的机会,此后一年本科毕业,再经过两年,硕士毕业。2013年的10月末,经过一段本该沉浸于喜悦中的痛苦岁月,他艰难地考上了博士。现就读于利摩日大学博士学院,思想、哲学系,研究方向:跨文化间交流与多媒体社交网络的应用。
这个“原”还是被他“燎”了!在不被别人看好的情况下,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读的大二专科生,成了一个在读博士生。这三年,我知道,他过得很累,但他一直和我说,他过得很有意义!
在武汉他就读的学院一共120人,经过选拔最后顺利出国的,只有30人;一年后顺利在法国本科毕业的,只剩下了5个;两年后,研究生毕业的就只有他1个人了。就在前不久,儿子在大学里遇到了三年前来武汉面试他的法国老师。听完他目前的情况后,法国老师瞪大了眼睛,几乎快要蹦了起来:“你知道吗?你是一个奇迹!给你创造这个奇迹的机会,是谁?是我!”法国老师非常高兴,因为这一届,是从武汉招来的最后一批学生。之后,就因为一些因素,法国方面与武汉的学校断绝了所有的合作关系。
儿子最后的研究生答辩,是在一个不算小的教室里进行的。答辩的课题一周前就在学院公布了,主题是:文化的能力在教学中的力量。答辩的当天,教室里坐满了人。他在论文中对比了中法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从中挖掘出文化与语言间的关系,从而论证并提炼出:用文化的力量来推动语言的学习。
答辩结束了,导师说:是冯宇雷先生带我们认识了陌生的中国高中,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去认识文化和语言。你的答辩十分精彩。最后,由他带头,整个教室里响起近一分钟的掌声。儿子说,只有在那一刻才终于体会到,长达半年之久的实习和反复修改论文是多么的值得!
他把高中阶段的母校带到了法国,也介绍给了整个欧洲。无论是在论文里还是现场表述中,他让外国的学生带着羡慕的神情,了解一个中国学生的骄傲,并让这份写有他母校名字的论文,带着高分永久地保存在法国利摩日大学图书馆里。而那所学校,就是儿子高考后悄悄离开的地方,他从未回去过,他一直认为,对不起那里的老师,对不起自己的母校。
又过了一个月,儿子和我说申请到了博士,他只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并说过程是难以想象的艰难。现在回忆起来,那一段他最苦的时候,是看着、听着我们国庆时的快乐故事度过的。而当我带着意犹未尽的神情问他时,他也只是笑笑,简单地说了句,他过得也挺快乐。
北京的弟弟在电话中祝贺,恭祝我成了博士生的爸爸;同事刘继成也打来电话说,宇雷读博是我家的一个大事件!我知道他们话里的含义:这个读博的机会来之不易,和其他人不同,对于宇雷来说跳跃太高、反差太大。一个大专生怎么就成了在读博士生?这里的苦辣酸甜,只有他自己知道。
冬日的暖阳从办公室的窗子里缓缓地照进来,我在奋笔疾书。看着同事教育孩子的情景,我就忆起了自己,常常悔恨过去过于严厉,常常反思没能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批评,而是用爱的借口去伤害他的自尊……假如上帝能让时间倒流,我一定让儿子有一个暖阳般的童年、少年、青年,用鼓励与赞美的语言为他插上高飞的翅膀,可人生没有如果……
儿子常常说:他是自学成才!过去听他这么说我都不以为然,心想:没有老爸的严厉管教和循循善诱你小子能有今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儿子貌似玩笑的话里渐渐悟出了道理:儿子的成长恰恰是从离开我开始的,在武汉、在法国利摩日,他离我越远成长越快,离开我越久成绩越大,正是撇掉了我的干扰,他“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我反复说服自己这不是真的,但事实如此残酷地摆在那里! 教育,在你过于认真的时候就成了揠苗助长,、就成了明朝张居正与小皇帝万历的悲剧。教育的真谛是爱与尊重,当我悟到这些,这些已不属于我了。近日,儿子又用邮件的形式给我写了一封家书,信里说原来形象高大的父亲现在越来越有暮气,常常以年老为借口,不能有所作为,让我做出一件让他感到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已经松弛的心又重新绷紧,用褚时健的经历激励自己,在阅读中反思、反省自己。
儿子在家书中说“你是博士生的爸爸”,我知道他这不是标榜自己,是因为看到我曾沉溺于电脑上玩“斗地主”游戏、手机上“发微信”,这才狠狠地不惜“恶心”自己,来唤醒我沉潜已久的斗志。儿子说,你不能让我太孤独,以后咱俩的话题不能仅仅限于“怎么用俩王砸死四个2吧”?可儿子的这个博士却与我关系不大。我出身农村,初中毕业。妻子虽生在城市,但由于家境原因,被迫初中辍学。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儿子已经远远输在“起跑线”上了。用儿子的话说,他是自学成才,对我来说,这话说得有一点冤枉。可无论如何,我毕竟成了一个博士生的父亲。所以,从现在起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当然,我如此努力地学习不是为了和他比个高低,而是在前边给他带路。身教重于言传,有一天,等儿子也到了50岁的时候,不会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年龄上的借口。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可以很有意义地活好每一天,尽管那一天我或许已经不在了,但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挑战的家风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喜欢冬日的暖阳,它不仅给我甜甜的温暖,还能把皮袍下藏着的潮湿和阴暗晾晒干净,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活得轻松、快乐。
冯秀彬
2015年1月
《留法心路》是—个普通中国留学生在法国留学时的切身经历和感受。本书以学习与生活为主线,作者冯宇雷用—个初到法国的普通留学生的视角,记录了身边所发生的有趣故事。
《留法心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留法奇遇记”“游走文化间”“回望足迹”“法国初恋”“迷茫中的攀援”。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冯宇雷尝试着抛开文化的羁绊,学着用法国人的思维理解其文化和习俗,成功融入了法国的生活的故事,并且真实记录了身边所发生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