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邦、尹锋主编的《早春时节》散文集有四大特色:一是作者全部是隆回二中校友,年龄跨度很大,最大的为92岁,最小的为20岁,老中青三代二中人的回忆录连起来就是学校发展的精彩画卷;二是图书的页脚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些隆回二中的校史知识、个性人物、知名校友、心声表达等各类精彩点滴,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很强的知识性和强烈的情感性;三是以往的校庆图书都是学校主导编写,校庆期间统一发放给校友作为庆典礼物,隆回二中校友别出心裁,自发征文、自发筹款编辑图书为母校生日献礼,这份礼物很难说前无古人,但却一定是匠心独具;四是《早春时节》将作为一本校史教材在隆回二中代代相传,图书编委会每年都会对散文集内容做出小幅调整,再版以后赠送给新入校的新生,将这种感恩母校的情怀代代相传。
欧阳文邦、尹锋主编的《早春时节》是现在已经离开校园离开家乡的邵阳学子为纪念青少年时代纯真的学校生活和深厚的师生恩情而出版的一本纪实性散文集,总共收录散文约107篇。全书包括“当届风云”、“同学少年”、“我型我秀”等几个栏目,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隆回二中学子的精神风貌。其中收录了国家级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文章,亦收录了普通职工、群众的文章,这些生动活泼、情感真挚的笔触,再现了已离开校园在社会各领域取得成就的人们心中的美好青春往事。
早春时节
◇张清泉
破茧而出的中学教育
隆回历史上人文蔚起,素有兴办私学的传统。抗日战争时期,私立小学(含私塾)发展特别快,到解放前夕全县境内据说达到了200多所。这些私立小学,有的是利用祠堂公田或会产兴办的族学,以供本族子弟上学;有的是当时官僚、地主、社会名流、富商和豪绅捐款兴办的;有的是贤达人士向社会各界募捐兴办的。我所读的小学鉴湖学校(今黄金井中学)是以贺姓人家为主捐办的,当时是隆中乡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学校,一般的私立学校教师工资是5~8担谷,鉴湖学校的老师待遇则是其他学校老师的好几倍,该校一般教师收入可达15~30担谷。解放后鉴湖学校的校长谢希韫被新政府任命为新隆中学(隆回二中前身)的副校长。
新隆中学的兴办,我认为与当时的时局和大量外地学校的迁入有很大关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邵阳县城以及一些外地的中学由于曰本飞机的轰炸,教师、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有多所学校相继迁入今隆回境内,其中迁入隆回北部的有好几所。如湖南私立枫林初级中学,从长沙迁来高平大桥边;沼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迁往司门前石桥铺阳姓宗祠;三民中学于民国三十三年夏,由邵东廉桥迁入隆回魏家圾石山湾。迁入隆中乡(今金石桥地区)的学校,则有四所之多,估计是金石桥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比较重要吧。金石桥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小盆地,背倚雪峰山区,进可攻,退可守。在我的印象中,抗战期间迁入的外地中学有邵阳循程中学,这在当时的邵阳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学校(现为邵阳六中),校长叫仇同,办学地点为金石桥洞下的陈家祠堂;邵陵中学从邵阳搬迁来,搬在月山的洞龙湾那个地方,校长叫黄甲;湖南私立清华职业初级中学于民国三十三年秋,从攸县迁来金石桥高洲;最早迁入的当属武汉成达女中,于民国三十三年夏迁入金石桥黄金井,校长为贺稚晨。贺稚晨是本地名人贺学海(清末举人)的女儿,成达女中是她所办。该校有高、初中各三个班,学生两百余人,不过在第二年夏天就全部迁走了。
抗战期间多所中学迁入隆中乡,激起了本地部分高小毕业生入读的强烈愿望,但即便你家里富有或读书很厉害,也不是那么容易进这些学校插班就读的。这种现象逐步让一些本地的绅士和社会贤达看到了中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于是开始了在本地创办中学教育的探索,所以抗战胜利后,新隆中学成立并招生也就成为必然。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1945年秋,某个吃早饭的时分,哥哥从街上回来,兴致勃勃地跟家里大声说:“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日本鬼子投降啦!”我们全家和附近邻居根本不敢相信,因为前一段时间部队还在附近与日本鬼子交战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创伤太深了,虽然当时已经看到日军的一些败象,但没想到投降来得那么快,所以一旦希望变成了现实,善良的老百姓还不敢相信呢。家里人感慨这幸福来得真不容易,纷纷认为得好好规划一下以后的生活了。此时,哥哥又发布了一个消息,说隆中乡可能会在邵阳第九区女校的基础上办一所中学,叫新隆中学,弟弟从鉴湖学校毕业了,是不是应该去读中学呢?因为我们家里属于普通人家,在那时供一个孩子上中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到外地上中学基本上是有钱人家和大户人家的专利,哥哥的提法一下子在家里炸开了锅……出于想让家里出一个读书人的愿望,父亲和哥哥们决定举全家之力助我努力一搏。
新隆中学第一届秋季班招生还没有轮得上我报名就结束了。1945年第一届秋季班招生共两个班(即1班和2班,1948年夏天毕业),因为社会对读书需求很高,1945年底又招了一个班(即3班,1946年春天入学,1948年冬天毕业),我如愿报上了名并考上了新隆中学3班。那时高小升中学考试是很难的,数学题与现在城里小学生的奥数题目差不多,所以录取率也非常低,应该与1980年代考大学差不多。解放前的初中生那时也算是比较稀有的“知识分子”,这么说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理解,但我却是亲历者。
云溪河畔,太园垴上,新隆中学就依偎在这山水之间。学校是原隆中乡政府所在地,前有大槽门,门内有一长约20米、宽约12米的水塘,后有六栋同样高度的木质结构房子,三排二进、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地矗立在太园垴上,左边有一个3亩多大的操场,右边有一口大水井。学校的左右和后边都有山,山与学校房顶差不多高。登高远望,风水师说太园垴就是一个凤凰窝,也像一把太师椅,这是一方风水宝地,是一个出状元的地方,以后必定人才辈出。
春季开学了,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太园垴上,我们3班同学共有50余人,多数来自今天的隆回北面四个乡,也有来自溆浦、新化那边的同学。我的同学里面有大富豪子弟魏柏青(据说是司门前第一富豪,自家土地一年可以收租八千担谷),有亲如兄弟的欧阳良、张树德、刘期皆、张春芳等,也有张吟娥、黄初芳等十来个女同学,班长是活动能力比较强也爱出风头的胡世琢同学。毕业时大家都在同学录留了通信地址,每个任课教师都在我们的同学录上留了言。解放后,我参军入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又在当时的小渔村罗湖村(现在的深圳)驻边,后转业分配至海南和黑龙江。但本人放弃了工作分配,几经转折又回到了老家,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回家后同学录也遗失了,又加上当时交通与通信非常不方便,我和大多数同学失去了联系,很多同学毕业后即成永别或者成为传说。
P3-5
德育工作结出的丰硕果实
◇唐之享
当《早春时节》样书摆上案头时,我不禁眼前一亮:校友们自发编书献礼母校90周年校庆,在我有限的所知中,这还是头一次。
捧读即将付梓的文稿,一页一页,隆回二中90年的岁月纷纷在眼前飘逝。抚卷之余,感慨良多,其中一个最大的感受是——许久未读到如此率真的文字了!92岁高龄的名师、蜚声海内外的行业翘楚、中青年业务骨干、朝气蓬勃的在读大学生……他们把自己对于校园的思念,对于青春的感怀,一股脑全部倾吐在字里行间。百篇佳作,丹心热血,发自肺腑,是无悔青春的见证,是花样年华的铭记,是光辉岁月的缅怀,是身为隆回二中人的精神财富。每一篇每一段,诚恳朴实,侃侃而谈,让人不忍释卷。一张张充满着青春朝气的脸庞,一段段洋溢着特定气息的校史,栩栩如生铺陈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
相比绝大多数中学来说,隆回二中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校友,想法新颖,心怀感恩,勇于担当,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和才华,以至诚至爱的奉献精神反哺母校,经过精心编辑和整理,以《早春时节》为载体,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以全体校友的名义,为母校留下这些文字和记忆,留下成长过程中的触动,留下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一口气读下来,我也置身其中,在隆回二中校园里体验了一把中学生活。
本人也曾编著出版过不少图书,但对于这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兼具的散文集,我还是深有感触,受益匪浅。纵观全书,几乎每篇文章都精彩纷呈,亮点突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这么一个细节:图书的页脚分门别类地展示了学校的历史变迁、知名校友、个性人物、优秀教师、学子心声,等等,不一而足。即使不看全书正文,光看这些页脚的内容,读者也能获得很多关于隆回二中的知识点滴、感人故事。一本书的细节做到如此地步,编者绝对是收集了大量素材,倾注了满腔热情,花费了无数心血的。当然,我最看重的还是这部书对于后辈学子的教育意义,里面的不少篇章,阅后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换位思考。比如,《那一年,我们在二中画了一个圈》《只想道一声感谢》《我的班主任经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心债》……这些篇章的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悟,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相互了解、构建和谐校园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校方能够在学生中深入宣传《早春时节》,再辅之以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拨,让师生都能从《早春时节》这面镜子中照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必定会给学校今后的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效。有鉴于此,我希望《早春时节》能够成为隆回二中代代相传的一本校史教材,期待今后能看到其他学校也能有类似的图书。我想,那必将是教育界的幸事,其功效甚至不亚于任何一本思想品德教材。
《早春时节》的编辑出版,展示了一所三湘名校的厚实与大气,收录其中的文字仅仅是隆回二中90年历史长河的一些剪影。露珠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但更精彩的还是这所学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我担任分管教育的副省长期间,曾到隆回二中调研。那是2001年1月24日,这所学校宽敞优美的校园环境,勤奋务实的领导班子以及有着恢弘气势的“湖南第一操”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学校推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三色教育”(即红色激励教育、绿色成长教育和黑色警示教育),我当时对这个新提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三色教育”导向性强,很有时代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可喜的是,近年来,隆回二中在“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旗帜的指引下,始终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学会审美”作为培养人的目标,“三色教育”之花已然姹紫嫣红,并初结硕果:2001年以邵阳市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市重点中学验收,2003年晋升为湖南省重点中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隆回二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再度获得了大丰收:“三色教育”成为湖南省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高考、学业水平考试都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成为我省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的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早春时节》的成功出版,无疑是学校德育工作结出的丰硕果实。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早春时节,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有必要更有责任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培养目标来说,隆回二中再次走在了中学教育界的前列。我得出如此结论,就因为拜读了《早春时节》这部图书。隆回二中的校友能以这样别出心裁的方式为后辈学子树立榜样,为母校90周年庆典献上大礼,我想这是学校德育工作潜移默化的硕果,是校友们赤子情怀的结晶。
(唐之享,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永远的那座桥
2014年7月26日,我随母校隆回二中的卢小军校长、王书博书记一行在东莞开展校友联谊工作,为即将到来的90周年校庆进行组织动员。那天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阵雨来袭,我们站在虎门大桥下,仰望“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大桥,倾听当地校友讲述大桥给人们出行带来的各种便利,惊叹这座跨海飞虹的雄伟壮观!也就在那时,我心里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母校和校友之间要架一座桥,我愿意永远做一个沉稳坚固的桥墩。
自2005年从事校友联谊工作以来,我深入二中校友这个圈子已有10年。从高85届毕业20周年大聚会发起,到隆回二中校友助学会成立;从“动力一百”奖助学金的设立,到欧阳毅助学金的酝酿和扩大;从《早春时节》的组稿出版到北京、上海、深圳、东莞、广州各地校友会的建立发展……我在这些活动中或出谋划策,或牵线搭桥,或亲身参与,忙得不亦乐乎,却从无厌倦之感。近十年来,有人通过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同学,和学长建立了新的联系,和恩师恢复了通信,对母校进行了回报,找到了需要资助的贫困学子……不知不觉才发现,我早已成为一个桥墩,和很多同仁一道撑起了校友和母校之间的那座大桥。
得知母校即将举办90周年校庆的消息以来,隆回二中校友在情感联谊、回报母校方面表现得十分活跃。阳波、邹宗威、刘颜隆、郭时碑、邹功益、胡建军、聂怡初、赵玉君、欧阳翠峰等校友,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情感,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拜访校友、联系同学、争取赞助、组织聚会,为各地校友会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联络作用。在这些桥墩的有力支撑下,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这座桥梁变得更加坚固、更加便利。有了情感的维系,人心的聚集,才有如火如荼的义举。校庆前夕,王江田、魏彬、袁小黎、陈代云、王小琳、邹今友、袁广见、欧阳毅等校友都以不同形式回报母校;高79届校友廖中和更是用心良多,准备大手笔建立一个贫困学子助学基金会……最让人感动的是在2014年7月,我老家十里山两位被严重烧伤的孩子绝望地躺在病床上时,正是欧阳恩成、邹功益、刘任强、陈松柏、阳波等热心的二中校友,一马当先在社会各个角落、各个QQ群广泛发动捐款,为挽救这两个病危的生命奔走呼号。刘哲清10000元、魏彬5000元、王付梅2000元……望着捐款榜单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听着数以十万计并节节攀升的捐款数目,我深感不幸之中有万幸。如果不是母校90周年校庆,网络上就不会有这么多QQ群在活跃,两个孩子就不可能得到这么多资助。我们的二中校友,不光热心回报母校,更把爱心撒向了家乡的未来。隆回二中校友——一个无比光荣和值得珍惜的称呼,我有幸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并伴其同行!
最好的感恩,就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我想,如果能在每位二中学子心中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在这颗种子的感召下,所有学子在离开母校后也能成为一个个桥墩,撑起桥梁、团结校友、感恩母校,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基于此,我组织编辑了这本《早春时节》。
图书编印过程中,我脑海中一直浮现这样的场景:2014年10月2日,全体在校学生亲眼目睹《早春时节》的捐赠典礼,这部洋溢着浓浓校友情怀的作品,将随着捐赠仪式的举行永远刻在母校每一个学子心中,今后从隆回二中走出去的所有学子,必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母校、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这将是一堂让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我和我的团队还有一个愿望,希望在广大校友的支持下,把这部书打造成母校的一本校史教材,让《早春时节》在隆回二中代代相传,让感恩的心绪在校友之间弥漫纷飞!
《早春时节》从萌芽到破土而出,倾注了各行各业众多校友的心血。征稿通知发出后,广大校友参与踊跃,最令我动容的是70多岁的欧阳成学长,他拖着年迈的身躯,辗转两趟公交车将文稿送到我办公室;年届八旬的文坛巨匠陈早春学长,一字一句为图书审稿把关。类似的感人事例举不胜举……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慷慨解囊的热心校友,其中尤以廖中和老师最让我感动。廖老师1979年毕业于隆回二中,1982~1991年在母校任教。1990年我在初78班就读时,他就在隔壁高150班担任班主任,我至今还记得当初那位瘦高个的年轻男教师在讲台上的姿态。时隔23年,当我在珠海把为《早春时节》出版而筹款的来意告诉廖老师后,他二话没说就为图书出版捐资15万元,给母校90岁生日送上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厚礼。此外,刘剑、刘颜隆、刘志福、谭海燕、刘勃兰、郭时碑、邹永红、肖茂红、肖聪等校友也纷纷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为《早春时节》下一辑的付梓提供了资金保障。
我们主动为母校编书,虽满腔热情,但无奈能力不足、资源有限、时间仓促,因而对母校1924~1944年那段历史挖掘得不够深入,仅从学校的档案资料和前辈的文章中获得一些琐碎信息,将其整理放在图书的页脚处,也算是对母校前身那段历史的一个交代。这是本书留下的最大遗憾。好在这册图书我们每年都会再版,也将对部分作品作一些增添删改,希望能有机会把相关方面的文章收录进来。诚然,书中的粗疏、纰漏甚至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谅解与指正。
2014年9月1日,当我编阅完这一页页饱含深情的文字时,不远处的校园传来了琅琅书声。新学期开学之时,也是母校情感奔涌之际,希望这部图书既是校友们倾诉情感、献礼母校的见证,也能成为校友和母校之间一座联谊沟通的桥梁,一座永远屹立的桥梁。
欧阳文邦
二〇一四年九月一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