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初,浙江沿海告急,刘秉璋临危受命,出任浙江巡抚,督办海防。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指挥若定,三战三捷,军威大振。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中取得完全胜利且颇有特色、为数不多的战例之一。
总督本色是书生。刘秉璋淡泊名利,不恋官场功名,但求拥书万卷。诗书传家,崇文重学的百年家风由此传承。其后人不辱祖德,奋发努力,与时俱进,大有作为;整个家族珍视传统,保护文物,为国争光,大有贡献。
宋路霞编著的这本《细说刘秉璋家族》为我们记录的就是刘秉璋家族的历史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说刘秉璋家族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宋路霞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883年初,浙江沿海告急,刘秉璋临危受命,出任浙江巡抚,督办海防。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指挥若定,三战三捷,军威大振。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中取得完全胜利且颇有特色、为数不多的战例之一。 总督本色是书生。刘秉璋淡泊名利,不恋官场功名,但求拥书万卷。诗书传家,崇文重学的百年家风由此传承。其后人不辱祖德,奋发努力,与时俱进,大有作为;整个家族珍视传统,保护文物,为国争光,大有贡献。 宋路霞编著的这本《细说刘秉璋家族》为我们记录的就是刘秉璋家族的历史故事。 内容推荐 宋路霞编著的这本《细说刘秉璋家族》系“细说中国近代家族史书系”之一。本书为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刘秉璋家族的历史纪实。 刘秉璋青年中进士、点翰林,后又投笔从戎,一生勤政廉洁,淡泊名利。本书从开山始祖刘秉璋说起,历数了他少年求学、拜师李文安李鸿章父子的机缘,军旅生涯的历练,以及在指挥镇海保卫战中的协调湘淮、指挥若定,督蜀期间关心民生、力抗外侮等在近代史上的闪光点,并在正史之外大量参引笔记和乡父老掌故,使得这一位历史名人的跌宕人生,充满了娓娓道来的细腻和亲切。后又构建了一个四大家族“皆联络有亲”的封建官场裙带网,真实地记录了刘秉璋与李鸿章、孙家鼐、张树声、吴长庆、徐郙、卞宝第等淮系要员、晚清大吏的错综复杂的姻亲网络。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成长的三代、四代、五代后人,各有建树,在近代乃至当代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皆大有作为。如原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刘晦之、亿利达集团创始人刘永龄、收藏大家刘耋龄、抗美援朝女英雄刘禄曾、胡适关门弟子唐德刚等,使读者能够透过刘家后人的精彩人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在中国近代门户打开以后的“千年大变局”中,以刘秉璋家族为代表的华夏精英儿女,是怎样应变和转型的。而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珍贵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是这个家族对民族文化的突出贡献。 目录 序 翁飞 缘起 小校经阁 四棵广玉兰话沧桑 第一章 心腹大将 李鸿章亲点刘秉璋 从安徽徒步进京求学的青年 张芾幕府小试牛刀 在李鸿章麾下东奔西突 兄弟有难力挺之 李士菜罢官真相 第二章 中法战争 镇海之役大振国威 沿海告急,临危受命 总揽全局,定下“守口”大计 “尽忠尽孝”铁心报围 三战三捷军威大振 旗人加饷与鞭打快牛 招抚汀洋大盗黄金满 面对“红顶商人”胡雪岩 第三章 督蜀九年 外人休想染指西藏 乘虎口脱险的“超武”轮赴川上任 “重庆教案”各打五十大板 扼守巴塘,阻止外人进入西藏 “成都教案”中软磨硬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衰颜益露嶙峋骨 第四章 远碧楼头 乡居十载拥书万卷 蜀道归来笑口开 淮军第一藏书家 生死之交吴长庆 总督本色是书生 千秋功罪,清名留待史臣书 第五章 豪门联姻 儿女姻亲枝枝蔓蔓 与李鸿章 家族的八门姻亲 与张树声家族的似水柔情 与孙家鼐家族的陈年往事 四通八达的姻亲网络 第六章 诗书传家 从刘体信到唐德刚 一生埋头书斋的老夫子 胡适的关门弟子 唐德刚心系小校经阁 出版家刘国瑞 第七章 中实银行 刘晦之挑战宋子文 挤兑风潮中诞生的银行总经理 “特别有奖储蓄”风波 宋子文“吃掉”中实银行 第八章 甲骨龟片 四库遗书终成绝响 做事要做第一流 与郭沫若的学术交往 甲骨收藏的世界冠军 第八部《四库全书》之梦 万卷藏书的最后归宿 第九章 善斋善哉 青铜之光里白发人 “三十年藏奔,粗有可观” 最“铁”的朋友——容庚 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善斋”旧物 六件青铜器“扣留”大陆的谜底 捐献上海博物馆的古代兵器 琵琶一曲绕梁千古 第十章 风雨如晦 六十年风水如何转 抗战爆发劳燕分飞 刘家后人与韬奋先生的交往 第十一章 刘体藩家 “三剑客”与“独行侠” 庐江诗人刘体藩 忆安徽无为老宅 刘家“三剑客” 走上革命道路的“独行侠”刘意林 第十二章 香港传奇 刘永龄创办“亿利达” 揣十元港币间香港 五年辛苦磨一剑 创业梦——“亿利达”横空出世 迈向国际高科技平台 教育界的良师益友 出巨资重印《善斋吉金录》 树高干尺不忘根 第十三章 藏界一杰 刘耋龄情迷和乐堂 小校经阁里“命”最大的孩子 与生俱来的收藏梦 独辟蹊径的“冷门”方针 景泰蓝和黄花梨的大观园 “要想做成事,先要做成人” 教书育人的排头兵 第十四章 不屈不挠 刘德曾实践丹心谱 合肥四姐妹的小表妹 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 激情燃烧的岁月 大风浪中的磨难与爱情 真金不怕火炼 风雨面前不低头 永远的大家风范 第十五章 阴差阳错 刘绳曾“骑马戴关刀” 双重豪门的故家旧事 相府千金李国华 花同洋房里的惊险故事 祖上遗产知多少 “一痣在腰,骑马戴关刀” 怀揣一枚金戒指登上北去的列车 在“隐蔽战线”上立功受奖 第十六章 抗美援朝 战壕夜莺刘禄曾 女翻译官原是名门之后 九死一生的战火洗礼 战俘营里与美国大兵面对面 战地夜莺,圣诞之夜放歌喉 停战之夜,战地月光别样明 二十八年后,当年战俘认“首长” 夜莺美声今依旧 第十七章 一展身手 高科技强将刘松岭 缺少母爱的童年 父亲的不幸与幸运 “出身不好”压力下的大学生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走进“春天的故事” 激情似火,退而未休 第十八章 琴声悠扬 三八红旗手刘桂龄 《革命家庭》中的江小莲 为钢琴梦走南闯北 大风暴中的小家庭 音乐的灵魂是哲学 尾声 树大根深 面向未来的刘家人 附录 刘秉璋家族世系表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还有一个美国黑人战俘,也给刘禄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黑人叫斯蒂芬,22岁,家境贫寒,原在美军一个工兵营当炊事员。他非常懊恼地告诉刘禄曾,自己是个新兵,刚上前线没几天就糊里糊涂地当了俘虏。经教育帮助,斯蒂芬表现很好,在学习会上积极发言,在墙报上带头写稿,还主动监视一些不服管教的白人俘虏,为刘禄曾通风报信,厨房忙时他也乐于去帮忙干活儿,他原本就是伙夫,扛米、宰羊都不在话下,还喜欢体育活动,担任了战俘俱乐部的生活管理班长。由于表现好,常被表扬,刘禄曾每天就多发五支匈牙利香烟给他,以资奖励。 但是他也闯过一次大祸。1952年1月,美军为削弱我军的有生力量,扭转败势,竟然不顾国际公法,向我志愿军阵地投放了细菌弹。有一天,美军飞机一阵空袭过后,大家发现营地前后散落了很多异样的蚂蚁,这时志愿军官兵已经被告知美国鬼子开始打细菌战了,人人得注射防疫疫苗,刘禄曾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预防注射证,上面记录了注射几次斑疹、伤寒、鼠疫、霍乱等疫苗的情况。他们知道,这些异样的蚂蚁一定是带病菌的毒蚂蚁,劝说大家不要靠近。但是斯蒂芬不信这一套,因为白人俘虏动不动就拉肚子,而他身体好,适应性很强,吃得下,睡得着,从不生病,为了逞能,他还随手抓了几只蚂蚁放在嘴里吃了。可是三个小时之后他开始发高烧,上吐下泻,部队不得不把他紧急送到后方俘管营的总医院抢救。痊愈后他非常后悔,写了一篇《我永远不会再相信美帝国主义》的文章,贴在墙壁上,揭露美帝使用细菌弹的罪行。 1952年早春的一天,刘禄曾接到命令,带几个战士到30公里之外的一个山村,去接收一个已经被当地老百姓控制了的美国空军飞行员,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战俘很可能就是向我军投掷细菌弹的飞行员。到达时已经接近天黑,只见几位志愿军哨兵围在一名惊慌失措的美军战俘身边,与其说是防范他逃跑,还不如说是防止朝鲜老百姓打死他。当地百姓不论男女老少,只要见到美国战俘就会一拥而上,拳打脚踢、牙齿咬、剪刀戳、扔石块,劝都劝不开,拉也拉不动。如果他们知道他是细菌弹的投放者,非把他撕烂不可。刘禄曾通过地方政府和朝语翻译,反复向老百姓做工作,直到深夜才获准把人带走。 那天夜里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刘禄曾与几个战士带着那战俘,站在敞篷大卡车上,飞速向兵团团部驶去。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眉毛都白了,帽子两边结起了厚厚的冰碴子,美国俘虏受不了了,开始蹲下来,后来干脆躺下来,冻得浑身哆嗦,然后放声大哭。刘禄曾也冻得两腿发麻,感觉自己的脚要冻掉了,无法动弹,不由得也想哭了。但想到自己是为正义而战的胜利者,是押运战俘的志愿军军官,不能在俘虏面前丢人,于是咬紧牙关,振作精神,决心坚持到底。她对那战俘训道:“哭什么?要不是我军的宽大政策,你早就被朝鲜老百姓打死了。好好想想,回去老实交代问题!” 可是一到有柴火取暖的九兵团团部,浑身暖和过来之后,那家伙开始耍赖了,连名字报的都是假的。他真实的名字叫伊纳克,是个很有心机的老滑头。他知道细菌战是个敏感话题,是违反国际法的秘密行动,他害怕被带到国际法庭上作证,于是想方设法抵赖、逃跑。刘禄曾几次审讯下来进展不大,就叫他闭门思过,趁午饭后休息时间,她与另外几个翻译和工作人员在老百姓门前学跳朝鲜舞。等她再去提审伊纳克时,突然发现人不见了,他从后门向山上逃跑了!这还了得!于是敌工科长紧急动员警卫战士分头去找,封锁各个路口,终于在下午四点左右,把这个家伙再次捉拿归案。只见他拿了一面破镜子,企图利用镜子的反光与美机联络。这时接到上级通知,俘获投放细菌弹的飞行员,必须立即送志愿军总部政治部俘管营,不得迟延,通知还指出,对这种战俘要严加警卫和保密,保障其人身安全,防止逃跑和发生意外。于是伊纳克再次被宽大处理,并被当作宝贝似地护送到了总政俘管营。后来,经过耐心的启发教育和优待俘虏政策的感化,共有二十五名投放过细菌弹的战俘如实交代了问题,其中就有伊纳克。 P290-291 序言 晚清淮系洋务集团诸大佬中,刘秉璋(1826—1905)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人物。作为李鸿章的亲传弟子,他和恩师一样中进士、点翰林,成为淮系早期骨干中唯一和李鸿章获取同等功名的佼佼者,也因此受到曾国藩的特别青睐。他和李鸿章一样,原本可以沿着修齐治平走上传统的仕途,却为一场战乱而投笔从戎,从另外一条轨迹登上历史舞台。他和李鸿章一样,得享高寿(享年79岁,比李鸿章还多一岁),且子女众多,各有建树,组成了又一个名扬海内外的晚清百年大家族。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著名家族史作家宋路霞女士在写完《细说李鸿章家族》以后,利用数年时间,笔耕不辍,推出这部体例文风相似、叙事笔法更为老到的《细说刘秉璋家族》。也许因为主人公不像李鸿章那样家喻户晓,所以更让人耳目一新,丰富了许多有关淮军、淮系集团以及晚清史事的知识。 作者首先从这一家族的开山始祖刘秉璋讲起,历数了他少年求学,拜师李文安、李鸿章父子的机缘,军旅生涯的历练,以及在指挥镇海保卫战中协调湘淮、指挥若定,督蜀期间关心民生、力抗外侮等在近代史上闪光的亮点。在正史之外还有大量参引笔记和乡父老掌故,使得这位历史名人的跌宕人生,充满了娓娓道来的细腻和亲切。古语“三代承风,方称世家”,作者又通过“远碧楼头:乡居十载拥书万卷”“诗书传家”等视角来描述刘秉璋家族三代、四代、五代以来崇文重学的百年家风的传承,并以此来展现其在近代乃至当代经济文化领域的作为和贡献,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在中国近代门户打开以后的“千年大变局”中,以刘秉璋家族为代表的华夏精英是怎样应变和转型的。而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珍贵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是这个家族对民族文化尤为突出的贡献。 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用艺术的笔法,构建了一个四大家族“皆联络有亲”的封建官场裙带网,而这本书中“豪门联姻”一章,真切地记录了刘秉璋与李鸿章、孙家鼐、张树声、吴长庆、徐都、卞宝第等淮系要员、晚清大吏错综复杂的姻亲网络,以及他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官场生态系统,各位看官尽可自去细细品味。 路霞女士是我很尊重的大姐。记得20世纪90年代合肥李鸿章故居正在修复布展之际,她即自费来到合肥,从李府、磨店到李鸿章享堂(墓同),细心查勘访谈,孜孜不倦,学风严谨,随即又成为我们安徽省政协《江淮文史》的常年作者。我在编纂整理新编《李鸿章全集》和从事国家清史淮军文献编撰时,她曾给我很多淮军人物家族史资料上的帮助。值《细说刘秉璋家族》出版之时,欣然命笔,相信这部书也会成为家族史研究的又一部精品力作。 是为序。 2015年5月 后记 第一次听说刘家故事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与如今已经101岁的周退密先生合作写《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 有一天我前去拜访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老先生历数上海民国年间的著名藏书家,其中着重说到了刘家藏书楼——小校经阁的主人刘晦之先生。顾老在新中国成立初亲自接收刘晦之先生的捐书,并亲自参与编目和整理工作,编制了厚达二寸的《刘晦之先生捐赠小校经阁藏书清册》和《庐江刘氏捐赠石刻拓本记目》,因此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刘老先生的藏书是按照《四库全书》的目录来收集的。做法是,一是要把“四库”中的“存目”之书收齐;二是力图收全列入‘四库”古籍的原刻本,并据此把四库馆臣们依照清廷的“思想”删改过的内容,再改正过来,恢复古籍的原貌。所以他的捐书中钞本很多。也就是说,刘老先生立志要以一己之力,编制中国第八部《四库全书》……顾老谈到这一点时,非常感慨地对笔者说:“真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胆识过人之士!” 此后,我开始留心刘家后人的消息。巧得很,有一次跟周退密先生讨论书稿时,他无意间谈起认识刘晦之先生的孙子刘笃龄。于是赶紧联系,请刘笃龄先生引领,怀着朝拜般的心情前去新闸路寻找小校经阁旧址。那时,院子东面的围墙还是高高的旧竹篱笆,杂乱的草堆里依稀可见一些零碎的太湖石,院子里的四棵广玉兰遮天蔽日。临街大门好像是木头做的,小校经阁的门窗还是老样子,四层住宅大楼外表依然气派、挺括,尽管里面已经是“七十二家房客”…… 这次为写此书,为弄清细节,再去那里寻寻觅觅,已全然不同。虽然大门口挂上了静安区名人故居的牌子,但是院内的杂乱实在不敢恭维……然而这次陪同我前去的刘耋龄先生说,小校经阁能够保留下来没有拆掉,已经算是万幸了。此话属实,因为周围的老房子,包括海关的百年老钟楼都拆掉了,新式高楼如雨后春笋。 1993年《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出版后,为写《上海的豪门旧梦》,我与刘家后人交往的机会就多了,认识、结交了很多刘家后代,如刘善龄、刘永龄、刘延龄、刘松龄、刘桂龄、刘绳曾、刘德曾、刘荣曾、刘禄曾、刘宠曾、刘国瑞、刘诗群、刘远扬……他们提供了很多刘家史料、照片,刘远扬先生还帮助修复了很多老照片。从他们的回忆和描述中,可以看出刘氏家族精彩的沧桑往事,恰是中国百年大历史的浓缩和注脚,愈发放射出一种引人前去一探究竟、欲罢不能的诱惑。还有几位刘家上一代的老人如刘子益、亲戚孙曜东,他们一旦摆起“龙门阵”,动辄就是百年风云、十里洋场、豪门恩怨、陵谷兴替……尽管起初他们还有很多禁忌,并不情愿打开话匣子,因为十年浩劫“祸从口出”的教训还没忘却,后来经不住笔者的软磨硬泡,于是,渐渐地,这本《细说刘秉璋家族》就充满了他们的故事。 这期间常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如海外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笔者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多次听过他大会小会的演讲,他那亦庄亦谐、挥洒自如的“唐派散文”,令一帮热衷“胡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无比崇拜。后来才得知,他老人家居然也是刘家后人,是刘家三房的外孙,他的母亲刘若霞是刘秉璋的三儿子刘体信的女儿,他本人还参加过呼吁保护小校经阁的活动,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至于刘家的老祖宗、四川总督刘秉璋,过去笔者只知道他会读书、会打仗,后经深挖、研究才知道,原来老人家还这么有人情味!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史料上早已经推倒重判、铁案如山了,而在刘秉璋的三儿子、著名清史专家刘体信的笔下,居然又起波澜…… 刘家是—本大书,涉及清末民初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收藏、教育、淮系豪门及官场人事等各个方面。小校经阁是刘家留在上海的一座丰碑,是一代名门望族精神生活的象征,也是民国期间文化人友好交往的一处见证。此书或许只是纸上谈兵,而眼下,保护好小校经阁这座沪上仅存的民国私家藏书楼,实乃任重道远。 感谢刘耋龄老师为此书的出版提供资助!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 愿年轻人从刘家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愿老上海们抓紧时间,留下更多的历史真相。 宋路霞 2015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