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跟着本书游天下》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包括作者叶静对故乡风物的深切怀恋,对北国南疆的激情歌吟,对祖国文化的独特感悟,对人与自然的新颖解读。同时,渗透着作者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情怀,折射出一个朴素作家一贯的写作风格和表现姿态,骀荡着习习可人的足底春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烟花三月下扬州/跟着本书游天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静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跟着本书游天下》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包括作者叶静对故乡风物的深切怀恋,对北国南疆的激情歌吟,对祖国文化的独特感悟,对人与自然的新颖解读。同时,渗透着作者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情怀,折射出一个朴素作家一贯的写作风格和表现姿态,骀荡着习习可人的足底春风。 内容推荐 收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57篇旅游散文系作者行走山水之间的绿色清音,有对故乡风物的深切怀恋,有对北国南疆的激情歌吟,有对祖国文化的独特感悟,有对人与自然的新颖解读。在清新简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情怀,折射出叶静一个朴素作家一贯的写作风格和表现姿态,骀荡着习习可人的足底春风。 目录 孩子,我领你来看瀑布 独坐花果山 山中夜色 陪一棵树坐坐 独守一座桥 清水文章 漆树湾印象 南湖双月寻张翰 清纯处子是香溪 美好乡村赵湾赋 东坡西湖 九井 水竹湾 春天的塘坳 登黄崖关 初夏的大宁河 神秘谷 古寨杜鹃 走过乌镇青石巷 晋江风吹我 烟花三月下扬州 枫桥秋意 婺源春行 登白帝城 安步闲情游水圳 崂山写浪 大别山 文博园掠影 香溢茯苓街 大峡谷是一个暗示 捉马尖之秋 法云寺的玫瑰 小憩明山寺 木梓人秋云 紫柳园听鸟 五朵玫瑰 葫芦河去来 桃花冲 菱湖邀月 大江流日夜 正午盅形山 清明柳 青天 红水塘之夜 妙音出燕窝 金山廊桥 看看栗林 擂鼓看茶 陪伴五羊 从天悦湾出发 秋人逗雨庐 草鞋岭 夔门崖上马 阅读汪祠 小城来了一匹骆驼 试读章节 1982年春天,我正在准备毕业论文,题目是《桥与引渡者》。祖父因肠道疾病恶化,自知停留于世的时间不会太久,于是提出到檀树湾看一座桥。 那不是家乡的桥。我的现居乡村已经没有一座木桥或土桥。坚固的钢筋水泥和由机器开掘出来的巨大石条足够架设大大小小的桥梁,并且都有崭新的命名。一座桥的诞生,不仅仅是一项工程的竣工,还为那部地方志增添了新的条目。我的同乡好友在电话里告诉我,回家的三道河上都修了钢筋水泥桥。祖父说,檀树湾的檀木桥是他亲手造的,檀木疙瘩里兴许还留着他的汗水。 我写信给祖父,赶完论文马上回去,去陪他看那座桥。然而,等我回来时,祖父已经躺在床上,不能行动,不能说话,但他的手势告诉我,他看过那座桥了,是在两个月前。 我伫立在夏天里的那座木桥头,在遥远的意念里,或是在切近的守望中,思考我的来龙去脉。我们家三代单传,我的父亲就是从檀树湾过继来的。 湾子四围的景色都向一座桥聚拢而来,包括那些优美而虚幻的民间传说,那些隐隐约约的前尘影事。我于一个露珠晶莹的早晨,借着一截牧童的牛绳来延续日渐淡漠的记忆,试图把它复制在我熟稔然而却陌生的那个小小山村。 也许我那远方的宗家门前曾有过这道木桥,也许儿时随祖父越过漫水河,跋涉到一个狭长的山冲里,见过这样的一座木桥。桥身由整棵大树的树干搭成,上面可能完全由行人的脚步踏平,光洁如镜,呈现褐红色的肉质的感觉。至于那个夏天我去那里的具体动因,当时的确莫可名状,现在也记不起了,能记住的是这座木桥酣睡的姿势以及它默默背负的耐力。 “真是一座好桥!”仿佛听到祖父这一声赞叹。他是说过,别人走他的阳关道,他却喜欢走这样的独木桥。 彼时,水稻们齐刷刷地俯下了它们谦虚的头颅。我还记得,那个宗亲家门前有好几棵高大的黄檀木,它们成了整个村子的威望,因而那个村子便被命名为檀树湾。 很远了。我是说时间。 那样的一棵檀树留在村子里,甘愿做桥;那样的一座独木桥架在河流上,衍生传说和故事。由人们的目光摩挲出来的所谓艺术品总是在外面流浪,哪怕它精致得像卢沟桥上的狮子。 我的论文参照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而行文迈开的第一步似乎是从这座老檀木的村桥起始的。我试着解悟一座桥,觉得它不只是把已经形成的河岸连接起来,不仅仅是为了沟通和畅达,而是存在于时间之上的一种再现,是对水流的动态个性和河岸静止状态的一种解构。在桥的横越中,河岸才作为河岸出现。河岸也并非作为坚固陆地的无关紧要的边界线而沿着河流伸展。桥与河岸一道,总是把一种又一种广阔的后方河岸风景带向河流,它使河流、河岸和陆地进入相互的近邻关系中——一如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桥把大地聚集为河流四周的风景。它因此伴送河流穿越河谷……始终而且各不相同地,它来回伴送着或缓或急的人们的脚步,使得他们能够到达对岸,并且最后作为短暂者到达对岸。桥以其独有的呈示方式把上天、大地、神佛和人类聚集于自身,这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一个站立的人,也是一座躺倒的桥,或者是一段记忆与传说。甚或,我们见过的任何一个村庄,都是大地上的桥梁。 写到“引渡者”,我的脑子里总是不停地晃动着祖父的形象。我在想,我们的一切念头都曾经做过桥梁,虽然我们毕竟不是都能成为引渡者,祖父也不是。 祖父曾经长时间在檀树湾伐木,也在那里架过桥。他知道这辈子将永远脚下无嗣,权衡再三,最后把附近沈家冲一个同宗的孩子领来作为他的继子——我的父亲。显然,父亲走过了一座桥,尽管生命中的桥梁不能用什么样的木质来衡定,但是对于祖父来说,他的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希望又有了延续。 父亲告诉我,告诉我一个人终生行走的道理。他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走在桥上,而不是走在道路上。一个先人是一座桥,一个平凡的日子是一座桥,一个意念也是一座桥,而未知与未来永远是彼岸。这同我的大学老师在哲学课上说的大致是一回事,即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人和一座木桥就是包含了这种意义的总和。其他的桥呢,也许算不上,它们原本没有过生命,没有过向上的嘹望和向下的等待,没有那一声轰然倒下的巨响。 1982年5月27日,我的祖父以84岁高龄故去。在我的生命中,在我父亲先于祖父去世的孤独岁月里,无疑倒下了一棵老檀木。由于祖父在世人缘很好,那一天给他送葬的人特别多,以致踩塌了一座土桥。我的一位同乡老师为祖父写了一首挽诗,其中两句是:“你站着是一棵树/你躺下是一座桥……” 在这6年之前,即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逝世,28日安葬于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梅斯基尔希。那里,海德格尔的家乡,正好有一座上了岁数的木板桥。无论是居与筑,还是河与桥,这位哲人都遽然不涉了。这是我10年后才知道的。桥以其独有的呈示方式把天、地、神、人聚集于自身,也是我10年后才知道的。 感谢声形兼备的汉字,保留了“桥”的木字旁,使它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让我们记得桥与树木有关,也与生命和哲学有关。只是,我仍然不知道这关不关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命题”,即使有关,那又怎么追溯呢——后来的桥梁便是道路!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