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形式缘起
经典的背后——再论《茶馆》
仪式对当代戏剧艺术空间的拓展——以赖声川《如梦之梦》为例
时间、媒介、身份:《宝岛一村》与中国台湾“眷村言说”
琐碎而严谨地勾勒出生命的流程——赖声川《红色的天空》的组织原则
《冬之旅》:两岸剧艺的化合
《雷雨》:旧题新论
“合”的奥妙——赖声川戏剧的拼贴结构
田沁鑫戏剧时空艺术探微——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二 作者镜像
戏剧性:曹禺的人格结构与戏剧创作的互释
“蛮性”退化与艺术的改道——论曹禺后期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戏剧家写剧思维三个案研究
郭启宏:文人的史剧与史剧中的文人
剧作家郭启宏访谈录
不一亦不异——赖声川戏剧的艺术思维
三 戏里春秋
“原型”的再现与改写——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与戏曲关系再思考
“对话”的意义与问题——20世纪80年代探索戏剧的文化诉求
潜对话:20世纪80年代戏剧语言探索的微观考察
“结构”的自由与危机——20世纪80年代探索戏剧的形式解读
焦虑与救解:20世纪80年代戏剧舞台探索方向的确定
传统如何生成现代——戏剧探索两路径之比较
从曹禺到赖声川:戏剧的变与不变
四 剧场内外
戏剧:谵妄与理性
两种距离与两种交流——兼论20世纪80年代戏剧探索
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
理解才能借鉴——布莱希特之于我们的意义
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如何结合——赖声川剧场实践的启示
赖声川的剧场实践对福建戏剧发展的借鉴意义
重新回到悲剧——《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与我们这个时代
戏剧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