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飞霞——
王勃
王绩那位学者哥哥名叫王通,王通的孙子王勃更是一个出类拔萃、光耀门庭的才子。他的才能突出表现在通过一支笔,让主观的情感巧妙地驾驭起阔大丰富的客观景物,写出气势超迈、意味隽永的诗文。他为友人人蜀写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了无人不晓的名句。他以杰出的艺术成就,被列为“唐初四杰”之首。
王勃字子安,6岁就开始写作。唐高宗麟德初年(644),右丞相刘祥道外出巡察,发现了王勃的才能,向朝廷做了推荐。高宗李治亲自召见王勃,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对答如流。高宗很满意,想授予他一个较高的官职。但王勃年龄太小,还没有行成人之礼,于是让他当一名随侍皇帝、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朝散郎。
在宫中,王公贵族成天饱食无事,常聚在一起斗鸡取乐。天真无邪的王勃看不惯,便拿一个太子宠爱的鸡为嘲弄对象,写文把斗鸡游戏痛快淋漓地讽刺了一番。有人将此事报告给高宗,高宗听说后十分气恼,下令将王勃赶出王府。
王勃满腹忧愤,流落到剑南一带。他登上高山,想起三国时诸葛亮创建的丰功伟绩,联想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无端遭受排斥与屈辱的现实,不禁发出人生艰难的感慨。
当时发生的另一件事险些让王勃丢了性命:一个官府的奴仆犯了死罪逃走了,被王勃隐藏起来;但他又怕事情被发现惹出麻烦,竟把那个逃犯杀掉了。此事终于败露。王勃被定为死罪。恰在这时,朝廷大赦天下罪犯,王勃幸免于死,却仍被官府除了名。此事还牵连到他的父亲王福畴——因儿子的事被远谪到交趾(在今越南河内西北)去当县令。
为看望并安慰父亲,王勃南下交趾,途经南昌。南昌的滕王阁当时刚刚修葺一新,执掌当地军政大权的都督阎伯屿决定九月九日登楼大宴宾客,并有意让自己的女婿写一篇记叙重修滕王阁的文章,当众炫耀一下。
这时,有人报告王勃来访并应邀参加这一庆典。阎伯屿早知王勃的文名,当下改请王勃写滕王阁的文章。王勃也没推让,欣然挥笔,只一会儿就交了卷,一点修改都不用。此文铺排有致,异彩纷呈,其中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精美语句,写尽了当时当地特有景物的壮美,令在场的人赞不绝口。
王勃因要赶路,在酒宴高潮时起身告辞。阎伯屿挽留不住,送了100匹细绢作为酬谢,送其上船。
王勃登舟举帆,向南驶去。不料海上突发风暴,恶浪把船打翻,王勃惊悸落水,被滚滚波涛吞没。那年他只有26岁。
王勃的文章写得华丽多彩,他打腹稿的功夫也被传为佳话。他每要写作,必先磨好许多墨,然后尽情饮酒,酒酣时拉过被子蒙头倒床便睡。一觉醒来,抓过笔,一气呵成。一篇佳作便诞生了。人们说,他并非真在睡觉,而是在肚子里打草稿呢。
王勃少年多才却过早离世,人们深觉惋惜,于是出现了一些离奇的传说。比如说王勃曾遇见一位奇人,在端详了王勃体貌之后,说王勃神气清爽却体质赢弱,头骨形状特殊,眼睛光亮不足,必定是个才高而命短的人……
其实,王勃的青春才华本应大放异彩,只是生不逢时,屡遭挫折,被逼得颠沛流离,终致遇难。这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P4-6
每读唐诗,都如仰望夜空——那宝石蓝的天幕上,缀满耀眼繁星,浩瀚璀璨,晶莹多彩。华夏诗歌长河中最奔腾汹涌的时段,那个时段不能尽数的各领风骚的诗人,诗人们色彩斑斓的生命行迹,同他们的瑰丽作品一道,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是现今中国人以雄厚灿烂的文化底蕴卓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一块基石。于此,我们更加深悟了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为什么在老友许寿裳为儿子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请他推荐选读书籍时,把《唐才子传》列为主要篇目的用心了。
《唐才子传》是一部以史料为基础,又融入了相当丰富的传说逸闻的唐诗人传略。全书共10卷,为诗人单独立传278篇,尚有“附录不泯者”121家,共涉及399人。这一数字只是唐诗人的一部分,作者的拣选标准是因诗系人,非卓有诗名者不录,入录者又着重于逸事趣闻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流传情况,堪称独具慧眼。作者在无数资料中筛选提炼,汇成名典,可补正史及《全唐诗》之不足,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更可贵的是,他以一位诗人的感情和他对诗的精辟见解,在叙传中发抒己见,使《唐才子传》又成了一部杰出的论唐诗风格流变与评价作家艺术成就的专著,有突出的鉴赏价值。
《唐才子传》编著者辛文房,字良史,元代西域人。由于他本身就是诗人(著有《披沙诗集》一部,已佚;《元文类》录其七言律绝各一首),对唐诗人品格才学及命运行迹情有独钟,就连其姓名也是因慕唐诗人刘长卿(字文房)之为诗、于良史之为人,而以前者之字为名、以后者之名为字的。他居非中土,又时隔五六个世纪,却能潜心收罗,精心研究,用汉语为唐诗人立传,实属难得,殊可赞叹。
想品读《唐才子传》的愿望久矣。但我从1964年始入大学中文系就搜索该书,竞未得见。不久又遭逢十年浩劫,“文革”无文。直到1988年一个偶然机会,才在北京琉璃厂购得一本(中州古籍出版社版)。研读数遍,体会到鲁迅先生把这样一部书热荐给青年读者,询有厚望焉。我于是萌生一个念头,让今天的更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子,也接触一下这本书。但原书是文言写成,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读起来有些吃力,便想将其“古文今译”一番,改写成现代白话文。从1992年春动笔,至1993年秋写完,用了一年半时间。但实际操作中又发现,通盘改写并无必要,因为原书所收278名立传诗人,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一些“非卓有诗名者”;极个别卓有诗名者而传略却过于简要,一些诗名并不卓著者记述又颇详,只好进一步平衡拣选——最后就筛捡出这100名二者兼顾的传主。无疑,这种选法让我自己也有些惶惑不安。
令我惶惑的还有,事实上出于多种考虑,所选诗人传略也不是完全简单的“改写”,而是根据需要,剔除一些不大适用的材料,又另从多种资料中选取有关内容加入进来,形成了这样一部“改造稿”。就是说,这本改造稿的主体结构当然是属于《唐才子传》的,而有些地方又做点“装修”。这样,《诗天星彩——唐才子百人传奇》这部稿子,取舍便偏于追求可读性、趣味性;所选各诗人传略的篇幅也参差不等、完散不一。内容除了生平、交游、职事、作品外,还有性情、嗜好、遭遇、影响等情况介绍,既有才华学业、科考升迁、挫折磨难等记录,也有隐居学道、诗酒宴乐、风流韵事及怪诞言行在其中。每篇题眉上,我还给传主加了个别号——有的是现成的,有的则是我自以为是姑妄为之的,目的不过为了点睛索引——却仍不一定如愿。
再说一下书稿取名为什么用了“传奇”二字。本来稿子用的是“逸事”,几年前在一家地方报纸副刊连载时,却被编辑换成了“传奇”。逸事与传奇含义是有差别的,但那位编辑说征求了读者意见的,还是“传奇”好。我一时无语,只好听任处置。这次出书时,我恢复了“逸事”二字,未料出版社的编辑发短信给我,说“逸事”不如“传奇”好,改成“传奇”吧。看来我再固执己见就有点一意孤行了,还是乖乖投降吧。
出版这本书,算是圆了我二十多年的一个梦。当初想把这个梦做得好些,但毕竟个人水平有限,也许做得很残破、很不如意。诚望读者和方家多所指教。
作者
2014年11月于何如斋
《诗天星彩(百名唐才子传奇)》是一部传奇式人物传记。作者刘新洲从两千多名唐代诗人当中选择了百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结合他们的作品介绍他们传奇的人生经历、奋斗历程和作品特点,对其作品的思想、风格、流派进行分析和评价。该部书稿曾在《辽阳日报》连载18个月,深受读者欢迎。此次结集出版的内容是作者从连载的作品中筛选组合而成,语言表述通俗、生动,彰显了诸多唐代诗人的风采韵事和文化蕴含,对读者了解唐诗知识和唐代诗人的历史故事大有裨益。
要了解中国诗之大国,必先了解中国典型诗人,要了解中国诗史,必要品味诗人风采!
刘新洲所著的《诗天星彩(百名唐才子传奇)》具有可读性、趣味性;所选各诗人传略的篇幅也参差不等、完散不一。内容除了生平、交游、职事、作品外,还有性情、嗜好、遭遇、影响等情况介绍,既有才华学业、科考升迁、挫折磨难等记录,也有隐居学道、诗酒宴乐、风流韵事及怪诞言行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