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似乎很少有人不能脱口而出几条俗语。为了使读者更加了解俗语,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俗语,石岩编写了这本《俗语中的人生智慧》。经过认真筛选,本书精心收集了俗语100多条,对其内涵及来源加以诠释和探求。内容涵盖广泛,兼具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三大特点。对原来文言文整句的解意,精心琢磨,着重意译,力求准确而精练;文字表述精简而通俗,力求言简意赅。在书中谈古论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联系,引述新时代的新情况,从而加深读者对俗语的理解,使这些俗语发出新的光芒和魅力,照耀我们的心灵。本书也结合具体内容引入了一些寓言、故事,试图用简单幽默的方式,和读者分享蕴藏在俗语中的丰富的知识、趣味和道理。
俗语是通俗的民间口头文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们或浅显易懂、或诙谐幽默、或对比强烈,其内容和含义,对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是非功过的评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形象比喻、有的类比引申,从而给人正告与劝诫,在启示中发人深思,使人有所感悟和省察。
俗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似乎很少有人不能脱口而出几条俗语。为了使读者更加了解俗语,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俗语,作者石岩编写了这本《俗语中的人生智慧》。《俗语中的人生智慧》内容涵盖广泛,兼具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三大特点。《俗语中的人生智慧》试图用简单幽默的方式和读者分享蕴藏在俗语中的丰富的知识、趣味和道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俗语解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是指他一放下屠刀就成佛了,而是他开始悔过以往的恶业,发愿走上成佛的道路。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著。
【人生智慧】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凶恶的地方官吏,名叫赵玄坛,负责地方官府的钱粮征收。他为人歹毒,每到一户人家,就要该户杀鸡给他吃,不然,就要多收钱粮,并拳脚相加,百姓对他敢怒不敢言。一日,他来到大源乡桥头村,进入一户人家,要求杀鸡给他吃,可是该户人家只有一只母鸡带一窝小鸡,他认为母鸡无法吃,也只好作罢。于是该户人家开始在小风炉里煮竹笋给他吃,正当竹笋下锅的时候,突然母鸡飞上风炉,将锅打翻,赵玄坛想吃笋也不成,母鸡也被火烧去了许多鸡毛。赵玄坛非常纳闷,风炉上生了火,母鸡敢冒着生命危险打翻锅子,他感觉此事有蹊跷,于是问主家笋从何来。主家带他来到挖笋的竹林,找到了出笋的地方,只见一条蕲蛇(当地最毒之蛇)盘在原处。他当即泪雨如飞,对天而跪,仰叹道:“天要亡我,又何救我!”原来,老天有意要灭他这凶神恶煞般的钱粮官,派出蕲蛇来咬竹笋,喷上特别的毒液,欲置他于死地,可母鸡大仁大义,奋不顾身,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他辞去了钱粮官一职,决心遁入空门,修心为善。他来到位于香菇寮村与方山岭村之间的一个小庵,此庵原有一老和尚,非常清贫,对徒弟也非常严格,规定需七天才烧一次饭,七天只能吃一餐,赵玄坛就这样跟着师父度过了二十一年,严守清规,替周围的村民做了不少好事。一天早上,又到了做饭的日子,山中大雾弥漫,由于多日未生火,已无火种,只好到方山岭村借火种。来到方山岭村,由于多日未吃饭,村民看到赵玄坛师父身体虚弱,给了他一团糯米饭,并借给了火种,让他回庵里去。但他首先想到老和尚已多日未吃,快要饿死了,就快步返回,当他在近庵处,忽然见一只老虎扑面而来。人说,向佛之人不怕虎,果不其然,当即,虎伏下,驮着他继续赶路。赵玄坛快速将糯米饭给了师父,并生了火,来到老虎身边,又骑上了老虎。顿时,雾气腾升,光芒四射,老虎腾空而起,升人天空,尔后,不见踪影。其师父来到门外,对着天空说:阿弥陀佛!终于度你成佛了。
此后,村民们为了纪念赵玄坛师父,设立庙宇。正是:万恶做尽鸡不究,化得善心水长流,七日一食遁空门,骑虎成佛天共久。 佛家这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训,告诉人们要行善弃恶,一旦觉醒,改过自新的机会就在眼前,而关键在于抓住这个机会,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更何谈痛改前非?
下面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前,雪窦寺内有个小和尚。
小和尚很刻苦,诵经礼佛十分勤奋。小和尚住的僧房前泥土中,有一条比小和尚更勤奋更早起的蚯蚓,天不亮便啼叫。谁能听到蚯蚓的啼叫?小和尚就听得到。
小和尚一听到蚯蚓的啼叫便起床做功课,做得连冥冥中的神佛罗汉们都赞叹,私下悄悄议论:这小和尚善缘不浅,日后必成正果,位列仙班。
一天又一天的漫长岁月,比寺前老白果树上的叶子还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和尚终于厌烦了早课诵经,贪睡懒起。可恨那蚯蚓照旧黎明即啼,打扰小和尚的甜梦。
小和尚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手提半壶开水,烫死了那条蚯蚓。
方丈知道后下达处分通知:命小和尚“自裁”——到距雪窦寺东南方三里处的千丈岩舍身赎罪。
那千丈岩名副其实,悬崖足有千丈。莫说跳下去,便是看一眼,也做三夜噩梦。小和尚只瞧了半眼,便把双目紧紧闭住,双手捂脸,那泪水便从手缝中流出,哭得山响。东峤村的一屠夫,杀猪卖肉完毕,回家路过此地,闻听如此凄厉啼声,虽杀生不少也动了恻隐之心,循声来至千丈岩边。
“小师父,何故悲啼?”屠夫施礼问道。小和尚哭着据实一一道来。
屠夫听罢,突然顿悟:“小师父,你伤害一条蚯蚓,方丈就命你跳崖自赎。我杀猪三干头有余,该当何罪,这崖么,应该我先跳!”
说时迟,那时快,屠夫放下屠刀,纵身一跳,坠入千丈深崖,如一片落叶从参天大树上飘落。小和尚吓得一屁股坐到一块棱角尖利如刀的石峰上,竟不觉疼痛。没料眼前出现了奇迹:一刹那,从千丈峡谷到万里云天,鼓乐齐鸣,祥云朵朵,只见那跳崖屠夫,从峡谷中徐徐升腾而起,跨一只羽毛洁丽的白鹤,飘飘摇摇竟向敞开着的金碧辉煌的南天门升天而去。小和尚惊叹得连呼“阿弥陀佛”不迭。“唉,刚才为什么自己不先跳呢?”小和尚后悔了。
原来,西天佛祖怜悯小和尚平日苦修,日诵经课,很是难得。所犯烫死蚯蚓之错误,如跳崖自赎,则更见其悔悟的决心,说明这小僧善根不浅——特派仙鹤干丈崖迎候,待小和尚纵身一跳,便使他落在鹤背上升天而去。没料小和尚贪生怕死,一念之差错过“天机”——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小和尚事先不能得知呀。于是,被屠夫以快速顿悟法“捷足先跳”、又捷足先登天界佛国了。
只见小和尚在干、丈岩畔,手捂着脸直哭得化成一块山石。
P2-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历代典籍里的内容深刻、含蕴隽永的格言、警句、俗谚、典故等十分丰富、精彩,其中不少已长期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成为家喻户晓的俗语。这些俗语是通过对人、事物和自然现象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以及对诸多经验、教训总结而来,经过民间智者的巧妙概括,既高度精练,又极易触动人的心灵。俗语经过人们口口相传,精雕细琢,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准确地表达人们对某种人或者某种事物,以及对社会生活、人生经验的看法了。
俗语是通俗的民间口头文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们或浅显易懂、或诙谐幽默、或对比强烈,其对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是非功过的评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形象比喻、有的类比引申,从而给人正告与劝诫,在启示中发人深省,使人有所感悟和省察。
俗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似乎很少有人不能脱口而出几条俗语。为了使读者更加了解俗语,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俗语,我们编写了这本《俗语中的人生智慧》。经过认真筛选,我们精心收集了俗语100多条,对其内涵及来源加以诠释和探求。内容涵盖广泛,兼具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三大特点。对原来文言文整句的解意,精心琢磨,着重意译,力求准确而精练;文字表述精简而通俗,力求言简意赅。在书中谈古论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联系,引述新时代的新情况,从而加深读者对俗语的理解,使这些俗语发出新的光芒和魅力,照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结合具体内容引入了一些寓言、故事,试图用简单幽默的方式,和读者分享蕴藏在俗语中的丰富的知识、趣味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