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地区因历史上的各种复杂纠葛,使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皆认为该地区是他们的固有领土,并不惜为此诉诸武力。该地域随时间的不同至今还没有完全确定的边界。由于巴以冲突的持续,使巴勒斯坦成为局势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2005年1月9日巴勒斯坦历史上第二次大选正式推举阿巴斯被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作者夫妇于2005年至2009年任驻巴勒斯坦办事处主任(大使衔),时值阿巴斯上台,新旧政局变革、转型期。作者通过亲身经历见证了巴勒斯坦几年中的变化,卸任后作者夫妇仍关注巴以局势并融入了巴以问题的历史渊源,该书于近日完稿。杨伟国、王雁芬编著的《见证巴勒斯坦》分为政局篇、冲突篇、社会篇、参访篇、经历篇、友谊篇。从中国外交官独特的的视角将一个真实的巴勒斯坦展现到世人面前。作者提供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图片,并由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作序。
杨伟国、王雁芬编著的《见证巴勒斯坦》一书是中巴友谊光辉历程中一个光彩夺目的环节,也是对书写这一历史人民的颂扬。这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更是外交人满怀和平理想的追求。一章一节,整理片片竹简般散落的记忆,再把它们用作者对外交事业的热爱深情悉心串起,弥足珍贵。
2005年11月19日,我和夫人乘法航抵达了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机场。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巴以地区,但这次来不是访问,更不是旅游,而是要常驻,要在这块巴以之间争议了半个多世纪的土地上工作和生活几年。这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平凡的经历。这里是战乱地区,使馆目前也只是一个留守办事处,编制少,不允许编外家属探亲和随任,是个艰苦且不安全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是个文化生活缺乏,生活单调无味的地方,因此,我们除了要确保安全之外,还要耐得住寂寞。
飞机是在晚间抵达特拉维夫的,从机舱窗口向下望去,特拉维夫灯光闪烁,是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飞机降落后,我们随人群走进机场大厅,映人眼帘的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机场,宽敞而大气。由于巴勒斯坦没有国际机场,原来的加沙机场也早被以色列炸毁并控制而无法使用,因此我们进入巴区,必须从以色列入境。来接我们的刘卫民参赞和纪春鹏已经出口处等候了。顺利离开机场后,我们便踏上了特拉维夫去往西岸城市拉马拉的路程。特拉维夫周围的建筑非常不错,高速公路平坦畅通。这里的道路是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的,数字越小,道路越宽,数字越大,道路越窄。我们行驶在1号公路上,应该说是最好的公路了。
行驶了一段路程之后,我们发觉有的道路两旁有路灯,有的却没有。经询问才得知,凡通往犹太人定居点的道路两旁,以政府就修建了路灯,如果没有定居点,就没有设路灯。从特拉维夫到拉马拉一般需要行驶一个半小时。当我们走了一多半路程的时候,周围出现了一大片居住群,万家灯火和路灯、车灯连成一片,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这就是著名的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耶路撒冷城。
一路上,我们在公路两旁还不断看到一些高大的水泥墙将公路与两旁的山坡隔离开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隔离墙。以色列在这里修建隔离墙,是因为有一次,道路两旁的巴武装分子袭击了公路上的犹太人车辆,造成人员伤亡。后来才知道,为了犹太定居者的安全,以色列修建了很多这种隔离墙,它已经把巴勒斯坦切割得支离破碎。 从周围的景色逐渐变得荒凉,就知道我们快要抵达拉马拉了。道路的编号已经由l号转成了465号,路面变得越来越窄,路况也越来越差,我们的汽车开始颠簸起来,其中有一段路只修了一半,地面上净是些深沟,没有铺上沙子和沥青。凡是以色列人要走的路,都会得到很好的修缮,巴区的道路只要没有人投资,就只能任其磨损。道路两旁已经没有了路灯,看不到房屋和灯火,只有成片寸草不生的大岩石山脉。
我们逐渐接近了以色列的拜特伊勒检查站。这里有两条汽车通道,一进一出。天色已是漆黑,我们隐约看到对面约50米处有几个以色列士兵,他们朝我们招了一下手,示意把车开过来。刘参赞告诉我们,如果以色列士兵不打手势,车辆是不能随意开入检查站的,否则就有遭枪击的危险。我们观察到,通道两侧有以军的岗楼,上面有持枪的士兵,就是为防止有人闯关用的。据说,有的检查站就曾因巴武装分子闯关,以军开枪打死了袭击者。进入拉马拉需要检查证件,我们出示了护照,以军看是中国办事处的车辆,就很快放行了。
拉马拉位于巴勒斯坦的中部,坐落在耶路撒冷以北16公里山区的最高处,海拔860米,比耶路撒冷高出60米。拉马拉周围多山,泉源充足,夏季凉爽宜人,是约旦河西岸著名的避暑胜地,素有“巴勒斯坦新娘”之称。拉马拉是“拉马拉”和“比拉”鼯座城市的合称。拉马拉建于12世纪十字军占领时期,而比拉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前的迦南时代。目前两城区的总人口约为9万多,加上周边乡镇和难民营共约20多万人口,面积760.9平方公里。
巴以自1994年5月4日签署了关于实施加沙一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后,又于1995年9月28日签署了关于在西岸扩大巴自治的过渡协议,分阶段撤出了巴人居住的杰宁、纳布卢斯、图勒凯尔姆、盖勒吉利耶、拉马拉、伯利恒6座城市及希伯伦的部分地区,并于1995年底将上述地区如期移交巴方,拉马拉从此开始实行有限自治。但自2000年巴以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巴以之间的“定点清除”和“自杀性爆炸”事件加剧。2001年10月18日,以军借口严惩暗杀以旅游部长的凶手,大举进兵并占领了包括拉马拉在内的巴控西岸的6个城市,并将阿拉法特主席围困封锁在拉马拉的官邸中。经美国介人和多方调解,巴方被迫向英美警察交出被通缉的包括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简称“人阵”)总书记萨阿达特等4人,以方才同意对阿拉法特有限“解禁”。
P2-3
我和夫人王雁芬自2005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巴勒斯坦工作和生活了近四年。就在我们履职仅两个月的时候,便赶上了巴勒斯坦第二届立法委员会选举。这是自1996年巴勒斯坦在经历了长达十年漫长的战乱岁月之后,举行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全民选举。令世人瞩目的是,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冠以“恐怖组织”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首次参选,并且政治化欲望强劲,造势准备充分,胜选志在必得。选举的结果是,执政40年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惨痛败北,因而失去了经营几十年的领导权。长期游离巴政坛之外的哈马斯却强势获胜,打败了法塔赫这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结束了法塔赫独揽巴勒斯坦政坛的局面,从而改变了巴勒斯坦内部的政治格局,对中东地区局势也引起了强烈震动,使数十年难以解决的巴以问题更加扑朔迷离。由于哈马斯继续坚持“不承认以色列、不放弃暴力和不接受巴以之间签署的国际协定”的政治纲领,美国、欧盟等国际社会随即对其实施了政治孤立打压政策,经济上中断了对巴援助。以色列从2006年起对以加沙地带为主的哈马斯武装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军事打击,致使巴以冲突急剧升级,巴勒斯坦内部安全局势日趋严峻。
在巴勒斯坦工作和生活的四年中,我们经历了巴勒斯坦内部各派之间的纷争和内乱,目睹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流血冲突,亲历并感受到了巴勒斯坦人民饱受占领与封锁的痛苦,近距离了解了他们艰难的生活困境,体验了他们无领土主权、无行动自由、弱小无援的悲惨状况。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几十年来,巴以之间的和平谈判虽然未彻底中断,国际社会也在源源不断地给予巴勒斯坦人道主义援助,但巴以之间的边界问题、耶路撒冷问题、定居点问题、隔离墙问题、水资源问题、难民问题、战俘问题等重大核心问题仍然久拖未决,巴勒斯坦建国的前景仍然是个渺茫的梦想。
在巴勒斯坦任职期间,我们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等巴领导人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与巴勒斯坦各派、各群众组织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四年间,我们走遍了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和西岸地区的所有省份,参访了巴勒斯坦的城市、村庄、难民营、游牧民村落、高等学府、普通学校、医院、急救中心、基层俱乐部、妇女活动中心、幼儿园、慈善机构等,全方位地对巴勒斯坦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近距离地接触了巴勒斯坦各阶层的民众,了解他们的疾苦与诉求,并力所能及地代表中国政府为其提供了大批办公、文体等物资援助。我们所做的一切在巴勒斯坦地区引起了极大反响,受到了巴勒斯坦各级领导人和广大民众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我们欣慰地注意到,巴勒斯坦人民在困苦中艰辛挣扎的同时,心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期盼实现和平与自由的梦想。他们迫切希望国际社会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尽早解决这一世界地区难题,以早日建立他们自己独立的国家,能够尽早在这个世界上与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平等而体面地生活。
在巴勒斯坦工作和生活的四年中,我们不仅走过很多地方,还拍摄了许多照片,现在将我们的所见所闻和亲历之事以及巴勒斯坦的有关情况撰写成书,能与读者一起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走进这个60年战乱的地区,确实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上的文字基本上是按照我们所经历的时间顺序写成,以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巴勒斯坦自2006年至2009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还将巴勒斯坦的历史、地理、文化、各省市简介、重要领导人物介绍、重大历史事件、巴以之间签署的协议以及存在的重大问题等自然融汇在我们的经历之中,尽量将错综复杂的巴以问题用言简意赅的形式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通过我们纯朴的文笔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巴勒斯坦。为此,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我们的老领导、中东问题资深专家、现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大使事先审阅了我们这一书稿,吴大使欣然应邀为本书作序。吴思科大使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与中东问题,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多次接待和拜访巴勒斯坦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和现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至今仍然作为中国中东特使,活跃穿梭于中东各国,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发挥着中国政府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的特殊而积极的作用。为阐明中国政府对中东问题的立场,为倾听和了解中东各国,特别是巴以双方对中东局势和解决巴以争端的立场,吴大使多次与巴以领导人直接沟通,零距离地踏上巴勒斯坦土地,为寻求巴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早日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而奔波忙碌着。在此,我们真诚地感谢吴思科大使在百忙之中为我们的著书作序。
在我即将结束在巴勒斯坦任期的时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授予我“耶路撒冷之星”最高荣誉勋章。这是巴勒斯坦政府和人民对我四年工作的肯定和表彰,也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友好情谊的最好表示。我在巴勒斯坦所做的一切,代表着中国政府,代表着国家,因此这一荣誉也应该归功于伟大的中国。阿巴斯主席为我授勋后,真诚邀请我和夫人有机会再访巴勒斯坦,我们渴望这一天尽快到来。
由于写作水平有限,巴勒斯坦各方面的情况又经常变化,巴中央统计局难以对一些数据进行准确和及时的更正,因此一些数据与现实难免会有出入。尽管如此,我和夫人还是非常愿意将我在巴勒斯坦了解的情况和亲身经历介绍给读者,把我们的亲身感受和我们眼中的巴勒斯坦奉献给读者,与读者共同探讨和解读巴勒斯坦这一世界难题。
杨伟国 王雁芬
2014年3月15日
《见证巴勒斯坦》是中巴友谊光辉历程中一个光彩夺目的环节,也是对书写这一历史的人民的颂扬。这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更是外交人满怀和平理想的追求。一章一节,整理片片竹简般散落的记忆,再把它们用作者对外交事业的热爱深情悉心串起,弥足珍贵。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