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学知识一本通(第2版)
分类
作者 张迤逦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张迤逦编著的《国学知识一本通(第2版)》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及简洁流畅的表达方式,对我国的国学常识、国学典籍、国学思想、国学典故、国粹、国学大师等六个方面逐一分类阐述,旨在使读者了解国学精髓,领略国学精华,感悟国学精神,从而达到鉴古知今,探寻中华文化之本的目的。

内容推荐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久远,国学作为集大成者,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国学知识博大精深,数千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理、行为乃至娱乐等。

由张迤逦编著的《国学知识一本通(第2版)》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及简洁流畅的表达方式,对我国的国学常识、国学典籍、国学思想、国学典故、国粹、国学大师等六个方面逐一分类阐述,旨在使读者了解国学精髓,领略国学精华,感悟国学精神,从而达到鉴古知今,探寻中华文化之本的目的。

目录

第一章 一定要知道的国学常识

 神异人物

盘古

女娲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炎帝

颛顼

帝喾

尧帝

舜帝

祝融

共工

刑天

 神兽

九生九子

凤凰

麒麟

饕餮

浑沌

梼杌

穷奇

貔貅

金蟾

獬豸

 礼制

朝仪

朝聘

朝觐

封禅

宗庙

五礼

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六礼

冠礼

笄礼

膜拜

九拜

稽首

顿首

空首

叩手礼

拱手礼

作揖

揖让

唱喏

三朝礼

斋戒

五服

守制

丁忧

座次

席次

 民俗

元旦

春节

人日

元宵节

春龙节

花朝节

社日

三月三

清明节

泼水节

端午节

七夕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腊八节

祭灶

守岁

压岁钱

桃木符

门神

鞭炮

祭祀

十二生肖

“破五”吃饺子

男左女右

新娘乘花轿

生日祝寿

吃长寿面

 器用

礼器

玉礼器

青铜礼器

食器

酒器

水器

乐器

炊具

家具

车马

 称谓

谥号

年号

庙号

皇帝

陛下

太上皇

格格

驸马

诰命夫人

泰斗

三教九流

三姑六婆

名和字

别号

伯、仲、叔、季

垂髫

总角

各年龄的称谓

长寿的雅称

交友的称谓

阁下

足下

巾帼

小姐

女士

太太

妻子

先生

丈夫

泰山

 科举

察举

征辟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太学

孝廉

国子监

举人

解元

会元

进士

状元

榜眼

探花

学官

童生

诸生

监生

贡生

 官职

爵位

宰相

太傅

太宰

大夫

司马

太史

尚书

太守

大将军

丞相

博士

侍中

御史大夫

太尉

中书令

都督

学士

元帅

仆射

监察御史

知县

节度使

枢密使

知府

道台

都御史

巡抚

军机大臣

中堂

九门提督

 天文

月亮的别称

分野

二十八宿

四象

昴宿

参商

壁宿

流火

北斗

北极星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运交华盖

东曦

天狼星

老人星

牵牛织女

银河

文曲星

 历法

阳历

农历

二十四节气

纪时法

古代计时单位

十二时辰

干支纪年

帝号纪年

纪年法

纪月法

纪日法

改元

黄历

皇历

北京时间

 建筑

明堂

殿堂

宫室

斗拱

四合院

碑碣

台榭

楼阁

影壁

华表

故宫

颐和园

苑囿

牌坊

登封观星台

石窟

四大回音建筑

四大书院

四大名亭

十大名桥

 地理

中国

中华

九州

中原

海内

六合

八荒

百越

京畿

三辅

三秦

西河

江东

山东

关东

关中

 文学

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汗青

诗经六艺

说文解字

永乐大典

康熙字典

四库全书

三礼

三公奇案

三言二拍

十通

三曹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诗坛六女杰

初唐四杰

江南四大才子

元曲四大家

 乐律

雅乐

乐府

宫调

五声

八音

十二律

律管

埙篪

羯鼓

琴瑟

编钟

琵琶

箜篌

胡琴

拍板

霓裳羽衣舞

十面埋伏

丝竹音乐

第二章 国学典籍及名句

 经部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大学》——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论语》——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中庸》——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孟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名篇

《春秋》——语言精练的编年体断代史书

《孝经》——以孝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学著作

《尚书》——追述古代历史的经典文献

《礼记》——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史料

《周易》——深奥难解的上古典籍

 史部

《国语》——记录周朝及其诸侯国历史的著作

《战国策》——纵横家游说之辞的精彩汇编

《史记》——记载中国三千年历史的千古绝作

《汉书》——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

《三国志》——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史学巨著

《后汉书》——借史言志的断代史书

《晋书》——兼述十六国政权兴亡的史书

《贞观政要》——发人深省的政论性历史著作

《旧唐书》——揭秘唐朝兴衰的第一手史料

《新唐书》——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资治通鉴》——规模空前的通史巨著

《宋史》——研究两宋三百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明史》——行文雅洁的纪传体明代史

 子部

《晏子春秋》——记叙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家语》——根据孔子的遗文逸事编撰的重要文献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

《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相媲美的著名兵书

《孙膑兵法》——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

《荀子》——影响后世的儒家名篇

《老子》——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哲学巨著

《庄子》——传颂千古的道家经典

《列子》——意味深长的道家典籍

《韩非子》——先秦法家理论的经典之作

《墨子》——研究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吕氏春秋》——内容驳杂的先秦学说

《淮南子》——吸收诸子百家学说的文化巨著

《说苑》——富有文学意味的哲理著作

《论衡》——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献

《潜夫论》——讨论治国安民策略的政论书籍

《颜氏家训》——一部文化内蕴丰富的作品

《省心录》——阐述修身养性的哲理和诀窍的名作

《朱子语类》——朱熹思想精华的分类汇编

《菜根谭》——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小窗幽记》——含蓄隽永的格言警句小品文

《呻吟语》——探讨人生话题的哲学著作

《幼学琼林》——内容广博的古代百科全书

《围炉夜话》——见解独到的处世奇书

《增广贤文》——耐人寻味的集体智慧结晶

《弟子规》——启蒙心智的蒙学读物

《格言联璧》——广博精微的至理格言

 集部

《楚辞》——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先秦至唐末的歌谣总集

《陶渊明集》——恬淡悠然的田园诗篇

《李太白集》——气势磅礴的浪漫主义诗篇

《杜工部集》——风格雄浑的杜甫诗文集

《白氏长庆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全唐诗》——卷帙浩繁的唐代诗歌精华

《唐诗三百首》——脍炙人口的唐代诗歌瑰宝

《全宋词》——中华诗国的璀璨明珠

《欧阳修集》——精炼流畅的应用文集

《苏东坡集》——风格多样的浪漫主义诗篇

《稼轩长短句》——笔势纵横的豪放派词篇

《剑南诗稿》——气魄宏大的爱国诗篇

《元曲》——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章 国学思想精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

知命

三纲五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

五伦

中庸

儒家“八派”

三纲领

什么是“修齐治平”

十六字心传

 清静无为的道家

老子与“道”

黄老学

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

重人贵生

齐物论

天人合一

返朴归真

尊道贵德

心斋

坐忘

 主张平等与博爱的墨家

兼爱

非攻

尚贤与尚同

节用

节葬

非乐

天志

明鬼

非命论

三表

 以法治为中心的法家

好利恶害

不法古,不循今

法、术、势

循名而责实

以法为教

以法治国

 提倡五行学说的阴阳家

阴阳家的由来

阴阳家邹衍

阴阳学说

五行

大九州学说

五德始终说

第四章 国学典故全知道

 人物类

周公吐哺

秦王构石

甘罗作相

汉祖有歌

张良筹

飞将

胆大姜伯约

东山谢安石

李广不侯

太守悬鱼

陆贾分金

征黄霸

京兆田郎

京兆画蛾眉

九方皋

田横

冯妇

江夏黄童

高阳酒徒

弃瓢翁

朝歌屠叟

颜回

飞燕

无盐

郑婢

春梦婆

素女

徐妃半面妆

徐娘

谢女

吴阿蒙

 人体类

长头

头似笔

潘鬓

凿窍

白眉

齐眉

远山眉

察眉

青眼

宋聋

舌耕

刺舌

道肥

刘伶鸡肋

董卓脐

髀肉

苌弘血

玉壶盛泪

 动物类

伯奇掇蜂

床下蚁

悬虱如轮

釜中鱼

骊龙

王祥鲤

支床龟

龟藏六

钓鳌

鳌足

春蚓秋蛇

蜗角

水中蟹

短狐

戏五禽

鲁禽

凤采珠实

镜中鸾

苍鹰

辽东鹤

扬州鹤

轩鹤

唳鹤

嵇鹤

雕陵鹊

吴官燕

乌头

半夜鹅

换鹅

鲁郊麟

三人成虎

射虎

隐豹

风马牛

狐鼠

狗续貂

指鹿为马

 植物类

楚昭萍

甘芹

楚相拔葵

东陵瓜

飘麦

河阳一县花

解语花

陇头梅

大夫松

王恭柳

五株柳

张绪柳

陶公柳

道旁李

东堂桂树

斗酒双柑

陆绩橘

杜栎

龙竹

竹头

孟笋

安期枣

 器物类

范叔袍

季子裘

晏裘

羊欣白练裙

缟带

折角巾

辽东帽

侧帽

着帽

仲由缨

东郭履

阮家屐

文君酒

持杯擘蟹

曹参酒

千斛米

莼菜羹

季鹰杯

魏王瓠

堕甑

青毡

荀令香

金针

九重门

夫子墙

墨翟突

长者车

鼓车

埋轮

盖倾

阿堵

澹台璧

墨翟丝

郢匠斤

祖生鞭

祢生刺

 人事类

石饮羽

覆局

叔度千顷

焚谏草

桃李自无言

王陵戆

王莽谦恭

许氏评

贡公喜

江娥啼竹

杨朱泣

泣铜驼

吊楚臣

刀环有约

龟三顾

广武叹

去病无家

陈平社

屋打头

请长缨

新丰独酌

章台走马

七叶贵

邓通富

长平苦

椿龄

添筹

 天文类

朝南暮北风

石燕

灌坛雨

燕霜

亲舍云

流霞

阳春有脚

斗草

呵壁问天

邹生谈

九日落

戈挥日

阳乌

赵盾日

羲驭

喘月

少微星

 地理类

碑沉汉水

海难为水

盗泉

丹砂井

习家池

凤池

捧土

元规尘

漱石

八砖

运甓

郑生谷

亡羊路

老罴当道

三径

抱桥

郑驿

九原

第五章 不可不知的国粹

 中医

脏腑学说

精气学说

经络学说

五运六气

四诊

八纲

五味

五色

针灸

推拿

刮痧

指压

清热

解毒

降火

疏肝

寒证

滋阴

安神

肾虚

指甲半月痕

 书法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章法

笔法

墨法

结体

院体

款识

笔锋

提按

回锋

飞白

法帖

钩填

 国画

人物画

山水画

浅绛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

花鸟画

院体画

文人画

民间画

风俗画

水墨画

没骨画

主题画

界画

指画

小品画

禅宗画

静物画

仕女画

扇面画

工笔

白描

写意

十八描

皴擦法

 京剧

四大徽班

京剧的诞生

四功

五法

生、旦、净、丑

京剧脸谱

摔僵尸

压轴戏

真嗓

假嗓

吐字

四呼

韵味

念白

唱腔

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

 武术

散打

套路

南拳北腿

外家拳

内家拳

外功

内功

桩功

擒拿

对练

螳螂拳

八卦掌

四大名器

十八般兵器

 烹饪

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苏菜

粤菜

闽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菜肴的属性

勾芡

拔丝

高汤

第六章 不可不知的国学大师

 晚清国粹派

俞樾

杨守敬

王先谦

孙诒让

廖平

严复

辜鸿铭

康有为

罗振玉

蔡元培

章太炎

梁启超

王国维

 近现代学者

陈垣

马一浮

刘师培

余嘉锡

吴梅

吕思勉

熊十力

黄侃

钱玄同

沈兼士

陈寅恪

胡适

赵元任

郭沫若

汤用彤

顾颉刚

梁漱溟

蒙文通

 当代学人

钱穆

冯友兰

傅斯年

钟敬文

张中行

牟宗三

张岱年

钱钟书

季羡林

程千帆

饶宗颐

南怀瑾

试读章节

◆神异人物

盘古

盘古,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比较完整地首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五运历年纪》。《五运历年纪》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有关盘古的神话,最早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广泛流传。苗、瑶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做自己的祖先。壮、侗等民族也盛传盘古,把盘古看做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

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含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效仿。

女娲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这就是曾以“造人”、“补天”而被尊崇为女神的女娲。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神通广大,不但被尊为始祖神,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创世神。她最伟大之处就是她的创世业绩,即抟土造人与炼石补天。

女娲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风里牺)。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女娲人首蛇身,与伏羲为兄妹。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可以化生出70种东西,光她的一段肠子就能化生出10个神祗。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世本·姓氏篇》日:“女氏,天皇封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女娲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有巢氏

有巢氏,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通志·三皇纪》记载:“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

“有巢氏”既是个人称号,也是氏族代号。“有巢氏”称号是后世之人,根据传说而给“首创巢居”的人追赠的荣誉性称号。在燧人氏之前,人类都是无名的,所谓“有巢氏”、“燧人氏”并不是他们的“自称”,而是后人的“他称”。

称“巢”,与有巢氏其人筑巢之事迹功德有关。称“氏”,这是古代的一种名称样式。古文献中,有关传说式记载的远古时代帝王,几乎一律都享受这样的称谓,如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之所以如此,大凡此等称谓兼有氏族意义、时代意义,还多少包含着对他们的尊敬意味。

“有巢氏”因为功德和地位,自然成为他所在氏族的领袖人物,领袖人物的称号便逐渐成为他所生息的时代的名称。

燧人氏

燧人氏又称“燧人”,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从石块与山石相碰时产生的火花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据古史记载,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伏羲氏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吴,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说:“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称太昊,都陈,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宓牺。”再后来,就演变成了伏羲。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嗥、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嗥,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神农氏

五千多年前,神农氏为姜姓部落的一位首领,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作为一酋之长的神农氏和普通氏族成员一样长年劳作在田间。在劳动实践中,他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农具——耒耜,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人们敬仰他对农业做出的贡献,所以称他为“神农氏”。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神农氏还是中国最早的医药专家。据说,神农氏看到人民经常受到病魔的煎熬,心中忧虑不安。他从五谷能使人健康,联想到百草的果实块茎或许能治好人的疾病。传说中,神农氏跑遍山野采集各种各样的草药,为了摸清草药的特性,神农氏尝遍各种草药,常常中毒,甚至在一天中毒七十多次。据说神农氏还编写了《神农百草》,里面记载了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

神农氏在位一百四十年,后来他的统治地位被黄帝所取代。

黄帝

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

黄帝一生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了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P3-5

序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提到“国学”一词,其实古已有之。从20世纪至今,国学热潮再度掀起,我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第一部分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内容。第二部分为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第三部分为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第四部分为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第五部分为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第六部分为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

国学经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细细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包括《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唐宋诗词》等,那浩瀚的书卷中,蕴含了中国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多样性理解,在阅读一些名言佳句时,我们仿佛在与先哲们进行对话,三言两语便能为我们的人生指点方向。此外,一篇篇绝妙的诗文,更是让我们如沐春风、身临其境地感受其画面美。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但作为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学习国学知识。同时,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思想、意识和道德等各个方面。本书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简洁的文字对中国的国学常识、国学典籍、国学思想、国学典故、国粹、国学大师等多个方面一一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朋友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国学文化和追寻、探讨中华文化和精神,从而在其指引下不断丰富我们的思维和人生宽度。当我们将这本书捧于手心并细细阅览时,你会感到国学之关,也会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本书在修订再版的过程中,对文字进行了进一步润色和提升,结合现今读者关注的国学知识,调整了部分内容,使得书稿更加严谨,让读者朋友从中更加受益。

编著者

2014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2: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