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个蕴藏着巨大磁力的魔场,它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任何一次成功的语言组织,都是一次美的创造;对任何一段佳言妙语的激赏,都是一次动人的审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你的口才价值千万(119招打造完美口才)》编者陈涵平涉猎于古今中外广泛的语言实践之中,撷精拾粹,含英咀华,力求将语言的无穷美妙展露在读者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的口才价值千万(119招打造完美口才)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陈涵平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语言是一个蕴藏着巨大磁力的魔场,它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任何一次成功的语言组织,都是一次美的创造;对任何一段佳言妙语的激赏,都是一次动人的审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你的口才价值千万(119招打造完美口才)》编者陈涵平涉猎于古今中外广泛的语言实践之中,撷精拾粹,含英咀华,力求将语言的无穷美妙展露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这本小书能使您在茶余饭后解颐一笑,并进而深悟语言智慧的美妙。 《你的口才价值千万(119招打造完美口才)》编者陈涵平力求将语言的无穷美妙展露在读者面前。 书中所用语言实例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除此之外这种广泛性还体现在不同情境、不同氛围的语言实践。所有选例都注重可读性和感染力,以便读者读来饶有趣味,过目难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美的陶养。 本书既避免对语言实例作单纯的罗列,又力诫对语言知识作空调的陈述,而是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实例,一边从理论的高度对其作精要而又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评价,尽量让读者在感性的体悟上再获得理性的升华。 本书在尽量发掘自己对语言技巧的独特发现的同时,特别注重这些技巧的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让读者能学以致用,用而弥新。 目录 1.用语言的魔棒降龙伏虎 2.设喻,辟出柳暗花明的境界 3.迂回,通向语言的曲径 4.在语言的圈套面前 5.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6.反唇相讥,坚实的防身盾牌 7.顺其意而用之,反其道而行之 8.针锋相对 9.温和与疼痛 10.“揭短会”的奥妙 11.喝了牛奶,你就有牛的血统 12.水激石则鸣 13.语言的“借”术 14.言语含情最动人 15.言在此而意在彼 16.妙联藏妙法 17.釜底抽薪 18.将错就错,点石成金 19.强词夺理也无妨 20.如欲擒之,必先纵之 21.此时无声胜有声 22.顺水推舟行千里 23.移花接木,别有洞天 24.答非所问,妙趣天成 25.语言的反弹术 26.一则寓言的启示 27.亲爱的,我和你一起走 28.风不止,树尤静 29.软言硬语,珠联璧合 30.引蛇出洞,诱敌上钩 31.最好听的是饭勺刮锅的声音 32.模棱两可,无懈可击 33.语言攻防转换的妙招 34.以虚对实,高深莫测 35.以实对虚,情趣盎然 36.“支点”理论 37.问繁答简,举重若轻 38.二难制敌 39.无中生有的妙言 40.您怎么能罚我的款呢 41.言外之意,意味无穷 42.语言的“蠢”相 43.金蝉脱壳 44.暗渡陈仓 45.蚊子“礼赞” 46.混水摸鱼、乱中取胜 47.借刀杀人 48.语言的“垫”术 49.唯唯诺诺 50.投其所好 51.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 52.倒置的幽默 53.从“屡败屡战”谈起 54.学会化拙为巧 55.阳奉阴违——语言立体化 56.曲用典故之妙 57.借花献佛 58.会绕弯子的趣语 59.哕里哕嗦的妙用 60.智者从不吝惜恭维 61.谐音巧辩 62.从歧义中生出奇意 63.仿词套句,笑骂皆谐 64.悬念,使语言顿生魅力 65.邹忌的讽术 66.以毒攻毒 67.善用巧言掩窘 68.不妨来点“模糊” 69.语言移位 70.上帝之口 71.怪问怪答 72.退避三舍 73.与实话实说唱反调 74.谎言的妙用 75.自嘲,语言的熔解术 76.以“错”扬声 77.曲解生趣 78.借尸还魂 79.打你不叫疼 80.当头棒喝 81.欲取先弃 82.一样话两样说法 83.巧借众势助言威 84.危言耸听也有益 85.语言大“变脸” 86.歪“说”正着 87.巧钻语言空子 88.围魏求赵 89.语言圆圈 90.巧和稀泥 91.恰到好处的停顿 92.暗藏玄机 93.连环妙语 94.自责诱发,谆谆深矣 95.给错误饰上美丽的谎言 96.随物赋形,绝妙好辞 97.不辩之辩 98.缓兵之计 99.语言,心理的控制阀 100.语言的特异功能——暗示 101.气盛则言宜 102.语言的变形术 103.各“言”其是 104.妙在看人说话 105.以一当十 106.理直则“言”壮 107.痛陈利害,舌退秦师 108.绝代佳人的绝妙口才 109.奋扬之舌 110.歪理也能言正 111.巧言辩忠义 112.一舌定终身 113.鼓舌破坚城 114.传檄定千里 115.数语挽生机 116.温言安天下 117.洞房留妙辩 118.软语拆骗招 119.攻心为上 试读章节 语言的运用有时也和兵法的运用一样波谲云诡。巧设圈套,诱敌深入即是其中一例。此法的奥妙就在于紧紧抓住对手的弱点,然后布置陷阱,诱敌上钩,最后反戈一击,置敌于被动境地。这是一种诱惑的智慧,孟子是深谙此道的好手。 战国时期,齐宣王治国无方,孟子进谏,开场白是这样的:孟子首先对齐宣王说:“你有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一位朋友照顾,自己周游列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接着说:“掌管刑罚的长官却不能管理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掉他的职务!”“假如一个国家政统搞得很糟,人民怨声载道,那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齐宣王只好左右张望,无言以对了。 在这里孟子采用诱敌深入的方法把齐宣王逼进了窘境,使齐宣王心虚理亏,从而迫使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建议,迅速改善了治国方略。诱敌深入的方法不仅如上所述能使对手陷入被动,俯首称臣,还能使对手在步步上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否定自己,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良好效果。 孟子的朋友陈相受农家许行的蛊惑,抛弃了儒家学说,改奉农家观点,反对社会分工,盛赞“与民并耕而食”的滕国国君。孟子深感痛惜,只好委婉以劝。他首先从陈相的崇拜者许行谈起。 孟子问陈相:“许行是自己种粮吃饭吗?” “是的。”陈相回答。 孟:“许行必定自己织布做衣服?” 陈:“不是。” 孟:“许行戴的帽子是他自己织的吗?” 陈:“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许行为什么自己不织布呢?” 陈:“因为耽误种田。” 孟:“许行做饭用锅、种田用农具吗?” 陈:“当然。” 孟:“那他的锅和农具是自己做的吗?” 陈:“也不是。也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接着说:“用粮食交换炊具和农具,许行是这么办的,这当然不算是农夫妨碍制陶工和冶铁工;那么反过来,制陶工和冶铁工用其产品去换取粮食,难道就说是妨碍了农夫吗?许行既然反对社会分工,他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做陶器、做农具呢?为什么还用粮食与百工交易?” 面对这一连串诘问,陈相不由自主地说道:“百工之事,本来就不能一边种田,又一边做工呀。” 孟子见陈相承认了社会分工这个事实,就接着说:“你讲得很对嘛。做工与务农属于合理的社会分工,难道偏偏当国君的就得一边种田、一边治理天下吗?有统治者的事,有劳动者的事,这都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谈话到此,陈相心悦诚服。 许行、陈相反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张是倒退的谬论。为了驳倒这个谬论,孟子从日常生活出发,从许行穿衣、戴帽都离不开交换这个事实出发,反复诘难、连环诱问,把对方引导到否定自己的结论上去,巧妙地改变了对方的立场,达到了说服的目的。可见,抓住要害,巧设圈套、诱敌深入,这种语言智慧产生的力量是无法抵挡的。P1-2 序言 时下关于语言艺术、辩论技巧的书可谓多矣!然而编者不惮繁琐,再凑热闹,实在是感到心有所得、意有所言,在语言世界中仍有可以摇唇鼓舌的阔大空间。 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流的中介,智慧较量的战场,心灵表现的途径,思维碰撞的舞台,它还是沟通情感的手段,展示魅力的艺术。总之,语言是一个蕴藏着巨大磁力的魔场,它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任何一次成功的语言组织,都是一次美的创造;对任何一段佳言妙语的激赏,都是一次动人的审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编者涉猎于古今中外广泛的语言实践之中,撷精拾粹,含英咀华,力求将语言的无穷美妙展露在读者面前。为此,本书在下述方面作了真城的努力。 一、选例讲求广泛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书中所用语言实例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除此之外这种广泛性还体现在不同情境、不同氛围的语言实践。所有选例都注重可读性和感染力,以便读者读来饶有趣味,过目难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美的陶养。 二、评析讲求理论性与通俗性的统一。本书既避免对语言实例作单纯的罗列,又力诫对语言知识作空调的陈述,而是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实例,一边从理论的高度对其作精要而又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评价,尽量让读者在感性的体悟上再获得理性的升华。 三、技巧提炼讲求新颖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语言终归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最大的特性就是实用性。因此,本书在尽量发掘自己对语言技巧的独特发现的同时,特别注重这些技巧的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让读者能学以致用,用而弥新。 上述三个“统一”是否在书中得到完满的体现,读者们一览之后自会有一个中肯的评价。不管您的感觉如何,如果这本小书能使您在茶余饭后解颐一笑,并进而深悟语言智慧的美妙,从而为此而孜孜以求,则编者大遂初衷了。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