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生活,需要科技的力量来支撑,来打造。
本书撷取世博会与科技交相辉映的片断,引领读者推开一扇扇岁月之门,步人世博科技的历史现场。
从中,你能看到瓦特、埃菲尔、爱迪生、贝尔等一个个科学家、发明家闪亮的名字,更能通过一个个生动趣致的故事,了解现代科技发明背后的感人细节,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领略世博盛会的精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博与科技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吴敏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生活,需要科技的力量来支撑,来打造。 本书撷取世博会与科技交相辉映的片断,引领读者推开一扇扇岁月之门,步人世博科技的历史现场。 从中,你能看到瓦特、埃菲尔、爱迪生、贝尔等一个个科学家、发明家闪亮的名字,更能通过一个个生动趣致的故事,了解现代科技发明背后的感人细节,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领略世博盛会的精彩。 内容推荐 《世博与科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了世博会与科技的渊源,首次对世博会历史上的伟大科技发明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全书基本上以人类科技的发展进程为序,介绍了世博会对工业化、工程技术、电子应用、交通科技、航空航天、环保能源、人类生活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以及在这些科技领域中,一些伟大人物或成果背后的感人故事,从而使读者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领略世博盛会的精彩。 目录 导言 第1章 世博会与工业化 一、水晶宫——灵感与科技的结晶 二、蒸汽火车——拉响世博会前行的号角 三、麦考密克收割机——世博会对农夫的吸引 四、纺织机械——从棉花到布艺的技术 第2章 世博会与工程技术 一、埃菲尔铁塔——钢铁杰作 二、自由女神像——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菲力斯摩天轮——转动世纪的大玩具 四、钢筋混凝土——花匠莫尼埃的灵感 第3章 世博会与电的应用 一、谁拉开了现代通信的序幕——电报的改良与世博会 二、谁吹响了现代通信的号角——电话的改良与世博会 三、谁点亮了寒冬的夜空——电灯的发明与世博会 四、谁收藏了你昨夜的歌——留声机的发明与世博会 第4章 世博会与精致生活 一、胜家缝纫机——与世博会一起成长 二、可移动的扣子——拉链的发明与世博会 三、一个世纪的冰爽美味——蛋筒冰淇淋与世博会 四、无土栽培的奇迹——1985年筑波世博会的记忆 第5章 世博会与交通科技 一、用两轮来丈量世界——自行车的发明与世博会 二、自由移动之梦——汽车的发明与世博会 三、极速狂飚的地上飞机——磁悬浮列车的发展与世博会 四、未来的交通景象——从爱知世博会看交通发展趋势 第6章 世博会与航空航天 一、从升天到飞天的轨迹——飞机的发明与世博会 二、今夜星光灿烂——人类首颗卫星升空与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三、第一次看到蓝色的地球——载人航天科技与世博会 四、敢上九天揽明月——登月壮举与世博会 第7章 世博会与环保能源 一、谁动了我的家园——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环保命题感怀 二、谁动了我的能源——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能源危机叩问 三、谁带我找回昔日的家园——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生态建筑追忆 四、谁带我融入自然的睿智——2005年爱知世博会环保理念践行 第8章 世博会与中国传统技艺 一、酒香飘溢世博会——神秘的东方酿造技术 二、丝绸竞艳世博会——精美的中国织造工艺 三、茶韵传情世博会——独特的茶叶加工技艺 四、见证平凡的魅力——考究的中国传统制造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美国的农林牧产品及技术展示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协会性机构American Institute组织的农产品年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早在1829年,Ameriean Institute就开始在纽约组织博览会,并且形成年展,年展每年吸引约3万名参观者。American Institute将展览设在尼布罗花园(Niblo's Garden),邻近纽约市中心。参展者均为展品的拥有者或新发明的所有人,代表个人或商户而不是国家。展品来自世界各地,涉及农牧产品、动植物新品种、新型机械和新发明(如专利产品)。American Institute还设立奖金鼓励参展者通过自由竞争得到荣誉,这样就激励参展者尽力带来最好的展品。例如,在家畜展览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种牛参加了展览,其中荷兰牛经过评选获奖,其主人(可能是位美国人)因此获得了奖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853年纽约世博会的当年,American Institute的年展照例在纽约进行。在这一年的新技术展示中,一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俄国人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制炭技术和炭窑,当时其他国家的木炭制备率在25%左右,而中国的炭窑使木炭制备率达到了35%以上,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农产品展示中,有300多笼共900多只鸡参加了家禽类角逐,来自中国上海的“浦东鸡”因其高大壮硕的种型格外引人注目。在果品类展示中,中国的蟠桃(俗称扁桃)也因与众不同而被记载人册。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考证是谁将这些中国特产带到了大洋彼岸,他是如何运送又是如何保鲜的呢?偶尔浮现的历史片断让今天的我们匪夷所思。 2.改变农夫生活的麦考密克 赛勒斯·霍尔·麦考密克(Cyrus Hall Mc Cormick),1809年2月15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石桥县。麦考密克发明的收割机,最先被伦敦的《泰晤士报》描述为“一种好像混合手推车、马车和飞行器的装置”,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获得嘉奖,随后又在纽约世博会、维也纳世博会和巴黎世博会上获奖。法国科学院赞扬麦考密克“对农业做出了超过一切人的最大贡献”。1853年,麦考密克收割机售价为115美元,连割草机的价格为140美元。为了使每一个想要买麦考密克收割机的人都能买得起一台,麦考密克还采取了分期付款、折扣销售和还款担保等措施。难怪洛克菲勒在给自己儿子的信中称“麦考密克懂得如何将收割机变成收割钞票的镰刀”。 麦考密克,一个农民和发明家的儿子,在属于家族的532英亩(1英亩约合40公亩)连绵起伏的农场上长大,是家里8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在麦考密克1831年发明他的机械化收割机之前,美国80%的工人在农场里工作。而到19世纪30年代,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仅仅为2%。如此急剧的下降,使劳动力从枯燥的农业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可以从事更好的工作,这主要归功于麦考密克和他的“弗吉尼亚收割机”。 麦考密克最初研制的收割机虽能收割小麦,但割下的小麦乱七八糟,收集整理极费人力。1831年夏天,22岁的麦考密克用自己的马拉着收割机在弗吉尼亚石桥的约翰·斯蒂尔农场上收割小麦,围观的人们——农场主、农民和奴隶,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开始。这种收割机是麦考密克马不停蹄地工作了6个星期来完善的,由两匹马牵引,装有地轮驱动的切割刀、拨禾轮和集穗台,它已具备了现代收割机的基本结构。它不仅能够将麦子割下,还能自动整理好割下的麦子,整齐地堆放在后面的工作台上,收割速度比人工快3倍。为减轻农夫在机器旁边走动的辛苦,麦考密克设计了一个凳子,这样农夫可以坐在收割机上进行收割。更为有趣的是,收割机器常带有附属装置——餐车。它被挂在机器的尾部,跟随着收割机一同前进,其目的是便于主妇及时为劳动者提供食物。这与中国农民把瓦罐、食物摆放在田间地头的生产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麦考密克并不是第一个发明收割机的人,其他人,像奥贝德·赫西(Obed Hussey),也有过同样的思路。1834年,麦考密克为他的脱粒机申请并获得了14年期限的专利权,而奥贝德已于一年前为他的收割机申请了专利。然而麦考密克最终依靠自己的营销天才使他的机器成为了市场标准。尽管收割机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在进行市场推广时仍然遇到麻烦。麦考密克迅速着手改变这种处境,他开始在消费者的心里消灭竞争对手。1843年,他与竞争对手展开面对面的最后决战,决战中,在对手奥贝德·赫西收割2英亩地的时间内,麦考密克用自己的收割机收割了17英亩地,以绝对的优势吸引了所有消费者。两种机器性能差异的消息很快传遍四方。 接着,麦考密克自己发展了一套许可证制度——向附近市场的制造商发放制造麦考密克收割机的许可证。在一些情况下,协议是以特许经营模式操作的,即承包者在一块土地上进行全套独立经营并上缴特许经营的费用;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承包者每制造和销售一台麦考密克收割机,就付给麦考密克20美元。1840年,麦考密克从他的胡桃林基地卖出了两台机器——但两台都坏了。第二年,他卖出了7台。1844年,仍然是在弗吉尼亚山谷,产量上升到75台,其中25台的生产得到制造许可。1849年,在芝加哥新工厂完工之前,麦考密克的公司共生产了1500台收割机。P16-19 序言 1851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坐标,它开启了世博会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斗转星移,当中国上海在筹备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许多学者已经对世博会的人文历史进行了探究。然而,世博会最厚重的内涵当是科技文明。我们的民族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很多时间是在外族侵略和国内战乱中度过的。在内忧外患之中,我们曾经忽略了科技文明在世界其他地方留下的脚步。2008年,作为上海图书馆世博信息中心参考馆员,我应东方出版中心之邀对世博会与科技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并辑成此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力图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足以照亮岁月的历史细节,让读者体验、感悟世博会曾经展示的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科技文明。早期的科技文明成果对当时的人们有着魔力般的吸引,他们漂洋过海、跋山涉水来到世博园,只求一观一触一听,他们是世博会的参观者,更是人类科技文明的见证者和追随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技艺也通过世博会扩大了影响力,当时中国展品精准考究的工序安排,让行进在工业化进程的西方国家叹为观止,本书特辟专章对此介绍,以飨读者。当代世博会展现的科技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是启示,是引领,是昭示未来的标杆。本书撷取世博会与科技的一个个历史片断,恰似推开一扇扇岁月之门,引领读者步入世博科技的历史现场。 科技是世博会最厚重的内涵——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让一个18世纪的人成为本书的读者,他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段疯狂到无法想象的历史。而今天的读者会发现,世博会与科技的交织进程是那么曲折而有趣。掩卷长思,百年之后,如果有人记述21世纪的世博会与科技,那又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后记 搁笔,心犹未静,因为,世博会与科技的故事还远远没有讲完。 不知不觉间,上海的大街小巷隐约就有了世博会的影子。公园里神气灵动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地铁站头飘扬的世博会标志旗,小姑娘胸前的世博会纪念章,挂在车里的世博会吉祥玉件,荡在手机上的世博会饰品小玩意儿……无不在提醒着这座城市的市民和这座城市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这里将有一次为期半年的人类文明大聚会。 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生活,要靠科技来支撑、来装点、来打造。科技,无疑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演精彩“剧幕”的基础。所有的中国人,对它都有一个美好的期盼。时代的脚步不会驻留,人类已经走过疯狂征服自然的阶段。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科技展示或有形或无形,需要我们用慧眼来解读,用心灵来感触,用头脑去思考。相信,不同的人仍然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 让我们一起,一起守候在大幕开启之前,一起在历史的梳理中迎接未来。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在撰稿中难免存在疏漏,敬请海内外读者批评指正。 吴敏 2009年元月 于上海图书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