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他的青春时代,曾经在马来西亚等地漂泊,过了五六年的底层的流浪生活。从离家出走的少年到现代文学的名家,艾芜的青春时代充满了传奇色彩。廉正祥编写的这本《漂泊少年:艾芜》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艾芜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漂泊少年(艾芜)/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廉正祥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艾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他的青春时代,曾经在马来西亚等地漂泊,过了五六年的底层的流浪生活。从离家出走的少年到现代文学的名家,艾芜的青春时代充满了传奇色彩。廉正祥编写的这本《漂泊少年:艾芜》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艾芜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漂泊少年:艾芜》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艾芜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三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寂寞的童年,苦闷的学生时代,青春的美梦,异国漂泊,堕入情网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艾芜主要著译书目。 《漂泊少年:艾芜》由廉正祥编写。 目录 第一章 寂寞的童年 第二章 水碗里的两根灯草 第三章 苦闷的学生时代 第四章 丧失亲爱的母亲 第五章 武侯祠景仰诸葛亮 第六章 想去南洋半工半读 第七章 流落昆明,红十字会打工 第八章 以“爱吾”为笔名写诗 第九章 新诗《流星》问世 第十章 青春的美梦 第十一章 办寒假义务学校 第十二章 读人生的大书 第十三章 走过“蜀身毒道” 第十四章 《南行记》人物 第十五章 去缅甸路上 第十六章 异国漂泊 第十七章 野人山中当店伙计 第十八章 见识大世界 第十九章 幸识万慧和尚 第二十章 在仰光开始文学创作 第二十一章 揭露械斗内幕 第二十二章 被驱逐回国 第二十三章 同安“听涛居”避难 第二十四章 闯上海文坛 第二十五章 向鲁迅先生请教 第二十六章 加入“左联” 第二十七章 被捕入狱 第二十八章 堕入情网 第二十九章 被迫出走山东 第三十章 《南行记》名扬中外 艾芜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清朝初年,湖广等地大批移民来四川,开垦荒地,复兴水利,使宋末元初被蒙古铁骑人川烧杀抢掠造成的人烟稀少、荒凉贫瘠的成都平原恢复了生机。湖北麻城孝感一户汤姓人家,也在这次移民中举家西迁,在距成都北门八十华里彭县与新繁县交界的地方,扎下根来,从事农耕。传了数代,汤家已成为有田产三百亩的大户人家。 清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五月初七日,距新繁县清流场二十华里路的乡下,紧傍两条小河的一座门字形的茅草院落里,响起男婴嘹亮的啼声。等候在院坝里的汤乾围老先生,手拈胡须,严峻的瘦脸上微微露出笑容。长子坤庸聪慧好学,若不是取消了科举制度,他说不定能考上秀才,光宗耀祖。现在,长房添丁,说不定,又是个读书的料子。汤老先生背手踱步,口里念念有词,为长孙想好了一个名字——道耕,韩愈不是鼓吹文以载道吗,就让长孙在文学之途上,不停地笔耕下去吧。汤老先生科场失意,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了。孙子的确没有辜负祖父的希望,饱读诗书,笔耕不息,日后成为中外闻名的大作家艾芜。 就像桑树叶子的叶脉一样,成都平原的沟渠纵横,终年流着都江堰的长流水。农民们在沟渠旁栽上速生的桤木树、水冬瓜树,还有芭茅,夏天看去像绿色的城垣一样。农民们都爱傍水畔居住,一家一户一个小院子,房前屋后栽上竹子,过不几年,茂密的竹林就掩住了农舍。清溪流水幽径斜,竹林深处有人家。这就是成都附近农村的典型写照。 汤乾围幼年丧母,在后娘当权的家庭中养成孤僻冷漠的脾气,对儿孙也难得有好脸色。虽然是农民,可他从不下田耕种,把庄稼活委托给长年月伙,自己设馆教书。他那副庄重严厉的面貌,原本是监督学生的,却也永远留在家里。在祖父威严的眼光下面,小道耕不敢高声唱歌,不敢吹口哨,不敢嘻嘻哈哈,不敢蹦蹦跳跳。他只好躲在母亲房里,堆粗糙的木块子玩耍,或是翻看父亲的一些有图画的书。他最喜欢的事就是跟母亲去河边洗衣服。母亲背着吃奶的弟弟,拎着一竹筐要清洗的衣服,小道耕扛着一根又粗又长的捶衣棒,小脸通红,气喘吁吁,步履蹒跚地走在母亲身边,那么惹人疼爱。 道耕太害怕祖父了,所以,最喜欢跟母亲出外走亲戚,到外婆家做客。外婆家住在新繁县城南门外,距道耕家二十多里路。每次去外婆家,道耕就像过年一样高兴。这是一种别有情趣的旅行,母亲坐鸡公车(一种独轮小车),道耕和弟弟则坐在雇工挑的竹箩筐里,头刚刚可以伸在箩筐外面,一路上看风景。一行人要过一条大河,俗名兴隆堰,地图上标为湔江。道耕只见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水,从远远的地方流来,又向远远的地方流去,两头都望不到边,河两岸密密的竹林,就像一片片绿色的云雾。过了这条江,道耕最感兴趣的,就是田野里小河边的竹筒水车了。沟渠里的水冲着水车打转,车轮周围的竹筒就一只接一只地,将水舀起来,一一倒进田中。而道耕家乡的田地较高,不能用这样省事的水车,那要修成塘,套上马或牛拉动水车,才能提起水来灌田。 外婆家是失掉了土地的书香人家。道耕小小年纪,已经体会得到外婆家破败寂寞的气氛。外婆常常带上母亲进城去,留下小道耕跟小姨守家。他一次次出外看母亲回来没有。站在大门口,就可望见一华里路外一长排灰黑色的城墙,墙垛上露出黄色琉璃瓦的文庙,庙子附近耸立着许多柏树。在城墙东南转角地方,露出高高的魁星阁。小道耕一趟趟地出门望母亲,直至薄暮时分,一群群乌鸦哇哇叫着飞落在文庙附近的柏树枝头。文庙和魁星阁上头的天空,抹着落日的红黄色余光。这乌鸦叫声,这落日余光,使小道耕感到不安,母亲还不回来,莫非不要我了吗?他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悲哀和凄凉。 母亲终日辛劳,洗一大家人的衣服,煮一大家人的饭食,还喂了一大群猪。她沉默地操劳家务,不声不响,手脚不停,抑郁的神情隐隐挂在脸上。小道耕大概继承了母亲的遗传基因,也寡言少语,带点抑郁气质。他最喜欢母亲,一刻也离不得。家里他喜欢的另一人是祖母。道耕祖母的娘家,也是湖北移民,只是她家的读书人比较多,她的大哥和她的侄儿,得过秀才,她的弟弟中过举人。她自己认得很多字,能够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祖母常常教导道耕念些诗句,还常常给孙儿讲故事。只要看见祖母在庭前广柑树下面梳头,小道耕便高兴地端个小板凳,到祖母身边坐下,扯着祖母衣裳央求:“婆,摆个龙门阵嘛!” 于是,祖母就边梳头边给道耕讲故事,什么《安安送米》、《打鱼雀》、《魏小儿西天问活佛》。小道耕一会儿专心听,一会儿惊叫,一会儿难过得要流泪,一会儿欢喜得拍巴掌,这个敏感内向的孩子,完全进入了故事情景中去。在寂寞枯燥的幼年时代,祖母的故事好像奇异美妙的花朵,粲然开放在小道耕的心田,激发了他的形象思维。可以说,祖母是在他心里撒下爱好文学的种子的播种人。 P1-3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