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是在山东大学周易选秀课教材《周易概论》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本书收录易学大师刘大钧近年有关帛《易》及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易》等出土《易》学研究的新见解。本书可为读者提供易学研究的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和新启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易学精华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刘大钧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是在山东大学周易选秀课教材《周易概论》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本书收录易学大师刘大钧近年有关帛《易》及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易》等出土《易》学研究的新见解。本书可为读者提供易学研究的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和新启发。 内容推荐 刘大钧所著的《周易概论》自1986年面世,《周易概论》20余年多次再版,成为学易、研易者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 最新增补修订本《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再现新的研易亮点和学术制高点,本次再版对全书作了全面修订。 《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新增八万余字,为当代易学大师刘大钧先生有关帛《易》及战国竹简《易》等考古易学研究的最新见解和成果。 目录 前言 序 《周易》泛说 关于《周易大传》 关于《易》象 关于卦变 关于占筮 《左传》《国语》筮例 变占探讨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上)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下) 疑难卦爻辞辨析(上经) 疑难卦爻辞辨析(下经) 帛《易》初探 帛《易》源流辨析 “卦气”溯源 今帛本卦序、先天方图及“卦气”说的再探索 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 读帛书《缪和》篇 附 《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译 《周易》上经 《周易》下经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齐鲁版后记 齐鲁版再版后记 巴蜀版前言 《易学要籍丛书》总序 序言 试读章节 关于《易》象 自春秋战国时代起,经汉、唐、宋诸儒,至清儒及民国人物止,他们在讲解《周易》经文时,都要依据卦象。即便是被人称作“扫象不谈”的王弼,在其《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依然承认:“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表面看起来,王弼不取象数之学,但他在注释《周易》经文时,重阴阳,辨爻位,心中很有分寸。可知他是精通汉人象数的。如注《同人》卦九五爻:“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王弼说:“居中处尊,战必克胜,故后笑也。”而且,他仍然取象。如注《象·大有》:“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王弼说:“大有,包容之象也,故‘遏恶扬善’。” 那么,可不可以抛开卦象,像有的今人那样,纯以训诂解《易》呢?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看一下《周易》的卦辞和爻辞,到底是据象而出,还是与象无关。 通读《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我们发现:凡拟之以物时,初爻之辞皆取象于下。如《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坤》卦初六爻:“履霜坚冰至。”《履》卦初九爻:“素履往,无咎。”《泰》卦初九爻:“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噬嗑》卦初九爻:“履校灭趾,无咎。”《贲》卦初九爻:“贲其趾,舍车而徒。”《剥》卦初六爻:“剥床以足,蔑贞,凶。”《大过》卦初六爻:“藉用白茅,无咎。”《坎》卦初六爻:“习坎,入于坎窅,凶。”《离》卦初九爻:“履错然,敬之,无咎。”《咸》卦初六爻:“咸其拇。”《逐》卦初六爻:“逐尾厉,勿用有攸往。”《大壮》卦初九爻:“壮于趾,征凶,有孚。”《夹》卦初九爻:“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困》卦初六爻:“臀困于株木,人于幽谷,三岁不觌。”《井》卦初六爻:“井泥不食,旧井无禽。”《鼎》卦初六爻:“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艮》卦初六爻:“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既济》卦初九爻:“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未济》卦初六爻:“濡其尾,吝。”我们看:“潜”“履”“茅”“趾”“足”.“藉”“坎窅”“拇”“尾”“臀”“井泥”“轮”等,皆取象于物之下者。 反之,凡拟之以物时,上爻之辞皆取象于上。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比》卦上六爻:“比之无首,凶。”《大有》卦上九爻:“白天佑之,吉无不利。”《噬嗑》卦上九爻:“何校灭耳,凶。”《大畜》卦上九爻:“何天之衢,亨。”《大过》卦上六爻:“过涉灭顶,凶,无咎。”《咸》卦上六爻:“咸其辅、颊、舌。”《晋》卦上九爻:“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解》卦上六爻:“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骺》卦上九爻:“姤其角,吝,无咎。”《鼎》卦上九爻:“鼎玉铉,大吉,无不利。”《旅》卦上九爻:“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眺,丧牛予易,凶。”《中孚》卦上九爻:“翰音登于天,贞凶。”《既济》卦上六爻:“濡其首,厉。”《未济》卦上六爻:“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等等,我们看:“亢”“首”“天”“耳”“顶”“辅”“角”“高墉”“铉”“巢”等,皆取象于物之上者。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在经文中出现,恐怕绝非偶然的巧合。 再看取一物为象的卦,随着爻位的变化,取象的部位是如何变化的。先看“近取诸身”的《咸》卦。 《咸》卦初六爻:“咸其拇。”六二爻:“咸其腓,凶,居吉。”九三爻:“咸其股,执其随,往吝。”九四爻:“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九五爻:“咸其脢,无悔。”上六爻:“咸其辅、颊、舌。” 很清楚,在《咸》卦中,随着爻位的变化(由初六爻到上六爻)身体部位的取象,也由脚的大拇指上升到腿肚子、大腿、脊背之肉,最后到面部。再看“远取诸物”的《乾》卦。《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爻:“亢龙有悔。”随着爻位的由下而上,龙的位置也由“潜”“见”而“跃”“飞”,最后以至于“亢”。 其他如《剥》《艮》等卦亦同,都是随着爻位的自下而上,其爻辞取象也由下而上地变化着。 据此,《系辞》谓:“易者,象也。”“彖者,言乎象者也。”“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并特别指出:“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我们认为《系辞》的说法还是有根据的。同时,《系辞》作者在行文中两次提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因此,恐怕《周易》作者当初撰卦爻之辞时,正是于观象之后,或“拟诸其形容”而出辞,或“象其物宜’’而吐语,故使我们在读《周易》经文时,常常发现忽说吉,又说凶。一些卦爻之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正在于此。惟作《周易》者当初是如何“拟诸其形容”的,又是怎么“象其物宜”的,因其法已经亡佚,我们今天是很难知道了。虽然后人在《周易》的取象上有过很多探讨和研究,但往往都不免陷于穿凿与附会。因此,我们今天在讲解《周易》经文时,对古人“观象系辞”的说法既不可全弃,然而又不可全取。因为若全取《说卦》及汉人的《易》象以解卦爻之辞,凭古《易》的一点断文碎义,苦苦探索那些久已亡佚的取象之法,势必走上支离卦象以就经文,生拉硬扯以顺己意的旧路数,再一次陷入古人的困境,这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反之,认为《周易》的卦爻之辞与象毫无关联,“观象系辞”之说并无根据,在训释《周易》经文时,干脆全盘否定古人以象解经的传统路子,纯以训诂解经,因古时字少,遂借通假之便随意训释,使训诂学成为一支点木成金的魔术棒。我们以为,这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们的态度是,承认《周易》卦爻之辞乃当初作《易》者“观象系辞”而来,只是这些取象之法后来已经亡佚,故今天讲解《周易》经文时,应当仍以训诂为主,又要参考一些通过经文自身可以看出的取象。同时,为了解前人对《易》象的一些探讨,我们对春秋、战国并两汉有关《易》象的研究,也应知道其梗概。为此,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前人有关《周易》之象的探讨。 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所谈,《周易》的取象计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共七种。 P21-23 序言 《周易》是一部具有神秘性的古书,自汉魏以至近代,解《易》之书约有几百种,然而《周易》书中仍有一些难解之谜。刘大钧同志钻研《周易》多年,以其心得写成《周易概论》,对于有关《周易》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大钧同志认为研读《周易》,既须重视训诂,亦应兼重象数,以为“今天讲解经文,应以训诂为主,又要兼顾一些从经文自身中仍可看出的取象”,并且举出确凿的证据,断定“《周易》的作者肯定使用了《易》象中的反对之象”。这些见解都可谓精审。书中考察了古代许多占筮故事,指出:“所占卦爻辞的吉凶对于占卦者没有多大意义,解卦之人愿说吉,就可找到吉的理由,愿说凶,就可以找出凶的原因。”由此论证占筮的迷信性质,尤属切当。关于《周易大传》的著作年代,刘大钧同志基本同意我在拙作《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的论断,并作了重要的补充,以充分的论据证明《文言》早于《系辞》,《彖》又早于《文言》,《大象》更早于《彖》,这些考证亦确属有理有据。惟以为《说卦》早于《系辞》,甚至早于《彖》,恐还有可商之处。按《说卦》首段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云:“将以顺性命之理。”这里使用了“道德”、“性命”等复合词,这类复合词不见于《孟子》及《庄子内篇》,而屡见于《庄子外篇》和《苟子》,应是战国后期的用语。所以,至少《说卦》的第一、二段应晚于《庄子内篇》,而与《庄子外篇》属于同一时代,而不可能早于《系辞》的大部分章节。这些问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刘大钧同志虚心征求我的意见,我看了这部《周易》研究的新成果很高兴,于是略赘数语如上。 张岱年序于北京大学 1983年8月 后记 《周易》作为一部古代筮书,虽未摆脱神学体系,但其内容却有着丰富的辩证法观点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历代研《易》者颇不乏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很多学者著文从理论上做过分析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向读者介绍一点历代《周易》研究概况,前人研究《周易》的传统方法,及本人对这些问题的浅见。 这本小册子,原为教学而写,是针对初学者读汉、宋《易》注,往往被其中象数术语所阻这一实际困难而发的。而象数学又是前人治《易》的重要内容,故本书对汉、宋易学中的象数之说,如易象、卦变、蓍法、占法、卦气、爻辰、纳甲、互体、‘图’‘书’、先天八卦方位等,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和简要的介绍。当然,还有些内容没有谈到。同时,卦变也不是按传统方法介绍的,且极简略。而其中有些问题,历代研《易》者多有争议。本人虽阐述己见,然因才疏学浅,加之手头资料有限,所见甚偏,疏漏、谬误之处一定不少。切望学界前辈及广大读者多予批评指教,以便今后修改、订正。 拙稿草成之际,尚未见到关于马王堆帛书《易经》的系统材料,故本书未曾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书稿撰写过程,得到了辛冠洁先生的热情指导和鼓励,张岱年先生并为之制序,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李苦禅先生以耄耋之年亲为本书题名,稿成,未及付梓,先生竟溘然辞世,抚稿思昔,实有愧于先生之厚爱焉! 刘大钧 1984年8月于山东大学运乾书斋 书评(媒体评论) 释文盖易者,言宇宙之大理也……卦者无他也,事物之一态也。如乾者宇宙中刚健行动之态,总而至于最简最大,则宇宙所以生生不息之元气;散而至于最小最繁,则一物一肢之刚动皆是也。 ——刘鉴泉《推十书·甲辑·易易论》集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