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路》由本·奥克瑞所著,本书以一个虚构的城市贫民窟为背景,并以第一人称“我”(即小说主人公阿扎罗)展开叙述。“我”是一个鬼孩,像众多其他鬼孩一样,本不愿意降生到人世间。但“我”厌倦了生与死的循环,也厌倦了介乎生与死之间的、温良却又无趣的存在状态。于是,“我”断然背弃与鬼魂伙伴们订立的誓约,决定再次投生人间,并且永不返回鬼魂世界。从此,“我”跻身于充满痛苦和不幸的生者世界,而鬼魂们则不时出现,竭力把“我”诱回到百忧皆消的梦幻世界。深爱“我”的父母拼命留住“我”的生命,致使他们自己一贫如洗。“我”的父亲与一个又一个对手进行了神秘的较量,母亲则以她的刚毅和坚忍维系着家庭的存在。……
《饥饿的路》由本·奥克瑞所著,《饥饿的路》的内容简介:
我是一个鬼孩,但我却是幽灵世界的反叛者。为了母亲饱受苦难的脸,我决定背弃跟同伴的誓约,就此驻留人间,忍受生命的残酷和人世的冷漠。鬼魂们不时出现,竭力把我诱回到百忧皆消的幽灵世界;深爱我的父母纵然一贫如洗,也要拼命留住我的生命。生命恍如一场永不醒来的梦魇,穿越重重苦难,黑暗的尽头是世界的灿烂花园。
起先是一条河。河变成了路。路向四面八方延伸,连通了整个世界。因为曾经是河,路一直没能摆脱饥饿。
在万物起始的土地上,幽灵们和尚未投生的同伴们杂居。我们可以变换成千姿万态的形状。我们的许多同伴是鸟。我们栖居在旷无边际的原野上,日复一日地宴饮、嬉闹、哀伤。我们宴饮,因为永生竟是如此美好。我们嬉闹,因为我们的确无拘无束。我们哀伤,因为总是有人刚刚离别了生灵世界重新回到我们中间。他们回来了,神情是那样地郁郁不欢。人世间的爱已经抛在了身后,所有的苦难都没获得代偿,不被理解的一切依然不得理解,想知道的事也只是刚开始知道。带着所有这些遗憾,他们回到了神秘的幽灵之乡。
我们当中没有谁愿意降生到人世间。我们讨厌生存的残酷、无法实现的渴望、被奉为圭臬的人间不公、歧路交错的爱、父母的无知、走向死亡的事实,还有生者面对宇宙间质朴的美好事物时那种惊人的麻木。我们惧怕人类的冷硬心肠——他们个个生来就是瞎子,即使有眼睛也很少能学会洞察事物。
我们的王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有时会变成一只硕大的猫,胡须红红的,眼睛像两颗晶莹的宝石,蓝中带绿。他曾无数次地投生,在所有世界里他都是一个传奇,享有一百个旨趣各异的名字。投生的地方对他来说无关紧要。每次活,他都能活得有声有色,与众不同。叙说人物生平的巨书无形地悬立在天地之间,只要仔细读过,你就会透过有或没有文字记载的漫漫岁月看出他卓异的才能。他有时候是男,有时候是女。不论哪一种生命,他都能从中锻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如果说他的历次投生真有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或天才根源,那很可能就是他对转换生命形态的爱,和由爱向更高现实的转换。
和与我们类似的幽灵伙伴们相处,我们备感亲切。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过得快快乐乐,因为我们飘荡在水蓝色的、弥漫着爱的空气里。我们和农牧神、仙女、美丽的神灵一起游戏。和蔼的女巫、善良的小精灵和先祖们安详的幽影始终与我们同在,让我们享受绚丽彩虹的沐浴。婴儿落地时的哭是有多种理由的。理由之一是:他们突然间被推出了纯净的梦的世界,可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醉而又没有痛苦的世界啊!
我们越是快乐,离投生的日子也就越近。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约定:一有机会我们就重返幽灵世界。我们在那个世界灿烂的花丛中和皎洁的月光下立下这一誓愿。凡立此誓愿者,在人类世界皆被称为“阿彼库”,意思是“鬼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出我们。我们不时地出没在各个地方,不肯向生命表示屈从。我们有能力根据自身意愿实现死亡。我们的誓约不可违背。
那些背弃誓约的鬼孩将饱受各种幻象的困扰,同类们也会来找他们的麻烦。只有回到幽灵世界,回到那个万物之始的地方,与默默等待他们归来的伙伴们重新团聚,他们才能找回自己的安慰。
至于我们这些在人间滞留的鬼孩,多是为人类即将到来的各种奇妙之事所诱才迟迟没有回归。我们用美丽的、命定的双眼走过生命,心中萦绕着那段美妙、悲怆的神话音乐。我们的唇齿间发出含糊不清的预言。我们的脑海中总会闯进各种属于未来的幻象。我们是局外者,另一半生命永远驻留在幽灵之乡。
我们经常被人认出,这样我们的皮肉就会被人用剃刀留下划痕。如果我们再次成为同一对父母的孩子,留在我们新生躯体上的划痕会预先为我们的灵魂打上烙印。之后,世人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织就一张命运的网。凡是没有活到成年就死去的鬼孩都用艳丽的小点或有趣的污点力图抹去这些标记。如果努力无效,终于被人认了出来,我们就会听见惊恐的号叫和母亲们低声的哭泣。
因为无心久留,我们给母亲们带来极大的痛苦。每次离开人世都在加重这份痛苦。她们的悲伤也给我们的灵魂增添了负担,从而加快了再度投生的循环。每次新的投生也是对我们的折磨,那是一次发自幽灵世界的震撼啊!我们周而复始的反叛使我们遭到其他幽灵和先祖们的厌恨。在幽灵之乡我们并不受宠,在人世间又被打上了烙印。我们去意彷徨,致使一切平衡都被打破。
我们的父母百般虔诚地向各路神祗供奉祭品,为的是诱使我们安心生活。他们还探问我们把带自另一个世界的护符藏在了哪里。我们对这些祭礼不屑一顾,始终严守着护符的秘密。对母亲们漫长、痛苦的分娩我们也不动情。
P3-5
尼日利亚,尼日利亚!
在我的印象里,尼日利亚英语小说家的活跃程度,是仅次于印度英语小说家的,这些来自黑非洲的“说故事的人”和印度小说家一样会讲故事。尼日利亚英语文学是非洲文学中最强劲的一支,它已经向世界贡献了图图奥拉、阿契贝、索因卡等享誉全球的重要作家,而且,尼日利亚英语文学还后继有人,不断有新人冒出来,去摘取英语文坛的重要奖项,他们构成了阵容整齐的老中青三代英语小说家。这其中,本·奥克瑞就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小说家。和索因卡等老作家相比,本·奥克瑞算是一个“中生代”。一九九一年,他凭借英语长篇小说《饥饿的路》获得了英语文坛最高奖“布克奖”,时年三十二岁,那部小说从此成为非洲英语小说经典,也丰富了整个英语文学本身。如今,本·奥克瑞也才刚刚五十出头,正是创作力旺盛的好时候。
处于非洲东南部的尼日利亚历史悠久,是非洲的古老国家之一,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了灿烂的部落文化。我就一直很纳闷,尼日利亚为什么会涌现这么多引起世界关注的作家,原来,尼日利亚素有“非洲黑人文化诞生地”之称。比如,尼日利亚有举世闻名的诺克文化、伊费文化和贝宁文化。这些古代文化在非洲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诺克文化大-约起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兴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数百年,是非洲灿烂的古代文明的标志性阶段,诺克文化的产生和兴盛,标志着非洲已经从石器时代进入到了铁器时代。
尼日利亚的另外一种古老文化是伊费文化。伊费是尼日利亚西南部的一个城镇,也是全尼日利亚的一个宗教中心。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强大的伊费土邦的统辖地。伊费文化的存在,使侵占非洲数百年的老牌欧洲殖民主义者所散布的“非洲文化是西方人带来的”谬论不攻自破。除了上述两种古老的非洲原始本土文化,尼日利亚还有活着的约鲁巴文化,这种文化以独特的民间信仰、民俗和口头传说为特征,带有神秘、神奇和魔幻性。
因此,可想而知,本·奥克瑞身处这样一种文化中,自然会深受其影响。一九五九年,本.奥克瑞出生于尼日利亚港口城市拉各斯的一个乌尔霍伯族家庭,他的父母亲属于当地殷实的中产阶层。在幼年时期,本·奥克瑞就受到了来自父系和母系的家族亲戚们带给他的约鲁巴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的影响。后来,本·奥克瑞来到了伦敦读小学。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又带他回到了尼日利亚。中学毕业之后,本·奥克瑞曾经在一家店铺当店员,十八岁移居到英国,在艾赛克斯大学攻读比较文学。这是他走上文学道路之前的简单履历。
本.奥克瑞属于早慧的作家,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花与影》,此书于两年后的一九八○年出版,获得了一些评论家的注意。这部小说以尼日利亚的当代现实为背景,讲述了尼日利亚的移民在英国的生活。奥克瑞以他自身的经验为素材,描述了非洲人在宗主国的文化身份的分裂感。在英国,他一边在大学里勤奋读书,一边努力写作,把自己对尼日利亚约鲁巴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对尼日利亚当代现实的敏锐观察和二十世纪的英语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结合起来,试图创作出一种别开生面的非洲英语新小说。
本.奥克瑞于一九八一年出版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内部景观》,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描绘尼日利亚的作品。小说以一九七○年尼日利亚内战结束之后的社会现实作为叙述的背景,塑造了几个家庭中的青年人的命运,将尼日利亚的部族分裂、政治动荡的现实呈现得毫厘毕现。一九八六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圣地事件》,其中收录了八个短篇,描写了尼日利亚现实中的社会冲突、人性挣扎和日常生活,带有着尼日利亚本土文化的魔幻色彩。在这部短篇集中,本·奥克瑞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叙事技巧,短篇小说讲究的是克制,讲究在有限的篇幅里,去呈现更多的东西。这些短篇小说体现了本·奥克瑞的控制力。在每一篇小说中,多和少的关系,详略如何得当,是非常重要的,而作者处理得非常好,有的丰富,有的简约。《圣地事件》获得了英联邦国家非洲文学奖、法国《巴黎评论》杂志颁发的“阿卡汗小说奖”,在英国和法国都受到了瞩目,本·奥克瑞由此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非洲文学新星,被欧洲文坛所关注。
一九八九年,本·奥克瑞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新宵禁之星》,继续描绘古老的尼日利亚传统文化在当代尼日利亚人生活中的影响。小说中,那些传统习俗如同集体无意识和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沉淀在尼日利亚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小说带有鲜明的尼日利亚本土文化的奇观性,很受欧洲文学评论家的追捧。本·奥克瑞的短篇小说情节紧凑而又带有魔幻性,所使用的英语是一种混杂的英语。他将黑非洲古老的传说结合当代英语,铸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以别致的词汇、句子和叙述,给英语文学带来了强大的活力。非洲之路:“饥饿的路”
每个作家都会有一部代表作。一九九一年,本·奥克瑞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饥饿的路》。这是一部相当厚重的作品,出版之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视为是他的代表作,不仅摘取了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而且还被认为是非洲裔作家写出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小说以尼日利亚约鲁巴文化中关于“阿库比”的神话传说作为核心意象,来展开其独特的故事结构和叙事。由于尼日利亚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传统的生活方式,医疗条件差,导致婴儿死亡率较高,那些夭折的婴孩在约鲁巴文化传说中会转化成婴孩幽灵,这些婴孩幽灵在幽灵国王的命令下,要继续投胎到人间,又在未成年的情况下突然夭折,成为不断转世的孩子,这就是“阿库比”的传说。而且,阿库比们在投胎前都已经在冥界商量好了,一旦投胎到人世间,就要尽快脱离人间苦海,重新回到鬼魂世界里去。于是,阿库比就这样不断地往返于幽灵鬼魂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饥饿的路》中的叙事者是第一人称,他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主人公,是一个阿库比。在小说的一开始,他就投胎到一个尼日利亚穷苦人的家里。他的父亲曾经作为英国军队的雇佣军,前往亚洲,参加了英军在缅甸的镇压当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行动,退伍之后,在尼日利亚小镇上当搬运工。他的母亲是一个小商贩,平时主要靠贩卖一些生活用品过活,维持家用。这一家人虽然贫穷,但是生活还是祥和平静的。父母亲也很爱这个孩子,因此,投胎到这家的阿库比就很不忍心离开他们,不断推迟回到冥界去和阿库比们相聚的时间。但是,其他的阿库比就经常来纠缠他,要他尽快离开人世。最后,这个小阿库比终于得了重病,死亡之后被父母亲装进了棺材里入殓了。结果,幽灵国王怜悯他的父母亲的仁慈和善,就又让这个阿库比还阳了,他从棺材里站起来,复活了,引起了大家的惊慌。重新复生的阿库比备受父母宠爱,他父母亲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拉撒罗,这个名字和《圣经》中死了四天又奇迹般复活的拉撒路相接近。而他的母亲则昵称他为“阿扎罗”。
于是,整部小说就是通过阿扎罗的遭遇和他的视线变化,来审视和呈现尼日利亚的当代历史、现实政治和传统文化的。阿扎罗在冥界中那些不断催促和诱惑他的阿库比们的纠缠下,顽强地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一片飘摇的世界上。他一方面要抵挡阿库比们各种功力越来越强的化身的引诱,同时,还在经历着尼日利亚动荡的现实生活的洗礼。比如,他亲眼看到了尼日利亚的穷人党和富人党之间的争斗,看到了政客和富豪的帮凶们的嘴脸,看到了大量普通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他眼看着苦难不断地降临到他的父母亲和周围人的头上,感到了困惑和痛苦,同时,又对亲情十分依恋,不愿意失去这人世的牵挂。阿扎罗看到了尼日利亚的现实世界被巫师所统摄,整个世界也陷入权力所带来的混乱和暴政中。
阿扎罗的父亲由于从过军,身体强壮,后来是一名孔武有力的搬运工。一次,他参加了带有赌命性质的拳击比赛,结果被对手打伤,很快就死去了。在小说中,他的灵魂几经周折回到了家中,他对家人说:“我的妻子和儿子,你们听着。在我沉睡期间,我看见了许多奇妙的东西。我们的祖先教会我许多哲学。我的父亲‘道路祭司’在我面前出现,告戒我务必把门打开。我的心必须打开。我的生命必须打开。我们的路必须打开。一条打开的路永远不会饥饿。奇异的时光就要到来。”在这里,小说点题了——一条饥饿的道路打开之后就不再饥饿了。阿扎罗明白了,他决定不再返回冥界,他要在人间那条饥饿的路上坚强奔走、在人世间继续成长,并且去接受人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从总体气质和风格上说,《饥饿的路》是一部具有尼日利亚本土文化传统风格的魔幻之书。小说利用了阿库比的传说,将现实的世界和鬼魂幽灵的世界完全混淆起来,使我们看到了黑非洲的苦难和历史悲情。小说中的现实世界和鬼魂世界在篇幅、结构和情节上,都是等量齐观的,也就是说,人和鬼的世界是平行的。这是这部小说最令人叫绝的地方。大量的阿库比在两个世界之间自由穿梭,因此带有着强烈的神话、传说和魔幻色彩,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惊奇和欣悦。小说中隐含了对尼日利亚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整个非洲的现实处境也都做了深入的呈现:在小说中,阿库比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象征着二十世纪中的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之后,人民争取人权、民主、自由和富裕的梦想的夭折、诞生、再夭折、再诞生,象征着非洲人民为了美好生活不断在现实面前碰壁,又不断地再生并且充满了渴望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
在小说中,路也是一个巨大的象征。《饥饿的路》这个书名,据说来自于索因卡的一首诗《黎明之歌》的句子:“可能你永远不会走了/那时饥饿的/道路在等待着。”在小说中,路是一个活的物体,路和人一样存在于世界上,并不断地生长。在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起先是一条河。河变成了路。路向四面八方延伸,连通了整个世界。因为曾经是河,路一直没能摆脱饥饿。”阿扎罗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给他讲述,路之王的胃口特别大,人们要不断给它献祭,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它的贪婪,因此,路上才有那么多带来死亡的车祸。如今,由于路之王吃了带有毒性的祭品发了狂,开始吃掉树木、石头、房屋和更多的人们,人已经控制不住路之王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猜测,“路之王”也许在暗示欧洲殖民主义者带给非洲的那条走向“非洲现代文明”的路,可是,恰恰是这条路,是以血腥、贪婪、资本和罪恶为特征形成的。因此,这部小说寓意丰富复杂,十分隐晦,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玩味和品读。小说还非常具有形式感,写法上明显受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拉丁美洲作家作品的影响,不同的是它又是非洲本土文化催生的结果。
我觉得,与《饥饿的路》在想像力和气势上接近的小说,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注意到,这两部小说都有着大量神奇魔幻的情节,分别以尼日利亚约鲁巴神话体系和拉丁美洲印第安神话体系作为小说背后的文化支撑,使这两部小说成为了二十世纪诞生的最有想像力和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和《百年孤独》相比,本·奥克瑞显然利用了更多的文化和文学资源,他既借鉴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又采用了非洲传统的神话传说,还使用了《圣经》故事等等欧洲文明符号,在几种强有力的文化体系的支撑下,本·奥克瑞写出了一部呈现了非洲古老文化和丰富现实的小说力作。
非洲的歌:挽歌
在非洲那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美好的动物和人共同生活在大地之上,却不断遭受外来的侵略和自身的分崩离析,因此,这是一块苦难和欢欣交集的大陆。描述这样一块大陆上的人的故事,是具有挑战性、奇观性和独特性的。在《饥饿的路》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本·奥克瑞意识到他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写作之路。于是,他接连出版了多部以非洲约鲁巴文化为基础,展现非洲独特历史和现实面貌的小说。其中,有继续以“阿库比”传说作为小说叙事者的尝试。一九九二年,本·奥克瑞出版了小说《非洲挽歌》。这是一部描述非洲苦难的小说,里面引用了一段诗歌:“我们是上苍造就的奇迹/注定要品尝时间的苦果/我们珍贵无比/终有一天,我们的苦难/将会化做世上美妙绝伦的事物。”因此,非洲神话、民间传说构成了小说的底色,而本·奥克瑞所探讨的,都是非洲人的命运的可能性。这一点,在他后来的小说《迷魂之歌》(1993年)、《神灵为之惊异》(1995年)、《危险的爱》(1996年)都有所表现,有所侧重和加强。因此,这些小说尽管在力度和广度上无法和《饥饿的路》相比,但仍旧不断地在欧洲的英语文坛上获得嘉许。
自《饥饿的路》出版之后,本·奥克瑞好像活在了这部小说的阴影之下,人们觉得他很难超越那部作品。但是他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超越自我。一九九八年六月,奥克瑞出版了长篇小说《无限的财富》。小说的叙事者仍旧是《饥饿的路》那个可以不断地在人间和冥界往返的阿库比——阿扎罗,如今,他离开了父母亲,前往尼日利亚的森林地带,看到了尼日利亚原始传统文化的神奇巫术和仪式、文化遗存和符号。但是,他父亲发现儿子失踪了,感到很愤怒,他母亲的精神也开始不安起来。在这个时期,统治国家的白人统治者被迫要把政权交给独立之后的本土政客,当政客和军阀们掌权之后,一场席卷全国的暴乱发生了。于是,活人在游行示威,而死人也从坟墓里走出来参加游行——小说描绘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尼日利亚取得独立,但却导致了军阀混战、政客互相倾轧、政府腐败横生的社会现实。本·奥克瑞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依旧采用了非洲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各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和事物,都描述为尼日利亚现实社会中的故事:女人变成了蝴蝶,死人复活在人间,神灵和鬼魂出现在活人的生活中,所有的人和动物都能对当代尼日利亚社会发生影响,小说中到处都是离奇的想像和超现实的描绘,而根基则是对尼日利亚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与担忧情绪。
二○○七年,四十八岁的本·奥克瑞出版了长篇小说新作《星书》。这部小说完全是虚构的,本·奥克瑞把小说的背景放到了想像中的古代社会。在那个年代,世界上没有全球化、没有任何能够影响我们生活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世界是原始的。在非洲一个国家里,魔法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小说以四个章节,交织出一幅织锦一样的画面,描绘了西方殖民主义者来到非洲之前的文化状态。第一部分,讲述一个王子喜欢一个少女,但是他最终不能在纲纪败坏的国家里独善其身,郁郁寡欢地丧失了理想,无法带领百姓走向美好生活。小说的第二个部分,则描绘了王子喜欢的一个少女,她来自一个会魔法的家族,这个家族以令人叫绝的魔法,使人们欣悦和狂喜,发疯和狂乱。在小说的第三个部分,则和第一个部分呼应,讲述有一股白色的风来了,开始影响和吹拂这个国家,于是,他们原来具有的魔法逐渐失去了效果,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也不再相信那些部落魔法了。王子从颓废中醒过来,担当了神秘少女的父亲、部落首领的助手,不过,他们都无力抵抗那“白色的风”所带来的巨大破坏。这“白色的风”刚开始温和而缓慢,但是很快就肆虐起来,破坏了这个非洲国家的一切信仰体系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整部小说是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成,带有梦幻色彩。而那“白色的风”,显然是象征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白人文化对非洲的入侵。这仍旧是一部探讨非洲文化和西方文化相遇之后发生的悲剧的小说,表现出本·奥克瑞有能力继续思考非洲文化、历史和现实处境,并对此进行批判性呈现。
本·奥克瑞才五十几岁,就已经出版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文学评论集,是一个多面手。如今,作为访问作家,他常年居留在英国,担任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文学教授,讲授非洲文学和写作。本·奥克瑞创造出了“非洲魔幻现实主义”这么一种小说,他的根基牢牢地扎在尼日利亚的约鲁巴文化传统之中,并吸收和借鉴了《圣经》传说与英语现代文学的技巧,还应该是“神话原型理论”在非洲的一种文学响应。他以非洲民间神话作为创作的出发点,结合尼日利亚的独特现实和历史,编织出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奇的小说来,我们对他的关注应该持续下去。
贫民窟的居民都是最精彩的幻想家……当你就是那个穷人时,所有你拥有的就是对想象的信仰。
——本·奥克瑞
与《饥饿的路》在想像力和气势上接近的小说,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邱华栋
奥克瑞的魔幻现实主义颇具特色,他的文字富有激情、能量和惊人的想象力。大量的细节看似减慢了叙述的节奏,但却为当代非洲和非洲神话的魔幻遗产创造了一个有力、悲悯的视角。
——《出版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