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由杨义龙主编。收录了《开天辟地》、《五谷神王》、《祭猎神》、《狩猎神》、《草白王放羊》、《白岩天子》、《人变猴》、《天狗追仙草》、《男人坐月子》、《金葫芦》、《自王打天下》、《白王嫁女》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 |
分类 | |
作者 | 杨义龙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由杨义龙主编。收录了《开天辟地》、《五谷神王》、《祭猎神》、《狩猎神》、《草白王放羊》、《白岩天子》、《人变猴》、《天狗追仙草》、《男人坐月子》、《金葫芦》、《自王打天下》、《白王嫁女》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由杨义龙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是云南洱源地区传统民间口头文学的集成,汇编了流传于云南洱源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这些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勾画出云南洱源历史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云南洱源民间的风土人情,凝聚着云南洱源人民的智慧创造,体现了云南洱源文化的深厚底蕴。 目录 大理山茶别样红(代前言) 神话 开天辟地 五谷神王 祭猎神 狩猎神 草白王放羊 白岩天子 人变猴 天狗追仙草 男人坐月子 金葫芦 自王打天下 白王嫁女 传说 风物习俗传说 火把节 附录铁钏千秋 石明月 石头皇帝 雷楔子的传说 歌仙撒种 仙女打歌处 孤儿娶公主 三营村花会 凤凰帽 彝家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本主传说 西山本主 杨干贞本主 爱唱调子的本主 五村五邑本主 西湖本主 木匠本主 张绰谢本主 包大邑本主 江尾石岩本主 景庄皇帝与武宣王 青山本主大黑天神 塔平村本主 十八村本主 玉屏山本主 花姑娘龙与本主 开国皇帝段思平 打天下 白王府 饮马塘 “十分水” 铁甲村本主 本主庙前惩恶少 西坡本主 本主娘娘 姑四女 龙王本主 放鸭本主 鱼塘本主 辘角庄 三家村本主 本主的儿子 三公主舍身解毒 红山本主 江尾十八村本主 五老爷降妖 三营本主大黑天神 翠屏本主 牛街石耳朵 四个猪头一起接 本主不吃牛 龙的传说 母猪龙 河头龙王一家 魏娘娘的洗脸盆 青龙潭 石匠和小石龙 错剥龙皮 小黄龙 河曲龙王 赶龙鞭 魏晋石 浪穹龙王 观音阁 白龙小姐 姑娘龙 龙女小三妹 玉白菜 医龙病 龙王戏珠 小姑奶奶回来了 北甸龙潭 故 事 地名故事 鸟吊山 鹤林海眼 犀牛望月 花石玉 百岁坊的来历 罗时江的来历 凸凹村 山羊坪 火焰山 五十石 乔后盐井 擦脚石 渔潭坡 漏邑村 斧头泉 梅城三石塔 石城坝 陆晃庙 龙马洞 金猪的铁链变成江 金牛寺 人物故事 建文皇帝的故事 建文皇帝在浪穹 渡龙桥和梅刺河 建文帝上台 建文帝出家 白云山奇遇 金口玉言 大能干和二能干 担当和尚的故事 张大观的故事 进京赶考 奇怪的状纸 中了亚元 绿化王帽山 银子会晒折 龙王送柱子 判活夺生妻案 开沟引水 火烧官院 张魁士的故事 白鹤一转 牛让城乎 写春联 牌坊移位 穿针引线 乡试落榜 “琵琶果”对“杵臼花” 陈思泰的故事 有天没日 有钱活 无钱死 县官赴宴 当堂对质 幻想故事 段煜变虎 海龟为什么把头缩进壳里 牛为什么无上牙 乌鸦与狐狸 狼、狐狸与猴子 兔子和老虎 狗熊为什么要撕人脸 蝙蝠为什么白天不出来 青蛙娶媳妇 狗头人身的姐夫 为何用牛耕地 诉苦鸟和屎姑姑 素心兰 荨麻与艾蒿 猫狗为何成冤家 鼠牛争排行 神笛 金剪子姑娘 耗子原来是恶皇帝留下的 生活故事 选女婿 县官判案 哑子哭娘 根子盖新房 两老友(一) 两老友(二) 两老友(三) 长生得宝 海宝 老大和老二 打山神 山妹 三姊妹 九兄弟 两颗金珠子 “清白传家”的由来 继母塔娜 妻死回生 告状由得他 巧女 鹅卵石 气死“活阎王” 笑 话 艾玉的故事 推磨 撑船 对诗 戏进士 拜寿吃鸡 跟在后面 谁放屁 锯酒盅 一件难事 称猫 判银子 我爹生我我生你 师爷上当 四书无母狗 少用智慧 猫?虎? 过目不忘 吃鱼 一副对联 一千两破题 天高三尺 巧审大善人 他比你更有理 你挑剩的都是我的 六八的故事 巧吃鸡鸭 治土官 大河生羊 不重!不重! 破财神 土锅换银子 六八拜寿 夸官村 虫蛀银子 土官立墓 六八尝鸡 晒银子 打赌 说吉利话 吃毒疮 六八与土官 老陶死在荷包里 某翰林故事 巧对村名得佳偶 大娘大嫂巧对联 巧姑娘考书呆子 农妇巧对联 两斗米 附录一:故事家小档案 附录二: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白王嫁女 白王和白姑娘成亲后,先后生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长大后,大姑娘嫁给了东方部落首领,二姑娘嫁给了北方部落首领,三姑娘准备嫁给西山首领。大姑娘、二姑娘都愿意了,就三姑娘不愿意,她要自己找一个称心合意的人,于是,就跟父亲闹起来。 有一天,她来到凤羽坝,听当地人们说,西边罗坪山上有只猛虎,常常跑到坝子里吃人畜,害得人们早晚不敢出门,上山打柴都不敢去,日子实在难过。神箭手博巴知道后,一心要为民除害,他背上弩弓,到罗坪山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猛虎。猛虎一见着他,气势汹汹,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博巴见猛虎凶恶的样子,不慌不忙地拉弓搭箭,射中了猛虎的胸口,把它射死了。当地老百姓把博巴的事迹告诉了三姑娘,要她回去禀报白王,给博巴赏赐。三姑娘按着大家的嘱托如实回去禀报,白王听了,觉得博巴是一个了不起的神箭手,当即赐出金银,派三姑娘去献给博巴,赞赏他为民除害的功绩。三姑娘按照父王的旨意,带上金银财宝,找到博巴,对他说:“打猎的哥哥,这是父王因你杀虎除害赠送给你的礼物,请你收下。” 博巴见了礼物,却回答说:“我不敢收!” 三姑娘听着觉得奇怪,问他道:“为什么不收?” 博巴说:“解除民间苦难,是大家的本分!”说完,就转身准备走。 三姑娘被博巴善良的品德所感动,顿时对他产生了爱慕,硬把他挽留下来。两人一谈,情投意合,便定了姻缘。 但是,白王已经同西山首领黑王商量好,黑王定于农历六月初十日来迎亲。 到了这天,黑王驮来几驮金银财宝和彩礼,前呼后拥地来了一大帮人迎亲。白王见迎亲的人来了,心里非常高兴,赶紧叫人去喊三姑娘出来相见。谁知三姑娘早有心计,逃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躲起来,使他们找遍王宫也找不着。黑王疑心是白王有意刁难他,马上沉下脸孔,大骂白王:“你敢来欺骗我,快把姑娘交出来,不然,叫你的白王庄子闹翻天!” 白王只好央求道:“请给我三天限期,再找!” 黑王怒气冲冲地答应说:“好嘛,三天过后交不出人来,就莫怪我不讲仁义!”黑王的一帮人马在白王家里等了三天三夜。 第三天到了,晌午时候,还是找不到三姑娘,凶神恶煞般的黑王恶性发作,腾空丢下一副铁甲,锁住了凤羽坝子北面铁甲山嘴出水处。一时间,天空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水把整个凤羽坝子的田地给淹没了,人畜也淹死了许多,到处哭天喊地。博巴见此情景,一马当先,腾空飞往铁甲山嘴,用宝剑劈开铁甲,让滚滚洪水流出去,搭救了百姓。 水患消除了,博巴立即跳上云头,找到黑王,和他在云层里翻来滚去地搏斗,终于把黑王杀掉了。这时,博巴想转回凤羽去找三姑娘。拨开云往下一看,三姑娘被众妖劫到了山后峡谷之中的路上。他赶紧顺风来到他们前面,拦在路心,和迎亲的众妖厮杀起来。众妖一时抵挡不住,飞快地逃到了黑云山。博巴救出了三姑娘,翻山越岭,走回了凤羽坝。 当晚,路过罗坪山垭口时,山上一片墨黑,实难行路,两人就在山头歇脚。谁知,到了深更半夜,下了一场大雪,冷得他们无法藏身,活活被冻死在雪堆里面。 不久,雪过天晴,罗坪山上空飞出了一对金凤凰。人们说,那是博巴和三姑娘。 流传地区:洱源凤羽 搜集地点:洱源风羽 搜集时间:1984年 讲 述:周岐昌 记 录:王立智(白族) P29-30 序言 春天的故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2003年末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赵寅松先生找到了我,要我负责《中国民间文学故事全书·洱源卷》的编辑工作。我当时有些犯难,一是我对民间文学很少接触,对于民间传说故事的收集整理基本上是空白,而在省、州、县各级都有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一个尚未入门的学生;二是我手头正在写着一部长篇小说,正处于“刹不住”的阶段。但赵先生要求我来完成此项工作,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我再难,也得要接受这项任务。另外,民间文学的确需要全面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就会让后人追悔莫及。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洱源白族人,我有责任和义务牵头来做这项极有意义的事情。 2004年初,我便着手这一项工作。在上班之余,我马不停蹄地参与到民间传说的收集、整理和微机录入等各个环节中来。令我感到十分欣悦的是,洱源县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民间传说故事和其他各民间文学样式的收集整理工作。1985年,洱源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即编印了民间故事传说集《姑娘龙》 (内部资料),这本小集子共收录了60篇故事、传说,大致可以分为创世神话、龙神话、观音神话、本主神话、传说故事等六大类,讲述者、收集整理者达到了120多人。1990年,洱源县编印了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集《水花树》,该集子编选了本主故事30篇,另外还收入其他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多篇。王立智同志做了大量收集整理工作。2000年,洱源县委宣传部和洱源县文体局合编了《洱源西山白族文化》上、下两部,其中也收集了西山白族神话、民间传说、机智人物故事和动物故事等。另外,中国戏剧出版社也于1999年公开出版了民间故事集《建文皇帝在云南》一书,此书由董亮伟先生收集整理。该书收集了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的传说,建文皇帝在洱源的传说,以及本土一些机智人物、英雄人物的故事。编者在后记中写道:“很多人朗朗上口地给我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作了忠实的记录……讲述者是口头传承者,而我是文字记录者,或是叫搜集整理者。”使我进一步认识了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不易。我认真地拜读了以上几部作品,从中选出了一些思想水准较高、立意深远、文化含量丰厚、故事曲折、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说,并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一些个别字句的文理不畅、未及校正的错别字、漏字作了修改与补充,对于个别故事冗长而又缺少生气的,则根据情节需要加以删节。这样,这么多厚重的文化积淀,便成了《中国民间文学故事全书·洱源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尽可能更多地收集整理散落在洱源村村寨寨的民间故事、传说,在我的带动下,乡村教师王丽珠、杨世明、杨泉伟、段学松等人也参与到这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我们深入到洱海源头的村村寨寨,一方面搜集故事,另一方面也拍摄了一些反映洱源自然、历史、地理、文化诸方面的资料照片,以期能为本书起到增色的作用。洱源县文化馆馆长杨光辉先生也参与协助了收集整理工作。 在阅读、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作为本书编者之一,我自己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参与编辑本书之前,我一直都以传世的经典著作为学习的范本,对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接触到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之后,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原来,口耳相传的这种民间故事传说无论在思想还是文化层次上,都不亚于书面文学,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那种想像力,是令有些经典作家望尘莫及的。 收入本书的故事传说,大体分六类:一是本主传说。洱海源头几乎每村都有各自的本主,本主传说就显得相当丰富,有些本主还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白王段思平、南诏末期的赵善政等,有些本主是龙王,这在白族村寨相当普遍,而有的本主是石头、有的本主是猴子,令人惊叹洱源白族本主崇拜的多样性;二是龙神话。白族是一个爱龙崇龙的民族,龙神话较多,而且极具多样性,故事情节各有不同;三是观音传说。观音点化众生的故事俯拾皆是;四是创世神话。用神话传说的形式来诠释先民对于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五是教化故事。通常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故事来教化人们行善积德;六是机智人物、英雄人物以及帝王故事。这些故事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观点陈腐的,但大多数故事都很吸引人。机智人物故事如“六八的故事”,英雄人物如“邓赕诏柏洁夫人的故事”,帝王故事如“建文皇帝的故事”等。其他还有寓言、童话、幽默故事等,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中共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心,得到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赵寅松所长的指导,初稿还交白族文化研究所进一步修订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成书之前,曾由洱源县委宣传部部长杨云洲认真审阅,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紧、任务重,本书肯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有些题材重复,有些故事情节单调,也肯定还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尚未收入本书中。请方家、读者不吝批评,我们将在以后做得更好! 杨义龙 2004年7月3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