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智者的道德修养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齐国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齐国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便是被人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称管子。
管仲与周王室同宗,也是姬姓,父亲是齐国的大夫管庄,不过,还在少年的时候,管仲的父亲便去世了,只有年迈的母亲仍在。家道中落的管仲,生活十分贫苦。为了谋生,他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从事当时被人们认为很低下的职业商人。
当时,管仲有个好朋友,叫鲍叔牙,他们两个人合伙一起经商赚钱,可是,管仲总是分给自己的多,分给鲍叔牙的少。鲍叔牙对此却从不抱怨,不过,当他听到众人在背后说管仲贪婪、不讲朋友义气时,他立即出面解释:管仲并不是贪图金钱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家境贫寒,尚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之后,管仲又做了很多工作,但都没有成功,鲍叔牙却从未认为管仲无能,而是安慰他说机会未到。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管仲多次对人讲:“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这就是“管鲍之交”的典故,后人常用来形容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后来,两个好朋友分别担任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一时成为美谈,但两人各为其主,在齐国王位继承上产生了分歧。管仲为了助公子纠取得王位,险些箭伤了公子小白,却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骗过,最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此时的齐桓公本打算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自己甘愿听命于管仲……
在孔子最佩服的前辈中,管仲就是其一。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到现在还是披头散发,处在蒙昧状态呢!管仲十分重视统治者自身道德的修养,认为在上者应“称身之过”,“治身之节”。
齐桓公拜相后,经常向管仲请教安邦治国的谋略。
有一次他问管仲:“你有没有发现我身上有很多毛病?我喜欢打猎,爱喝酒,还好色……”
管仲听后回复道:“这三样都不妨碍齐国称霸。”齐桓公很意外,紧接着管仲就说,“做国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贤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终;第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
原来,管仲认为好猎、好酒、好色,不是没有危害,只是这三种“爱好”的危害性与后面所说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这也体现了管仲的一些用人观念。管仲认为,作为一个国君要重视人才,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力;任用贤者要能够信任人,并且要用到底;对待贤才要公平,要有一个公正公开的价值评判尺度。与贤人谋事而与小人议之,管仲认为这是最不好的。
同时,管仲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大意是说,只有满足了一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这个人才会学习并遵守法律和法规,受道德的约束。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从这一点来看,管仲的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范畴的。
此外,管仲还是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驱。他从治民的立场出发,既强调法制的重要,主张“严刑罚”、“信庆赏”,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仅用刑罚“不足以服其心”,必须辅以德教,“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他的这些言论主要被辑录在《国语?齐语》一书中,另有一部《管子》传诸于世。
P9-11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们的辩论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
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须采取祈祷、礼拜之类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北大哲学课》包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部分,以北大著名哲学教授们的教学指导为方向,涵盖古今中外哲学理论的经典篇目。中国哲学部分,收录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部分篇目,以及后期哲学家的主要观点的篇章,凝结中国哲学之精髓。西方哲学部分,也以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代表人物流光溢彩的哲学长卷。收录其主要理论经典篇目,囊括西方哲学之精华。
《北大哲学课》由经典课程编委会编著。
读完由经典课程编委会编著的这本《北大哲学课》,让你从此爱上哲学,了解世界,认识自己,开创人生。
全书共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两大部分内容。两部分均按时间顺序编排,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各时期和西方古今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如中国的黄老之学、二程创天理论哲学;西方的基督教、尼采的白日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