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 小说与历史与个人
第一章 国民革命的面影——《蚀》三部曲
小引
一 “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幻灭》
二 “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动摇》
三 “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追求》
四 三部曲中浪漫、颓废的时代女性形象
小结
第二章 “五四”至“五卅”时代“壮剧”之呈现——《虹》
小引
一 新文化运动的影像与思考
二 从“五四”走向“五卅”的时代女性形象:梅行素
三 “五卅”运动等历史事件与思潮的影像
四 《虹》的写作与秦德君、胡兰畦
小结
第三章 小说论证社会政治命题的难以承受之重——《子夜》
小引
一 或可商榷的根基——茅盾创作《子夜》所基于的社会观念
二 小说论证社会政治命题的难以承受之重
三 从文本出发的解读:“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
四 1930年前后上海工人运动的临摹
小结
第四章 “八一三”抗战上海社会面貌之素描——《第一阶段的故事》
小引
一 “通俗化”实验的浅尝辄止
二 “英雄狐鼠诸般相,付与稗官一卷收”
三 小说的史实性书写:战时上海之典型动态
四 妍媸对比之人物图谱:那令人振奋的与令人激愤的
五 支离破碎的人物形象:大学教授朱怀义
六 速写式的结构方法:画面的连缀
小结
第五章 政治分野下的叙事与误读——《腐蚀》
小引
一 失实的叙事:蒋介石政府之“勾结汪伪,投降日寇”
二 片面的描写:罪恶堕落的国民党特务
三 国统区“暴露与讽刺”潮流中的浪花
四 “淮南为橘淮北枳”:政治旋涡中的“特务文学”
五 从防空洞里走出来的“时代女性”:赵惠明
小结
第六章 文化视野下“五四”社会思想嬗变的再现与书写——《霜叶红似二月花》
小引
一 小说故事时间探究
二 20年代社会状貌的回溯与展示
三 珠玉在前、难以颉颃的《霜叶》续稿
四 东方审美情韵的成功尝试
小结
第七章 讽刺视角下的国民党“八一三”抗战——《锻炼》
小引
一 看似无可挑剔的史实性
二 政治立场对史实性材料选择的强烈影响
三 艺术上的典型缺陷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