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唯物主义(我的博物馆之旅)(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周佩红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唯物主义(我的博物馆之旅)(精)》由周佩红著,“我喜欢博物馆。很喜欢。那里有一种通往时间深处的神秘气息,幽暗的,安静的,让我感到世间一切都有来历,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与历史割断。一本书就像一次旅行,而这次博物馆之旅在我尤其特殊,我好像重新成为一个孩子,重重获知识和想像的洗礼,对世界重新充满好奇。”

内容推荐

“我喜欢博物馆。很喜欢。那里有一种通往时间深入的神秘气息,幽暗的,安静的,让我感到世间一切都有来历,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与历史割断。”这本《唯物主义(我的博物馆之旅)(精)》,如同作者周佩红在想像中构建的一座纸上博物馆,馆内的展品来自世界各地——它们在现实中归属于各个不同的博物馆,而它们自身,应该是这个世界共有的资源。作者以兴趣和感觉选中了它们,它们身上凝聚了世界的奇迹或者秘密,自然的,人类的,科学的,文化的,地理的……书中并没有把它们作通常的分类,只是依据时间的在大致顺序排列了它们,第一件展品,一个五十亿年的菊石的化石开始,到两百年前一种迎接春天的仪式那里暂停。其中历史温长,就像目睹一个生命在黑暗中出生,在间的通甬道里悠游,在别扭渐庞大的世界里长大,向着光时的出口飞去。

《唯物主义(我的博物馆之旅)(精)》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这不是一幅画

大批恐龙正悄悄出动

美丽而古老的青灰色

黄金脸

印度美猴王

这只狮子会飞

风很猛

从黑暗中出生

跳舞的骏马

一个幸福的人

戴头盔的国王

堂·吉诃德和瓷水壶

英国人的房间

烛光里的音乐声

在风浪中行走

皇家马车

屋顶上的绿草

战船沉没

风车转起来

写作超人

睡莲向着太阳开放

一看就明白

火车马车一起跑

请按快门

长翅膀的人

金銮殿和吉祥缸

在花车上迎接春天

关于本书,作者的话

试读章节

这不是一幅画

淡淡的紫色从中央一点散开,细细地,朦胧地,绕一个圈,又绕一个圈,在最外围终于变成宽阔一圈。紫色上有晶莹的光闪烁,好似一块螺旋状宝石,嵌在土黄色的粗糙背景上。画面多么美丽!你就是一时不知道那上面是什么,把它挂在墙上也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可这并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化石标本。土黄色的背景是岩石,上面那螺旋状的东西,有点像现在的鹦鹉螺外壳——是的,你现在看出它有点像鹦鹉的脑袋了,那中央一点就是鹦鹉的眼睛了——不过它还不是现在的鹦鹉螺。它名叫菊石,是一种生活在古代海洋里的头足类软体动物,早就灭绝了。

菊石生活的年代有多古老?说出来你会吓一跳:在四亿年前它就有了,到七千万年前它灭绝了。那么遥远的年代,现在的人管那叫古生代泥盆纪,中生代白垩纪。那时的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只有成群的恐龙在陆地上奔跑,有的恐龙还在天上飞,海洋里也有各种生物在游动,菊石就是其中一种,它甚至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早了一亿七千万年,它本身也在慢慢地进化,外壳盘绕得越来越紧,这样它游动得可能慢些,却也越来越灵敏,也能更灵活地调转方向。菊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像一粒黄豆那么小,有的比一个脸盆还要大,是菊石里的“巨无霸”。菊石的壳大多是螺旋状,可也有直的,弯弓模样的,宝塔形状的。壳的表面有的光滑,有的长着小瘤子,尖刺,还有的嵌着一条条小沟。

瞧,这只背着螺旋状外壳的菊石游过来了,身体像乌贼和章鱼那样柔软,时不时地从壳里伸出来,在水中划动。游累了,它就停在海底休息一会儿。壳是菊石居住的房子,也是避风港,一有风吹草动,它就躲到壳里去,除非敌人把它连壳一起吞下。壳里面还有许多小洞洞,菊石活着的时候小洞洞并不明显,到菊石死了,壳落到泥沙里,天长日久变成了化石,小洞洞的周围就慢慢凝聚了一种方解石结晶,直到把小洞洞填满。这么一来,螺旋状的淡紫色画面就出现了。

所以,你把它看成一幅画也可以,只不过画它的是神奇的大自然,是大自然的历史。一幅这样的画,起码要几千万年时间才能得到,这有多么珍贵!

你到德国的索伦霍芬山间博物馆,就能看到它。你还能在那里见到几亿年前其他生物的化石。譬如,一条尾巴长长的鱼,样子和现在的鱼很像,可牙齿尖得吓人,准是条吃肉的鱼。这种食肉鱼在欧洲的白垩纪地层和非洲、印度的侏罗纪地层里都发现过。还有一条只剩下骨骼的鱼化石,非常完整,就像猫吃过后剩下的鱼骨头,这是死鱼的化石——鱼死了以后还是会浮在水里的,直到鱼肉腐烂得差不多了,鱼骨头才落到泥沙里去,被泥沙埋起来变成化石。反过来说,要是化石里的鱼不光有骨头,还有肉和鳞片的痕迹,那它就是活生生地被土埋起来的。怎么会这样呢?那时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都有菊石的化石?……研究化石的科学家会一个劲儿地想象和推测,去描画远古时代的世界。事实上,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大部分时期,以及那时期地球上大陆地带的分裂、运动,就是人们利用菊石的进化特点推算和划分的。

地球到现在已经有近50亿年的历史。这漫长的时期中,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人类。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微生物(也许就像一粒微尘),后来有了单细胞生物,后来又有了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爬虫类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这是一个非常慢非常慢的进化过程。大约在300万年前,地球上才有了人类,才开始了人类的历史。时间向前流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不可能回到过去,特别是非常遥远的过去,可人类是一种有思想的高等动物,总想把自己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弄明白,想知道地球过去是怎样的,发生过什么变化,大自然里的生命是怎样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了解过去是为了今天和未来,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坏。化石,是远古年代留给人类的一份神秘的礼物,它描画出没有人类时别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它也透露出地壳运动的信息。它身上还有更多的暗示,更多的谜,等待人们去弄明白。

化石很美。生命的形态很美。它们千变万化,超出了人的想象。在德国的索伦霍芬山间博物馆里,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买一片这样的化石带回家,把它挂在墙上。这个博物馆出售真的和复制的化石标本。

博物馆所在的地区也是不一般的。它在索伦霍芬小镇郊区的一个台地上,是一间用石块砌成的平房,一点也不起眼。可它收藏的化石非常珍贵,而且大部分是本地出土,著名的始祖鸟化石就出自那里。那里是德国巴伐利亚省的山区,有侏罗纪岩石,岩石里有海绵化石,有珊瑚礁的痕迹,美丽的螺旋状菊石化石也是在那里出土。可以想象,现在的山区,一定是亿万年前的海洋或者湖泊。海变成山,山变成海,地球真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运动啊。

大批恐龙正悄悄出动

我知道你喜欢恐龙。对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你大概还有些害怕。它们那么高,那么大,一个脚趾头就能把人压死。你想,这是真的吗?世界上真有过这么庞大而恐怖的怪物吗?它的模样,是不是现在的人想象出来的?

其实,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恐龙是什么模样了。那是在一次挖掘中偶然发现的。

1878年,比利时的一个煤矿公司在挖新的采煤坑道时,发现煤层中有一条巨大的裂缝,一直连到离地面三百多米深的白垩纪地层,那里面有一些奇怪而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古生物学家们听说后马上赶到那里,在狭窄的坑道里,靠着矿灯微弱的灯光,仔细地辨认,挖掘,记录下这些骨骼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这样,一共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所有的化石挖出来。

接下来,科学家们要做更多的事。他们聚集在比利时一个岛上的教堂里,把这些化石从连带的岩石里小心地凿出来,修复,再按照原来的位置拼拢。化石中有一些已经破损了,可大部分是完整的,有的还连着关节,好象昨天才死去一样。科学家们靠着教堂的楼梯搭起一个巨大的架子,用一根根绳子把骨骼吊起来,再用木板把它们夹牢,固定,拼起来。当时有个名叫柏克的人画了一幅画,把科学家们修复这些动物骨骼化石的情景画了下来。

修复过程中,大家发现一块尖角似的大骨头,就想当然地把它当作动物的角——像犀牛角一样——把它安在鼻子的上方。可修复到后来,总觉得不对劲,再细细地研究,发现动物的大脚趾骨就有这么大,于是又把这块大骨头从头上取下来,安在动物脚上——正好是五根脚趾里面最短的那一根,看样子已经退化,就像鸟的脚趾一样,更显出另外四根脚趾的发达。

动物的骨架拼出来了,长长的颈,拖着尾巴,整个身体有两三层楼那么高,两条前肢不太长,但很发达,两条后腿又长又结实,脚趾和鸟的爪子一样,牢牢地抓住地面,支撑着大身体。大家惊呆了。这是恐龙!一种生活在一亿年以前的大型素食性恐龙!因为这种恐龙的模样和习性都像鸟类,大家叫它“禽龙”。

P1-8

后记

关于本书,作者的话

我喜欢博物馆。很喜欢。那里有一种通往时间深处的神秘气息,幽暗的,安静的,让我感到世间一切都有来历,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与历史割断。

这本书,如同我在想象中构建的一座纸上博物馆,馆内的展品来自世界各地——它们在现实中归属于各个不同的博物馆,而它们自身,应该是这个世界共有的资源。我以兴趣和感觉选中了它们,它们身上凝聚了世界的奇迹或者秘密,自然的,人类的,科学的,文化的,地理的……

我没有把它们作通常的分类,只是依据时间的大致顺序排列了它们,从第一件展品,一个五十亿年前的菊石的化石开始,到两百年前一种迎接春天的仪式那里暂停。其中历时漫长,就像目睹一个生命在黑暗中出生,在时间的甬道里悠游,在渐渐庞大复杂的世界里长大,向着光明的出口飞去。一本书就像一次旅行,而这次旅行在我尤其特殊,我好像重新成为一个孩子,重获知识和想象的洗礼,对世界重又充满好奇。

我尝试用最简单平易质朴的口语写这本书,老老实实,不矫情夸饰。我面对的是蕴含丰富的事物本身,我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唯有充分地尊重它们。它们也并不显得沉重,只是忽然一下子撞击了我安静观看时的心,让我生出某些联想。

书中涉及知识的部分,是我查阅资料并整合的结果,我力求它们的准确可靠;感觉、想象或亲历的部分属我个人,我愿与读者——你——一起分享,就像和你一起旅行,叩开一座座博物馆。

谢谢你的停留,倾听,陪伴。

周佩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