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编著者赵玉平。
书中整合了《吕氏春秋》《史记》《三国志》《水浒传》《贞观政要》等古代典籍中耳熟能详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小说家的笔法,妙语解读历史背后的领导智慧,在领导如何定位、修身、观人、选人、用人、立威、授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旁征博引,却不觉晦涩难懂;诙谐幽默,却不失浩然正气。于平淡和细节处见真谛,处处展现了现代领导所需要具备的胸怀、眼界、智慧与韬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赵玉平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编著者赵玉平。 书中整合了《吕氏春秋》《史记》《三国志》《水浒传》《贞观政要》等古代典籍中耳熟能详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小说家的笔法,妙语解读历史背后的领导智慧,在领导如何定位、修身、观人、选人、用人、立威、授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旁征博引,却不觉晦涩难懂;诙谐幽默,却不失浩然正气。于平淡和细节处见真谛,处处展现了现代领导所需要具备的胸怀、眼界、智慧与韬略。 内容推荐 《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编著者赵玉平。 《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内容提要: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出类拔萃的领导者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深邃智慧的成功实践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从宠大帝国的管理、跨洲际的远征,到浩大宏伟工程的组织实施,无一不体现着管理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等待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问天下谁是领导 一、弹琴的领导与熬夜的领导 二、庸人当领导 三、闲人的境界 四、给下属上发条 五、用人四策 第二章 你凭什么说了算 一、杀鸡还是杀猴 二、只有一个圆心 三、新来的领导是熟人 四、荷花荷叶间的失落 五、温柔一刀 第三章 一路上追的原来是自己 一、取天下从自己开始 二、管理者缺什么 三、领导算卦 四、管住自己 五、临事有静气 第四章 "没用的人"有什么用 一、用人如器 二、小人的用处 三、庸人的用处 四、仇人的用处 五、唱反调的人 六、能力、岗位和待遇的匹配 第五章 和谁在一起 一、"兄弟连"的真谛 二、也爱诸葛亮,也爱豹子头 三、下一个人是谁 第六章 能人如何不吓人 一、千古忠诚说岳飞 二、有这样三种忠诚 三、五种不好相处的上级 第七章 该做不该做 一、不知钱粮的宰相与关心牛喘的宰相 二、有些好事不能做 三、责任感与有限解决 第八章 借来慧眼看莲花 一、大处看天下,小处看人 二、基于胜任要素的选拔 三、心智模式阻碍执行 四、英雄从哪里来 后记 试读章节 范蠡有三个儿子,他在漂泊贫困的时候生养了老大,在事业初具规模的时候生养了老二,后来事业兴旺成为大富翁的时候生养了老三。 范蠡派老二到楚国打理生意,结果不小心犯了官司。为了营救老二,范蠡就把小儿子找来了,给了他一大笔黄金并对他说:“你到楚国去找我的好朋友庄生,你把钱交给他,让他帮忙把你二哥救出来。”正说着,老大进来了。老大很固执,非要争取这个任务,并且说:“家中有事,长子承当,我是哥哥啊,为什么不派我去而派弟弟去?以后我怎么见人啊!如果真的不派我去,我当场就伏剑自杀!”范蠡无奈,只好派他前往。 老大到楚国见到了庄生,奉上书信和黄金说明来意。庄生收了书信和黄金,第二天就去见楚王,利用楚王对自己的信任编了个理由,说服楚王大赦天下。老大看到大赦天下的告示可高兴坏了,他想,既然已经大赦天下了,我弟弟不用营救不也能出来吗?于是,老大急忙去找庄生,说:“现在大赦天下了,您也不费心去救我弟弟了,那您就把钱还给我吧。” 老大鲁莽无知的举动惹恼了庄生,虽然庄生把钱如数退给了老大,但回头就跟楚王说:“天下谁都可以赦,但是范蠡的儿子不能赦,赦了这个人就说明你害怕有钱有势的人,所以必须把他斩了。”结果老大在监狱门口等着,等到的却是弟弟被斩的噩耗。老大拿着钱哭着回去见范蠡,范蠡说这事不怪你,怪我自己一开始考虑不周全,用人不当。 范蠡应该派小儿子去。为什么?因为小儿子是富贵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在乎钱,派这样的人去送礼最合适;二儿子是在创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怕吃苦,所以说让他去做事情比较好;而老大是在贫寒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特别在乎钱,生活特别朴素,比较适合于守业,却不适合于去送礼、做公关工作。三个人的职业适应性是由不同的需求层次造成的。因此安排工作的时候,要针对其不同的需求层次挑选合适的人选。 对于需求本身的内在特征的探讨,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探求人性的时候就开始了。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主要有麦格雷戈的Y理论、薛思的复杂人性假设、莫尔斯和洛尔施的超Y理论、大内的z理论和两蒙的决策人假设等,这些人性假设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在这方面,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求。 (1)生理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 (2)安全的需求。这是人们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求,如避免失业和财产损失、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 (3)社交的需求。一是爱的需求,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求来得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尽量发挥个人的能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在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很多例外情况。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太小。 继需求层次理论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是麦克利兰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他对这三种需要,特别是成就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 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估计、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冒险,而绝不会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待未来;他们愿意承担所做工作的个人责任,并希望得到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地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麦克利兰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整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他还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古希腊、中世纪的西班牙、1100—1800年间的英国以及当代的一些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P13-P15 序言 翻开历史,篇篇章章都充满血腥,鲜血带来的沉重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在伴君如伴虎、人命如草芥,动辄满门抄斩的年代搞管理,真的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冒险事业。但是我们的先人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那样精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忠诚,值得我们每一个后来人景仰。 正是这份景仰,给我写作本书带来了最初的j中动。 三国的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武不如关张赵马黄,但是他能调动这些文臣武将为自己打天下。再看水浒中的宋江,翻翻宋江这人的简历便知,他无非是山东省郓城县一个小吏,文也不能文,武也不能武。就这么一个人,却可以带领英雄团队。再看看梁山这个队伍的构成,其他的一百零七条好汉,可都不是一般人!有皇室贵胄、朝廷武将、草莽英雄、江湖好汉……这么一帮人居然都服宋江!宋江凭什么? 仔细想想,我们就发现,成功的领导者,他们身上似乎都有一种超级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能把英雄吸引来,把队伍凝聚住,给人力量,给人温暖,催人奋进。 管理的奥妙就在于把“我”变成“我们”——把我会变成我们大冢都会,把我想变成我们大家都想,把我要奋斗变成我们大家都要奋斗。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我们往往能真实地感受到气场的存在。有些人和风细雨,但是号召一出群情振奋山摇地动;有些人声嘶力竭,但是结果却是鸦雀无声众人围观。 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中,那些管理英雄又是如何来打造自身这种影响力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指引着我,给了我写作本书的基本方向。 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内容的取舍与材料的筛选。用简单的八次对话来描绘一幅思想史的画卷,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我自始至终都是在挑战自己。 在选材方面,我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追根溯源,坚持“早”的原则。针对一种管理思想的演变,尽量向上去追溯,从源头入手来写。二是引用经典人物、经典故事,坚持“显”的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尽量选择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因为我相信,只有传播了,才能产生影响。一个众所不知的人物或者一段流传不广的事件,对后世管理思想的影响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三是从史料入手,坚持“实”的原则。人物和事件尽量从史书(主要是《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次是诸子百家的典籍)中选。全书只有第5章“和谁在一起”中“桃园三结义”的对话是从小说当中选取的材料。不过,尽管这段故事出自小说,但它在我们的心灵当中已经成了一段真实的事件。 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不仅仅限于孔孟之道、八卦占卜、阴阳五行之类,它包含着更多的东西,等待我们这些现代人去探索。在读历史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当中,有些声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一个字上,这个字就是“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式管理中,人和的精神一脉相承。“人和”两个字包含着建班底、带队伍、选才用才、激励人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也恰恰是现代管理所关注的内容。从这一点上来说,古代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对于现代管理也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介绍常用的管理策略。例如,分析杀鸡做猴策略,第2章里写道——“假如有个新来的领导要给一群大象当头领,为了震慑这些大家伙,这位新领导威风凛凛地从地上抓过一只蚂蚁,然后当着这群大象的面把蚂蚁狠狠捻死了。这样会不会起到震慑的效果呢?当然不会。不但不会起到震慑效果,大象还会嘲笑他的软弱。相反,如果给一群蚂蚁当头领,上来就当众捻死一头大象,那么蚂蚁一定会格外信服领导的威严。所以,我们应该捻死大象给蚂蚁看,只有处罚了有分量的人,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 后记 读自己四年前写下的这些文字,如同和过去的自己促膝谈心,感慨良多。四年前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生活是奔波忙碌的,四年后的今天,一切依旧,生活没有改变,但我的状态是有改变的。 此时此刻,我正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飞机。候机大厅里人来人往,但是我的心很静很从容。作为作者,我最大的变化是经过四年多的磨砺,虽然忙碌依旧,甚至更忙,但是内心世界变得从容了,就像一杯净水,虽然飞快地打着转,水质却是清澈透明的。 管理不是理论,管理是实践,是个性涵养、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法等很具体的东西。我坚信,知一丈不如行一寸。当初写书的时候,我曾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把自己写的管理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是我最大的挑战,也是我最大的进步所在。比如我会自己坚持,也会要求我的学生坚持每天做“五个一”:每天安排一次锻炼,每天记录自己的一个收获,每天读一段书,每天整理一次内务,每天帮助别人收获一声感谢。 “学习”二字有奥妙,“学”是在思维领域改变认知,“习”是在实践领域改变行动。我们既要学管理,更要习管理。学得多,习得少,提升就会比较慢。在梁启超先生撰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当中,谈到学术界的风气与面貌,梁先生痛心疾首地指出知识分子只动口不动手,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的问题。在这方面,知行合一的大师王阳明先生是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其实管理无外乎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打铁”的问题,一个是“自身硬”的问题。当领导,既要有打铁的水准,也要有自身硬的本钱。 其实,每个写书的人都有两种状态:生活在别处,还是生活在此处。四年前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生活在别处的。现在我落地了,我生活在此处。当下的琐碎事务、细小的烦恼,让我体会到了生活本身的一种平实细腻又略带沧桑粗粝的美。我想,一个管理者,面对每天纷繁琐碎的人和事,他需要一种清澈、平和、专注、超脱的状态。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修。修得到位了,一个人的身上就会出现一种东西,叫作“气场”。按照物质、信息、能量的观点来看,气场应该是属于能量范畴的。这种能量,会把一个人推到一个能干成事业的高度。修的过程如同扫地,今天扫了,明天仍需继续扫。常扫常有,常扫常新。 我们学知识,仰慕古人先贤,倾听他们的故事和主张,其实都是为了给自己准备一些精神上的干粮,在干瘪空乏的时候,可以吃上几口,恢复元气。 本书中的八章包含着八个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其实是有关领导艺术的八种思维状态的浓缩,相当于八份压缩饼干,滋味与营养各有不同,但是块块实惠有咬劲,值得品味。今天看起来,本书有一些文字写得有点过于理论化,有些章节设计得比较散。但是文无定法,文成法定,既已成文,便有了它自己的逻辑,运行着它自己的小宇宙,算是一个整体。所以,此次再版,整体框架未做改变,只是对部分文字做了调整,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以补缺憾。 编辑建议的书名是《领导的气场》,以便于传播和认知。孩子改名,说事大也算大,说事小其实也小,本着从善如流、倾听专家的原则,本书有了现在的新名字。见仁见智,全凭读者法眼,此举求新求变,也体现创作团队的追求。 最后,特此向为本书出版付出辛苦的各位编辑表示感谢,向展卷阅读的各位读者朋友表示感谢,向我的导师和家人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