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是民国女作家,画家,她的文章和绘画都有突出的成就,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陆小曼的文字,天真,真挚,真诚,读之,可以管见其纯真的性灵,以及对徐志摩的真诚爱恋和深沉思念。她从22岁起,就拜刘海粟、贺天健等著名画家为师,学习画画,天赋很高。28岁时创作出代表作山水画长卷,由胡适等人题跋。她尤其擅长画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清雅淡远亮丽,“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刘海粟语)。
《陆小曼自述自画》选入她的散文、日志、书信等这种自述性质的文章共五十余篇,自述她一生在写作、绘画和爱情上的故事。同时,选入她的绘画作品三十余幅,包括绘画、书信和书法作品。
《陆小曼自述自画》内容简介:
陆小曼,1903年出生于上海;15岁时就读北京圣心学堂;17岁时因精通英文和法文,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外交部翻译。由于她美丽聪慧,才华出众,能诗能画,又在外交场合有出色的表现,因此成为京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胡适语)。21岁时结识徐志摩,并与之恋爱。22岁时与王赓离婚。23岁时与徐志摩结婚。28岁时,徐志摩去世,她投入整理徐志摩的遗稿以及绘画、写作之中。
陆小曼从22岁起,就拜刘海粟、贺天健等著名画家为师,学习画画,天赋很高。28岁时创作出代表作山水画长卷,由胡适等人题跋。她尤其擅长画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清雅淡远亮丽,“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刘海粟语)。
陆小曼的文字,天真,真挚,真诚,读之,可以管见其纯真的性灵,以及对徐志摩的真诚爱恋和深沉思念。《《陆小曼自述自画》》选入她的散文、日志、书信等这种自述性质的文章共五十余篇,自述她一生在写作、绘画和爱情上的故事。同时,选入她风华正茂时期的照片以及书画作品共四十余幅,其中书画作品包括绘画、书信和书法。
泰戈尔在我家做客——兼忆志摩①
“回忆”!这两个字早就在我脑子里失去了意义,二十年前,我就将“回忆”丢在九霄云外去了!我不想回忆,不要回忆,不管以前所遭遇到的是什么味儿,甜的也好,悲的也好,乐的也好,早就跟着志摩一块儿消失了,我脑子里早就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空虚。什么是喜,什么是悲,我都感觉不清楚,我已是一个失去灵魂的木头人了。我一直是闭门家中坐,每天消磨在烟云围绕的病魔中。日历对我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我从来也不看看今天是几号或是礼拜几,对我来说任何一个日子都是一样的,天亮而睡,月上初醒,白天黑夜跟我也是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迷迷糊糊地随着日子向前去,绝不回头。想一想,二十几年来,一直是如此的。最近从子叫我为《文汇月刊》写一篇回忆志摩的小文,这一下不由我又从麻醉了多年的脑子里来找寻一点旧事,我倒不是想不起来,我是怕想!想起来就要神经不定,卧睡不宁,过去的愉快就是今日的悲哀。他的一举一动又要活跃在我眼前,我真不知从何说起!
志摩是个对朋友最热情的人,所以他的朋友很多,我家是常常座上客满的,连外国朋友都跟他亲善,如英国的哈代、狄更生、迦耐脱,尤其是我们那位印度的老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同他的感情更为深厚。从泰戈尔初次来华,他们就定下了深交(那时我同志摩还不相识)。老头子的讲演都是志摩翻译的,并且还翻了许多诗。在北京他们是怎样在一块儿盘桓,我不大清楚。后来老诗人走后不久,我同志摩认识了,可是因为环境的关系,使我们不能继续交往,所以他又一次出国去。他去的目的就是想去看看老诗人,诉一诉他心里累积的愁闷,准备见着时就将我们的情形告诉他。后来因为我患重病,把志摩从欧洲请了回来,没有见到。但当老诗人听到了我们两人的情况,非常赞成,立刻劝他继续为恋爱奋斗,不要气馁。我们结婚后,老诗人一直来信说要来看看我。事前他来信说,这次的拜访只是来看我们两人,他不要像上次在北京时那样大家都知道,到处去演讲。他要静悄悄地在家住几天,做一个朋友的私访。大家谈谈家常,亲亲热热得像一家人,愈随便愈好。虽然他是这样讲,可是志摩就大动脑筋了。对印度人的生活习惯,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叫我怎样招待?准备些什么呢?志摩当然比我知道得多,他就动手将我们的三楼布置成一个印度式房间,里边一切都模仿印度的风格,费了许多心血。我看看倒是别有风趣,很觉好玩。忙了好些天,总算把他盼来了。
那天船到码头,他真的是简单得很,只带了一位秘书叫Chanda,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我们只好把他领到旅馆里去开了一个房间,因为那间印度式房间只可以住一个人。谁知这位老诗人对我们费了许多时间准备的房间倒并不喜欢,反而对我们的卧室有了好感。他说:“我爱这间饶有东方风味、古色古香的房间,让我睡在这一间吧!”真有趣!他是那样的自然,和蔼,一片慈爱地抚着我的头管我叫小孩子。他对我特别有好感,我也觉得他那一头长长的白发拂在两边,一对大眼睛晶光闪闪地含着无限的热忱对我看着,真使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温暖。他的声音又是那样好听,英语讲得婉转流利,我们三人常常谈到深夜不忍分开。
虽然我们相聚了只有短短两三天,可是在这个时间,我听到了许多不易听到的东西,尤其是对英语的进步是不可以计算了。他的生活很简单,睡得晚,起得早,不愿出去玩,爱坐下清谈,有时同志摩谈起诗来,可以谈几个钟头。他还常常把他的诗篇读给我听,那一种音调,虽不是朗诵,可是那低声地喃喃吟唱,更是动人,听得你好像连自己的人都走进了他的诗里边去了,可以忘记一切,忘记世界上还有我。那一种情景,真使人难以忘怀,至今想起还有些神往,比两个爱人喁喁情话的味儿还要好多呢!P157-160
陆小曼是名门之女,姿容娇丽,擅英、法等外文,在戏剧、小说、诗歌和翻译等方面都有所成绩,而她在散文和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尤其能体现出她的性情和才情。她的散文,坦诚而勇敢,清丽而缠绵。她的绘画,清逸雅致,诗意盎然。她与现代诗人徐志摩的爱情传奇,更是成为了上个世纪文人奇缘的佳话。她追求自由纯真的爱情的勇气和执着,对今天时代的女性依然有着启示的意义。在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后的二三十年间,她素服不出,用“遗文编就答君心”的行动,诠释着爱情的真义,让人动容。
陆小曼(1903一1965),名眉,别名小眉、小龙,笔名冷香人、蛮姑。江苏常州人。
陆小曼父亲陆定,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曾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回国后经同乡翰林汪洵之推荐入度支部(后为财政部)供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二十余年。是国民党员,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母亲吴曼华,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长女,多才多艺,古文深有基础。更擅长一手工笔画。
陆小曼生于上海,6岁随母赴京依其父度日,7岁起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
15岁那年,小曼转入北京圣心学堂,学英、法等外文,学画,闻名校内外。
当时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法语言、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陆小曼成为不二人选,她父母也支持她去接受锻炼。于是她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并担任中外人员的口头翻译。
18岁开始,陆小曼开始名闻北京社交界。
1922年,陆小曼19岁时,陆小曼的寄父母唐在礼夫妇替王赓前来议婚。
王赓(1895—1942),江苏无锡人,年龄比陆小曼大7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后又转到西点军校攻军事。1918年归国,供职于陆军部,旋又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上校武官兼外交部外文翻译。
陆小曼的父母同意了这桩婚事。
婚后,小曼觉得自己和王赓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异趣。婚后半年。两人逐渐失和。就在这时,徐志摩似天外来客,闻进了陆小曼心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先在北京大学就读,后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又转入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回国后曾在北平《晨报》任编辑,后在北京大学等大学任教,“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由父亲徐申如作主,早年与张幼仪结婚。徐志摩和王赓原是好友,经常在一起,每当星期日,他便常与小曼夫妇到西山看红叶,一起喝茶跳舞,谈论文艺。小曼与志摩萌生感情。
1925年3月,徐志摩迫于多方面的压力,赴欧旅行。1925年3月至7月间,陆小曼写下《小曼日记》,记述了她的闺房之苦和思念之情。
后,陆小曼与王庚离婚。
1926年10月3日,徐、陆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当时陆小曼23岁,徐志摩30岁,证婚人是梁启超。
婚后,徐、陆夫妇认识了翁瑞午。翁瑞午,江苏常熟人,本是世家子弟,会唱京戏,又做房地产生意,是一个文化掮客,被胡适称为“自负风雅的俗子”。徐志摩夫妇和翁瑞午相识不久,经常串门,并不时出外游玩。
徐、陆婚后,小曼因病、又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变得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二人时有争吵。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一架邮政机飞北京。飞机于中午十二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3人,无一生还。
1938年,陆小曼始与翁瑞午正式同居,直到1961年翁瑞午离世。
在给徐志摩的悼词中陆小曼明确表示活下去是“因母老”,而活下去要做的则是“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整理了徐志摩的全集。
挚友王映霞后来回忆陆小曼时说,陆小曼当年对她说过:“我以最大的勇气追求幸福,但幸福在哪儿呢?是一串泡影,转瞬之间,化为鸟有。”此话,可作为陆小曼对自己与徐志摩相恋而婚,并经历了丧夫之痛的结语。
抗战期间,陆小曼没有离开过上海,也没有与敌伪来往。新中国成立后,她得到了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关怀。1956年,在上海美协举办的一次画展中,陆小曼有一幅作品展出。有一次。陈毅去参观,看到画上具名“陆小曼”,诧异沉寂多年的陆小曼居然还在,并且画得如此出色,又问知陆小曼住在上海,生活无着,陈毅就说这样的人应该予以照顾。于是,陆小曼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后来上海画院又吸收她当了画师。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过世,享年62岁。
陆小曼在戏剧、小说和翻译等方面都有所成就,但是,我们想来谈一谈她在散文和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因为这二者更能体现出她的性情和才情。
1。散文
《小曼日记》可以说是陆小曼前期散文的代表作。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小曼日记》(本书称之为出版本),是陆小曼根据出版的需要调整、删去部分内容而成的,时间跨度从1925年3月11日至7月11日。一共19则。2005年,在北京发现了陆小曼的日记稿本,这个日记稿本在陆小曼生前未曾发表过,日记时间从1925年3月11日至1926年3月7日,共有58篇。稿本共两册,用的是当时通用的练习本,尺寸略有差异。第一册时间为1925年3月11日至7月31日,海青兰封面;第二册时间为1926年的2月6日至3月7日,白色封面。所有文字均用毛笔书写。第二册首页上有陈从周先生的“从周审定”方形朱印。
我们以前一直认为,《小曼日记》(出版本)是全本或基本未删节,因为陆小曼是勇敢和率直的,她对徐志摩的爱也很真诚和长远,她可以做到把她和志摩浓浓的爱全部地展现出来。但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2005年发现的《小曼日记》(稿本),无论从时间的跨度还是内容的包含量来说,都远远超过了出版本,里面还涉及一些人事和她对志摩更浓烈爱的文字。从省略的这些内容看,陆小曼有她的顾虑和小心,也有对他人的爱护之情。比较而言,稿本更真实地记述了她的闺房之苦、思念之情以及她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
陆小曼日记的内容大致可分五个方面:一、跟志摩说话,表达她强烈的思念之情;二、怨恨丈夫的情绪,如实地写在日记里;三、诉说自己的处境和困惑,向他诉苦;埋怨父母不能了解她,在日记中时时露出不满之意:四、记录当时一些朋友的言行及对她的态度;五、记录自己的一些行为。
《小曼日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坦诚和勇敢,而它的文风则是清丽而缠绵。
徐志摩失事一个月后,陆小曼写了《哭摩》,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悲伤痛苦跃然纸上。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文章内容也大多围绕思念志摩而写。
2。绘画
陆小曼之所以被称为才女,除了她在戏剧、文学上的成绩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她的绘画了。陆小曼的绘画基础是她母亲吴曼华授予的,加上她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在求学时就小有名气了。在圣心学堂读书时,她还学了西洋画,主攻静物写生和风景临摹。后来。陆小曼拜画家刘海粟为师,这使她的国画画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刘海粟曾这样评价她的画:“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还对她的诗文做出如下评语:“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约。很美,又无雕凿之气。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她爱读书,英法原文版的小说,她读得很多。”
1930年,徐志摩为了把她引向他所期望的那条路——画画、写文章,又让陆小曼拜画家贺天健为师。陆小曼潜心学画,画艺得到长足的进步。但第二年由于徐志摩的去世,陆小曼伤心欲绝,就停了一段时间。后来重又向贺天健请教画艺,贺天健要陆小曼做到“三看”:一是要细看真山真水,二是要细看古今名画,三是要细看自己的作品。所以,陆小曼的画作中有很浓重的贺天健风格。徐志摩去世后,经凌叔华介绍,陆小曼又向陈半丁学习花鸟,但因为病痛和思念,学学停停。
1931年春,陆小曼画成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山水画长卷风格清丽,秀润天成,不仅成为陆小曼早年的代表作,而且里面还深藏着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国热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人正步步窥伺入侵我国东北三省。陆小曼想通过画山水寄托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希望祖国河山不受到日本的践踏,于是她卷起袖子,破例画起长卷来了。徐志摩认为,这幅爱妻所作的长卷是他的骄傲,是爱妻跨出专业画师的第一步;他也认为,画作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用画中祖国的美丽山水来激发大家抗日的信心和决心。挚友赵清阁对她的画是这样评说的:“她的画如其人,清逸雅致,诗意盎然,书卷气洋溢;是文人画的风格——自然洒脱,韵味无穷!小曼只画山水,不画花卉、人物。她说她爱大自然,但她无法旅游,因此她愿陶醉在丹青的河山风景中。”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就是这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不仅是陆小曼的早期呕心之作。更可珍贵的是它的题跋,计有邓以蛰、胡适、杨铨、贺天健、梁鼎铭、陈蝶野诸人手笔。1931年夏,徐志摩携此卷去北京,托邓以蛰先生为之装裱。装成,邓为之加跋说明之。邓先以诗评价小曼画作:“华亭端的是前身,绿带阴浓翠带醺,肯向溪深林密处,岩根分我半檐云。”而后他又说明此画来由:
辛未夏日,志摩来自沪上。一日携此函相示,予诧为谁家杰作,志摩日:“小曼之作也!”予复问日:“予不见小曼仅两年,今已有此巨构,能不令人叹服耶。”志摩托予为之装池于都旧,串厂既成,爰系一绝而归之。老钝蛰并识于北平寓庐。胡适在邓以蛰后题诗日:
“画山要看山,画马要看马,闭门造云岚,终算不得画。小曼聪明人,莫走这条路,拼得死功夫,自成真意趣。小曼学画不久,就作这山水大幅,功力可不小!我是不懂画的,但我对于这一道却有一点很固执的意见,写成韵语,博小曼一笑。适之。二十年七月八日,北京。”
中秋节在沪,陆小曼的老师贺天健先生题了一首绝句:
“东坡论画鄙形似,懒瓒云山写意多,摘得骊龙颔下物,何须粉本拓山阿。辛未(一九三一)年中秋后八日,天健。”是针对胡适的论点而发的。梁鼎铭接着在题词中说:
“……只是要有我自己。虽然不像山,不像马,确有我自己在里,就得了。适之说,小曼聪明人,我也如此说,她一定能知道的,适之先生以为何如?”
11月19日,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小曼看着这张珍贵的画卷,想起徐志摩对她的种种好处,泪水涟涟,百感交集。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如同保护自己的生命。在抗日战争的八年里,陆小曼含辛茹苦居于“孤岛”之上,此画既不展出,也不变卖。她想一直与画厮守,也就是与徐志摩厮守。
陆小曼还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及画展。1929年,她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筹备工作;1934年,她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成为该会最初的会员。1941年,陆小曼在大新公司(今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楼上开个人画展,展出作品有一百多幅。1949年7月,陆小曼有两幅画入选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画展;1955年3月,又有两幅画作入选第二次全国画展;1956年,陆小曼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该院首批专业画师;1959年,她还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在美协画报上刊有她的照片和画作。
北京是她的旧居地,西山、万寿山、北海等都是她很熟的风景地,她也和徐志摩去领略过江南尤其是杭州的美丽山水,加上她在艺术方面较好的天赋和良好的领悟力,这使她的画作充满美感。她最爱沈周、倪云林的山水。她擅长设色山水。画风近似清代王鉴一路,格调幽雅淡远,纯任天然,润泽秀丽,晚年则入苍茫之境。
业内人士认为,陆小曼的画作跟同时代的吴青霞、陈小翠相比,毫不逊色。她常与程十发、吴湖帆、应野平、钱瘦铁、孙雪泥等知名画家切磋画艺,他们也常在陆小曼的画作上题字或评价,而且评价非常高。当时陆小曼集自己的画做成一本《唐宋人诗意》的画册,钱瘦铁的评语是:“烟瑕供养。甲戌嘉平之月读小曼此册,神韵满纸,文人慧业,信有然也。”贺天健的评价是:“小曼天资超逸,此册实为其最精之作,读竟欣然。”
可惜的是陆小曼创作一直不够自觉,所以留传下来的作品不是很多。正如她的老师刘海粟和贺天健说的,“她天分很高,但不够勤奋”。虽然如此,据估计,目前世上留存的陆小曼画作也有百幅左右。这些画作分别收藏在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海宁博物馆及一些私人收藏者手中,有《武夷疗养院》、《太似石溪山居图》、《寒林策杖图》、《黄山烟云》等。进入21世纪,陆小曼的书画作品《I临黄鹤山樵山水》、《柳岸渔归》、楷书《八言对联》、《万花留向故园开》、《闲亭醉酒图》、《人物》、《秋山图录南田诗》、《晚渚轻烟》、《溪山高隐图》等频频亮相于各大拍卖会。
柴草
2013年7月
赵清阁(作家,陆小曼好友)
誉小曼为才女是实事求是的,确切的,君不见:她能歌舞,能戏曲,能书画;还能外语;虽都不专(中年以后她即“专”绘画,卓有成就),算得是多才雪艺了。二十年代文坛上多才多艺的女子,她不是唯一的,但像她这样聪颖,美貌、色艺双全的才女,尚不多见。
刘海粟(画家,美术教育家)
陆小曼写文章,蕴藉婉约,很美,又无雕凿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院本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