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灵鸟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玉学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玉学所著的《心灵鸟巢》共选编散文四十八篇。书中收录了一些诗文并存的散文,诗词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眼,是筋骨;文章则是诗词的展开,是诠释,是血肉。此外还收录了一些海外随笔,基本上是谈异国文化的。用东方人的眼光看西方,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外国。

内容推荐

王玉学所著的《心灵鸟巢》共选编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散文四十八篇。内容虽不是波澜壮阔,却也溪流淙淙,流淌着一个普通人的心灵之泉。为方便阅读,分为四小辑。《心灵鸟巢》最大的特色是诗文并存。在这类散文中,诗词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眼,是筋骨;文章则是诗词的展开,是诠释,是血肉。有的时候,诗词则直接承担了文章气脉的贯通任务,以求表达更清晰,阅读更顺畅。

目录

与一条河的纤纤绊绊

这诗这画这景这情

阿婆的微笑

清明雨

春归何处

失落的童话

回乡日记

心灵鸟巢

爬上二层楼玩玩

高原断想

寻找荷塘月色

人在江南烟雨中

宝岛速写

秦风悠悠起西垂

夏威夷纪事

繁华的背后

踏上古老的土地

美哉,悉尼

刻在石头上的罗马

到底是佛罗伦萨

萨尔茨堡,就这样吧

守护心中的月亮

台历

人有几条命

聆听智者的低语

师长风范

月斧云斤琢肺肝

难忘的聚会

小米

风雨一肩挑

赠书如嫁女

也说意境

读诗手记

家有阳光屋

布谷

谁的城市

大煞风景

可怜人的可恶

嗨,悠着点儿

一场无裁判竞赛

联趣

只是个猜想

童言无忌

想起企鹅还巢

眺望阴平

退居二线

我的人生五个字

后记

试读章节

与一条河的纤纤绊绊

我是山里人。

山里人从小就在弯弯的山道上爬啊爬,对山的亲近是不言而喻的。

我出生的村庄名字叫竹园沟。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村庄四面几乎被竹林包围着,并且左右各有一条沟,左面的叫麻池沟,右面的叫正沟。

只不过“正沟”只有下大雨时才有流水,而“副”的麻池沟却四季流水不断,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只要扩展一下视野,也就释然了。

在两道沟的外面,各有一道山梁向前伸出,左面的叫黄土梁,长着清一色的柏树;右面的叫正弯梁,主角却是松树。这正弯梁顺沟延伸,到达村庄正前方时,突然向左弯出臂膀,牢牢护定了村庄。因为其正所当,那沟也就沾了点光。

初通人语时,常听大人说“下河”这个词:“他大今天下河去了……”“明天要下趟河……”,或者“河坝里人如何如何”,诸如此类。

但河是什么?村子里是看不见的。

阿婆说,河是很大很大的沟水。

我大体懂了一点。因为,到了雨季两条沟都会有水倾泻而下。水量大时,轰然作响,很有气势呢。

可是,为什么把沟水叫河呢?阿婆也说不大清楚了。只是说,等你长大了,去大梁上就能望见河了。

竹园沟三面环山,层峦叠嶂,里层是黄土梁和正弯梁,外围是高大的阳山和阴山,村庄依山而建。穿过村子背后那片古木参天的树林,往上就是一道长满桦、松的山梁,村里人习惯叫大梁上。从那里再往上,凸起一座高峰,叫山华嘴。这山华嘴,高入云端,很像一位老人,阴阳二山似其左膀右臂;若登上老人头,方圆百里尽收眼底。它的正面十分陡峭,根本无法攀缘。村子里曾有胆大些的人,从山的背面和两侧攀登其上,采药或打猎,娃娃们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大约是四五岁吧,我们几个小伙伴们终于完成了一次壮游。沿着蜿蜒的山道,竟然走到比村庄高出好多的大梁上。看到袅袅炊烟在脚下升起,大家很是兴奋。

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望河。站在高高的山冈上朝下望,我对“河”留下的初步印象是:“像一截白色的绸布,一动也不动。”

那次望河的经历,增添了我对河的向往。以后,总是缠着父亲带我去看河。父亲那时担任大队的干部,办公地点就在山下的筏子坝。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父亲三天两头要下到河坝里去。

经不住我再三的纠缠,父亲终于答应带我下山。

那天,应该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依稀记得,阿婆不仅准备了干粮,还为我换上了干净的衣裳,以及扯不断的千叮咛万嘱咐。

开始的一半路程,一直是在下山,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下到山底后,便沿着溪流在一条深谷里前行。曲折蜿蜒的道路两旁,是参差不齐的水田;田里长着不同于玉米和麦子的庄稼;田埂上排列着山上没见过的小树,挂满了青青的果实。父亲说,那是桐籽,熟了能榨桐油,但不能吃的。又告诉我,田里的庄稼叫水稻,能长出你吃过的大米……

河坝里的这些景物,我感觉很新奇。

出了沟口,世界豁然变大了。老远就看见了一株高大的冬青树,依次出现了院落、街道。父亲告诉我,这儿就是筏子坝,再往前就是大河了。

我们先没有进村,而是径直走上村前的大马路。

站在马路上,我第一次看见了河。河从上游的两山间由东向西奔涌而出,响声如雷。那咆哮的河水在沙湾里打了一个大大的漩涡,掉头由北向南而去。能够看见的河面,总共不过三五里,就被下游的山给挡住了。但就是这样一段河,水那么大,流那么急,已经让我瞪大了眼睛。

恰在此时,又望见一个人划着木排冲向浪中,更加惊骇不已。父亲说,那划着的就是筏子,可以划到对岸去。说话间,那划筏人已在下游靠岸了。

后来,父亲带我去了他办公的地方,又被人招呼去家里喝水、吃干粮。可是,我的心里还在想着那河:它是从哪儿来的,又到哪儿去了呢?

回家的路是父亲背着我走的。父亲边走边告诉我他所知道的有关这条河的概况:从筏子坝往上不远是两条河,一条从文县来,叫前河;另外一条自武都来,叫后河。两条河在玉垒关汇合成了一条大河,它流到碧口,又下了四川……

晚上,回到家,我兴奋地对阿婆说:“那河有好多好多沟水大呢!”

我对母亲河的亲近,乃至敬畏,是在上小学以后了。

八岁那年,我在村学里刚接受了一年启蒙教育,就被同村两个高年级的学生忽悠去玉垒完全小学,直接上了三年级。

从筏子坝到玉垒,溯流而上,五公里路程,中间经过两江口。学校在前河一边。白天,站在学校大门台阶上就可以望见河流;夜里,在波涛声中进入梦乡;放学后,常去河边挑水、洗衣或者玩耍……从此,我的少年时代便和一条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那时候,老师和学生都爱唱这样一首歌:

白水江边好地方,

清清的江水,微微的波浪;

红红的山荼,绿绿的叶哟,

白水江边好地方……

就这样,喝着母亲河甘甜的乳汁,我渐渐长大。在与母亲河朝夕相处中,也渐渐知道了她的来龙去脉,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

乡间所谓的后河,其正式称呼为白龙江。从地图上看,它发源于秦岭之西的甘南草原,过武都,走文县,一路浩浩荡荡,直奔玉垒关。所谓的前河,也有一个官名叫白水江。她发源于九寨沟,经过文县城,款款而行,与白龙江在玉垒关不期而遇。

P3-6

序言

什么是散文?我赞赏冯骥才先生的比喻:“一个人走在路上是散文,被入推到水里是小说,被风吹到月亮上就是诗了。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是蹦出来的,散文是悟出来的。”

散文,其实就是一个人生活道路上的情感记录。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写散文亦无定法,一百位作者就有一百种生活体验,就会写出一百种散文。两个诗人可能碰巧写出一首意境相同的诗来。两位作家绝对写不出一篇相同的散文。这也许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不必担心被人写完。只要生活在继续,散文就有鲜活的源泉。

我之所以敢闯散文这个大雅之堂,正是基于对散文的这种理解。当然,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不敢与专业作家相提并论。但我认为,业余作者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没有靠写作为生的压力。也没有扬名的压力。其次,质朴的文字或许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出书毋须华丽的包装、热闹的宣传等商业考虑。

集子共选编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散文四十八篇。内容虽然不是波澜壮阔,却也溪流淙淙,流淌着一个普通人的心灵之泉。为方便阅读,分为四小辑。

我们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为这个时代欢欣鼓舞,自然是我散文的主题。但我也看到或者说感受到:当代人在步入现代化生活的同时,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自然灾害频发的危机感、社会道德缺失的烦恼、经济全球化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等,让人产生了许多迷茫,甚至是无所适从。那么,人类的前途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在许多篇幅中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人对物质追求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是当代人痛苦的总根源:反自然的生产技术、无序地快速发展,是对人文资源的摧残;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应该减少物质欲望,去追求精神生活,做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停止乱砍滥伐树木,停止肆意捕杀动物,停止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古人有关“天地人”的理念并没有过时,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应对当代的危机。

我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微弱的,掀不起什么波澜。但思考过、呐喊过,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心安而已矣。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诗文并存是这个集子的一个特色。与文章相关的诗歌,我都予以保留,总数达一百四十余首。其中。本人创作的诗词近百首。之所以具有这个特色,并非刻意创新,而是顺其自然。因为,我是从诗词的门缝里窥见文学殿堂的。在熟悉诗词格律、创作一定数量的作品后,发现诗词的容量毕竟有限。常有意犹未尽之感。特别是那些写异国他乡的诗词作品,如果没有注释读者很难明白,注释多了又显得累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尝试着写散文,即在诗词写成之后,再用白话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在这类散文中,诗词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眼,是筋骨;文章则是诗词的展开,是诠释,是血肉。结果是诗与文二者相得益彰,写起来也比较顺手。只要诗词写成了,文章的主题就形成了,不至于漫无边际。有的时候,诗词则直接承担了文章气脉的贯通任务,以求表达更清晰,阅读更顺畅。这样做,对喜欢诗词的朋友也算是一点奉献吧。

此外,辑二有一部分是海外随笔。用东方人的眼光看西方。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外国,这样的诗文,老一辈文学家早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中西方的交流主要在政府之间,用民间视角表述西方的文字很难看到。在这一时期,港台的诗人、散文家倒是保持了对西方观察、表达的连贯性,但他们的作品有一定局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才有一些作家把散文的触角伸向海外,而用中华诗词来描写异国他乡,作品却不是很多。恰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有机会到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一些国家考察、学习。其间,接触到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我产生诸多感想。每次出国归来,可谓“豪气满腔诗满怀”。始而为诗,继而为文,先后发表了六十首诗词和三个系列(《大洋彼岸》《澳洲漫笔》《旅欧散记》),共三十余篇散文。这次从中选出的七篇,基本上是谈异国文化的。虽然,这部分散文也是走马观花。但毕竟是我的亲身经历,或许能提供一丁点儿了解异国文化的线索,但愿读者朋友喜欢。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