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客都客家文学选粹(杂文随笔卷)
分类
作者 罗青山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青山编著的《客都客家文学选粹(杂文随笔卷)》精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梅州本土作家以及梅州籍作家的杂文随笔作品其147篇。作品地方特色浓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谈社会,论人生,娓娓道来,使人如啜佳茗,集中展示了梅州客家作家群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艺术才情,是了解客家文化的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罗青山编著的《客都客家文学选粹(杂文随笔卷)》是《客都客家文学选粹》之第一卷。《客都客家文学选粹(杂文随笔卷)》精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梅州本土作家以及梅州籍作家的杂文随笔作品其147篇。入选杂文题材大,视点高,表现手法独特。随笔有文化随笔、生活随笔、哲理小品、性灵小品、笔记小品等。这些作品地方特色浓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谈社会,论人生,娓娓道来,使人如啜佳茗,集中展示了梅州客家作家群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艺术才情,是了解客家文化的一扇窗口。

目录

陈国凯

闲话客家

程贤章

弥漫着诗歌氛围的大观园

中杰英

“你比党还高明?!”

陈东霞

禅是一枝花

玫瑰与戏谑

天朗好个秋

喜欢洗澡的客家人

“惊艳”种种

孤山误

晴窗拾贝

陈法贤

谁来相牛

浅谈五华人的“硬”

老鬼的十二字真言

马在相谁

纽约见吻

爷爷有病叫孙子吃药

战争·生命

陈冠强

梅花与梅州

陈嘉良

男女四极

老家又来人

且看另一种“广东人模式”

拒绝“明星”

陈柳金

像候鸟一样去旅行

低碳消暑

“名人”如蛾

陈平

兰庭记

燕归来

湮没的似曾相识——续《燕归来》

流逝的“不亦乐乎”

“国戏”麻将

陈其旭

诗话人生——一个诗人的心灵低语

何必

脸皮招领

胡希张

活煮龙虾螃蟹及其他

凭吊伦敦桥

酿豆腐忆趣

古刹灵光多灵气

黄焕新

永远的书

脊梁

供某些签名售书者参考

一帮狗和一条狗

对一套房子的眷恋

黄思梅

幸福在隔壁

黄莺谷

囊萤杂说

“识幻”与“自救” 

说蝶

说话之“难” 

思乡情结

夕阳与桃花

闲谈的乐趣

闲说“大”与“小” 

黄润生

慎独的围龙文化

中国寺庙与祈祷文化

从“第三者”到“爱情绝唱” 

廖武

茶三酒四与戏剧创作

林文祥

“鸡”同“鸭”讲

大师,别把山歌引入歧途

一个编剧的自嘲

刘乐群

真诚的效应

饭后茶

刘放

幸福不是毛毛雨

东方人的圆滑与西方人的教条

室雅何须大

世界上最多残疾人的国家

紫荆花,蝴蝶花

未知生焉知死

刘庆祥

制造文字冤狱的“高手” 

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的组合与变化

曾国藩做官的诀窍

刘胜辉

快乐人家

朋友还是像杯白开水好

刘思明

男人的苦衷

读书就是滋养自己

刘仪职

求实与雅量——从苏东坡评诗谈起

谈美

罗滨

不教窗下老娥眉——粤东著名女诗人叶璧华

文物由来第一流——郭沫若咏梅州诗及其唱和

吉光片羽珍同璧——孙中山松口留题

古柏奇观

罗青山

哀《哀王孙》 

爱国‘主义教育的另一面

智商与情商的较量

“四条船”与“四堵墙”

密室拒金佳话猜想

论“逆向感恩”

“猴国之制”戏评

“洋讳”

破“身奴”与除“心奴” 

结婚宣誓

罗琼

简单的快乐

彭汉如

人生如溪

唉,又划掉一个生命

人蚊斗

丘晓灵

行者无疆

火花

宋慧乡

到时别怪我大爷摆架子 

美女,把你的薯皮给我

我家年度劳动模范评选过程

八十五岁岳母大人勤俭无敌

唐梦

安顿

四两铁

三月

慢慢消失的山村

归依

天下任评

风雨碉楼

王球堂

话说“身份” 

“识人”与“用人”

魏字文

溢满书卷气息的梧冈楼

邂逅胡麻

公园里的那盏路灯

徐雪琴

心灵乡村

狗眼看尘世

闫恩虎

漫思韩文公祠

解读《西游记》 

严立平

路的故事

修筑长城的是与非

杨万里和他的咏物诗

曾子沾

老了的感觉

砖枕上的幸福

张长兴

齐天大圣与斗战胜佛

张慧桥

谈谈狗

张谨洲

点评“葱花”

让他三尺又何妨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钟德才

冷热集(十四则) 

钟利文

诗意中年

钓鱼

梦里故乡

宽容哲学

攀桂坊笔记

朱国城

凉茶人生

旁边的风景

谈“奖”说“榜”道“优”

感悟金秋

常识

朱红娜

女人的幸福

吃地沟油去

LN饭店

朱明海

换个角度看问题

说实话未必吃亏

朱伟杰

狐狸是对的

精明人杂说

呆人杂说

且说“搭错车” 

不再害怕打喷嚏

第几个结局?

“葫芦案”到底应该怎样判?——读“红”随笔

试读章节

“客家人”三个字是大题目,文章不容易做好。编辑谢华先生很认真地约我写篇这方面的文章。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地做将起来,也是闲话笔墨。做得如何,就很难说了。

清朝以来客家学人就作了许多文章,为客家人正名。外国也有一些学者参与研究考证。学者们考证来考证去,众说纷纭,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个真正令人完全信服的结论。“客家”如何得名?客家人来路——也就是源头归于何处?还是一个谜。看来还得继续探讨下去。

客家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在清朝嘉庆年问。1808年,客家学人徐旭曾,作《丰湖杂记》,首次提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最早为客家“正名”的是这位徐先生。既然是“中原衣冠”,就不是蛮夷野族、草莽流寇,还是忠义之士,就来得光明,来得高贵,可以洗刷历来官家说客家人是“蛮夷”的诬称,归于正统。这是很值得客家人高兴一番的。

其后,研究客家问题的学者甚多。后来出了个客家学人罗香林,集客家研究之大成,于1933年发表20多万字的《客家研究导论》,运用大量的谱牒、史书等资料,证实徐氏之说,详细论述客家之源为“中原衣冠旧族”,有“五次大迁移”的立论。至今,客家问题的研究基本沿袭此说。罗先生对客家问题著述之丰,堪称客家学人之首。

然而,客家学人又有诸多质疑,多有新论。如“客家”名称的由来,就各说各话,品目繁多,有“夏家”说、“河洛”说、“客卿”说……甚至还有“Haka国”说。说是9世纪,中国的西北方,有Haka人建立了一个国家,不久被鞑靼人消灭了。Haka人亡国之后,逃向东南安家立命,以“客家”两字为名。这就是客家人……越说越玄,客家人自己都搞糊涂了,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自己的祖宗是何方神圣。

客家这个民系形成于何时?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罗香林说:“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前期。”但是,客家学人又有多种说法。有说形成于东晋以后,有说形成于南朝,有说形成于明清,简直像一本很难读懂的朦胧诗。

有些学人一再标榜汉家血统之纯。又引出另一个问题:以最“纯”的梅州地区来说吧。史载:原来那儿居住着畲、瑶两族。他们哪儿去了?风刮跑了?水冲走了?或者跟南来的汉人发生血战,把他们都消灭了?史无明载,也不可能如此。是客人汉化了他们,还是他们融合了汉人?客家话是“中州古调”还是土著语言?这些都是纠缠不清的问题,看来还得论争下去,不是一时说得清楚的。

不论学界对客家问题如何界定,客家成为中华民族一大民系,是没有疑问的了。

客家人的流布遍于世界。看过一个资料:连少有人知、人口稀少的小国或地区,如留尼旺、堵希堤,客家人就有一两万之多。客家人繁衍之旺盛,流布之广阔,大概跟客家人喜欢流动的品性、多子多福的观念有关。历史上,客家人就是有名的开荒牛。“逢山必有客”,“哪儿困难哪儿去,哪儿艰苦哪儿安家”,已经成为传统的客家民性,客家人早就“雷锋精神放光芒”了。

如今的国际名都香港,早年是咸湿荒凉的海岛滩涂,没有人把放在眼里,最先是客家人开发的。台湾的先民也多是客家。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祖籍广东客家大埔县,是没有疑问了。亚洲的四条小龙,客家人开基或执事的地方占了三条,这是很奇特的现象。

P1-2

序言

迁徙,是客家人身份的一种独特标签。

山为主,故我为客。客自中原来,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1000多年前,客家先民中原衣冠士族,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抵达岭南,从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辗转万里,岁月见证的是一段段风雨兼程的流浪史;穿越关山,命运书写的是一页页坚韧不拔的拼搏史;安营扎寨,生活铭记的是一部部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客家人在流动中生生不息,客家文化在交融中淬炼提升。

别林斯基曾认为,民族的独特性“就在于那特殊的只属于它所有的思想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就在于宗教、语言,尤其是习俗”。而这一切,又都来自“一切原因的原因——地点与气候”。历次大迁徙,时空大腾挪,日积月累之下,无疑造就了客家民系无与伦比的先锋探险精神,“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恰是客家人的内心写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路上,是客家人长期的生存状态。在路上,就意味着没有懈怠,只有一往无前。无法停歇的还有思想,人的心灵没有边际,探索也就是一种永远的迁徙。由此滋养的文学,往往具备在路上般的特质和风情。

跋涉,堪称客家文学的关键词,它代表着迎难而上的担当、风雨无阻的毅力、永不放弃的勇气。客家文学中名篇佳作俯拾皆是,譬如,读黄遵宪赠梁启超的诗句“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还有丘逢甲的《春愁》“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力透纸背,总是令人荡气回肠、震撼感动。而从黄遵宪倡导推动的“诗界革命”,到改革开放初期以陈国凯为代表之一的反思“文革”错误的“伤痕文学”创作思潮,客家文学更是常常酝酿着变革、创新的澎湃动力。在文学的百花园中,中国现代象征诗派始祖李金发、中国现代文学首部长篇小说创作者张资平、中国诗歌会创始人蒲风、岭东女诗人叶璧华等均发轫于此,碧野、杜埃、中杰英、程贤章等活跃于中国当代文坛,客家文学可谓才俊辈出。

梅州文风之盛,由来已久。嘉庆时广东学政彭邦畴曾赞誉“梅之文学,冠于岭南”,20世纪60年代文学家郭沫若来访也夸奖梅州文学是“文物由来第一流”,士子著述编目繁浩,涉猎面广,涵盖经、史、哲、医、诗、词等,而在民间,山歌、曲艺、木偶剧、楹联等也响应者众。可见,梅州长期都是岭南文脉的坚定传承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客家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广东基层文学中充满激情和活力、坚持文学本真和大胆艺术探索的代表之一。

由梅州市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客都客家文学选粹》丛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梅州客家文学进行了梳理、总结。这里呈现出来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重重关系,延续的仍然是客家人不断追索的品质,当中亦有对人类的存在境遇进行精细而尖锐的拓示,以及对文本形态和话语形式的有心实验。这些作品反映出作冢自身真实的审美理想,基本上以继承借鉴岭南文学为基础,当中相当多的作品始终秉承较高的文学标准,大胆进行艺术探索,展示了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和艺术表现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对梅州这片热土我深怀眷恋,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发生的崭新变化总是更多地牵引着我的目光。面对新的文化环境,客家文学尤其是梅州文学应该如何在坚守中应变,如何在应变中生存,如何在生存中发展?我常觉得,不仅要勇敢跋涉,更要与时俱进,这不仅是梅州客家文学自身发展繁荣的内在需要,也是作家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软资源”。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要善于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点,在文明、文化的传承中汲取艺术创作主题和母题,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持客家文化的独特品格。通过扶掖、锻造、宣传富有个性的文学作品,增强文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我期待,梅州客家文学能真正构建起世界客都的精神高地和心灵绿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