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泽专著的《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修订版)》描述了一个市场新手在国内股票、尤其是期货交易中的投机探索之路,内容包括1994年上证指数暴跌抄底经历,1994年年底上海国债期货的巨幅震荡,1995年的“327事件”、“319事件”、“518”暴涨、苏州红小豆之战,2003年上海橡胶期货的大起大落等。在书中,人们不但能看到国内股票、期货市场的历史镜头,而且作者对自我人性和人的心理的解剖、投资理念和境界的领悟,给人启迪。作者经历了国内期货市场大大小小“战役”,血淋淋的市场教训、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养终于使他敲开了期货投机之大门。著有《期货交易的策略和技巧》等。
青泽先生所著《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修订版)》,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自白书。他像一个外科大夫一样用手术刀解剖自我,将自己的心路坦陈于读者面前,他的真实经历了记入了“国债期货3.27之战”、“苦闷的求索”、“兵败苏州红小豆”、“激战海南咖啡”等等一些章节,他将自己对市场的体会和感悟写了出来,以期与读者进行心灵感应的交流;他由自身的艰苦实践为引,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期货交易必须具备的智慧。
《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修订版)》作者青泽曾经辉煌过,上过天堂,也曾经“纸上富贵一场梦”,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正如作者所讲,《股票作手回忆录》一书是“冥河的摆渡者”,使作者认识了自己,也让读者了解到了作为一个交易者只有战胜自我,才能踏上成功之路。作者所写的“你能摆脱地心引力吗?”、“非走不可的弯路”等章节,告诉未来的交易者们如何才能战胜恐惧与贪婪。
第05章 苦闷的求索
当我再次进入国债期货市场时,327品种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多空双方在交易所的斡旋下开始协议平仓。319品种成了国债期货最后的疯狂绝唱。
摆脱了前期重大亏损的困扰,我的心里感到格外轻松,开始重新活跃在国债期货市场上。这时我已经逐步认识到,期货交易中完全凭市场感觉、过于频繁的短线操作难以取得成功。我希望更进一步地理解市场,能够把握市场运动的脉络,找到投机取胜的规律。
我尽可能找来所有关于投资的书籍,认真研读。可惜,那时这方面的书刊少得可怜。有时好不容易看到一两本关于投资的书,层次也很低,大多数是关于市场技术分析以及价格预测方面的。有关投资理念、交易策略和投资者心理等深层次的交易问题,书中基本没有涉及。因此,很难解决作为一个实际操作者的我的许多疑问。现在市场上有大量国外翻译过来的投资名著,也有不少国内投资者的著述,这种情形当时简直不可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反映出这些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重大进步,投资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投机者的眼光、知识已今非昔比。
记得当时最流行、最受人欢迎的书是台湾作者张龄松写的《股票操作学》。这本书是有关市场技术分析的,内容比较系统,写作上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研究书中介绍的各种市场预测工具,包括K线、移动平均线、乖离率以及传统的图表形态知识等。应该说,这本书为我在市场价格预测、技术分析方面打了个基础,在后来的交易中对我有一定的帮助。
1994、1995年,大多数股票、期货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知识少得可怜,对市场交易的认识也很幼稚。因为投资书籍极度匮乏,好不容易买到一本这方面的书籍,往往欣喜若狂,甚至会把它当作枕中秘宝而不肯示人。至于书中内容是否准确,有没有价值,一般人并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甚至很少考虑这个问题。我刚刚买到《股票操作学》时,完全是把它奉为圭臬、作为绝对真理接受的。
因为自己对投资交易的认识太肤浅,读书的目的完全是想从书中找到某种预测市场、战胜市场的秘诀、技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当时读完以后,非但没有对我的操作有帮助,反而使我在期货交易上走进了一条预测致胜的死胡同。书中第三章有关K线理论的那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用一根K线、两根K线、三根K线分别预测市场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走势的理论,还从台湾、香港的证券市场中抽取了大量的案例作为证明,看似科学,好像市场的未来确实可以提前预测,一切都在把握之中,实际上有些误人子弟。
作为一个投机市场的新手,作者所介绍的K线的这种神秘预测功能对我的诱惑简直太大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貌似科学的思维模式让我对预测市场短期价格走势走火入魔,欲罢不能。
你知道,一个投机市场新手最渴望知道的事情是什么?
是股票、期货价格的长期走向?
不!
是下个阶段或者下周股票、期货价格的中期走向?
不!
一个投机新手最想知道的是短期之内市场价格会怎么样,是上涨还是下跌,稍微长远一点的事情他完全不会去思考,也不感兴趣。这是包括当时的我在内的大多数市场新手们最常有的心理状态。
所以,任何预测市场短期价格变化的工具、秘诀、技巧总是受到人们最热烈的欢迎。在他们眼里,这是最真实的,能够马上得到检验,迅速看见效果。而趋势、长线这些代表市场中长期运动方向的交易理念,往往因为无法让投机者有立竿见影的赚钱效果而显得虚无缥缈。
确实,谁不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获利呢?大多数股票、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本来就是抱着这样一个轻松发大财的目的、愿望来做交易的。
所以,当我一看到《股票操作学》时,立刻被其中第三章的K线理论牢牢吸引住了。用一、二、三根K线就能预测市场短期走势,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最渴望了解的事情吗?国债期货市场每天的价格波动反复无常,如果我能够学到书中的预测技术,可以提前准确地知道未来一段世界的价格变化,那我将赚多少钱?
我刻苦地钻研书中的有关章节,把《股票操作学》中列举的10多种标准K线图形及其后市预测结果牢记于心。每天收盘以后,我就把当日国债期货的实际走势图和书中标准的K线图形相对照,开始预测第二天的市场走势。做这种事情就像猜谜,虽然我内心里也不敢肯定这种预测结果是不是准确,但还是满怀希望地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结果当然是有时候准确,有时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就像闭着眼睛往地上扔一枚硬币,头像朝上和朝下的概率都是50%。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有偏差、有选择性的。我当时肯定是夸大了这种预测方法中成功的次数,而有意无意地缩小了预测错误的次数。我想当然地认为,《股票操作学》在港台已经再版了几十次,被无数投资者广泛接受的情形说明,它的科学性、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它提出的市场预测方法,肯定是准确而行之有效的。
所以,每当根据这种预测理论做了一笔赢利的交易,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也许只是我的运气好,碰巧蒙对了,而是把它完全归功于《股票操作学》教给我的高明技术;而当预测出现失误,市场实际走势和书本的结论背道而驰时,我总是责怪自己学习不够用功,学道不精,没有真正领会作者的深刻思想,而从来没有怀疑过这种预测方法、这种思维模式本身有什么问题。就这样,这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预测工具我一直使用了好……
P80-82
战胜恐惧与贪婪
当今社会,经济国际化、金融普遍化,商品和金融产品的价格经受着日益增多的因素的影响,变动越来越复杂和频繁。这些价格的变动都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个人生活还是企业经营,都要面对这些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进行避险和理财。而具有决定价格、规避风险和投资理财诸多作用的期货市场,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作为经济现代化的产物,今天的期货交易处于商业领域的最前沿。进行这种既普遍化又前卫的交易,需要交易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技巧,同时还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与智慧。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期货交易领域,交易者的智慧和心理素质决定了交易的成功与失败。在这里,我特别需要讲的是,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必须要有大智慧,同时还要战胜恐惧与贪婪。
期货交易的重点,是对商品和金融产品走势的判断,能够正确地做出这种判断,却并没有什么金科玉律可以遵循。交易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信息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根据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等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教科书和前人的实战总结只起哲学条文的作用,交易者需要在实践中审时度势,依靠自己的智慧来对众说纷纭的市场走向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智慧是交易者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经验与教训的结晶,是对市场的一种大彻大悟。
交易者要想成功,最为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即战胜人性最基本的两大缺陷:恐惧与贪婪。投资其实是一个心灵升华的过程,是一场以己为敌的内外互搏,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克服人性缺点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对投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知识和经验的合力。任何价格行情的变动都是波浪式发展的,不少交易者对行情的判断并没有多大差错,但由于入市的时机选择不对,在恐惧情绪中,往往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斩仓;还有许多交易者,看对了行情,选对了时机,却由于贪婪心切,不断加码,重仓出击,往往在市场正常的回调当中一败涂地。想想那些失败者的交易模式吧:他们难道不是满怀着求富欲望,在盈利头寸上流连忘返,以至于超过了合理的期望值?他们难道不是在价格下跌时还满怀希望地保留亏损头寸,痴等价格回升,而不愿止损?他们难道不是在机会来临时,一次重仓甚至满仓介入?他们难道不是试图抓住每一次价格波动,而整天奔波操劳于频繁买卖之中?
青泽先生所著《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自白书。他像一个外科大夫一样用手术刀解剖自我,将自己的心路坦陈于读者面前,他的真实经历了记入了“国债期货3.27之战”、“苦闷的求索”、“兵败苏州红小豆”、“激战海南咖啡”等等一些章节,他将自己对市场的体会和感悟写了出来,以期与读者进行心灵感应的交流;他由自身的艰苦实践为引,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期货交易必须具备的智慧。
作者曾经辉煌过,上过天堂,也曾经“纸上富贵一场梦”,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正如作者所讲,《股票作手回忆录》一书是“冥河的摆渡者”,使作者认识了自己,也让读者了解到了作为一个交易者只有战胜自我,才能踏上成功之路。作者所写的“你能摆脱地心引力吗?”、“非走不可的弯路”等章节,告诉未来的交易者们如何才能战胜恐惧与贪婪。
书写成目前这个样子,完全是我自己料想不到的。一个多月以前,我第一次见到本书的责任编辑丁锋先生时,送去的其实是另外一本书——《期货交易的策略和技巧》的书稿。那本书的前面一部分内容,简单介绍了我在股票、期货交易中的一些个人经历。没有想到,丁锋先生在读完关于我个人交易经历的那一块内容以后,非常感兴趣。希望我能把它进一步扩展,成为一本单独的书,系统介绍、回忆我的投机生涯中让人感兴趣的交易故事。
我听了以后颇为忐忑不安,有两方面的担忧。
一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写好这种带有一定文学感染力的投资书籍。年轻时我也是一个文学青年,记得1 985年我高考的语文成绩是我们全县第一名。但这种文学激情、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然退化。后来,我学的又是哲学,更是理性积淀多于感性张扬。让我写点逻辑性、说理性强的文章,我还勉勉强强。所以,我非常担心自己写的内容,有没有可读性,是否能符合读者的口味。
二是写个人传记、经历的书往往会牵涉很多敏感的话题。我不是名人,但一个人的投资成败肯定会和很多人有关系。我在书中对这些人、事的描写到什么程度合适呢?我当时心中无数。更让我感到为难的是,身为一个有十多年操盘经历的作手,我知道自己在交易中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犯过许多愚蠢的错误,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有没有足够的勇气、信心对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透彻的解剖?自己拿着刀为自己开刀,并不是件轻松的事。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批评一下自己,不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显得非常虚伪,对读者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不想写这样的书。那么,我能无情地去揭开自己的伤疤,不怕寒碜地让大家看一下吗?这是我当时最为担心的问题。
现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煎熬,书已成型,即将面对读者的审视,我又陷入了某种忐忑不安的心绪。不过,这会儿我倒有点想开了,管它呢j知我笑我,一任其便。
在书的最后,我想真诚地感谢几位朋友。
没有《鱼来了》的作者周密小姐的提示、启发,我在写作《期货交易的策略和技巧》一书时,根本不会涉及我个人经历方面的内容,当然更不会有目前这本书。在我年初写作开始时,周密是我的第一个读者,没有她的肯定有加,一次又一次的鼓励,我也许根本就没有写下去的动力。所以,我非常感谢她的无私帮助。
第二位我想感谢的是丁锋先生。和丁锋认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刚开始接触完全是作者和编辑这种纯业务的关系。然而,第一次见面,我们就一见如故,并很快培养出了良好的私人友情。丁锋目光犀利,见解深刻。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从最初的立意,到每一章节的内容安排、题目设计,丁锋先生都给了我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有些部分的内容,我在写作时思路曾经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丁锋先生毕竟是编辑方面的专家,经他一提醒、点拨,我才理清了自己的头绪。没有丁锋先生强烈的责任心和高效的工作,没有他的深刻见解和编辑指导,没有他的鞭策鼓励,这本书就不可能与读者见面。
1998年以后的几年,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日渐萧条、冷落、边缘化,我的人生和事业也进入低潮,甚至陷入了某种困境。在那段艰难的岁月,我爱人仍以她的乐观、宽容、善良支持着我那看不见光明前景的事业,使我这颗在市场中受到严重创伤的心灵得到一丝慰藉,也坚定了我继续学习、思考和交易的信念。对她付出的一切,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的儿子心远、女儿心骐,他们天真无邪、稚嫩顽皮、活泼可爱的笑脸,给了我交易和写作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的同学林春腾、杨春志,还有两个妹妹——我的妹妹和我爱人的妹妹,都曾经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大恩不言谢,我只能铭记在心!
最后我想感谢的是我的两位师兄,北京教育学院方中雄院长和广西大学法学院教授、民进中央委员魏敦友博士后;我的同学,中国工商银行殷红处长。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们对我的生活和事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纯洁的同学友谊,永远是尘世间珍贵的情感奇葩!
作者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