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的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
这本《文化浸润(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精)》(作者王利平、胡新欣、周燕、苏雪梅)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化浸润(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精)/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王利平//胡新欣//周燕//苏雪梅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的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 这本《文化浸润(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精)》(作者王利平、胡新欣、周燕、苏雪梅)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文化浸润(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精)》(作者王利平、胡新欣、周燕、苏雪梅)目的在于深入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管理赖以形成的基础,探讨中国式管理的历史传承。首先,基于传统思想观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家族组织基础的基础分析,提炼概括中国传统管理方式的基本特征。然后,《文化浸润(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精)》就中国传统管理的传承与变革进行研究,提出“转化性创造”的传承模式,并据此概括性地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出“中魂西制”的中国式管理命题。 目录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编委会 “中国式企业管理形成的历史传承”背景研究组成员 总序 上篇: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历史传承 引言 1.研究视角 2.研究重点 3.基本思路 第1章 中国传统管理的思想(观念)基础 1.1 宇宙观 1.1.1 天人合 1.1.2 整体观 1.1.3 中庸 1.1.4 和合 1.1.5 对立统一变化观 1.2 人生观 1.2.1 入世精神 1.2.2 祖先崇拜 1.2.3 重生重情 1.2.4 执经达权 1.2.5 以义取利 1.2.6 实用理性 第2章 中国传统管理的组织基础 2.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1.1 人与“天” 2.1.2 人与自然 2.1.3 人与人 2.1.4 重农抑商 2.2 家族组织特征 2.2.1 家族组织的基本结构 2.2.2 家族组织基本特征 2.3 由家族到社会——家族组织的基础性 2.3.1 家族——社会——宗教 2.3.2 组织基础与基本观念的统一性 2.4 传统家族组织规范确定的“人” 第3章 中国传统管理方式的特征 3.1 管理目标 3.2 核心价值 3.2.1 全局为重 3.2.2 中庸适度 3.2.3 求同存异 3.2.4 执经达权 3.2.5 家国情怀 3.3 基本途径 3.3.1 塑造“人”的管理 3.3.2 道德、职能、信仰三位一体 3.4 制度特征 3.4.1 宗法等级制度 3.4.2 身份与角色 3.4.3 个人行为规范 3.4.4制度实现:情理交融 3.5 领导规范 3.5.1 素质修养 3.5.2 领导垂范 3.5.3 恩威并济 第4章 中国传统管理的历史传承和变革 4.1 传统管理传承与变革的基础 4.1.1 传统传承与变革的一般规定性 4.1.2 中国传统管理的生命力 4.2 中国传统管理传承的方式 4.2.1 “转化性创造”的机制 4.2.2 管理观念的自我调整与完善 4.2.3 历史传承中传统管理的实现 4.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和实践 4.3.1 政治、经济基础的变革 4.3.2 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4.3.3 由“单位人”到“社会人” 4.3.4 改革前传统管理的传承和变革 第5章 中魂西制——历史转折背景下的中国式管理探索 5.1 传统管理面临的挑战 5.1.1 工业化发展 5.1.2 人口流动与家庭格局 5.1.3 市场化、资本逻辑渗透 5.1.4 个性解放 5.1.5 观念变革 5.2 中魂西制的探索与实践 5.2.1 中国式管理的初步探索 5.2.2 “中魂”及其体现 5.2.3 “西制”的空间 5.2.4 “中魂”与“西制”的现在和未来 5.3 相关政策建议 下篇:新中国成立后企业管理中传统管理的传承与变革 第6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治的总体情况 6.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6) 6.1.1 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6.1.2 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 6.1.3 1958~1965:“大跃进”及调整时期 6.1.4 1966~1976:“文革”时期 6.2 改革开放后至今(1977~2009) 6.2.1 1977~1992:调整和改革时期 6.2.2 1993年至今:快速发展时期 第7章 改革前企业管理的历史演变 7.1 生产技术规范和基础管理体系 7.2 领导体制 7.3 经济核算制度、财务制度 7.3.1 经济核算制度 7.3.2 财务制度 7.3.3 成本管理制度 7.4 工资制度 7.4.1 基本工资制度 7.4.2 奖励制度 7.5 职工福利待遇 第8章 改革开放前企业管理总体特征 8.1 改革前企业与企业管理的性质 8.2 企业管理总体特征 8.2.1 根本特征——政治挂帅 8.2.2 物、事、人三者关系——强调“人”的思想政治觉悟 8.2.3 业务层面——严格的计划管理 8.2.4 民主管理层面——职工代表大会 8.2.5 体制典型——“鞍钢宪法” 第9章 改革前企业管理中传统管理的传承和变革a 9.1 单位体制的组织形式 9.2 人的管理 9.3 以政治为核心的管理手段 9.4 家族制的影响 9.4.1 等级权威 9.4.2人际关系 第10章 改革以来的企业管理变革 10.1 改革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 10.1.1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0.1.2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0.2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管理 10.2.1 国有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 10.2.2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管理 10.3 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创造 10.3.1 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特点 10.3.2 成功民营企业的管理特点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天”指自然万物、宇宙世界;“人”指人类,指自身。天人合一,是人与大自然、与世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高级的物类。人的本性生成于天地的本性。这种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等学派中都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以“道”为代表的内在规则和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道”的法则;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等,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肯定“精神和自然界的统一”。 “天人合一”、“人亦天地间之一物”,意味着人与万物都是整体天地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作为部分的人应该与其他物类一样,遵循天地这一整体的共通的存在法则(即天地之道),尽到人这一物类和部分对于天地宇宙整体的责任(即尽人道)。人作为天地万物、宇宙世界的一部分应当尽人之所应所能,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效法天地,从天地之道中引出立人之道,是中国哲学各流派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存在的基本价值取向。 老子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之道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 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动态变化性质,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之道的主观努力、能动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道”的被动顺从和崇拜。‘。’ “天人合一”源于原始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对泛化的自然神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日,是各家各派共同的基础,是中国文化最基本和主要的观念,同时也是中国人人生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其他思想观念,都是在“天人合一”基本观念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 “天人合一”,天人为一。虽然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不处在变化过程中,但这种变化是循着“天不变,道亦不变”’、“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演化法则变化的。这其中,不变的“道”,演变遵循物极必反、整体平衡的法则(类似“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的变异遵循的内在法则),反映出中国文化观念中对整体、全局、不变的“一”的若注和把握。即天地的“道”根本上是不变的,变化是遵循整体平衡的法则发生的,认识“道”之所动,关注整体平衡,努力去把握整体平衡,成为“天人合一”总的观念下衍生出来的又一基本观念——整体观念。 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局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最终受内在的平衡法则支配。看待、处理问题时,善于把握相生相克、物极必反、一张一弛的法则,善于把握全局而不是拘于一端,着眼长远而不是一时一事。从整体、全局出发考虑和把握问题,注重事先的筹划和谋略,谋定而后动,注重长远利害关系,成为整体观念下中国人显著的思维观念。P7-9 序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这个西方世界眼中的“庞然大物”,高举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旗,以不可思议的姿态和速度和平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现象”,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现象,引起了中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广泛、最直接的研究集中在经济领域。这是因为,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国是以军事力量为手段,以地域征服、资源掠夺为标志的;而历史走进20世纪下半叶之后,大国则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技术引领、市场认同为标志了。 研究经济,离不开对企业的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众多企业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诠释中国企业成功的“神话”?答案颇多:政策的支持、环境的改善、广阔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成本,等等,这些都是,但又不止这些。因为这些一般的经济因素,难以对中国很多产业中出现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甚至成为新兴领先者企业的现象做出较为全面、深入、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解释。如果说在20世纪初,支撑美国工业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标准化及流水线生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业则得益于丰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其担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么呢? 2005年春节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的有关同志共同商讨,提出了挖掘中国企业成功奥秘的动议,提出从实证研究入手,系统总结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而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以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大家达成上述共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同时有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外企业的强势冲击,造就了宝钢、华为、中远、海尔、联想、振华重工、万向等一批企业,它们汲取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企业辉煌一时,昙花一现。而我们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在微观层面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实证数据和综合研究严重不足,缺乏对优秀企业成功奥妙、基本经验和管理模式的挖掘与剖析。基于案例研究的中国式管理课题,通过深入探究成功企业的成功之道,对它们的管理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和理论提升,使之惠及众多企业,有助于冲破目前存在的“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模式,企业管理理论还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瓶颈”,对普遍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异,照搬国外的一套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提出“中国式企业管理”这一命题,旨在探求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资源配置和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普适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怎样实现有效的融合,诠释企业成功的管理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可以说,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管理学界的特殊任务,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伟大的时代应当产生创新的理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体现中国国情和特色,能在理论上概括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构架和特点,反映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而且要用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进行描述和概括,以期最终能得到国际理解和认可。 这一创意提出后,很快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并由发改委、财政部通过国资委立项实施,名称确定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2006年开始启动,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之企业案例研究、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最终目标是提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崛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和理论,形成旨在促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纲要性的企业管理指导政策。 研究工作巳历时4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家机构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多所院校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项目开展了历史传承、管理输入、改革开放等3个背景专题研究,宝钢、中兴通讯、新希望、振华重工、用友、大庆油田、青岛港、五粮液、联想、万向、招商银行、神华、云南白药等30多家国内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以及战略管理、创业管理、技术进步与研发管理、组织与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与品牌、人力资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等9个专题研究,为课题总报告的理论总结打下实证研究的基础。 截至目前,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研究框架及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 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式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研究框架及内容,确定为管理背景、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及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四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组成一体。 背景研究着重分析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和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冲击、启迪和提升,深入探求产生中国式管理理念的历史文化根基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广泛影响。背景认知是形成成功案例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本身亦有独立的价值。案例研究主要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企业进行全景式案例研究。样本企业的选取原则是:业绩业内领先,长期稳定增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相对较大的资产规模和较强的实力;管理水平较高;注重社会责任。通过一批个案研究,挖掘企业成功之道,对成功原因、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既独立形成研究成果,也为管理专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管理专题研究的任务是归纳比较案例研究结论的共性及特点,在9个不同领域内总结出相应的管理经验。理论研究则是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成功之道及若干专题进行综合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总结、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总结出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创新地使用各种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一般规律,初步创建体现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管理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成果将以“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为载体,陆续与读者见面,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求管理奥秘。 2.基于管理二重性的“中国式企业管理” 管理与技术和资本不同,管理不仅具有生产力的性质,还体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涉及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生产经营组织的部分,理论科学的意义比较强,具有普适性;涉及生产关系,如在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却体现出强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历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层组织产生于德国,创新的变革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精神力量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精细的管理风格则产生于日本。这不是一种偶然,其中包含着地域、历史与民族特色的必然。 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积累的管理科学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企业正不遗余力地从中汲取营养。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办法,几乎全部标注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的现实规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决定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存在。它存在于将管理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中,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普适性与理念的特殊性有机融合,往往是企业竞争力和成功的关键所在。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管理是沿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轨迹前进的 改革开放后,企业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国企业的管理面临脱胎换骨的变革。面对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势,众多企业管理者既兴奋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国务院指派,袁宝华同志曾率领马洪、邓力群、孙尚清等人组成高级代表团赴日本考察经济管理。考察期间代表团发现,中国工业企业1976~1978年所面临的情形与日本企业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样处于恢复生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整顿企业管理、转变管理理念、以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管理势在必行。代表团认为,日本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就成了中国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起步阶梯,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传人中国,令很多企业管理者耳目一新,纷纷效法。 1983年,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袁宝华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改造传统企业管理的思路,后来被确认为“十六字方针”。这一方针为当时以及后来的企业管理者明确了思路,把中国的企业管理引向了既要接受历史传承,又要提炼创新;既要引进学习,又要结合国情和不丧失自我的道路。自此,企业以适应市场、提高效率为目标的管理改进和管理创新活动逐渐活跃,形成了学习企业管理、研究企业管理的热潮。 回顾近30年来企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企业管理正是沿着“十六字方针”的轨迹不断取得进步的,“十六字方针”在实践中被进一步确立;很多企业遵从“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道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4.中国企业成功之道的初步发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担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部分总报告的撰写工作。该报告以战略和组织为中心,从企业经营多个维度的综合管理的视角,总结了中国企业在30多年来取得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中的精神、变的策略、强的领袖、家的组织、和的环境、学的创新、搏的营销、苛的运营、融的文化”。 以上多个角度的初步梳理并没有完全涵盖项目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透过这些共性总结,仍可以一窥中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有着很浓厚的中国哲学色彩的“中的精神”,为了适应环境而高度权变的战略,以品德、魅力和愿景凝聚团队的杰出企业领袖,富有中国家庭色彩的组织控制,以共赢的政企关系、和睦的行业氛围和正面的公众形象为代表的和谐环境,以标杆模仿与整合再造相结合的创新路径,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营销努力,在严格基础上精细、高效的运营管理以及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古今、中外、个人与团队的有效融合,等等。这是我国企业成长的共同财富。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是从实证研究人手,以案例调研为基础的,案例调研更适合于发现假说;作为互补,项目涵盖的一批成功企业的样本以及长期数据的实证研究成为验证假说的有效手段。而检验这些中国式管理规律是否具有更为普遍性的意义,则不仅有待于在多数的中国企业中观察到这些经验落地开花,更有待于中国企业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成功,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和中国品牌受到更多和持续的尊重。尽管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在美国产生,但我们对于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一定会成为扩大理论领域、使理论更具普遍性或者产生创造性发现的重要机会。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我们期许这些研究和总结的成果,能够为大家提供思考和实践的广阔空间,启迪今天,影响未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既从西方管理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又闪烁中国人独特智慧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和模式将渐行渐成;以众多成功企业的丰富实践支撑的中国式企业管理,一定可以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 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 书评(媒体评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理论。 中国企业成功发展的实践,为总结中国式企业管理提供了实践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对中国优秀企业的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帮助更多企业少走弯路和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中国企业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的,不断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到规律,对进一步做长做大非常关键。企业的实际运营好比炒菜,而总结企业管理规律则是研究如何写菜谱,这是一本来自实践的、地道的中国菜谱。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 对中国企业特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给予理论的说明,是对中国和世界企业界的贡献。 ——上海振华重工总裁管彤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