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黎明即起(笔会文粹)
分类
作者 文汇报笔会编辑部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汇报笔会编辑部的《黎明即起(笔会文粹)》是《文汇报》为文汇报笔会栏目2013年度文章精选。本书分为7部分,包括:这一年的自然、地球村、谈艺录、日常、书间消息、会思想的芦苇、守先待后。希望能成为更多人的年度“心灵史记”;但愿这里的文章能带我们一起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情感。

内容推荐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朱子家书》的开篇语,也是老辈人一日的开头事。每想此句,不禁唏嘘,我这一代人早不拥有早晨,即便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日之始,是闹钟惊醒,塞口东西,出门奔走。

一个民族改变了一日开始的时间,便唤醒了心理,我们与老辈人甚至不是一个人种。晚睡晚起的民族和早睡早起的民族,审美和思维方式肯定不同。《黎明即起(笔会文粹)》为文汇报笔会栏目2013年度文章精选,

文汇报笔会编辑部的《黎明即起(笔会文粹)》按照内容分为七辑,分别是这一年的自然、地球村、谈艺录、日常、书间消息、会思想的芦苇、守先待后。

目录

这一年的自然

 我们能有另一种期望吗

 谁能让我带走星空

 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

 原 野 边疆书

 萤火提灯

 再说“羊道”

 野生鱼

地球村

 身体教堂

 为什么要把塔梅尔兰赶出去

 出借种子的图书馆

 只剩下了曼德拉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搏斗

 《生日歌》的版权

 他抓住了杀死他的凶手

 歌德的洛克特

 十九号房间

谈艺录

 唐顿庄园中的M

 《兰亭集序》中的“陕然自足”

 文物与宝物

 只想听一听音律,娱乐一下

 油菜花开的季节

 京剧乎?纪录片乎

 140字能写什么

 疾奔的锦步障

 吴征镒的文艺癖及草木小言

 看点看不懂的东西

 黎明即起

 听姚公白师弹《孤馆遇神》

 周作人致康嗣群的一封轶信

 垂向大地的杨柳

日常

 演唱生涯

 因为一个电话

 松雪斋的老先生

 回忆无禁区

 觉笋香

 聚书的忧喜

 云在青天

 炎夏在古诗中

 哦,相亲

 怨恨的寒冬与无情的酷夏

 兄弟

 壶碎

 禾木村的曲开老人

 忆孩时

 下降的三十岁

 水杉记

 骨灰论

 父亲给我上的最后一课

书间消息

 不响不争,以柔克刚

 “我绝不和一个炸弹发生任何关系”

 谁为死去的见证者作见证

 他誊写着心中已在的一部书

会思想的芦苇

 “高薪养廉”的逻辑前提

 静安古寺与书画园林

 教师是宾客,不是属员

 科学主义,才会违背科学常识

 满壁爬山虎

 说人话

 是时候离开了

 贵人多忘事

 这么小就进了博物馆

 一百年后,国人还会写汉字吗

 “小时代”与“金钱奴隶制”

 也想打来也想骂

 鸿门宴

 那些误导读者的译书名

 作为一种“农活儿”的文学教育

守先待后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怀舒展

 廿八年华正当时

 伯夷之隐

 保钓前辈林孝信

 他有“伟大的文化梦想”

 “小小成绩,皆需狮子搏兔之力”

 我和我的老师范祥雍先生

 我所了解的罗竹风

 辛丰年的信

 国立艺专忆往

 最留恋苏州平江路

跋 备忘·

试读章节

谁能让我带走星空

迟子建

祭灶前夜,我回到故乡。想必半个冬天在哈尔滨为烟霭所困,没过多少有蓝天的日子,也没呼吸多少好空气,眼睛和肺子空前亏着了,所以下了火车进了家,一顿酒肉下肚,见午后阳光甚好,窗外是白雪世界,也不顾旅途劳顿,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就去户外散步了。

我没戴口罩,大口大口呼吸着来自山野的新鲜空气。呼出的热气与冷空气交融,很快在我面部制造了一场“树挂”,未被帽子围巾护卫住的刘海、鬓角和睫毛,顷刻间濡满霜雪。刘海宛如盛开的梨树,变得沉实了——那是花朵压弯枝条了!而寒风在我鬓角,不打招呼地插上两支鹅毛笔了!它们这么做,想让我书写冬天的诗篇Ⅱ巴。最有趣的是上下睫毛,霜雪做了红娘,生生将它们黏在一起了!可我要赏这大好冬景,就得让它们劳燕分飞。不管外部环境多么酷寒,人的眼睛永远涌动着温泉,只要使劲眨眼,眼底的热气就把睫毛的霜雪融化了!不过睫毛正浓情蜜意着,拆散它们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眨眼撕扯它们的时候,脱落的霜雪会掠走几根睫毛,做它们的俘虏。如果你冰天雪地走一遭回来,发现睫毛稀疏了,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啊。

踩着白雪走在街上,听着“咯吱——咯吱——”的回声,如闻天籁。抬头看天,它是那么的蓝,蓝得不真实似的,让人怀疑自己被罩在水晶玻璃里,直想用一把大锤,砸向那片蔚蓝,看它是不是天!百货商场前的小广场,成了爆竹、春联和灯笼的专卖场。卖主们一边招揽生意,一边跺脚御寒。不跺脚也不行啊,他们穿得再厚,也厚不过寒风的脸皮。我心想,这红红火火的春联和灯笼,要是变成一汪炭火该多好啊,可惜我不是魔法师。

腊月的街市,一派忙年的情景。街角卖花生瓜子的汉子,在外站了多半天了吧,他的黑胡子挂着霜,成了白胡子了!卖糖葫芦的女人,冻得嘶嘶哈哈的,脸颊比糖葫芦还鲜艳!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拉着三轮车奔跑的大黄狗。三轮车上载着一个老头和他采买的年货。狗跑得一身热气,眼睑处雪茫茫的,而老头叼着烟袋,自在地吸烟。联想起在城里看到的那些被主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宠物狗,我对这条大黄狗,无比怜惜。但转而一想,这狗参与了忙年的事务,有新鲜空气可吸,能为主人出力,兴许还很快乐呢。

这场雪中漫步,使我受了风寒,当夜就咳嗽起来。咳得睡不着的时候,我关掉灯,站在窗前望星空。窗外的山峦原野,此刻被白雪统帅着,即便下弦月的日子,半个月亮加上满天繁星,也把它们照亮了。十多年前我和爱人最喜欢夜晚撩开窗帘,依偎在床上赏月。我们不止一次看见流星划过。很奇怪,他去世后,我回到我们生活的地方,还是躺在这张床上,独自也赏了无数轮好月亮,却很少看到流星。如果说他是流星的话,他划过短暂的生命时空后,我是多么希望他落入我的心底啊。因为到了我心底,他就是做了恒星了,再不会陨落。可我深知故乡的原野,是他魂牵梦系之地。而他坠入原野,是坠入辽阔和自由,比坠入爱人的心,更加地久天长。

故乡的星空显得很低,星星仿佛枝头的花朵,唾手可得。这样的星空,也就给人花团锦簇的感觉。我也曾无数次站在城市窗前望星空,可那里空气一年不如一年,我见到的星月,容颜也就越来越憔悴。月亮常常乌蒙蒙就出来了,像是多日没洗脸似的;而星星稀疏极了,混沌的大气中,有一张看不见的嘴,吞噬了太多的星星。所以每次回乡,我最惬意的,就是望星空。

第二天母亲推门而至,见我重感冒了,埋怨我不该一下火车就去散步,待她看到我夜里没拉窗帘,“啊呀——”叫了一声,说我这是犯着星星了!在她眼里,星星不都是好东西,有心肠坏的,夜里缠磨在人身上,会让人害病。我小的时候,她不止一次听了算命先生的,勒令我“躲星”。天一擦黑,家里就像进入备战一样,早早关门闭户,不许外人进来。睡房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外屋地的尿罐被端了进来,我不能到透进星光的外屋地解小手。好像星光是刀刃,擦着它们就会有灾。我长大以后,母亲虽然不迷信算命的了,但她对星星仍是心怀抵触,总嘱咐我睡觉别忘了拉窗帘。

明明是寒风犯下的错儿,母亲非算到星星身上,我心里直为它们叫屈。星星知道自己落了埋怨吧,我生病的那几天,它们忙碌极了,频频来我床前探视。没有一个夜晚,我不是沐浴着星光入睡的。这样的星光就是一味芬芳的药,很快治好了我的病。

我的故乡并不是世外桃源,因为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罪恶,有腐臭和腥膻。所幸它的广阔和它的不发达,给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即便是冬天,哪怕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哪怕吸进肺子的是冰碴,但这清冽的空气是多么令人留恋啊。

年过完了,我也要返城了。每次离开故乡,家人都会让我带上各色绿色食品,野生的蘑菇木耳,小磨坊磨出的黑面,各类江鱼,韭菜花,风干肠,小笨鸡,山野菜等等,够我吃小半年的。因为这半个冬天在哈尔滨被PM2.5所害,太向往新鲜空气了,我这次最想带走的,不是故乡的吃食,而是星空!因为带走这样的星空,就有了蓝天,有了好空气,有了温柔的梦乡!

可是谁能让我带走星空呢?我们又是在哪里失去了灿烂星空呢?

三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童话《拾月光》,说是一个少年背着桦皮篓,带把小铲子,每天去冰面拾月光,把月光带到冰屋子里,当柴来烧。那时的我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被月亮朗照着,所以写出了这样的童话。而如今身处之境越来越污浊,怕是这样的幻想,再不会在心中发芽了。

如果我们不能给下一代一个美丽星空,我们眼前的繁华,都将化为尘埃……

P9-11

后记

大约是在五月,见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听他讲完这些年的经历和故事,中午一起吃饭。在等上菜的那个当口,他忽然说:笔会怎么不做微信?这样的时候我可以看一看。我有点突然,也有点怀疑:你愿意看笔会?他说是,好多年前就是笔会的读者,这两年翻报纸的习惯在减弱,虽然喜欢笔会吧,也会懈怠,但朋友圈中常常转发的心灵鸡汤,也让他有点厌。问,笔会为什么不做微信?

老实说,我怕他是客套。回报馆后,给他电邮了几篇近期笔会文章的链接,让他看看,这样的笔会还喜欢吗?没想到,接到他一封长长的回信,在逐篇评点那些文章后(是评点,不是赞美),他也例举了自己印象中的一些笔会文章,有的名字都记不全,如“那个写用装过牛粪的盆子又来和面的”(李娟文),最后说:“社会有很多假面,笔会的纯真是有价值的。”

碰到这样的读者,有福。

笔会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编辑也不是没有不自信和浮躁的时候,但这个时候出来一个人,告诉你一些话,会让心里透亮,重新坚定。

当时想,即使只有一个这样的读者吧,也愿意每天为他送去一篇笔会文章。有多少这样的读者呢?是,为什么不用微信到人群中去寻找他们?

于是,开始摸索、申请、尝试、学新手艺。

7月1日,笔会创刊65周年的日子,“文汇笔会”的微信公众平台正式推出——“试一试,有笔会的生活”——我们开始通过这个渠道向手机用户推送笔会文章。

最大的收获,离读者近了。

每篇文章推送后,都会收到留言。而这些留言,99.9%都优质。

一些名字常常在留言中出现:深呼吸,吕小理,邵颖华,吴玫,米丝,微星,红雨,刘毅,蒋小miu,一蓑烟雨,赵竞萱,自称老宓的小宓,静莲花,ZM……尽管大多都不曾谋面,感觉却已熟悉。有些评点,都不忍心让它散失,如读完杨绛《忆孩时》,“如内心经历了一件大事”(苏北),读完《禾木村的曲开老人》,感叹“一个能保卫自己也能保卫故乡的人,多美啊!”(邵颖华)。

没有什么方式对他们表示感谢,只能说,我们记住了。

笔会微信的订阅户大致有三类,一,是本来就是笔会的读者,至今仍通过(《文汇报》阅读笔会,但他们可以通过微信留言,发表感想;二,曾经是笔会的读者,由于种种原因疏离了,接触不到报纸了,但对笔会还有念想;第三种,是以往从来没有看过笔会,完全是通过朋友圈中的微信转发才开始关注的。

从地域分布来看,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成都、武汉、长沙……依次是目前拥有笔会读者最多的城市,而百色、湘潭、高雄、巴音郭楞、西双版纳……也出现在用户所在地上,还有来自新加坡、英国、瑞典、爱沙尼亚、纽约等地的海外订户。

做微信,让我们这些习惯报纸的编辑着实手忙脚乱一阵,但慢慢都喜欢上它,因为它让我们看见了读者,感觉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温暖。

留言中,我们还知道了一个个故事,和一种相似的心境。

“从沈宏非微博上知道你们开微信了,加关注!又读到笔会,想起小时候每天读妈妈从单位带回家的文汇报的感觉……”

“每天生活很繁杂。但每天的文汇笔会却让人内心找到平静。”

“没想到还能留言。从零八年在文汇报看到边芹的文章开始,默默关注着文汇报。换了好几份工作,辗转好几个地方,焦虑不安时常常打开文汇报网站,找到笔会文章一篇篇读下去,读完后,总觉得心情澄澈宁静了不少,像注入一些纯而美的甘泉,又可以暂时关掉网站重新回到现实。”

“我父亲是乡村小学的校长,他订的报纸中有文汇报,所以我从小就接触到笔会……二十多过去了,笔会仍然是我的朋友,假期回家,在网上读笔会,雨天赶牛般,深一脚,浅一脚的。读纸版,酣畅淋漓,墨黑的文字如山河,如阡陌,一步步去跨越,去贴近。交流需快捷,如微信;阅读需慢,慢是耐心,是自享,是心灵的见龙在田……能不能建议,给全国乡村学校的老师赠送笔会文萃呢?也许你们会点燃一盏盏希望的灯。”

是啊,世界变化很快,但又有一些是不变的。 徐皓峰《黎明即起》,讲的是人古老的精气神和生命品相;马化腾的内部讲话,说的也不是技术或软件水平,而是“对人性的把握”。

所以,2013年,笔会备忘“微信”,更备忘“读者”;备忘新老媒体的厮杀,更备忘人生命和心里始终存在的静好空间。

以此为跋。

(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