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4
三、本选题的构想与研究方法/7
第一章 传统政治形态分析
一、传统政治形态的形成/12
(一)封建社会以前的傣族概况/12
(二)传统政治形态的构建/15
(三)传统政治形态的特点/16
二、传统政治形态的政治权力结构/19
(一)政权组织/19
(二)政治制度/23
(三)政治过程/29
三、传统政治形态的经济基础/32
(一)分封制与份地制/32
(二)负担制度/35
(三)水利制度/37
四、传统社会政治意识/38
(一)君权神授/38
(二)官本位思想/40
(三)等级观念/40
(四)臣民意识/40
(五)多宗教信仰/41
五、傣族政治体系与其他政治体系的关系/42
(一)傣族政治体系与国家政治体系的关系/42
(二)傣族政治体系与南诏、大理政治体系的关系/47
(三)傣族政治体系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治体系的关系/48
第二章 新型政治形态取代传统政治形态
一、新型政治形态取代传统政治形态的历史必然性/51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52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53
(三)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发展的要求/53
二、新型政治体系的建立/55
三、新型政治形态的特征/58
(一)人民民主专政/58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0
(三)平等民族关系的建立/62
(四)过渡性/63
四、新旧政治形态的比较/64
(一)权力主体发生了变化/65
(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65
(三)政治合法性来源发生了变化/65
(四)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66
(五)政治过程发生了变化/67
(六)政治意识发生了变化/67
(七)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68
五、新型政治形态赖以巩固的基础/68
(一)新型政治形态的经济基础/69
(二)新型政治形态的社会基础/75
六、新型政治形态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80
第三章 新型政治形态的权力结构
一、自治州与国家政治体系的关系/83
二、自治州内的权力结构/87
(一)自治州内部构成的发展变化/88
(二)自治州内政府间的关系/91
(三)西双版纳傣族的政治权力/93
(四)村社中的实际权力/98
三、民族平等的实现/100
第四章 新型政治形态的政治过程
一、政治社会化过程/103
(一)广泛的政治动员/105
(二)建立民主政治制度/106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108
二、决策和执行过程/109
(一)决策过程/110
(二)执行过程/111
三、政治参与/113
(一)人民主权的行使/114
(二)组织严密/116
(三)参与广泛/117
(四)参与效率低/117
(五)参与渠道单一/117
(六)民主政治的发展/118
四、新型政治形态对傣族社会生活的影响/119
第五章 新型政治形态的政治意识
一、西双版纳傣族新的政治意识的形成/124
(一)新政治意识的形成过程/124
(二)新政治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129
(三)新政治意识形态在传播中面临的问题/132
二、政治意识形态确立后的曲折变化/133
第六章 西双版纳傣族政治形态的现代发展
一、政治形态现代发展的背景、动力、条件和目标/14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142
(二)政治形态发展的动力/157
(三)政治形态发展的条件/161
(四)政治形态发展的目标/163
二、政治形态现代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165
(一)市场经济对西双版纳傣族政治形态现代化的促进/165
(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种政治思想、价值观的交流/166
(三)党的领导有利于推进政治形态的发展/168
(四)信息化网络化对民主政治的推动/170
(五)原始民主的传统有助于人民的政治参与/170
三、政治形态现代化中的制约因素分析/171
(一)社会经济基础薄弱/171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172
(三)全民信教的文化传统妨碍现代政治人的形成/173
(四)国家政治体系的影响/175
(五)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177
四、推进政治形态现代化/179
(一)加强政治形态的经济基础建设/180
(二)发展与新型政治形态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文化/181
(三)正确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182
(四)加快国家政治体制改革/182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