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未必是一件雅事;尤其在老三,倒成了一桩实实在在的俗事。老三住在京东的通州果园,而工作单位却在西单附近,加之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必堵车,单程也得两个来小时。如何将每天“扔”在路上的四个小时合理利用起来?于是老三便盘算在路上读点“老书”。
路读,不能讲究什么“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类的排场,只能见缝插针将就着读。想当年,老三正年精力壮,在公共汽车上找个靠窗户能站立的地方,就可以“埋头”读起书来。到了2008年奥运会前夕乃至奥运期间,北京的公交车一律改为乘坐一次付N角钱,总之便宜得很;而另一种空调公交车乘坐一次N元,因为票价要贵一些,所以乘客也相对少一些。老三选择后者,清晨早起一会儿还有空座,一直坐到东三环再换车,至少可以读书一小时。奥运会后,有些车次忽然间“改头换面”找不到了,于是老三便改乘城铁换地铁。他从城铁八通线果园站上车,逆向坐三四站即到终点站,再从终点站重新选个座位,尽可以打开书畅读一个小时;然后到四惠东站再换乘一号线地铁,排队等一个座位,到西单站下车,仍可读近半小时的书。当然,在一号线上的“读书时间”,偶尔也会超过半个小时,直到地铁里广播“本站是军事博物馆站”或“前方到站是玉泉路站”,老三才恍然大悟——坐过站喽!
近两年,选择乘坐城铁和地铁上下班的人愈来愈多。老三曾在城铁上听到一位青年女子抱怨,她每次早高峰挤进车厢,都是被人“抱”上来的。如今老三已年近知命,老冉冉其将至兮,不宜再在城铁和地铁上摔打了。然而自驾上班也不是他的最佳选择。于是便跟一位家住通州的的哥商量,每天早上固定接他上班。为了避免堵车,老三每天清晨5点20分起床,6点10分左右上车,在车上打一个盹儿,40分钟即可到达单位。老三单位的上下班时间是“早九晚五”。这样,他就多争取到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在老三看来,每天早晨这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纯属路上凭空“赚”出来的,故仍然称之为“路读”。至于车费嘛,可以用稿费抵消,故忽略不计。最关键的是,这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是与从前不一样的“读书时间”:尽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气定神闲地读,随心所欲地读,铺排对比地读,勾勾画画地读。老三早年看书,每本书都用牛皮纸包皮儿,不画道,不折页,读过两三遍还跟新书似的。而今,他不仅读到精彩处随手折页,还要打圈圈,画道道,蓝笔勾,红笔点,尤其读到会心处“诗兴大发”,还会在书的天头地脚扉页上涂抹一大嘟噜文字。老三说,书是特殊消费品,不“消费”等于没读。
老三住在通州已近十年,上下班路上虽然不免“艰苦卓绝”了一些,但盘点一路读过来的好书,还真是收获不菲。像那些读来有滋有味的“老书”《说苑》、《法言》、《白虎通》、《大戴礼》、《淮南子》、《战国策》、《世说新语》、《韩诗外传》之类,还有那些百读不厌的《论》、《孟》、《诗》、《易》和“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坚硬”难啃的“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等等,都是在年复一年的上下班路上,陪伴着老三一路读过来的。路读,不仅为老三打发了途程中的无聊,更使他获得了心灵上的愉悦!真可谓“甘苦相伴,得失为邻”。
每天在路上读一点“老书”,已然成为老三多年来的习惯。老三偶尔还会在亲朋好友聚会的场合“推广经验”,倡议大家加人路读行列,特别是年轻人要多读一点“老书”。他说,一个民族的“老书”,是该民族“从前的”思想和智慧的总和;从前的光芒亦可映照未来。证之世界历史,想要“抽空”某个民族的灵魂,首先便要“虚无”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要毁掉一棵树,先得挖掉它的根。无“根”的民族,还能称其为民族吗?听说现在国内不少大学里的许多院系,外语过不了N级毕不了业(这无可厚非),但却压根儿就没有开设《大学语文》(应当叫《国语》)这门课程。这很让老三觉得匪夷所思。
老三还经常听到一些朋友讲,他们买了很多好书,包括一些传统文化典籍,只是工作太忙无暇展读,打算退休后好好品读一番。每当此时,老三总会“哼哼”教导他们说,人之所以要退休,就是因为身体乃至思想差不多已到该“休整”的年限;读书做学问亦不例外。老三很喜欢引用一句古谚:“老将知而耄及之”。大意是说,人人老境固然老成智慧,然而糊涂昏聩也会随之而来。所以老三常说,要吃趁牙口,要穿趁身手;要读书,就现在——不管在枕上、厕上还是路上。P6-8
一
总是觉着时间过得飞快,总是觉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继去年8月份《母亲词典》出版后,责任编辑曲建文兄嘱我抽时间再编两本散文杂文集。倘从1988年人民日报文艺部举办“风华杯杂文征文”——即我的第一篇杂文《撒娇的流派》发表算起,到如今已过二十三个春秋。《撒》文的责任编辑李辉兄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于百忙中拨冗为《母亲词典》撰写了一篇长文《雁来燕去,二十春秋》。是啊,“雁来燕去,二十春秋”,既是对朋友情谊的见证,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现在,谨将这二十多年来写下的大部分文字归拢起来,精心筛选之后,编定两本小书:《说风流》和《说江湖》。
二
一直以来,很喜欢essay这种文体。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伊始从西方引进来的。essay最初译为随笔、随感或小品文,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大散文”,既包括随笔和散文,也包含杂文。鲁迅、钱玄同等新文学阵营里的大将们,颇喜欢用“随感录”作文章的题目。久而久之,“随感录”不仅是一种文章体裁,还形成一种固定的文章体式。鲁迅先生的《小杂感》最具标本意义,我称它为“小杂感体”。“小杂感体”的优长是,形式活泼,不拘一格,言简意丰,文字隽永。不过,这种文章体式,虽尽善矣,未尽美矣,它的美中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段与段之间各说自话,互不相干,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够紧凑,缺乏关联。也许有人会说,这本来就是一种风格,一种写法;当然,这也不失为一说。
其实,“小杂感体”并不仅仅在表达吉光片羽式的思想絮语时,才有着自由生发不受拘束的文体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表现“大主题”以及“多主题”方面,只要适当地为它“扩容”,便会体现出其文章体式的独特优势。比如,要表达主题相对集中,而且内容(文意)又有十多个以上层次的“大主题”、“多层次”的时候,若用传统的“凤头、猪肚、豹尾”之类的文章体式,那需要瞻前顾后闪转腾挪兜多少圈子啊!但如果采用“小杂感体”,一节一节写起,一段一段推进,无须穿靴戴帽,不必勾连补缀,减少盘带,直接打门,省却了多少起承转合繁文缛节!“扩容”后的“小杂感体”,格局开放,主题集中,节奏紧凑,收放自如,文字少,容量大,虽日“小杂感”,实乃“大散文”。愚以为,这样的文章体式,在散文和杂文的写作领域,将会愈来愈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优越性来。
三
编完两本集子,秋令如期而至。俗话说,早立秋,凉悠悠。今年是农历七月初九(8月8日)早晨5点49分起秋,应该是个凉爽的秋天。秋日令人沉思。在翻检整理这些书稿的同时,常常回望一路走来的脚印——我非常庆幸自己拥有一份足以糊口安身的职业,然后,尽可以随兴地读书,自在地写作。近年来,笔者每每尝试学习用“小杂感体”作文,零敲碎打,小有收获。收入这两本集子中的此类文章,即有《说江湖》、《说风流》、《三人行》、《以仁为本》、《钱刀利手》、《官满如花谢》和《水无鱼依然是水,鱼无水一日难活》等篇什;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窃以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庄子有言:“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使人沉静而踏实。
作者
2011年8月9日于北京果园
一
秋风起,便会想起晋人张季鹰,想起他因思念故乡的鲈鱼脍而辞官归去。临行,他潇洒地甩下一句:“人生贵得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勾起季鹰归去的故乡美味,除鲈鱼脍而外,还有一种菰菜羹——明人张岱《夜航船·政事部》又写作莼菜羹。我自幼生长在塞外,分辨不出江南水乡的菰菜和莼菜哪个更美一些;但从字面看,我更喜欢莼菜这个字眼,故用“莼鲈思”来概括“适意人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散文的境界呢?
二
如果说杂文是斩钢杀铁的文字,那么散文则是偏重于性灵的文字。杜甫有句:“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这两个句子,似乎恰好可以分别概括散文和杂文的各自特点。我曾以《雷霆走精锐》为题,写过一篇杂文理论文章。对于“冰雪净聪明”,谨作一个简单的句子分析:“冰雪”是指写作的材料和文字,既注重内容,也看重形式;“聪明”则指整个写作过程,既含布局谋篇的巧妙构思,亦指精美的文章之完成形态。“冰雪”偏重于作品的外在呈现,“聪明”更侧重于作家的内心世界。“净”,则指文章的主题和命意,三个字,思无邪。
三
就散文创作的主旨而言,“冰雪净聪明”庶几与“莼鲈思”正好相对应。与其他文体一样,散文源自生活,却更高于生活。散文与诗相近,是对生活的纯化、美化和净化。《红楼梦》可以和盘托出式地叙写薛蟠的“哼嗡诗”以及“女儿乐”,散文却不可以。散文的使命就是提纯生活,去粗鄙化。法国的儒贝尔说过:“美丽只能触及人们的感官,而美却能触及人们的灵魂。”然而就文章来说,只有先吸引了人们的视听,然后才能触及其灵魂。故散文必须是美的,思想纯美,语言精美,形式上也应当是美轮美奂的。
四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参加过不少新闻发布会,但前不久的一次,给我烙下深深的印记。在我国西部的某些偏远地区,孩子们因贫穷而长年“不吃”午饭。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为此专门启动了一个“免费午餐”行动。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沙坝小学一个年仅六七岁的瘦弱小女孩,把“免费午餐”分配给她的一个鸡蛋偷偷地藏起来(这个“小动作”被一位有心的记者发现并悄悄跟踪)。小女孩放学后并没有直接回家,先到山坡上把牛牵回家拴好,然后将鸡蛋掏出来献给年迈的奶奶;奶奶舍不得吃,又塞给她……听到这里,所有参会者都潸然落泪!真情与真实,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它是散文的精魂。真情,简单说就是强烈的爱憎,憎也是爱——它是爱的变种。一切写作都根源于爱。大爱的散文,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五
散文可以虚构吗?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叙事纪实的,《归去来辞》却是言志抒情的,《桃花源记》又是想象虚构的,但都是典范的散文杰作。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既可以看作是真实的,亦不妨看作是虚构的,实则二者兼而有之。艺术性的虚构,乃真实的虚设,不是虚假的真实;它可以弥补现实所缺少的那些美好的东西。我在新近写起的一篇长文《古典文学名著与杂文笔法》中说过:“离开虚构,谁还能进行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呢?虚构不是虚假,而是更高层面的真实。”
六
作家在写作时,最需要有“感觉”。好作家不必“感觉良好”,但一定要有良好的感觉。对于作家来说,思想力和感受力都源于敏锐的感觉。没有较强思想力的作家,其文很难有深度有创意;没有较好感受力的作家,其文必然缺乏想象力和感染力。即便是有良好感觉的作家,也得在有“感觉”(亦称“灵感”)的时候才能妙笔生花,此所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否则,面对一张白纸枯坐,脑子比纸还要空白。因为文章这东西,想到是一回事,写出来是另一回事,找到感觉写得漂亮则是又一回事。
七
说散文“冰雪净聪明”,并不说它一定是清浅单薄的。“冰雪聪明”,既有优美,亦含壮美。有一个围棋术语叫厚味,讲究“棋长一尺,无眼自活”——因为“厚”嘛!围棋有厚味,文章有厚味,文人亦有厚味。文章的厚味从文人来。文人的厚味,除自身的禀赋和气质而外,主要靠读书多,养气厚。荀子说过:“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刘子》亦云:“不游于六艺,不知智慧之深。”只有劳于读书,方能逸于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沉甸甸厚墩墩的,经读,耐看,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有力度。当然,作家也不能远离现实生活;不然的话,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独钓图。
八
所谓“适意人生”,既指散文所反映的内容,亦指作家的创作态度和心境。“适意”不必专指作家生活优裕,活得滋润;关键是思想的独立,心灵的自由。好文章总是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打心底里流泻出来的。虽说散文是自由度最大的文体,怎么写怎么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然而好东西大多还是“打磨”、“商量”出来的。《论语·宪问》:“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散文虽然不是国家政令,但“文读十遍,毛病自见”,在草创完成之后,尚需反复诵读,精心打磨,方成佳什。
九
前些年时兴“大散文”,就像再前些年时髦写文章不用标点一样。其实,正如古文本来就没有标点,散文原本也是大的(与韵文相对而言)。假如为散文“寻根”的话,《颜氏家训·文章》主张:“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法言·寡见》则主张“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比较而言,西汉大思想家、文学家扬雄对文章源出以及功能的概括,要比北齐颜之推严谨、准确、深刻、简括得多。
十
虽然不必一定如曹丕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我一直主张文章应对社会人生有益,诚如《左传》所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古时把知识分子称作“士”,他们的天职就是“士传民语”,表达传递黎民苍生的心声与呼声。然而,如今的大多“士”们,正如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那样:“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愚以为,今天的作家仍当发扬“士传民语”的传统精神,眼睛向下,亲近大地。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的“上帝”。既然热爱写作这项事业,就应当对那些持“有天下不如有说”之论者,充满敬意!
写于2011年8月8日,农历立秋
《说风流》收入作者李建永发表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41篇散文精品。
《说风流》内容分为六辑,包括《读书养气》、《父亲的吃算记行》、《秋风响蟹脚痒》、《为自己订个计划》、《英雄难脱美人手》等篇什。这些散文,或钩沉历史旧事,或抒写亲情友谊,或描画世情世风,引经据典,知识性强;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一部质量上乘的散文读本。
《说风流》收入作者李建永发表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41篇散文精品。这些散文,或钩沉历史旧事,或抒写亲情友谊,或描画世情世风,引经据典,知识性强;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一部质量上乘的散文读本。